朱元璋, 远比你知道的可怕

繁体

来源:历史教师王汉周

原标题:有些人, 远比你知道的可怕

从至正十二年(1352年)离开皇觉寺,到洪武元年(1368年)开基建国,朱元璋的最大阻碍是谁?

不是元顺帝妥欢帖睦尔——朱元璋势力很弱的时候,所有来自北方的压力都是刘福通在替他扛着;

不是大周诚王张士诚——张士诚抗元是出过大力,但他一攻下苏州,立马像农民进了城,毫无进取之心,只想和朱元璋各安疆界,互不侵犯;

不是浙东的方国珍——方国珍地盘太小,没有争霸天下的体量,可以不考虑;

也不是四川的明玉珍——明玉珍和朱元璋的领地相隔太远,一时半会儿也打不着。

唯一挡在朱元璋面前的大石头就剩下一块——大汉大义皇帝陈友谅!陈友谅有野心、有实力。朱、陈又都是在长江中下游发展。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

“太祖崛起濠梁,而同时并兴者,则有张士诚据吴,徐贞一据蕲,明玉珍据蜀,方国珍据江东,然皆阖门坐大。独陈友谅以骁鸷之姿,奄有江、楚,控扼上流,地险而兵强,才剽而势盛,实逼处此,以与我争尺土者,非特汉之文伯、子阳,唐之世充、建德而已。”

02

尤其是,至正十八年(1358年)正月陈友谅攻下安庆之后,元廷在安徽已经没有据点。安徽当地就只剩下陈、朱两大势力,犬牙交错,时不时搞出点小摩擦。陈友谅先挑起来的,朱元璋属于被动接招。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挟徐寿辉渡江进攻朱元璋,进逼太平府(今安徽马鞍山当涂县)。查阅地图就知道,太平府到南京城区连100公里都不到了!此地若失,应天危矣!镇守太平的,是朱元璋的养子朱文逊和“淮西二十四将”之一的花云,都是嫡系中的嫡系,城内三千守军也是百战余生之人。陈友谅部在陆战攻城三天无果。但,第四天陈友谅就攻破了太平。

陈友谅制胜的法宝是什么?答案是:他的无敌水军。

陈友谅的战船有个特点——大,特别大,非常大。有多大?拿后世郑和七下西洋的宝船和陈友谅的船做对比:《明史·兵志》上说:“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也就是一条宝船可以容纳1000名船员。而据朱元璋的亲兵队长俞本回忆,陈友谅的大船可以容纳3000人,中等船可以容纳2500人,就是小船,也够2000人在上面跑的。

俞本《纪事录》载:“友谅战船涂红为号,大者容三千人,中者容二千五百人,小者容二千人。”

跟陈友谅的船一比,朱元璋的就成了玩具。

朱元璋, 远比你知道的可怕

南京郑和宝船厂遗址公园内,1:1复原的宝船模型,长148米,宽60米

陈友谅利用涨潮的机会,把船开到了太平城下,然后直接从船上跳到了城里。(当涂现在还有城墙遗址,就在长江岸边)一番激战之后,朱文逊战死,花云被俘,后不屈被杀。

《明史·花云传》载:“还驻太平,陈友谅以舟师来寇,云与元帅朱文逊结阵迎战。文逊战死,贼攻三日不得入。以巨舟乘涨,缘舟尾攀堞而上。城陷,贼缚云,云奋身大呼,缚尽裂,起夺守者刀,杀五六人,骂曰:“贼非吾主敌,盍趣降!”贼怒,碎其首,缚诸樯丛射之,骂贼不少变,至死声犹壮,年三十有九。”

陈友谅的速度很快,不久进占采石矶。采石矶距南京城就剩下50多公里。为了激励士气,陈友谅在采石矶的五通庙,弑杀了徐寿辉,正式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汉,年号大义。

做完这一切,陈汉大军浩浩荡荡向应天开进。在陈友谅看来,应天的结局和太平差不了多少,只要动动手指头,朱元璋就成灰了......

03

太平城离南京这么近,朱元璋为什么不派军去救援?

1、

陈友谅出兵之前,事先通知了张士诚,东西夹击朱元璋。朱元璋收到风声之后,深怕被张士诚偷家,因此按兵不动几天。

2、

朱元璋也没想到陈友谅能如此迅速地攻下太平。

3、

有点腹黑了:朱元璋知道陈友谅是来拼命的,即使派兵去救,太平大概齐也是必死之局,所以不如不去。就让花云给陈友谅放血,能放多少放多少。朱元璋就待在应天城里,等着跟陈友谅来......

04

然而,陈友谅快打到应天的时候,朱元璋的后院先乱了。从淮西一起过来的生死弟兄,主张拼死抵抗;而半道加入的文武将官,或纷纷鼓吹投降,或提议放弃应天,转进钟山打游击。

朱元璋是坚定的抗战派,气得不轻:平时一个个满腹韬略的,一到关键时刻就拉稀,怎么养了这么一群酒囊饭袋?不过,朱元璋很清醒:大战在前,必须做好统战工作,才能一致对外。

怎么办?

这时,朱元璋发现有一人,缩在角落里默不作声,脸上竟没有一点焦急的神色。看他这样子,似乎心里已经有了主意。此人刚到朱元璋帐下不久,名“刘基”。二人来到后院,四下无人,刘基才给朱元璋打了一剂强心针:

“主降及奔者,可斩也。”

要的就是这句话!

“破陈友谅,先生有什么好办法?”

刘基捻须微笑:“陈友谅此来,一路破关斩将,已成骄兵。可以设下一只精锐伏兵,等他们深入不防备的时候,打他个措手不及!”

朱元璋接着问:东边还有一路张士诚,该怎么办?

面对领导的附加考题,刘基侃侃而谈:

“张士诚是不会真心和陈友谅合作的,唇亡齿寒的道理他不会不懂。您一旦败亡,下一个就是他张士诚。所以东边的攻击其实是照例应付。张士诚最想看到的是您和陈友谅斗个两败俱伤,他从中渔利。所以我们击败陈友谅,就能震慑张士诚!”

《明史·刘基传》载:

“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召入内,基奋曰:“主降及奔者,可斩也。”太祖曰:“先生计安出?”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

听完刘基的一席话,朱元璋更坚定了。刘基是新来的,只要他和自己一个心思,就可以用他去压服那些墙头草。

05

怎么才能把陈友谅钓进自己的伏击圈呢?

这个刘基没说,因为这是朱元璋考虑的事情,身为领袖,最大特点就是应该知人。朱元璋也没问,因为他心里有合适的人选——新近投降的元廷水军元帅康茂才。

为什么是康茂才?除了和陈友谅是同一技术兵种外,他俩还是老乡。

两人关系熟络到什么程度?

康茂才家的仆人都是陈友谅送给他的。那康茂才派仆人,持手书到陈友谅营中,自告奋勇当内应,这也是人之常情不是?

果然,陈友谅不疑有他,跟仆人对好了暗号——只要陈友谅的船队行进至秦淮河上江东木桥,再大叫一声“老康”,康茂才即引兵接应大军入城。

可等到陈友谅到达指定地点,却发现没有什么木桥,河上矗立的分明是一座石桥!

其实,原本是一座木桥,但朱元璋在定下诱敌深入的计策后,只花了一天时间,就把木桥拆了,新盖了石桥。

陈友谅疑惑:康茂才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啊?汉军开始扯着嗓子呼叫“老康”,可康茂才始终没有露面。

陈友谅疑惑:中计了?可四下并没有伏兵杀出。

《明史·康茂才传》载:

“陈友谅既陷太平,谋约张士诚合攻应天。太祖欲其速来,破之。知茂才与友谅有旧,命遣仆持书,绐为内应。友谅大喜,问:‘康公安在?’曰:‘守江东木桥。’使归,太祖易桥以石。友谅至,见桥,愕然,连呼‘老康’,莫应。”

06

朱元璋的伏兵去哪了?

朱元璋早预料好了:

他知道陈友谅一看见石桥,又不见康茂才前来,一定会认为自己中计,也一定会传令汉军打起十二万分的精神戒备,因此选择这个时候打伏击,效果并不好。

而陈友谅被自己愚弄之后,一定会找回场子。因为这是陈友谅登基后的第一仗。总之,不找到朱元璋的主力决战,他是不会善罢甘休的。

陈友谅也确实是这么想的:康茂才做内应的事情本来就在计划之外,有他没他,应天城,老子都吃定了!

07

陈友谅选择在哪儿登陆呢?

——龙湾。

因为龙湾四周开阔,极易大军展开。只要趁着长江涨潮,抢滩登陆成功,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他陈友谅的!

计议已定,陈友谅即派出弟弟陈友仁和猛将张志雄为开路先锋,先期上岸率一万余步、骑兵为大军开路。

却不料,这一切都在朱元璋的计划之中——朱元璋集合了帐下最能打的三人:徐达、常遇春、邵荣。

常遇春负责和张志雄死磕;邵荣则阻击陈友仁;徐达领着预备队居中策应。

双方连杀十余阵后,汉军撑不住了,开始向岸边退却,只要坚持到陈友谅的大军来到,自己就会反败为胜。陈友谅听到前方消息,立即命令各船飞棹前进,毕其功于一役,背水一战,要把朱元璋全军聚歼于龙湾!

08

朱元璋实在是可怕的对手!他把每一步都算好了。

朱元璋, 远比你知道的可怕

他把陈友谅的心思都琢磨透了:作为登基后第一仗,陈友谅绝不可能把陈友仁和张志雄做为弃子抛掉,那就只能来龙湾趟雷。朱元璋耍了这么多心计,等的就是这顿大餐——

龙湾这个地方,涨潮时候看起来水深,可一旦落潮后,很容易造成船只搁浅,甚至陷在滩涂的烂泥里,无法动弹。

刚好,陈友谅的船又太大。

所以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陈友谅以为登陆就能消灭朱元璋,实际上却是一把梭哈之后,把舰队本钱都折进去。一仗下来,汉军死者不可胜计,光被生擒的俘虏就有数万人。

俞本《记事录》载:

(陈友谅)遣其弟领大船侵应天府。......友谅船至,不能近城,友谅弟五王移海船于石灰山,上调徐达、常遇春、邵荣领兵拒之。常遇春拒长张之兵于龙湾,邵荣拒五王之兵于石灰山,徐达驻中道,以待左右之援。数战不利,蔡镇抚率骑士数十在后,力战,俱死于阵。陈氏弃船赴敌,渐远,上调邵荣兵沿江而西截战。友谅兵前后不能相继,遂大败。长张船被风急水涌,不能开帮,率众俱降。上于石头城山上立马督战。天晴,盛暑,占者曰:“今日午时有雨,敌大败。”至其时,大雨如注,顷刻复晴,再战,大破友谅之兵。五王仅免,登舟而遁。败兵登舟不及,死者不可胜计,其被伤及死横于道者,兵不得行。生擒数万人......

战后,朱元璋乘胜追击,不但收复太平,还进占芜湖、池州、安庆等地,把和陈友谅争衡的前线阵地一度逆推到湖北东部。

而赌徒性格的陈友谅自然不会轻易咽下这口气,回到武昌之后,他立刻打造战船,布置反扑,想把自己失去的一切都拿回来......

(未完待续)

内容来自UC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