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已经受够“赋能”二字了

繁体

这年头,不管你在哪个行业混,只要你还有耳朵,就躲不开两个字:赋能。

坐办公室的被赋能,送外卖的也能被“数字化赋能”,政府搞项目要“科技赋能”,AI更是一夜之间成了“全民赋能工具”。

1

到底在“赋能”什么?

最早“赋能”这词还挺有点理想主义气息的,翻自英文“empower”,原意是“授予权力,让人更有能力”。

简单点讲,比如你是领导,你不事事插手、把资源权力放下去,让员工自己能决策,这叫赋能。

但现在说得好听,干得潦草,还特别爱贴“高大上”的标签——

所谓“AI赋能养老”,就是弄了个语音播报机提醒老人吃药;

所谓“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就是装了几个摄像头,还要村干部学AI模型评估村民满意度。

这也能叫赋能?这不就是镶了金边的繁琐、贴了标签的走过场吗?

真的已经受够“赋能”二字了

2

赋能,已成“万能遮羞布”

以前我们说,官话套话是一种语言的腐败,那现在的“赋能”,已经成为一种想象力的污染。

明明是个简单的工作总结,非得搞成“本项目通过技术手段赋能传统体系,实现可持续性驱动”。

很多基层单位也爱这套,说是“给干部赋能”,搞了十几个培训班,内容却是花样朗读《学习强国》,一张PPT念半小时。

结果呢?没人减负,唯一被赋能的,是负责打印资料的打印机。

3

为啥大家都爱说“赋能”?

因为说“赋能”,比说真话安全多了。

你要说“我们工作没做好”,不行,扣分;

你要说“这个项目意义不大”,不行,掉帽子;

但你说“这个项目在探索数字赋能的路径”,

谁也挑不出错来,甚至还夸你“有高度”。

所以,赋能成了形式主义的润滑油、责任甩锅的避雷针、官样文章的口头禅。

这词,一用就显得你站在未来,一说就证明你很懂时代精神。

但现实呢?是有些地方只会开会赋能、纸上赋能、PPT赋能、典型材料赋能,真正落地什么都没变。

真正的赋能,从来不靠“嘴”,靠的是系统性的改革、资源的倾斜和责任的担当。

而不是喊着赋能,干着推锅的事儿,弄出个PPT幻灯片,把所有问题都藏进“生态系统构建”里,然后拍拍屁股走人。

写到最后,

别再乱用“赋能”了。

它本应该是一种真正的改变,而不是一种话术。

否则,我们就是在一个不断被“赋能”的世界里,活成了最无能的样子。

来源:小微之声

本文初摘录于:2025-04-23,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4-23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