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评论俄乌冲突:泽连斯基根本不懂战争,也不知道怎么结束战争

繁体

泽连斯基根本不懂什么是战争,更谈不上懂怎么结束战争

2025年的俄乌战场,硝烟未散,而和平的曙光却始终笼罩在政治博弈的迷雾中。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以战时领袖的形象登上国际舞台,却在战争的残酷逻辑与复杂的地缘博弈中暴露出致命的战略短视。他既未理解战争的本质,也未能把握结束战争的钥匙,最终将乌克兰推向了更深的泥潭。

一、战争的本质:从“口号式动员”到“战略失焦”

战争不是表演,而是生死存亡的较量。泽连斯基的“抗俄叙事”虽在初期凝聚了国内士气与国际同情,却逐渐演变为一场缺乏战略纵深的政治秀。他高喊“夺回每一寸土地”,却对乌克兰的军事现实视而不见。2024年下半年,俄军凭借资源优势在乌东推进了约4000平方公里,乌军反攻屡屡受挫,战场主动权逐渐易手。这种“以口号替代战略”的做法,暴露了泽连斯基对战争本质的误读。

毛泽东曾强调:“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 但泽连斯基的决策恰恰相反:他拒绝灵活调整战线,将有限兵力投入无意义的消耗战,导致乌军精锐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俄军围困,日均损失300人。这种“寸土必争”的执念,本质上是将政治象征凌驾于军事理性之上。乌克兰的兵员、弹药和基础设施已接近极限,而泽连斯基仍寄望于西方的“奇迹援助”,却无视了战争的根本法则——优势兵力与资源决定胜负。

二、和谈的困境:从“理想主义”到“政治投机”

战争的终点不是战场,而是谈判桌。然而,泽连斯基对和谈的立场始终摇摆不定:一方面声称“愿意以辞职换取和平”,另一方面又拒绝接受任何领土妥协。这种矛盾源于他对国际政治现实的幼稚认知。

俄罗斯提出的和谈条件——承认乌东四州及克里米亚归属、放弃加入北约——虽苛刻,却反映了其军事优势的固化。而泽连斯基试图通过“和平峰会”和道德谴责迫使俄罗斯让步,无异于缘木求鱼。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谈判的本质是实力的延伸,而非道义的较量。当美国转向“交易式调停”、欧盟因内部分裂无力填补援助缺口时,乌克兰的“道义牌”早已贬值。

更讽刺的是,泽连斯基将和平希望寄托于特朗普的“24小时停战承诺”,却未意识到美国政策的功利本质。特朗普政府提出的“以领土换安全”方案,本质是将乌克兰作为地缘交易的筹码,甚至要求乌克兰以50%的矿产资源收益换取美国支持。这种“政治投机”不仅削弱了乌克兰的主权,更让泽连斯基沦为大国博弈的配角。

三、西方的背叛:从“盟友”到“利益优先”

泽连斯基对西方的依赖,暴露了他对国际关系的天真幻想。冲突初期,美欧的军援和制裁看似坚不可摧,但2025年特朗普上台后,美国战略迅速转向“止损”。美国国防部长海格赛斯公开承认“恢复2014年边界不切实际”,并否定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性,实质上默许了俄罗斯的领土主张。欧洲虽不满于美国的“越顶外交”,却因军事能力薄弱、内部意见分裂,无法独立支撑乌克兰。

毛泽东曾犀利指出:“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妥协求团结则团结亡。” 泽连斯基的困境正在于此:他将国家命运完全寄托于外部力量,却未在西方援助高峰期构建自主防御体系。当美国抽身、欧洲犹豫时,乌克兰的“抗俄大业”瞬间崩塌。更可悲的是,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持”始终带有条件——从军火订单到矿产协议,乌克兰的主权被一步步掏空。

四、破局之道:从“毛泽东军事思想”看战略重构

要结束战争,泽连斯基必须跳出“非黑即白”的思维定式,重新审视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毛泽东军事思想中的两大原则可为乌克兰提供启示:

1. 集中优势兵力,创造局部主动

毛泽东强调:“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 当前乌军战线过长、兵力分散,正犯了“全面防御”的大忌。若能将有限资源集中于关键战场(如顿涅茨克交通枢纽),或依托库尔斯克突出部实施机动防御,或可延缓俄军攻势,为谈判争取筹码。

2. 以时间换空间,积蓄持久战力

战争的持久性要求统筹军事、经济与民心。乌克兰需避免“毕其功于一役”的冒进,转而构建战时经济体系、完善征兵制度,并通过外交争取更多中立国家支持(如印度、巴西)。毛泽东的“人民战争”思想提示:若不能将民众转化为可持续的战争力量,任何外部援助终将枯竭。

结语:战争的终点是政治,而政治需要现实主义

泽连斯基的悲剧,在于将战争简化为“正义与邪恶”的叙事,却忽视了地缘政治的冷酷法则。乌克兰需要的不是英雄主义的悲情,而是清醒的战略家——能够权衡“领土”与“生存”、“理想”与“现实”,在实力边界内寻求最优解。

毛泽东曾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 这句话的背后,是对战争规律的深刻敬畏。若泽连斯基继续沉迷于“政治正确”的幻梦,拒绝直面战争的残酷逻辑,乌克兰的和平将永远遥不可及。

来源:光辉岁月

本文初摘录于:2025-05-24,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5-24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