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中国公民打抱不平的韩国教授李熙玉:处理台湾问题,韩国要比美国更加慎重

繁体

今天(8月24日),中韩两国迎来建交30周年纪念日。两国以惊人的经贸往来和人文交流,实现了堪称外交史上的奇迹;同时,在供应链稳定、安全保障等议题也仍存在分歧。

韩国成均馆大学政治外交系教授、成均中国研究所所长李熙玉是韩国学界公认的“中国通”之一,在中韩两国的学术界活跃至今。

在疫情前,李熙玉每年访问中国的次数多达数十次,而由于疫情的原因,两年没有去过中国的他,更是向记者笑称,“在一周就有一次大变化的中国,两年没去都不敢自称中国专家了。”

 曾为中国公民打抱不平的韩国教授李熙玉:处理台湾问题,韩国要比美国更加慎重

这位老教授曾在2013年的“刘强事件”中,站出来为中国的热血青年出庭作证。

2013年,中国公民刘强因对日本的历史罪行感到愤怒,火烧靖国神社,并前往韩国,向日本驻韩使馆投掷燃烧瓶。在审判过程中,李熙玉教授作为专家,在庭审现场向法庭讲述了东亚历史的特殊性、日本歪曲历史对于中韩关系的不利影响,为中国热血青年出庭作证。最终韩国法院没有适用与日本的罪犯引渡条约,刘强也顺利回到中国。

进入“而立之年”的中韩两国未来何处去?两国该如何追求“求同存异”,迈向更加成熟、稳定且符合两国民众根本利益的国际关系?近日,东方卫视、看看新闻Knews记者权小星与身处首尔的李熙玉教授进行视频采访。

以下为采访实录↓↓↓

记者:尹锡悦总统上任之后,中韩外长先后面对面见面两次,一次是G20,一次是几天前在青岛,您是如何看待这两次外长会晤的?

李熙玉:由于韩国新政府出马上任,韩方在两次会晤主要介绍了韩国新的外交政策,并讨论了如何对中韩关系今后的发展提质升级。

这两次会晤与其说是为了得出成果、达成一致,不如说是在双方关心的部分相互坦诚交流。例如,在韩中两国外交部门发布的会议稿件中,都强调了互相尊重。韩国主要强调双方对等的互相尊重关系;而中国则主要强调了尊重中国核心利益。韩中在强调相互尊重的方面实现了共识,不过在强调相互关注的部分时还是存在一些微妙的立场差异。

我认为,今后韩中两国应该通过高层会谈减少这种差异,形成一种合力。

8月9日 中韩外长在青岛会谈

记者: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您作为持续研究中国的学者,如何评价过去三十年来两国的交流成果?

李熙玉:韩中建交在1992年完成,形成了非常模范的两国关系。在这期间两国因为国家利益的差异产生一些矛盾,但总而言之,中韩两国交往和其他同时间建交的其他两国关系相比,都存在着爆发式的发展特点。

我举一个例子,中韩在建交之后仅是首脑会谈就举行了46次,高层往来十分频繁;而在经济关系上,韩中两国的贸易额也十分巨大,虽然统计口径不太相同,韩国方面的统计数据为3000亿美元,中国方面的数据则为3600亿美元,但无论是哪一个数据,都是很令人意外的。

目前,由于新冠疫情,韩中交流变得有些困难。但是在疫情暴发之前,中韩人员往来超过了一千万人次,这是韩中两国关系发展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场面。

韩中关系的三十年间,让朝鲜半岛的和平和安稳得到了保证,通过相互间的经济利益以及扩大人际交流,提高了共识。韩中两国领导人经常说,两国是无法搬家的邻居,在地缘学、经济学以及地域文化方面关系紧密,今后也会一直持续这样的关系。

从学者的角度来看,建交之后,去中国当地考察变得可能。例如我在疫情之前,我一年要访问中国数十次。只有通过现场调查,多走走、多看看,才能了解真实而鲜活的中国,拥有了解真正中国的机会。

记者:中韩30年来获得最大成果的,并可以称得上“压舱石”的部分,就是经贸往来。但近几年,中韩之间的商业竞争逐渐激烈,“芯片四方联盟”对于全球供应链产生巨大挑战,不确定性不断增加,未来中韩两国的经贸交流与供应链关系将产生什么变化?

李熙玉:经贸关系的发展是让中韩关系稳定的重要支柱。其实韩国经济的成长和中国关系很大,近期韩国银行统计调查就显示,中国经济的下跌对韩国经济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韩中经贸供应链在过去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现在中国经济和技术增速很快,强化了韩中两国在经济关系上的竞争,所以和过去呈现了不同的经贸关系。

最典型的例子是,过去韩国对华出口产品品类多样,涵盖各个行业,但目前主要局限在半导体、动力电池、显示面板等个别高尖端产品,正是由于中国能够自己生产并占据优势的产品越来越多。

近年来美国强调所谓的“经济安全”,特别是不断强调和亚洲同盟国家和共享价值观的国家,进行封闭式的供应链合作。最近的“印太战略”、“芯片四方联盟”都和美国的亚洲战略有很大关系,这些都可以被看作是韩中关系的挑战因素。

展望未来的韩中关系,中国始终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之一。近期调查显示,中国即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奢侈品市场,韩国高净值产业的最大出口国不仅依旧是中国,而且比重还在不断上升,因此韩中需要多方面的合作来支持供应链的稳定。

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产业是碳中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宣布要在206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这对于韩国企业依旧是巨大的机遇。

除了环保,在生物医药产业等未来商业上,我相信韩中也将打开新的合作之路,完善原本的合作,促使在经济方面进行善意竞争,以及互惠合作。这种合作最终会产生协同效果,也希望韩中两国以合作强化未来产业的共同基础。

 曾为中国公民打抱不平的韩国教授李熙玉:处理台湾问题,韩国要比美国更加慎重

尹锡悦

记者:韩国新任总统尹锡悦在上任百日之际,举行了记者会,提到外交方面,韩国将继续重视韩美同盟,重建韩美同盟关系、并积极谋求与日本建立新时代的韩日关系。但尹锡悦政府似乎在处理中韩关系一事上表现得尤为慎重。韩国媒体提到,此前美国国会议长佩洛西窜访中国台湾后访问韩国,尹锡悦似乎刻意避开见面,有媒体猜测是对于韩美和中韩关系之间微妙的考量。您认为尹锡悦政府的外交基调,未来将会如何影响中韩关系?

李熙玉:对于尹锡悦的外交政策,我只能站在学者立场上去理解。现政府和上届政府最大的差别是,本届政府外交的大目标是成为“全球中枢国家”,而此前一直强调的是“中坚国外交”。

“全球中枢国家外交”,意味着要实现带有发达国家性质及责任的外交,但尹政府的核心是强化韩美同盟,强调以韩美同盟价值的为基础的合作,这个战略势必将影响韩中关系。

但我还是认为,韩美与韩中关系很难到零和博弈的程度。即便韩国偏向同盟国美国, 但还是很难完全保障韩国的国家利益,所以韩国在强调韩美同盟的同时,也需要促进韩中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进而保持中韩关系的稳定,这也是尹锡悦政府最为重要的课题。

关于最近美国众议长佩洛西国窜访台湾后来到韩国,为何尹锡悦没有会见她,这些猜测来自于媒体,我也没有渠道可以确认。不过有一点需要注意,虽然韩国的外交和美国价值观更加一致,但是美国的国家利益、以及对华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与韩国的对华政策、国家利益点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处理台湾问题上,韩国要比美国更加慎重,毕竟韩国的外交目标应该是如何有效增加韩国的国家利益,而非美国的国家利益。

记者:关于美国对于所谓“经济安全”的重视,现在在美国内部和韩国民间部分人士中,有一种论调认为,中韩蜜月期已过,要减少和中国的交流甚至脱钩的,您认为中韩真的有可能脱钩吗?

李熙玉:现在韩国内部的确有“脱中国”、“韩中贸易脱钩论”出现。出现这种呼声的原因之一,是韩中两国的相互认知正以非常负面的方向在发展。

不过,我最近也写了很多专题,我认为“脱中国”既不可能、也不正确。例如,韩中的经贸往来就很难脱钩,因为两国相互依存度很高,是难以分离的紧密关系。

另外,韩国在地缘学方面,与中国的地理非常临近,对于物流成本方面也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去年韩国和中国的贸易依存度为23.9%,这一数据比韩日、韩美的贸易规模加起来还大。

所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突然要改变的话非常困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所谓的“脱钩”,也只能是存在于理论上,在现实中很难实现。

世界最大的市场中国就在我们旁边,让韩国企业放弃这个市场去其他地方将是很难的选择,无论是对于韩国经济,还是中国经济,都是如此。当然,扩大贸易对象本身,增加贸易对象国是任何外向型经济体都会推进的政策,但是设置与中国脱钩的议题,既不可能,也不正确。

 曾为中国公民打抱不平的韩国教授李熙玉:处理台湾问题,韩国要比美国更加慎重

记者:现在谈及中韩两国的关系时,还有一个常说的就是“萨德”问题,这应该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尹锡悦在竞选时提到,不仅要将现有的“萨德”基地“正常化”,甚至还要追加布置。在您看来,如果真的实施这些政策,会给中韩关系的未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李熙玉:韩国总统的选举受舆论的影响很大。尹锡悦当时说的内容,和具体推行政策上存在一定的偏差。比如从目前国际局势来看,追加设置“萨德”,从现实上来说是不可能的,所以韩国政府也不太可能将此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来推进。

一直到现在,韩中两国都在看不见的地方管理着“萨德”议题,不让它成为影响两国关系的绊脚石。韩国一直强调的是,“萨德”的设置是出于保护国家主权目的,而中国认为“萨德”体系极大危害了中国的安全。

所以韩中两国之间就“萨德”问题确实累积了不少立场差异,而现政府的说法让这个立场差异显得更为明显。

从现实角度来说,追加设置“萨德”,无论是在军事或是外交上来说都是很难的,投入具体措施限制很大,所以现在驻韩美军“临时布置”的“萨德”系统,也许会在韩美双方达成一致后再正常投入。

无论如何,现在韩中需要深度对话。韩中两国有外长和防长对话的“2+2机制”,两国应该妥善运用“2+2”对话机制,对“萨德”等影响两国关系的敏感问题进行深度且坦诚的交流。

记者:您作为教授,所在的高校有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您应该有很多接触中韩两国青年的机会。但近年来两国青年的反感情绪比较突出,原因何在?您认为两国需要做怎样的努力?

李熙玉:确实,有很多中国学生正在听我的课,我所在的高校有3000多名中国学生正在留学。在大学校园内,两国青年公开讨论、相互交流的氛围非常不错,我的学生中也有韩国男生和中国女生结婚、中国男生和韩国女生结婚的情况,为此我还经常作为证婚人出席婚礼。所以说在大学校园内,其实两国的情绪冲突并不严重。

但是,在网络世界上,大家都是匿名,所以网络上厌恶嫌中的情绪有扩散的趋势。尤其是在新冠疫情期间, 面对面对话几乎处于断绝阶段,线上负面认识的扩散的确会让人忧虑。

现在最让人遗憾的,是韩国青年群体的反华情绪远大于上一代,这让人感到忧虑,可能会对将来中韩关系产生巨大的负担。

回顾走过的路,我们建交三十年来,韩中两国不少民众之间,都有很多美好的回忆,即便是我个人,比起负面记忆,对于中国的美好记忆不仅更多,而且更容易长久铭记。只是,能够传播更好记忆的空间有所萎缩,因此为了压制负面现象,不要把重点放在负面现象本身,而是要让好的记忆扩散、得到传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良好的氛围压制负面情绪。所以韩中两国才需要公共外交、青年交流和人文交流,这过程中包括高校在内的每一方,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曾为中国公民打抱不平的韩国教授李熙玉:处理台湾问题,韩国要比美国更加慎重

李熙玉

记者:我们刚才提到尹锡悦政府在中韩关系的外交政策上,和前任政府确实有所不同,您觉得新政权的上任,会如何影响中韩关系?

李熙玉:尹锡悦政府的对外政策似乎处于调整阶段,至少在对外政策方面,并没有直接按照选举前的发言来推进,而是在决定了“韩美同盟”这个大前提后,不断进行修正。

例如,在“8·15光复节”的总统贺词上,尹锡悦对于朝鲜去核化的立场,和过去就有所不同。尹锡悦在竞选期间初次发言的时候,对于朝鲜去核化的立场非常强硬,并提到朝鲜只有实现完全且不可逆的去核化,才会对朝鲜进行人道主义等援助。

但是光复节贺词中却提到,如果朝鲜在无核化协商中显示出诚意,就会阶段性地对朝鲜进行人道主义的支援,同时会包含金融等多方面支援,制裁问题也会在与美方协商的前提下有限解除。可以说,新任政府正在使用和竞选初期语调不太一致的对外政策。

对于韩中关系也是一样,从韩国自身利益出发,韩美关系和韩中关系必须走向积极而非零和博弈,这个选择是历史的必然,时间会证明这一切。韩国虽然表示要升级韩美同盟,但如何加强韩中的战略合作关系,也是韩国的课题之一。韩国不能二选一,在中美两国之间摸索共存之路,才是韩国外交的必经之路。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进,尹锡悦政府需要明确设计韩国的国家利益,并得出同时发展韩中与韩美关系的结论。

记者:今年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中国有“而立之年”的说法,未来三十年,两国关系将面临何种机遇与挑战?面临挑战时两国要如何解决分歧?

李熙玉:孔子所说的“三十而立”,指的是三十岁左右能够站在自主立场上稍加成熟地解决问题,其实如果排除外部因素,中韩关系不存在很大的变数,两国间产业竞争也很正常,两者关系是无法避免经济竞争的,这也符合常理,因此两国不能恐惧经济产业上的竞争,我不认为有竞争就意味着分歧和挑战。

严谨来说,目前围绕在韩中自身的历史和领土话题,都具有局限性,过去虽然也出现过分歧,但并没有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大局。可以说,韩中两国之间的挑战主要是第三者的变数,外界变量十分重要。包括韩美同盟、韩美日合作、朝核问题与中美战略竞争等外部要素,才会对韩中关系产生影响。但我们也要看清,未来两国仍存在机遇。例如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保健问题与医疗问题很难依靠某个国家自己的能力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导致韩国和中国两国均出现了史无前例的洪水灾害,两次灾害是在两国国内发生的,均受到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这种超越国境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虽然也会受到新挑战的影响,但也会成为韩中之间的合作机遇。

反观世界局势,过去一直在强调全球化,现如今回归到“半全球化”阶段,但相信今后还是会回到全球化。在这过程中,地球的环境危机、地缘政治的矛盾,这些问题需要每一个国家携手解决。

比如说,为了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需要国际合作,还有在医疗公卫层面合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在未来产业进行合作。寻找这些多样的合作因素,并加以发展,韩中两国的关系应该面向未来,再次起航。

本文初摘录于:2022-08-25,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2-08-25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