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言,慎行,慎独(顿悟)

繁体

方孝孺说:“人之持身立事,常成于慎,而败于纵。”

人生旅途,荆棘遍布,稍不留意,便可能跌入困境。

一个懂得“慎”的人,行事稳健,少走弯路,避祸于未然;

然而,一个不慎重之人,往往会轻率行事,一失足成千古恨。

人生路漫漫,唯有慎言、慎行、慎独,才是安身立命的大智慧。

慎言,以养其德

林语堂讲:“要说的巧,要说的少;言多必失,语多必败。”

三思而言,这是一个人处事的智慧。

言多必失,轻则惹人厌烦,重则危及生命。

解缙,明代的一位名臣,十八岁时便高中皇榜,次年被任命为翰林学士,深受朱元璋的赏识和器重。

朱元璋曾对解缙说:“你我之间,既是道义上的君臣关系,又情同父子。你应当坦诚相待,无所不谈。”

后解缙在政事上直言不讳,频频上书,却因此触怒了朝中大臣。

朱元璋认为解缙虽才华横溢,但缺乏涵养,于是罚他闭门思过,这一罚便是十年。

朱棣即位后,解缙得以被重新任用,朱棣对他也是赞赏有加,曾言:“天下不能一日无我,我也不能一日无解缙。”

但解缙并未吸取教训,不久后因言辞不慎,激怒太子,遭到诬陷。

最终,解缙被投入大理寺监狱,锦衣卫用酒将他灌醉后,将其埋在积雪之中,活活冻死。

孔子曾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智者心中藏有百句,却鲜有言出;愚者嘴边挂千言,却无一存心。

东晋时期,礼部尚书陆纳,在待客之道上颇为谨慎。

一日,谢安携其同僚数人,到陆纳府上作客。

陆纳未曾预备宴席,而其侄儿却自作主张,安排了一顿丰盛的筵席。

陆纳一直恪守简朴之风,而侄儿所设的宴席过于奢华,与陆纳的作风背道而驰。

待宾客散去后,陆纳方才对侄儿说:“你可知道,你这一举动已使我的清名受损。”

陆纳选择在宾客离去之后,才与侄儿进行沟通,既没有让侄子丢脸,也没有扫了谢安的颜面。

若陆纳在宾客面前即刻责备侄儿,不仅可能激起众人的议论,甚至可能触怒谢安,给自己的仕途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朱子治家格言》写道:“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伤人的话说出口,就收不回去了。

唯有慎言,不非议他人,不揭露别人的短处,不传播谣言,才能立德养性。

人到中年,在沟通中要懂得言之有度,适时发言,适时沉默。

多言易失,寡言为福,当你做到慎言,方能受人尊敬,趋吉避祸。

慎行,以坚其志

《战国策》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秦国凭借其雄厚的国力,逐步征服了其他六国,局势看似已经明朗。

然而,眼看统一六国的夙愿即将实现,秦王开始自满,有所松懈。

一位老者,不远千里,跋涉至都城,希望能够觐见秦王。

秦王对这位远道而来的老者表示了敬意,关切地问道:“您历经长途跋涉,一定非常疲惫吧。”

老者回答说:“我从家乡出发,起初十天便走了九十里;然而,接下来的十天,我只走了十里。”

秦王疑惑地问:“您是不是算错了?九十里只需十天,而十里却也耗费了十天时间?”

老者解释道:“起初的十天,我精力充沛,轻松地走完了九十里。但当只剩下十里时,我感到心力交瘁,每前进一步都变得异常艰难。因此,这九十里实际上只相当于一半的路程。”

秦王听后深受启发,意识到自己不能放松,从此更加努力地投身统一六国的大业。

正如古人所说:“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即使一个人挖掘井水,深入地下六七丈,若始终未能触及水源,成为一口废井。

不慎行,便如井深不见水,劳而无功,功亏一篑。

据史料记载,曹操与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展开了一场关键的对决。

起初,袁绍的军队在兵力、将领和物资上都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战争的主动权似乎牢牢掌握在袁绍手中。

然而袁绍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点——乌巢粮仓,没有派重兵把守。

曹操在得知这一情报后,采纳了原袁绍麾下的谋士许攸的建议。

他亲自带领五千精兵,迅速而果断地对乌巢发起了突袭,成功地摧毁了粮仓。

因为缺粮,袁军士气急剧下降,无以为继,军队的战斗力也随之崩溃。

即使在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一个小小的细节也可能成为战争胜负的关键。

袁绍的大意让曹操切断了袁军的命脉,抓住了反败为胜之机,帮助他逆转了战局,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道德经》有言:“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处理任何事,若能始终如一,保持谨慎,从始至终不放松警惕,便能够避免失败和错漏。

人生如棋,一着不慎则满盘皆输。

得意时莫忘谨慎,不自满;失意时莫失坚持,不放弃。

生活中慎行,面对选择时,多一分思考,少一分冲动,多一分计划,少一分盲目。

只有做到慎行,仔细走好每一条路,方能让自己的人生之路更加顺畅。

慎言,慎行,慎独(顿悟)

慎独,以守其心

《礼记》有言:“君子慎独,不欺暗室。”

有修养的人,在独处的时候,也能够坚守自己的内心,不放纵,不逾矩。

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不被私心杂念所影响,做到品行端正。

在我国古代的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杨震的官吏,一生廉洁奉公、清白传家。

一次,杨震途经巨野的昌邑时,曾受他举荐的县令王密,在夜深人静之时,怀揣着黄金前来,试图用十斤黄金来报答他的恩情。

以为夜色可以掩盖一切恶欲,便对杨震说:“我有意晚上前来,夜深人静,无人知晓。”

然而,面对这样的诱惑,杨震却以坚定的语气回应道:“天知、地知、我知、你知,怎能说无人知晓?”

杨震作为一个君子,坚持廉洁自律,即使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绝不放弃内心的正直和原则。

《中庸》有言:“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慎独,源自于内心的坚定。

这种坚定,并非天生,需要不断的自我修炼和磨砺。

在《玉堂丛语》中,记载了明代官员曹鼎的一段经历。

一次公正执行公务时,曹鼎捕获了一名美貌的女贼,押解过程中由于路途遥远,不得不在一座荒凉无人的古庙中过夜。

夜晚,女贼施展各种手段,企图用她的美色来诱惑曹鼎。

为了抵御诱惑,曹鼎写下了“曹鼎不可”四个字,将其贴在墙上,以此提醒自己。

然而,曹鼎内心不断挣扎,他自嘲地想:“在这荒郊野外,谁会知道呢?”

于是,他撕下那张纸条,心中充满了冲动,几乎要失去理智。

但紧接着,曹鼎再次战胜了自己的欲望,意识到因一时的私欲而失去理智,将不可挽回。

曹鼎在自制与诱惑之间反复挣扎,他一次又一次地撕下并重新贴上那张纸条,经历了十几次的内心斗争。

最终,他坚定了自己的决心,没有向诱惑屈服,保持了自己的清正和自律。

慎独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境界。

曾国藩言:“慎独者,遏欲不忽隐微,循理不间须臾,内省不疚,故心泰。”

滚滚红尘,诱惑无处不在。

慎独,便是面对尘世的纷扰,人生的起伏得失,坚守本心,约束自我,不沉溺,不放纵。

对外真诚坦荡,对内宁静自省,行得正坐得端,无愧于心,无惧于言。

做人,懂慎独;做事,不自欺。

如此方能守住本心,生活坦荡,洒脱自在地过日子。

《老子》中有云:“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生活的起起伏伏,全在一个“慎”字。

慎于一时,安于一时;慎于一生,顺于一生。

人生似海中航行,稍有不慎,便可能偏离航道,迷失自我。

余生,愿你我能以“慎”律己,恪守本心,让内心自由,让人生少些遗憾!

*作者:国文  来源:国学生活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