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于立心
王阳明有句话,“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立心就是立志,立下志向,心也就有了方向。
秦朝末年,民不聊生。秦皇出巡,车马仪仗威风凛凛。
见此情形,刘邦说:“大丈夫当如是”。项羽说:“彼可取而代之”。
公元前208年,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击溃十倍于己的秦军;公元前206年,刘邦入咸阳,立法令,封府库,秦二世而亡。
古人云:志不强,智不达。
志向不够远大,智力、能力就不能完全发挥。
何为志气?它是不甘落后的野心,不甘失败的信心,刻苦创造的强心;这份志气的成功,需要的是忍耐力,承受力,靠的是勇气与胆量;更需要的是利用自己的智慧,去抓住机遇,再创新机遇,促成熟,抢机遇而自我实现。
正是因为得天下的志向,敦促着刘邦不断进步。最终以一泗水亭长,开创了一个朝代。
得于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是最好的时势。地利,便是适合展现才华和抱负的环境和平台。人和,是经验已经积累够,定力已经锤炼成,才能已经锻造出。
西汉时期,刘邦当皇帝后在都城洛阳南宫摆酒宴,招待文武百官。他问百官他与项羽的区别,百官纷纷夸赞他大仁大义。而刘邦回复:“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运筹帷幄不如张良,安抚百姓不如萧何,率军打仗不如韩信,但是合理地使用了三位俊杰,所以能得天下。
项羽勇力冠绝天下,但是身边就一个范增出谋划策。鸿门宴上项羽放走刘邦,范增怒言:竖子不足与谋,范增也与项羽失和。
做事讲究的是人和。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擅长的与不擅长的,大家互补合作才能够达到目标。
单枪匹马闯天下,总不如有个团队好。
顺于天道
春秋时期,楚国人尹池出使宋国,刺探虚实,为攻打宋国做准备。宋国的相国在家里接待了他。
相国左边邻居家的院墙向前突出了很大一块,却不拆了修直。右边邻居家的水直直地流过相国的院子。
相国说:“左边家里世代做鞋,如果让他搬家,他的客人就找不到他了,他就没办法谋生了。至于右边那家,他家地势本来就高,流水的话自然会流过我家的院子,也不好加以限制。”
“天道以爱人为心,以劝善惩恶为公。”所谓天道,就是以博爱生灵为内心出发的基础,以劝善惩恶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标准。
楚国使者回去之后,马上劝国君打消了进攻宋国的念头。他说,宋国相国善待人民,民心所向,我们如果攻打他就是逆天而为,我们不但打不下来,还会被天下人耻笑。
孟子有句话: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民心就是天道。”而一个人顺应民心、顺应天道,不逆天而为,才能顺风顺水,免受厄运。
成于勤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劳一份才。付出一份辛劳,才能有一份收获。
孔子十五志于学,发奋读书,韦编三绝。读《易》的时候,把这部竹简书翻来覆去地读了许多遍,连串在竹简上的牛皮带子都磨断了多次。
宋朝宰相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差,别人读书一遍他要读三四遍,别人背书三遍,他要背诵十遍。为了督促自己努力,用一圆木头做成枕头,半夜一翻身,枕头就滚落,然后脑袋就会跌下来,他就清醒了,起来继续读书。
曾国藩自制了一个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盆上用绳拴个秤砣,再把香系绳上。香尽绳断,秤砣砸盆就会发出声响。这时曾国藩就翻身起床,开始点灯读书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时间对任何人都是公平的,每天都是二十四小时,生命长短也由不得人去谋算。但时间又是不公的。我们可以把一天的二十四小时充分利用,今日事今日毕,甚至可以一天当做几天用。
但是,古往今来,还是会有很多人的一生都处于昏睡或者赖床状态。
即使有的人意识到了醒来的必要,但终生还是处于一种“勤奋地懒惰着”的状态,想用力,力不足;想振刷,刷不清,在关键处突破不了。
他们活得不快乐的原因恰是,既无法忍受目前的状态,又没能力改变这一切,可以把自己过得很懒,却无法懒得心安理得。原因固然有很多,但根本原因是对自己下不了狠心,不能毅然横起,扫绝一切罗网。
每个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勤勉刻苦,不断积累,才能厚积薄发。
来源:《夜读丨古训:始于立心,得于人和,顺于天道,成于勤勉》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