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的哲学与智慧,看完才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完人

繁体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5

贵州龙场悟道

王阳明在这当中也没有停止过对心的修炼。

有一天,他突然悟到了一件事,大概是他三十三、三十四岁的时候,他突然想明白了,为什么佛的这些东西不行?

他小时候跟祖母关系特别好,是祖母带大的,祖母的身体一直不好,有七八十岁了,王阳明内心就特别焦虑。

他我为什么会对祖母这么牵挂?他就开始反思,他突然明白这个就叫孝,他认为孝,这一念,是生于孩提时期,如果连此念都断绝了,那怎么传宗接代呢?

而修佛的话,就是修到最后,连孝的这个念头都没有。所以,王阳明就放弃了对佛的追求,专心地学习儒家,学习孔子的圣学精神。

三十四岁的时候,王阳明出事了。当时的朝廷里边有一个大坏蛋,叫刘瑾。八虎之乱,说的就是刘瑾这个大太监,带着八个坏太监,他们扰乱皇帝,干尽坏事。

王阳明认为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有良心和责任,他就上书给皇帝。但这些信都是被刘瑾先看到的,皇帝根本看不到。

刘瑾他们拿这个信一看,就把王阳明抓了。抓了以后仗责四十,打得王阳明中间几度昏死过去,然后流放贵州龙场。

龙场悟道马上就到了,这个过程中还有一个插曲。

王阳明在流放龙场的路上经过杭州。在杭一个寺庙里休息的时候,来了两个人,是刘瑾派来的两个杀手,负责杀了王阳明。

负责护送王阳明到龙场的人,说王阳明是有文化的人,不能杀。但刘瑾派来的人说,不杀了他,我们全家都没命了。最终,护送王阳明的人,与之斡旋,说让王阳明投河自尽吧,这样得以全尸。

他们带着王阳明到河边后,就看着王阳明就往河里边走,王阳明越走越远,这两个人听到“扑通”一声响,因为晚上根本看不见,他们在河边捡了王阳明的鞋子拿着作证物,就回去复命了。

当时,很多人以为王阳明真的死了,包括王阳明的家人。据说王阳明的爸爸听说后,他爸爸还特高兴,说我终于有了一个忠诚的儿子尽忠报国了,觉得是他们家的好事。

但王阳明根本没死,他走到河里边,拿着大石头扔河里边,然后就顺着河漂走了,他自己可能也会游泳。漂了多远呢?最后辗转漂到了福建,从福建上了岸。

后来王阳明就从福建漂上来,漂上来后,有一天爬到一个道观里。注意,这个时候就是二十年后了。在道观里碰到一个道人,道人说,你终于来了。二十年相约在海上相见,果然就在这儿出现了。这个人就是王阳明结婚那时遇到的道人,他曾说过二十年后海上相见。

这一段在学术史上有争论。有人就说,这段谋杀王阳明的事是假的,是小说编出来的传奇故事。

但是日本的学者坚信这是真的,因为有大量的证据、诗文和王阳明给别人写的信,都证明这件事是真的。

后来,王阳明到了贵州龙场,开始当龙场驿的驿丞。到那个地方以后,就是山里边,完全是大山,周围的人,说的话都不懂。

唯一能懂得说话的人,都是朝廷的罪犯,都是亡命之徒,亡命之徒都被流放到这儿来建设边疆。所以他就整天跟这帮亡命之徒和土人们生活在一起。

据说,开始那些土人们还想杀他。后来可能是王阳明装神弄鬼,制造什么上天暗示之类的,这些土人就不想杀他了。

王阳明在龙场,找到了世外桃花源的感觉,远离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当时,刘瑾也知道他没有死,虽然也没有派人来杀他,但是犹如悬在王阳明头上的一把剑,他总是能够感觉到压力。

好在这个时候,王阳明周围的环境很好,所以他就开始种菜,养花草,跟土人们聊天,给他们上课、教书。周围的人慢慢越来越喜欢他。

中国古人怎么定义圣人?圣人就是这个人走到哪儿,周围的人就会变好。比如说,孔子走到哪儿,哪儿的人就变好。

那究竟什么是龙场悟道呢?因为刘瑾一直要杀他,所以王阳明脑袋上一直都有一种担心。虽然白天可以跟别人教书,分散注意力。但每到夜里的时候,他就总觉得死亡的威胁会来临。

一个人身上有着死亡的威胁的时候,他就需要想一些问题,来解决人生最终极的关于死亡的问题。王阳明发现自己还有怕死的心,他就觉得这很麻烦,为什么还会怕死呢?

于是,他就弄了一个石墩子,每天晚上在石墩子上打坐。看天上的星星,因为星星能够给人带来灵感。

有一天晚上,他突然就手舞足蹈地跳起来,突然就疯狂了,特别高兴。

周围的人就问,怎么回事?这时候,王阳明讲了一句特别重要的话:“圣人处此,更有何道?”

这句话就代表着龙场悟道精神。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圣人在哪儿?圣人根本不在外边,人人心中就住着一个圣人。

这句话,与释迦摩尼在顿悟以后说的话几乎一样。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读启明星,突然顿悟,他说:“异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意思是,就是真奇怪,我们这些普通人都有如来的智慧德相,都跟如来是一样的。他们内心都有一样的智慧,只是因为妄想执着遮蔽了它,所以不能证得。

圣人在每个人的心中,你根本不需要外求。所以王阳明所说的“良知自在人心”,这个良知你就可以把它对应为佛性。

古代人批评王阳明说,他那根本不是新创的,他做的是佛法。古代人说谁是佛法就是骂人,因为他们排斥佛老,他们认为佛老是异端,这是不对的。

王阳明说,我说的是良知,不是什么佛性。但每个人心中的良知是永远不变的,无论你是好人还是坏人,你心中都有良知在。

王阳明龙场悟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他一下子变得开朗很多,他说我做事不需要任何担忧,只需要凭良知去做事就行。

就是心中有一个想法时,不要有其他的任何杂念,不要有私心。

往往我们做事的时候, 一心多用,做着一件事,还在想另外一件事,就无法做到正念,我应该把眼下这事处理好就行,我的知行一体,都在这儿,这就搞定了。

所以他就开始了人生转折,人生就越来越成功了。

龙场悟道之后,他开始正式收徒上课。四方的人纷纷涌来,大家听说这地方出了一个大儒。他收了特别多学生,教化之后,还建了一个小屋子,叫何陋轩。

何陋轩这个名字,在古人听来,这个名字不得了。因为“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这是《论语》中的话。你敢用何陋轩这个名字,证明你认为自己是孔子,这是大逆不道的。

王阳明,后来解释说,说我取何陋轩,是“以待来者”。

实际上我们知道,他的内心是希望自己成为孔子的。现在王阳明曾建造的何陋轩、君子亭、宾阳堂、玩易窝,这四个地方都有。

王阳明还建了龙场书院。接下来,在当地,他的许多功绩逐渐被人们看到。他被朝廷任命为庐陵知县,在江西吉安庐陵。江西吉安这个地方,大家可以记下,我们讲灭宁王之乱时,就是以吉安为中心的。

这时候,刘瑾其实还没有死,八虎还在。但王阳明已经被任命为庐陵知县了,说明朝里边还是有人在帮他的,因为他也是高干子弟,父亲也是状元。

1510年,刘瑾被杀。王阳明入京去见皇上,1511年就开始任各种各样的官。

这一路上,他先在京师办学。像他这样从外地回到北京的官,其实没啥事,就是每天结交朋友,给人讲课。

跟着王阳明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当官的,而且很多官当得比他还大,有很多人都是省部级的高官。他们都拜王阳明为师,一大堆人全都集中在他身边。

后来,他从北京被调到滁州,他又在滁州办学,又被调到南京,在南京又当官。两个地方都带了很多学生。

王阳明这时,提出特别多有名的言论,比如,他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我们把山中的贼剿掉很容易,但是把你心中的贼,把你那些干扰良知的东西拿掉,这是特别难的一件事。

他还提出“在世上磨炼”,“知行合一”这样的概念。王阳明认为,什么叫知行合一?

就是你知道了,但是你做不到,那不叫真知。如果你真的知道了,你就一定能做到。那么怎么代表你真的知道了?就是你真的做到了。这才叫知行合一。

王阳明一生的哲学与智慧,看完才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完人

6

剿匪平乱,从无败绩

真正锻炼王阳明的机会来了。在1517年的时候,王阳明做了江西巡抚,他主要管南赣汀漳这些地区。这些地方匪乱特别严重,有很多年的匪乱。

派王阳明这么一个文官去剿灭匪患,按理说大家其实不太看好,因为这个人没打过仗,这个人都是口头上说兵法什么的。王阳明一去,大概也就是几周时间,全部剿灭。

王阳明剿灭的过程很复杂,总结一下,有几件事很重要。

第一个,王阳明特别擅于做宣传的攻势。打仗之前一定先写一篇特别棒的文章。把这个文章发到贼窝里边去,就有很多匪徒说,这个人是个好人,然后就跑了。

因为,他知道匪徒是被逼的良民,大量的匪徒是被人胁迫的良民,所以,一封信就把匪徒瓦解了一部分。

第二个,他认为,不能剿匪成功的最大原因是有内奸,他特别重视情报工作。他既给匪徒那边安插情报人员,抓住匪徒过来审讯,然后把他们作为情报人员管理,又管着这边的情报不要外泄。

十家牌法,就是王阳明发明的,就是在每家每户住了哪些人,都要写在门上,方便不定时查看。只要有人发现,进入门户的人与牌子上的人不一样,就可以举报,举报就有功。用这个方法,解决了匪徒互通的问题。

第三个,怎么让士兵打仗用心呢?王阳明特别狠,曾国藩打仗就是跟他学的。王阳明说,士兵不敢死命往上打,唯一原因是怕怕死。

怎么能够让他不怕死?就是要么他怕前面的人,要么怕后面的人,他必须得找一个怕的,他如果不怕的话,肯定不往前冲。所以王阳明打仗,后边永远是一排刀斧手,只要往后退就杀掉。

最狠的是,如果你的士兵溃逃,就把队长杀掉,如果队长溃逃,就把中队长杀掉,中队长溃逃,就把将军杀掉。

第四个,最重要的是每次打完了匪患之后都要安抚百姓。

他知道这些匪徒当中不可能全是坏人,就让他们回来种地。大量匪徒一看,这个人并没有赶尽杀绝。不过,王阳明会把真的匪首全部杀掉,甚至骗了很多匪首来,来了以后全部杀掉。他说这些人没法救,因此,王阳明其实杀了不少人。

他认为杀,是为了不杀。他学的是,不杀兵法。兵法分为,杀人兵法和不杀兵法,杀人兵法,是杀人越多越好。不杀兵法,是杀人为了不杀,尽量使死的人更少。

王阳明平了这些匪乱,一下子名声大噪。他就开始手中握有兵权,一直在江西做官。

1519年6月,王阳明被政府派去平福建的乱。正准备带兵出行的时候,宁王要过寿。他的兵并不多,他一般是到了当地才去征兵,只带了大概几百个随从吧。

在路上,宁王要过生日,按说,他要赶去宁王府上贺喜,结果走到半路发现忘了带一个很重要的印,他就回去取这个印。在他回去取印的时候,就听说宁王叛乱了。

宁王在南昌,祖上是跟朱棣一块儿造过反的。

明朝历史上的这些王子们就爱造反,因为从第一代就造反。他跟朱棣一块儿造反,结果又不满朱棣,后来朱棣差点就把宁王杀了。后来没杀他,就把他安排在南昌做了一个王。

宁王传到第四代,他决定要乱了,他已经准备好了大量的物资、人员,号称几万之众,网罗天下人才。

在去参加宁王的生日会途中,正是因为王阳明返回去拿印,晚到了一步,算是在宁王的生日宴,逃过一劫。

因为那天赴宴的人很多,宴会上,当地的知府、知县一听说宁王要造反,就骂宁王。因为忠臣还是有的。

宁王当时二话不说,全部杀掉。所以王阳明如果在场,以他的三观,他一定也会骂宁王,估计也没命了。

王阳明听说宁王造反后,而且派人来追杀他,还带着兵船。怎么办呢?王阳明就去了吉安。他本来应该南下去福建,但他说去离得最近的吉安府。

在逃亡的过程中,有个细节很有意思。大家慌慌张张地收拾东西,准备上船去逃的时候,王阳明问随从,东西都带齐了吗?他们说带齐了。王阳明笑了笑说,那个船顶上的盖子就没带。

说明王阳明在逃亡之中都能做到一丝不乱。这就是心学的作用。此刻普通人的心已经乱了,毛毛躁躁的,什么事都做不好。而王阳明心依然在这儿。

首先,他在第一时间就做出选择,要去吉安。第二,他还记得要带罗盖,罗盖为什么要带?因为罗盖代表你的身份,不带罗盖,城上的人不会给你开城门。

吉安是王阳明的大本营,进入吉安以后,很多人担心宁王的兵势那么大,不知道该怎么办?

王阳明说,宁王的第一路路兵马首先会在周围打,把周围一步一步地征服。第二路就是直接去打南京。第三路,南京都不打,直接去打北京。

最危险的是跑去打北京。王阳明说,当务之急是咱们赶紧调派人马,把人都调齐,准备跟宁王干。另外一方面,要想办法把宁王稳在城里边。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此时的王阳明是一个正准备去福建剿匪的人,手上都没有朝廷的任命,等于兴了一个义兵。

王阳明就给朝廷写了封信,上奏折说,我本来要去福建剿匪,这边发生了国难,我觉得国难应该当先,请恕我没去剿匪之罪,我决定开始阻挡下来,希望朝廷赶紧派兵,沿江下来作战。

顿时,朝廷里边乱成一锅粥,直到最后宁王被抓的时候,朝廷都没有派人来。可见当时的官僚系统太慢。如果王阳明挡不着宁王的话,宁王的大兵一旦到了北京,一点办法都没有。

王阳明不停地给宁王使计策,一会儿给宁王写封信说,我其实就是做样子给皇帝看的,不然我也不好交代,所以我假装把兵弄在一块儿,我不会和你打的,你放心。

过一会儿又告诉宁王,皇帝的兵马上就要到了,粮草都到了。宁王吓得都不敢走,就很犹豫。宁王是一个残暴但是无智的人,他整天被王阳明玩得团团转。

很快,王阳明把周围的兵力部署得差不多了,可宁王还没出南昌城。

十几天以后,宁王准备出门了,第一件事是先祭旗。抓了一个的不愿意投降的官,砍了他的脑袋,他刚被砍脑袋,祭祀桌子的腿就断了。宁王认为这是特别不祥的征兆。

宁王晚上做梦,还梦到自己一头白发。结果,他旁边的谋士说这是好事,你是王,王字上面加一个白,那就是皇啊。

于是,宁王就开始出发了。刚一出征,宁王的弟弟站在船头,正准备走,一个雷下来,把他劈死了。又是不好的征兆。但是宁王已经下定决心接着出发。他的第一站就到吉安了。

此时,王阳明在吉安留了一人守城,然后就带人去偷袭南昌了。因为王阳明知道宁王从南昌出征后,南昌城一定没人守,不会有太多的兵力。

最重要的是,王阳明认为正义是在自己这一方的。他开始给宁王手下人写很多信,劝他们,还派人故意对宁王说,手下的人其实都跟王阳明串通好了。王阳明派人给宁王手下的谋臣们家里送钱,再把证据交给宁王。宁王就都信了,就开始对他的谋士们加以防范。

宁王到了吉安城下,吉安人死守,宁王打不下来。身边的谋士说,打不下来就暂时别打了,打南京是正经事。宁王当时算是同意了。

但是,因为王阳明交代了任务,要把宁王拖住在吉安。守吉安城的人一看宁王要走,就驾了一个船在江上跟宁王对骂,骂得宁王恼怒,于是他改口说,非拿下吉安不可。

由此可见,宁王打仗完全没有计划,不知道轻重缓急,他不知道拿下南京和北京是最重要的,接着他就真的因为怒气去继续打吉安。

吉安府易守难攻,所有老百姓都被动员起来了。王阳明在那里那么多年,那些人都特别热爱他。就用滚木礌石、热水、食油就往下浇,损伤了很多人。

而此时,王阳明打南昌也打得差不多了。这时,有人跟王阳明说,吉安城快破了。一旦城破了,吉安城百姓就遭殃了,我们回去救吉安城吧。

王阳明说,如果我们现在回去救吉安城,路上会与宁王的部队在江上碰面,我们的人手太少根本打不过,会被消灭在江上的。所以,这一去不但救不了吉安,我们也得完蛋。因此,现在必须把南昌打下来。

可见王阳明,在整个过程中,是非常有计划的,不会因小而失大。

王阳明跟所有人下令,小队的人不努力,杀队长,中队的人不努力,杀中队长,大队的人不努力,杀大队长,到最后不行就杀将军。短短几天时间内,就攻克了南昌城。

南昌城被攻克后,宁王的家眷都自杀了,南昌城的百姓都归顺了,因为他们都不愿意跟宁王造反。

此时的宁王,心中已经乱了。宁王打吉安城的时候,听说南昌城被破了,宁王就想要回去救南昌。身旁的的谋士说,咱不能救南昌,救南昌就是死。

宁王说,敢情你的家不在南昌?敢情王阳明给你家里边送钱是吗?

由此可见,宁王这个人很多疑,而且在此时还贪恋家眷,根本就干不了大事。然后,他真的就不打吉安了,开始往南昌走。

从吉安到南昌,就来到了鄱阳湖大战。这一战,王阳明调动军队,将宁王围在中间,一举歼灭了。

古代将军打仗是要拿头来说话的,有点野蛮,据记载,这一仗砍掉宁王叛军头颅四千六百多颗,降服了大概有几万人。而王阳明的军队,一共只死了六十多个人。

王阳明用这样的结局压住了一个巨大的叛乱。可笑的是,至此,朝廷那边还没有出征,他这边已经解决了。

宁王被王阳明抓到时,没有一点节气,对王阳明说:“我愿意削去官职,再不带兵,能不能让我回乡间做野老?”

王阳明说:“自有律断,就把宁王抓起来了。”

王阳明做了这件如此的大事,可没想到的是,这才是厄运的开始。为什么?

皇帝身边的刘瑾虽然死了,但又冒出了几个坏人,这些太监照样很坏。他们给皇帝出了主意,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趁机锻炼一下兵马,让大家看看皇帝多厉害。仗都打完了,皇帝竟然要御驾亲征。

王阳明赶紧写信说,别这样劳民伤财,御驾亲征要花很多银子的。人已经抓到了。

皇帝说,我想玩一下。你把宁王在鄱阳湖上放了,你给他点船,我们再带兵一抓。你觉得这好玩吗?这简直就是让人哭笑不得,竟然有这么一个皇帝。

王阳明一再恳求,写了很多奏折,说天下百姓会认为朝廷把这事当儿戏。这时有个叫张永的太监,是一个好人,他跟皇帝讲,这个事不能这样玩,赶紧抓回来就行了。

至此,一些记恨王阳明的人,开始说王阳明的坏话。说王阳明和宁王是有私通的,他们拿出当时王阳明使用计策时写的信。

还说,为什么他十几天就打下来了?因为这个事根本不大,王阳明是把小事说大了,一个劲儿地邀功。开始有大量的人说王阳明的坏话。

于是,皇帝派两个太监到王阳明军中考察,这两个太监很坏,一天到晚找事。

他们认为王阳明是南方人,肯定射箭不行,想羞辱他一下,要跟王阳明比射箭。王阳明说行,因为他在少年时期,学过射箭,结果三发箭全部正中靶心。

据记载,后来这些太监临走的时候,他们在南昌城周围找了一个村子,杀了大概几百个老百姓,拎着脑袋就去邀功,说平了叛,杀了敌人。

真的是太坏了,豺狼当道,王阳明当时的日子太难过了。

王阳明一生的哲学与智慧,看完才明白他为什么被称为完人

7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接着,王阳明算是半退隐的状态,他整天在杭州,研佛,带学生,讲课。

虽然他依然很忧心朝廷,但是他觉得这事他已经管不着了。就在杭州那一带到处玩。

这段时光,应该算是王阳明人生中最为惬意的日子了。他还回了自己的老家,又被封为新建伯。

关于王阳明的家庭,他是个爱情相当专一的人。他的大老婆应该一直没生,所以一直就没孩子。他娶了二老婆以后,才生了孩子。大概是五十五岁的时候,又生了一个孩子。

这时,王阳明又被叫去平叛广西思恩和田洲的叛贼。王阳明1527年又带兵去平广西的叛乱。这次根本就没打,王阳明只是写了封信过去,叛贼直接投降了。可见文字的力量。

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一站是广西的八寨。

这个地方的匪贼非常彪悍,就是不投降。他在夜间行军的时候,衔枚疾行,就是嘴里叼着一种类似筷子的东西,所有的马和人都不出声。

当时叛贼还以为王阳明远在南宁,结果一夜之间,他们就突然出现在贼窝之中,一下杀了几千个叛贼。这是王阳明人生中最后一仗,这时是1527年,他五十五岁了。

王阳明的一生中,从三十多岁就开始写奏折,要求归乡,写到五十多岁,几乎年年给皇帝写奏折。

当时的那个好太监张永就跟皇帝说,这是人才,不要放他走,因为这人是国家之栋梁,打仗全靠他,所以一定要留住他。

至此,王阳明就从广西开始回老家,他的身体开始咳血,压力很大,身体不好。从广西南宁回来路过广州,从广州上船,走到了江西境内,然后他就开始不行了。

因为他已经是心力交瘁,身体已经被彻底掏空了。这个船行到青龙铺这个地方的时候,大概是早上八点左右,王阳明去世。一共就活了五十七岁。

在五十七岁的时候,1528年,他身边就剩下一个学生,叫周积,他是江西南安府地方官。他在死之前留下一句话。周积问他,先生有什么交代?

王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意思是,我的心是光明的,又有什么好讲的呢?佛性始终在他身上。

有关王阳明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在后期也有争议,我们无法考证是王阳明说的,还是周积编出来的。

无论怎样,后人都觉得这句话很符合王阳明当时的心境。

王阳明死了以后,针对他的争论特别多。

后来一直到了1584年,差不多过了五六十年了,王阳明才被祀于孔庙,就是把他放到孔庙当中,接受人们的祭奠,就等于正统接纳了他作为当代大儒的表现。

王阳明这一生,活得充实,富有创意。永远在干一些和周围的人不一样的事,他敢于创新,敢于挑战。

连朱熹这样当时有统治性地位的学者,他也敢于针对他的言论进行怀疑,而且独创性地创造出心学。

心学,当中有几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叫致良知,它是王阳明在四十来岁的时候才提出来的一个概念。

就是寻找你心中的主人,能否主宰自己的内心。致良知就是让你寻找,你是不是凭着心中的良知在做事?

就是我们常常说的有没有“正念”,你是不是在吃饭的时候就是吃饭,就是去专心品尝饭菜的香味,看书的时候就是看书,专心于眼前的一件事。如果你在吃饭的时候看书,看书的时候看手机,那么就不符合正念。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与儒释道其实是有所贯通的,虽然王阳明不认为自己是佛老。但是所有的中西方哲学里,都有共通之处。

不同的是,王阳明不要求你看破生死,不要求你出离家庭。他要求你在做身边事情的事时候,能够做到正念即可。

致良知,知行合一,在事上磨炼。简单的一句话,就是王阳明心学的体现。

有关良知,王阳明说过一句话,你当着面说一个贼是贼的时候,他也会有羞耻心,所以良知这个东西,人人具知。

有关知行合一,就是一件事,你知道了并且做到了,才算是真正的知行合一。你知道熬夜不好,但是你没有做到,这个不叫知行合一。而且知行合一,是在致良知的基础上。

这就是王阳明心学,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基本概念解释。

虽然看似简单,但是能够做到的人又有几人?所以我们还需要在世上磨炼,在事上磨炼。

王阳明被列为孔孟周王四圣之一,为儒学创造了新的生机,直接影响到了明代之后的大批学者。

通往心灵自由的道路,是以坚毅和勇气著称。

相信从这一刻起,只要你愿意迈开脚步,终有一日,你必定能够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也必定能够达到良知的呈现,心灵的彻底自由。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