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根本价值是什么?

繁体

我先讲两个故事:

《左传》中记载,鲁昭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540年春,晋国大使韩宣子到鲁国进行国事访问,参观了鲁国的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院和国家文献研究中心,看到了《易经》和《易象》,并且听取了院士们的详细汇报。韩宣子听后,对鲁国文化感慨万千,表示由衷的钦佩。于是说了这样一句话,他说:“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我翻译一下,韩宣子说:我看了《易经》和《易象》还有鲁国的历史,今天彻底算是明白了周公的道德,以及为什么周人能称王天下了。”

以上是第一个故事。接下来我们讲第二个故事。

孔子在晚年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我翻译一下,孔子说:在五十岁之前,当时能有几年时间学习《易经》,我就可以没有大过了。

我们介绍一下孔子在鲁国的仕途:51岁时出任中都宰;52岁由中都宰升司空,再由司空升大司寇;53岁以大司寇身份执政一年;54岁发动“隳三都”运动,以失败告终;55岁开始政治流亡;直到14年之后,在68岁才被允许回鲁国。孔子在鲁国真正的政治生命只有四五年,51岁到55岁。

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里让孔子追悔莫及的“大过”,就是指他在主持鲁国国政期间,推行的“隳三都”运动。这次政治运动的失败,直接导致了孔子长达14年的政治流亡,后世美其名曰“周游列国”。至于“隳三都”政治事件的具体内容,我就不在这里展开讲了,知道它是孔子的政治滑铁卢就行了,同时失败的责任在孔子自身,不然他就不会如此自责。

以上是我要讲的两个故事,现在我们用这两个故事来推溯今天的主题。首先,故事中韩宣子和孔子都是著名的大政治家;其次,两个人同时对于《易经》的政治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韩宣子说,因为有《易经》周人才能统治天下;孔子说,如果有《易经》指导,就不会犯原则性、颠覆性的政治错误,就不会政治流亡14年。

我们从两位政治家做出的相同的价值判断,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易经》具有政治价值,学术一点的说法,《易经》包含正确的“政治治理模型”。基于此,我们不妨做一个“大胆的假设”——《易经》是一本关于人类社会“系统模型”的秘籍。或者说——《易经》是基于第一性原理的社会系统模型总汇

下面我们来“小心求证”这个命题。

先介绍一下“第一性原理”。

“第一性原理”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个理论,但这个概念被炒热是在商业奇才马斯克手里。亚里士多德认为:在每一个系统中,都存在第一性原理,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我把亚里士多德这句话再简单概括一下,那就是:任何系统都有一个公理或者模型在主导。比如:经典物理系统由牛顿理论主导;地球生物系统由达尔文的进化论主导;资本主义经济系统由自由经济学主导;社会教育系统由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架构主导。

需要说明一点,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系统”,与之共生的“公理或者模型”也是无穷无尽的。然而这一点,让人无奈,因为人的认知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凭借自身的学习研究,探求系统内在的“公理或者模型”成效也是有限的。当然,如果你能掌握越多的“公理或者模型”,你肯定会比他人收获更多的成功,这是一定的。

电影《教父》里面有一句台词,这样说:“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这句话,可以视为,对洞悉、掌握第一性原理的重要性的论断。

《易经》是不是一种系统模型呢?首先,我们从《易经》的大体内容上来看:

《屯卦》讲立基开国;

《蒙卦》讲启蒙;

《需卦》讲农业社会经济;

《比卦》讲亲民;

《师卦》讲军事;

《讼卦》讲诉讼;

《小畜卦》讲国家执政能力建设;

《泰卦》讲政治沟通;

《否卦》讲独裁统治、封闭社会;

《大有卦》讲多元主义民主社会;

《豫卦》讲风险管理;

《随卦》讲国家文化体系建设;

《临卦》讲推动文化的深化普及

,,,,

从以上内容模式看,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一个结论:《易经》的每一卦都是一个“系统”。如果我们暂且认定了每一卦都是一个“系统”,那么我们接下来就要论证这个“系统”是否具备特定的“公理或模型”。换句话说,《易经》的每一卦是不是其所描述事物的第一性原理?

下面我们以《豫卦》为例来具体分析。《豫》卦讲战略前瞻性和风险管理。我们逐一解释其爻辞。

第一爻:鸣豫,凶。

能从容宽裕的应对事务,是作为主事人应当具有的能力,若被外界呼吁宽裕,则说明主事者认知不足,这样就会造成灾害,这种情况凶。言外之意,领导者自身必须具备先见之明,能豫谋深料。换句话说,作为领导者自身料事不能做到宽裕,被外部警告,说明其在此领域见识不足。

这一爻讲能宽裕治事的前提——领导者具备深厚的学识和高超的水平。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基本国策之一,它的提出到实行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过程。可以说,今天我们面临的人口问题,和当年的不科学的人口观有很大关系。

国家从1953年6月起采用科学方法进行全国人口普查,1954年公布结果:大陆人口为5.83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每年净增1200万人。普查结果表明人口增长过快的势头强劲。

面对人口激增的现实,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邵力子就计划生育问题第二次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呼吁实行计划生育。最高领导没有表示反对,但也没有落实到行动。

1957年6月召开全国人大一届四次会议,马寅初向大会提出“新人口论”,邵力子立即响应。邵力子认为马寅初提出的“计划生育”越快实行越好,并主张在农村开展广泛的节育宣传。

然而风云突变,反“右”运动突起,马寅初因提出控制人口增长问题,被最高领导不点名批评,马寅初被扣上“攻击社会主义”的帽子。同时邵力子也被批判。接下来中国人口政策的“人手论”开始取代“人口论”,提倡“人多好办事”。

1966年到1970年,年出生人口2500万到2700万,人口出生率均在33.00‰以上,自然增长率在26.00‰左右,5年间全国净增人口1亿。1970年,全国人口已经高达8.3亿之多,出生率高达33.59‰,要想迅速、短期控制人口,常规手段已经不可能行了。至此,因政策迟滞失误造成的人口严峻形势,为几年后全国推行极端“一胎化”政策,埋下了伏笔。“一胎化”无疑是造成当今人口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

如果邵力子、马寅初的计划生育呼声被采纳,今天人口困境的局面也许会好很多。这一历史事件,就是第一爻“鸣豫,凶”的典型案例。

第二爻:介(扴,刮也)于石,不终日,贞吉。

火石与火石疾速擦划,火花稍纵即逝,是为“介于石”。寓意主事者敏锐,善于迅速把握事物和外部情势的微小变化。作为主事者能准确的把握事物的微小变化,及时作出应对举措,这样才能保持从容、宽裕,这样才是料理事务的正确作为,可获吉利,是为“不终日,贞吉”。言外之意,领导者必须敏锐,要见微知著、见始知终。

这一爻讲能预见性处理事务的关键——敏锐把握事物的发展变化。

1945年5月31日,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对领导人应具备敏锐把握事物和情势变化的能力时说:

“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

“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

“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

“所谓预见,不是指某种东西已经大量地普遍地在世界上出现了,在眼前出现了,这时才预见;而常常是要求看得更远,就是说在地平线上刚冒出来一点的时候,刚露出一点头的时候,还是小量的不普遍的时候,就能看见,就能看到它的将来的普遍意义。”

1958年5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泽东告诫全党“要注意辨别风向”。毛泽东说:“唐朝有个刘知几,说写历史的人要有三个条件:才、学、识。才是才干,学是学问,识不是指知识,是指善于辨别风向。我特别请同志们注意的是‘识’的问题,不讲前面两者,要善于识别风向,要有识别力。识别力有其极端的重要性,尽管有些人很有才、很有学问,但对识别风向很迟钝。斯大林讲‘要有预见性’。预见性是指的识别风向,未刮风、刮小风时就知道刮大风。站到看台上,什么东西看不到,是不好的。没有预见性,已经相当普遍存在了还看不到,这种状态给右派可乘之机。你看不到,位置由他们占领,他就来了。……大风好辨别,小风就难辨别,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这种小风。宋玉写了一篇《风赋》,有阶级斗争的意义。他说,风就是一种风,对贫民一种态度,对贵族又是一种态度。‘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侵淫溪谷,盛怒于土囊之口。’这里写了一个辩证法。风有小风、中风、大风。‘起于青蘋之末’,他说风就是从那个浅水中小草的尖端起的。‘侵淫’,就是慢慢地,逐步逐步地。‘溪’就是河川;‘谷’就是河谷。‘溪谷’就是在那两个高山中间的山谷。‘盛怒’就是生了大气了。‘土囊之口’,大概是三峡那个地方。从四川刮起一股风,通过三峡,叫‘土囊之口’。有书为证,你们去翻那个《昭明文选》第四十五卷,我昨天还翻了一下。问题是这个风‘起于青蘋之末’的时候最不容易辨别,我们这些人在一个时候也很难免。”

毛泽东对“预见的敏锐性”论述,就是对这一爻的生动阐释。

第三爻:盱(旰,晚也)豫,悔。迟有悔。

认识迟钝,不能事先防备,从而导致应事仓促、被动以至于陷入困难,因而有悔恨。行动迟缓,落后于事物发展,也会造成悔恨。

这一爻讲不能及时预备的弊害——造成悔恨。

1936年12月,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明确地批判了领导人没有预见的“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

毛泽东说:“战略指导者当其处在一个战略阶段时,应该计算到往后多数阶段,至少也应计算到下一个阶段。尽管往后变化难测,愈远看愈渺茫,然而大体的计算是可能的,估计前途的远景是必要的。那种走一步看一步的指导方式,对于政治是不利的,对于战争也是不利的。走一步应该看那一步的具体变化,据此以修改或发展自己战略战役计划,不这样做,就会弄出冒险直冲的错误。然而贯通全战略阶段乃至几个战略阶段的、大体上想通了的、一个长时期的方针,是决不可少的。不这样做,就会弄出‘迟疑坐困’的错误,实际上适合了敌人的战略要求,陷自己于被动地位。须知敌人的统帅部,是具有某种战略眼光的。我们只有使自己操练得高人一等,才有战略胜利的可能。”

作出正确的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之后必须抓紧落实。毛泽东在《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中说:“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伸着巴掌,当然什么也抓不住。就是把手握起来,但是不握紧,样子像抓,还是抓不住东西。我们有些同志,也抓主要工作,但是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不抓不行,抓而不紧也不行。”

毛泽东说的“抓而不紧,等于不抓。抓而不紧,所以工作还是不能做好”就是“迟有悔”的一种表述。

第四爻:由(怞,朗也)豫,大有得。勿疑,朋盍(合)簪(儹,聚也)。

具有先见之明,在行事之前有所准备,就能趋利避害,从而大有得。对不明确之处,不要存有疑惑。换句话说,不能盲目,必须对事物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保证认识准确无疑。破除盲目,朋友可以合力参谋。换句话说,保证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准确把控,需要集合大家的智慧,群策群力。

这一爻讲预备的方法——分析透彻,去除盲目。

所谓盲目性就是在看不明白、看不全面的情况下行事,其结果必然是困顿、失败。毛泽东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反复强调并积极践行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就是“去掉盲目性”。

避免盲目要有充足、丰富的知识。毛泽东说:“有了学问,好比站在山上,可以看到很远很多东西。没有学问,如在暗沟里走路,摸索不着,那会苦煞人。”

避免盲目要善于思考。毛泽东指出:“要去掉我们党内浓厚的盲目性,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的习惯。”

避免盲目要准确的认知事物。毛泽东说:“离开实际调查就要产生唯心主义的阶级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导,那末,它的结果,不是机会主义便是盲动主义。”

避免盲目要群策群力。毛泽东在《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结论》中指出:“盲目性是没有预见的,是妨碍预见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是不可能有预见的。而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首先要承认这一点,就是一个人搞不完全。一个人搞不完全,要依靠大家来搞,这就是我们党的领导方法。要用这样的方法来启发同志的思想,去掉盲目性。……一个问题来了,一个人分析不了,就大家来交换意见,要造成交换意见的空气和作风。我这个人凡事没有办法的时候,就去问同志们,问老百姓。打仗也是这样。我们要善于跟同志们交谈。”

毛泽东关于“盲动主义”的言论,就是对这一爻“由豫,大有得。勿疑,朋盍簪”的阐述。

当代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未来学,对于战略前瞻性、系统风险管理的研究已经非常系统、专业,其中未来学对于策略前瞻性预测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研究方法。

未来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未来的一门综合性科学,由德国政治学家和历史学家弗勒希特海姆在20世纪50年代首创。弗勒希特海姆将未来学定义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致力于研究和预测未来可能的趋势和变化。他认为,未来学不仅仅是对未来的预测,更是通过对当前趋势的分析,提出可能的未来情景,以便为决策提供依据。

弗勒希特海姆以及众多的未来学学者,共同提出构建了一系列研究未来的科学方法,包括:情景分析、德尔菲法、趋势分析、系统动力学等。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德尔菲法

德尔菲法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兰德公司的科学家所开发,最初是为军事技术预测而设计的。德尔菲法是一种系统的预测方法,针对某一问题召集多位专家,让多位专家匿名发表意见,并且进行多轮迭代,最终达成共识。

德尔菲法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和不确定性高的问题,是科学利用“集体智慧”的优良方式,是这一爻“朋盍簪”的科学发展。

第五爻:贞疾(小病),恒不死。

及时纠正小问题,预防大过错,防微杜渐可保证事业永久存续。

这一爻讲预防的要义——防微杜渐。

《韩非子》中讲过两个关于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的故事。一个是“白圭行堤”,“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另一个是“丈人慎火”,“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韩非因此得出结论——“慎易以避难,敬细以远大”,意思是说,谨慎地处理平易的事情就可以免于危难,小心地处理细小的情节就可以远离大的灾害。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句古语表达了一个深刻的风险管理理念,即微小的风险或缺陷如果不加以控制和处理,可能会导致巨大的灾难。这个理念在现代风险管理理论中得到了广泛的讨论和应用,发展出了海恩法则、墨菲定律、瑞士奶酪模型

海恩法则:海恩法则最初由美国工程师海恩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是职业安全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海恩法则指出: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通常有29起轻微伤害事故和300起未造成伤害的事故。这被称为“1-29-300”法则。这一比例关系表明,轻微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数量远远多于导致严重伤害的事故。通过控制和减少轻微事故和未遂事故,可以有效预防严重事故的发生。海恩强调,事故的发生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通过识别和改进导致轻微事故和未遂事故的潜在风险因素,可以大幅降低严重事故的发生概率。即管理和预防小问题是确保安全的关键。

墨菲定律:墨菲定律是由美国空军工程师爱德华·墨菲提出。墨菲定律简单表述即“凡是可能出错的事终将出错”。1949年,在军方一次火箭减速超重试验中,因仪器失灵发生了事故。墨菲发现,是测量仪表被一个技术人员装反了,因为有两种方法可以将仪器固定在支架上,其中一种方法是错误的。然而,不可思议的是,这个技术人员竟然把16个仪器全部按错误方法安装了。由此,墨菲得出的教训是:如果做某项工作有多种方法,而其中有一种方法将导致事故,那么一定有人会按这种方法去做。墨菲定律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

墨菲定律启示:不能忽视小概率危险事件,不能因小概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很小,从而就心存侥幸、麻痹大意。风险管理的要义就是高度重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

瑞士奶酪模型:瑞士奶酪模型由英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里森提出,用于解释事故发生的机制。该模型将系统中的防御层比作一片片瑞士奶酪,每片奶酪上都有一些洞(即潜在的风险或漏洞)。事故发生是因为这些洞在多个防御层上对齐,形成一条通道,导致风险事件的发生。换句话说,严重事故的发生往往不只是一个因素或事件本身造成的,更是因为存在着缺陷的某种集合,才使反应链能够贯通重重阻隔而发生。

瑞士奶酪模型强调,在一个复杂系统中,应建立多层次的防御机制,以阻止风险最终形成。瑞士奶酪模型强调了识别和修复漏洞的重要性。组织体系应不断监控和改进防御层,堵塞潜在的漏洞,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墨菲定律强调增加安全冗余,瑞士奶酪模型强调建立多层次的防御,就是《易经系辞》当中说的“重门击柝,以待暴客(盖取诸《豫》)”,设置两道防盗门还必须增设安全巡防。海恩法则,则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科学解释。墨菲定律、瑞士奶酪模型、海恩法则,这三个风险管理理论,就是这一爻“贞疾,恒不死”的科学详细阐发。

第六爻:冥豫。成(晟,明也)有渝(谕),无咎。

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对事物、情势作出明晰、准确的判断,从而未能做出适当的预备,是为“冥豫”。事故既成,通过详细分析成因,做到清晰明确的了解事故的整个过程,通过事故经验明白了道理,吸取教训,则无咎,是为“成有渝,无咎”。换言之,从经验中学习进步。

这一爻讲预防的失败——人的认知有限性。

墨菲定律的极端表述是:如果坏事有可能发生,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并造成最大可能的破坏。换句话说,风险不能绝对杜绝。

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查尔斯·佩罗(Charles Perrow),是组织理论和灾难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他提出的“常态事故理论”对理解复杂系统中的风险和事故有着深远的影响。

常态事故理论的核心观点是,在高度复杂和紧密耦合的系统中,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即是“常态的”。这种理论认为,事故并非偶然,而是复杂系统正常运行的一部分。基于事故是“常态的”情况,所以必须提高系统冗余度和灵活性,以减少事故的影响。同时,强调组织应建立强有力的安全文化,培养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以更好地应对不可避免的事故。

与“常态事故理论”相似,“黑天鹅理论”也认为某些风险是难以预测和消除的。

“黑天鹅理论”由美国知名学者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提出。黑天鹅事件是指极端罕见、难以预测、具有巨大冲击力的事件。在事后回顾时,这些事件似乎是可以解释的,但在事前几乎无法预测。对于“黑天鹅事件”,塔勒布认为传统的风险管理方法无法有效应对,因为这些方法往往基于过去的数据和经验,而黑天鹅事件往往是非线性和不可预测的。

为应对黑天鹅事件,塔勒布提出了“反脆弱性”的概念。“反脆弱性”需要建立冗余系统和缓冲机制。如维持充足的现金流、备份关键资源等。“反脆弱性”要求进行迭代学习,从每次冲击和错误中学习和改进。

与“常态事故理论”和“黑天鹅理论”相对的是“高可靠组织理论”。

卡尔·维克(Karl E. Weick)是美国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学领域的著名学者,他提出了“高可靠组织”理论。“高可靠组织”理论总结出五大实践原则,这些原则是组织保持高可靠性的核心:

第一、预防性思维,保持对失败的敏感性。

第二、复杂性意识,不简化解释:这一原则强调在面对复杂问题和异常现象时,避免过度简化解释,而是要全面、深入地分析,以确保有效应对和解决问题。

第三、敏捷反应:高可靠组织对日常操作高度敏感,确保能够迅速发现和应对异常情况。

第四、运营弹性:高可靠组织能够在突发事件和压力下迅速调整和反应,以保持系统的正常运作。

第五、权力分散,尊重具体操作者,让他们在突发情况下能够自主决策和采取行动。

“高可靠组织”五项核心原则之一“不简化解释”,是保证彻底弄清事故原因,防止重蹈覆辙的关键。例如在核电站运营中,任何异常现象都必须经过严格的分析和验证。操作人员会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分析问题,包括技术故障、人为因素、环境影响等等,以确保准确找到问题根源,防止事故发生。

以上“常态事故理论”和“黑天鹅理论”是这一爻“冥豫”的理论解释。“高可靠组织理论”的“不简化解释”原则,强调在复杂环境中,全面和深入地分析问题,避免过度简化和片面理解。“不简化解释”原则,就是这一爻“成有渝”的科学表述。

以上是《豫》卦的全部内容,六爻分别对“风险管理”这项“系统事业”的“前提、要义、利弊;方法、关键、成败”做了论述。我们也从实践和科学理论两方面对六爻论述进行了印证,自洽、他洽、续洽皆中。由此,可见《豫》卦是“风险管理”的“公理和模型”,是第一性原理。

最后,再讲一个故事。

物理学家张首晟教授有一次课上,给学生们提了一个深刻的思考命题:世界末日来了,你要登上诺亚方舟,只能带一张信纸,你在纸上写下哪些内容,才能保证下船后可以迅速恢复人类文明呢?

张首晟教授的用心不难猜测,他希望学生们记下人类所知的“第一性原理”。讲这个故事,是我相信,《易经》就是史前文明留给我们的那“一张信纸”,我们中华民族就是那个文明传承人。这就是《易经》的根本价值!

来源:宣明汉学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