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琴》,描写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繁体

作者李满

苏轼的父亲苏洵早年不喜欢读书,更不愿参加科举考试,却向往李白那样的自由和壮游的生活。不过在他27岁时突然开始发奋读书,每日端坐书房苦读经典,几年后终于小有成就。苏轼从小在书香门第长大,却也继承了父亲放荡不羁的品性,为以后的豪放文风奠定了基础。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琴》,描写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苏轼入仕不久就遇到了王安石的革新运动,父亲却极力反对,虽然个人观点比较激进,但苏洵却预测到了这次革新的结果、以及王安石的不幸结局。苏轼刚开始也和大多数人一样,不仅不理解王安石,而且也撰文加以抨击。不过在皇帝的支持下,王安石力排众议,继续进行这项他认为一生中最伟大的事业。

苏轼在这场变革中注定是一位寂寥的旁观者,他虽然困惑,也试图阻挡,但直到他后来与罢相后的王安石在江宁相遇,彼此倾心交谈,都说出了肺腑之言;加上苏轼也经历了种种坎坷,对人生和命运重新进行了思考,此时再次审视王安石的革新运动,终于有所理解,不过早已时过境迁,唯留无尽的感慨和自嘲。下面介绍苏轼很著名的一首词,描写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琴》,描写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减字木兰花 宋代:苏轼

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玉指冰弦,未动宫商意已传。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

这首词就表达了苏轼当时在京城里的心境,虽然不提一字愁闷,却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孤寂之感。东坡先生没有描写古琴的形状,也不见弹琴人的容貌和外表描述,而是通过描写弹琴人的神态、动作和其演奏乐曲的韵味,反映出一种高雅意趣。“神闲意定,万籁收声天地静”,词人于万籁俱寂的秋夜里,聆听古琴的声音,弹琴人指尖还未拔动琴弦,却仿佛听到天籁之音从耳边响起。“神闲意定”四个字,描画出佳人弹琴前全神贯注的情态,一个“静”字渲染了当时的气氛。

接下来又从声音上来描写,等到指尖拨动朱弦,传出的是无比美妙的乐曲。玉指,形容女子的娇美;宫商,指琴声的韵律。“玉指冰弦”,写琴女抚弄琴弦;“未动宫商意已传”,令人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中的“未成曲调先有情”。

苏轼的《减字木兰花.琴》,描写栩栩如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下片用写意的手法展现琴声的优雅,令人难以忘怀。“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弹奏的旋律展现出悲风流水的情景,使人联想到古往今来无数沧桑旧事。琴声如悲凉之风吹过,又如潺潺之水流淌,引发听者悠远寂寥的千古情思。而“寥寥千古意”,既让人感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又可隔着时空隧道,窥见先生寂寥与落寞的身影。

最后抒写词人的感受,“归去无眠,一夜余音在耳边。”寂寥的乐曲让作者辗转难眠,直到曲终人散,那一缕余音还一直伴随在他的耳畔,久久不曾离去,也从侧面表现出琴女演奏技艺的精湛。弹琴者白衣飘飘、身旁水声涛涛,银色的月光洒落在脸庞,隐约间可见一种羞涩与温柔,比琴曲更加动人心弦。

纵观这首词,简洁明快,琴词一体,令人欲仙。弹琴人雍容平淡,寂静中还未下指已是气韵流淌。而苏轼则凝神静虑地倾听,绕梁之意无法忘怀。“悲风流水,写出寥寥千古意”,道出了这位至情至性的词人心中的郁闷,心中无眠,也不止因为旋律难忘,更是对未来之路感到忐忑不安。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