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嗣同的三首佳作,气势非凡充满了壮志豪情。有一首是绝笔诗

繁体

古代很多才子在青年时代就外出壮游,比如唐代的李白、杜甫,还有宋代的苏轼、柳永等人。他们在游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激发出一种旷达的情怀,同时又用自己的锦心绣口,谱写出一篇篇传世名作。

清代有一位著名的维新派人士——谭嗣同。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市)人。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著有《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的三首佳作,气势非凡充满了壮志豪情。有一首是绝笔诗

他从小喜欢读书,更愿意听别人讲述那些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却不喜欢八股文和各种束缚人们思想的理学观点。

诗人自幼体弱多病,于是便结交了一些英雄豪杰,其中就有大刀王五这位传奇人物。虽然这位才子只在人世间活了34岁,但是他的不朽事迹却是可歌可泣。下面分享谭嗣同的两首佳作,气势非凡,更充满了壮志豪情。

潼关

清代 谭嗣同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前两句介绍潼关的地理位置,并细腻地描绘了秋日里的关隘景象。潼关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作者用“高云簇此城”5个字,展现出一种地势险峻、群山对峙的独特场景。

此时秋风寒凉,草木萧瑟,骏马驰骋在广阔的天地间。阵阵秋风吹散了马蹄声,让才子忽然平添了一种惆怅和漂泊之感,内心也涌起了一份凄凉和悲戚之意。

谭嗣同的三首佳作,气势非凡充满了壮志豪情。有一首是绝笔诗

后两句描写了当地的山川,表达出作者的壮志豪情,“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奔腾不息的黄河,经过曲折的路径流入广阔的草原,似乎依然感觉到太过约束,于是不断地撞击着河岸;秦岭山脉绵延不断,当其前进到潼关之后,不知为何变得如此平坦。

“犹嫌、不解”,采用拟人手法,刻画出黄河浩荡不羁的磅礴气势,以及群山蜿蜒起伏的不凡雄姿,更体现出诗人渴望突破各种束缚,早日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全篇文字质朴,却充满了一种锐意进取的豪情,令人拍手称赞。

井陉关

平生慷慨悲歌士,今日驱车燕赵间。

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

谭嗣同23岁时开始系统地研究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的理论,从中学习到很多精深的知识,也提高了自己的思想境界。同时诗人还积极阅读西方的科学和人文等书籍,不断地充实自己,从而极大地开阔了眼界。

谭嗣同24岁那年受到朋友邀请,由兰州出发前往京城,途中需要跋山涉水。井陉关是指太行山中一条狭长的山路,在崎岖陡峭的山脉中,这座关隘正处于咽喉要道,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首诗就表达了作者独自攀登上井陉关之后的感受。

谭嗣同的三首佳作,气势非凡充满了壮志豪情。有一首是绝笔诗

燕赵大地多慷慨悲壮之士,诗人行进其中,似乎也能感受到一种充盈于天地间的豪迈气氛。诗人自称“平生慷慨悲歌士”,所以当他驱车来到燕赵大地,立刻在心中产生了一种共鸣,又好像自己穿越到了战国时代,与乐毅等名将一起交流。

这样的诗句不是生搬硬造,而是发自肺腑,更显浑然一气,传达出诗人渴望青史留名的不凡气概。虽然此时的井陉关早已没有硝烟和战火,各种设施也显得破烂不堪,可是这一切都不妨碍诗人发挥想象,甚至反而激发了才子怀古伤今的幽思。

结尾两句更显作者的一派豪情,“无限苍茫怀古意,题诗独上井陉关。”面对战车碾压青石板的辙痕,以及骏马翻越山道留下的印迹,诗人感慨不断;苍茫的大地、辽阔的天宇,也让才子思绪万千。

楚汉争霸时,大将韩信曾在这处关隘设下伏兵。如今虽然偃旗息鼓,但是阵阵山风中,似乎还能隐约地听到士兵的厮杀声、以及战马的啸叫声,令人热血沸腾。

绝命诗

作者: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全诗翻译:

张俭因为避祸而东躲西藏,

杜根装死才免去了丢掉性命,

我会直接面对死亡而且要仰天大笑。

因为即使我死了,还有与我同样肝胆相照共扶社稷的两位伟人!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害于北京菜市口。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而这,是一首绝命诗,是一首表达作者全部所有的绝命诗,是一首在狱中为自己写就的祭死之诗。

诗的后两句所写,都是指诗人自己,而不是指他人。"昆仑"当然不是指人,"昆仑"也没有自比自赋、自狂自傲之义。而"去留",诗人这里应该是把康梁的逃离、自己慷慨赴死看作同样的伟大,同样如昆仑一样浩气长存。试想想,"我自横刀,肝胆昆仑",这所表达的是何等的慷慨和悲壮!而这,不恰是诗人那时的真实心理写照吗?

4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