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一生都在写诗,却没有留下几首。
有些人一生都不曾写诗,却在别人的诗词中名留千古。
你知道有这样的人有谁吗?
1、元二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在唐代,渭城在长安的西北,安西指的是安西都护府,主要是新疆、吉尔吉斯斯坦等西域一带。
作为一首经典送别诗,它适用于大多数离别场合,因此被纳入唐代乐府,成为了广为流传的歌曲,称为“阳关三叠”。
诗中的“元二”是谁呢?
他在史料中记载几乎没有,但除了王维这首诗外,他的名字还曾出现在杜甫的《送元二适江左》:
乱后今相见,秋深复远行。
风尘为客日,江海送君情。
晋室丹阳尹,公孙白帝城。
经过自爱惜,取次莫论兵。
他姓元名常,因家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结合两首诗来看,他是一位武将。
出使安西,大概率是在安史之乱之前,安西都护府的军队被抽调到内地平乱,致使守护空虚,被吐蕃占领。
而“乱后”到江左一带,几乎可以推测他在安史之乱后,被派兵驻扎到长江以东。
当时唐玄宗李隆基逃往成都,太子李亨在灵武(今甘肃)自行登基,称唐肃宗,奉李隆基为太上皇。
而永王李璘正遵照父皇的的命令东下金陵,半途接到新皇返回成都的命令,他却不肯撤兵。于是唐肃宗以“反叛朝廷、图谋割据”的罪名派军攻打李璘,李璘大败,朝廷重新掌控了江东地域。
2、董大
唐·高适《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作为经典送别诗,这首诗深挚悲壮,感人至深。
前两句以叙景营造苍茫悲戚的气氛,日暮黄昏,大雪纷飞,北风断雁,令人心生郁积。
然而,诗人在离别之时,却没写离愁别绪,而是满怀激情的鼓励与劝慰:
此去你不要担心前路茫茫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大啊!
这句话并非虚言,“董大”本名为董庭兰,是开元天宝有名的音乐家,善吹西域龟兹古乐器筚篥和弹奏七弦琴。
董庭兰的一生颇为传奇,他少年时不肯读书,到处游荡,拜师学弹七弦琴,最艰难时甚至做了乞丐。直到五十岁,方才归正,努力读书,学做诗人;六十岁时称为名满大唐的音乐家。
盛唐时流行胡乐,能欣赏古乐七弦琴者不多。他难得知音,于是开始刻苦钻研筚篥的演奏艺术,成为当时最负盛名的筚篥演奏家。
崔珏曾有诗赞颂他的琴音,“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李颀则曾在诗中描绘了他幽咽缠绵的筚篥声,“空山百鸟散还合,万里浮云阴复睛。嘶酸雏雁失群夜,断绝胡儿恋母声。”
但最有名的当属高适的这首《别董大》,此时的他在吏部尚书房琯家中担任门客。因房尚书被贬出朝,董庭兰也不得不离开长安。
此时的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日子过得十分清贫。在送别董庭兰之时,高适写了两首送别诗,诗中充满了面对知音的温暖与慰藉。
3、黄四娘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一路从陇右辗转来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在西郊的浣花溪畔建了一座草堂。
春日的浣花溪畔,风景秀美如画。在这里,杜甫和家人得以团圆,享受到了短暂的安宁与美好生活,也留下了不少清新温情的诗句。
黄四娘是谁?我们不得而知。
“娘”在唐代是对一般妇女的称呼,并不专指某一类人。
她可能只是一位爱种花的邻人,通往她家的小路边,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鲜花,给杜甫简朴的生活里添了几分明媚的风景。
苏轼非常喜欢手书这首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此诗虽不甚佳,可以见子美清狂野逸之态,故仆喜书之。昔齐鲁有大臣,史失其名,黄四娘独何人哉,而托此诗以不朽。可以使览者一笑。
不仅如此,苏轼还在自己的诗中,不止一次提到过这位黄四娘。在贬到海南儋州时,他曾写过一首《正月二十六日,偶与数客野步嘉佑僧舍东南野人家,杂花盛开,扣门求观。主人林氏媪出应,白发青裙,少寡,独居三十年矣。感叹之余,作诗记之》,尾联便是:
主人白发青裙袂,子美诗中黄四娘 。
从标题可以看出,苏轼和朋友出外踏青,看到一家门前杂花盛开,忍不住敲门请求观赏。打开门才知道对方是一位守寡三十年的老妇,忍不住想起了杜甫诗中的黄四娘。
黄四娘和林氏或许都是最普通的乡间妇人,但她们热爱生活的样子,永远留在了诗人们的笔下。
4、张怀民
宋·苏轼《南歌子·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吹笙只合在缑山。闲驾彩鸾归去、趁新年。
烘暖烧香阁,轻寒浴佛天。他时一醉画堂前。莫忘故人憔悴、老江边。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三年后,他的朋友张怀民也被贬到了这里,暂时寄住于承天寺。
苏轼曾趁兴夜访张怀民,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张怀民,字梦得,一字偓佺,出生于清河,虽是北宋时期的官员,但声名不显,履历也没有清晰记载。
在送张怀民返京复官的词中,开头苏轼写道“卫霍元勋后,韦平外族贤”,对他的身份有一些暗示。
“卫霍”指的是汉代大将军卫青和霍去病,“韦平”是西汉韦贤、韦玄成与平当、平晏父子的并称,这两句诗暗示张怀民是元勋后裔,出身不凡。
同时,张怀民应该也是一位心胸坦然,不因逆境而灰心丧气,喜欢山水怡情悦性的雅士。
他曾在住宅旁修建了一座亭子,苏轼为它命名“快哉亭”,并请弟弟苏辙写了《黄州快哉亭记》。
同样身处贬谪、居于荒僻之地的苏轼和张怀民,彼此宽慰,共赏山水月色,度过人生的艰难时刻。
5、刘十九
唐·白居易《问刘十九》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这首温暖又热烈的小诗,是白居易在江州时所作。
虽然只有短短20个字,文字质朴,但是在色彩、语感等方面来说,给人一种身临其境、悦目怡神之感,语浅情深,言短味长。
标题中的刘十九,指的是嵩阳处士刘禹铜,是洛阳的富商。
或许是因为名字的关系,很多人都说他是刘禹锡的堂兄,但没有任何史料何以佐证。
刘禹锡本是家中独子,有一个堂兄和一个堂弟,其中一位名叫“刘申锡”。且古代“锡”同“赐”,与金属也没有什么关系。
据载,刘禹锡出生前,他的母亲做了个梦,梦见大禹递给她一个孩子。于是家里人给他取名“刘禹锡”,意思是这孩子是大禹赐予的。
这位刘禹铜呢,名字只出现在了白居易的诗中,刘禹锡从未提及。
公元815年,宰相武元衡遭李师道所派刺客暗杀,当场身亡,同行的裴度重伤。白居易越级议事,被政敌攻击,贬江州司马。
适逢刘禹铜在江州,两人都爱美酒,也有很多共同语言。白居易曾在诗《刘十九同宿》中写道,“唯共嵩阳刘处士,围棋赌酒到天明”。
后来刘禹铜还出金资助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建草堂,可谓情谊深厚。
6、汪伦
唐·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说到诗仙李太白的粉丝,那可是上到皇族权贵,下到平民百姓。
而论起其中有名者,汪伦当属最大的赢家。
据《汪氏宗谱》的记载,汪伦的祖上是“唐封越国三千里”的越国公,家族底蕴颇为封侯。
在担任县令时,汪伦听到了李白正在自己叔父李阳冰家做客的消息,马上激动地写信邀请李白来做客:
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
待到引起李白的兴趣,欣然应邀而至,却没有看到信中的风景时,他才笑着说“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在汪伦的陪伴下,赏桃花、观碧潭,流连数日。
临行前,汪伦在古岸阁上设宴饯行,并拍手《踏歌》相送。
李白感动地留下了这首诗,也让汪伦的名字流传千古。
同样是送礼的粉丝,想想山东那位送美酒和紫锦鳞的中都小吏,在诗中只留下了“山东豪吏”的简称,汪伦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
7、韩绰
唐·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除了在杜牧的诗中,韩绰的名字在历史中宛如烟尘,不曾留下丝毫痕迹。
从诗的内容推断,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手下当推官和掌书记时,韩绰是他的同事,担任判官的职务。
判官在唐代不是正式的官职,而是由上级使官选任、辅助处理事务的僚佐。
后来,杜牧被任为监察御史,由淮南节度使幕府回长安供职,两人便分别了。
但是杜牧和韩绰的感情依然深厚,在韩绰去世时,杜牧还特地写了一首《哭韩绰》:
平明送葬上都门,绋翣交横逐去魂。
归来冷笑悲身事,唤妇呼儿索酒盆。
8、焦遂
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诗圣杜甫笔下的“饮中八仙”有哪些人呢?
有诗人贺知章、李白,书法家张旭,名士崔宗之和苏晋,显贵汝阳王李琎和左丞相李适之,都是显赫一时的人物。
而在结尾出现的焦遂又是谁呢?
袁郊在《甘泽谣》中称焦遂为布衣,可见他是个平民。
他最有名的便是豪饮,喝酒五斗后方有醉意,常高谈阔论、滔滔不绝,惊动店里席间在座的人。
虽然没有留下任何事迹或作品,但能和诸位大咖同时被杜甫写入诗中,成为“酒仙”之一,属实是幸运值点满了。
9-10、岑夫子,丹丘生
唐·李白《将进酒》(节选)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作为振聋发聩的千古名作,李白的这首诗将岑夫子和丹丘生的名字带上了人生巅峰。
这两位都是李白的酒友,一位是隐士,另一位是道士。
岑夫子原名岑勋,出身高门,从唐太宗、武则天到唐睿总,岑家都曾出过宰相。但因为牵涉到太平公主谋叛,岑家受到牵连而没落。
岑勋可能因此无法在朝中任职,隐入山林。李白另一首《送岑征君归鸣皋山》中称他“至人达机兆,高揖九州伯。奈何天地间,而作隐沦客”。
“征君”是对不受朝庭征辟的士人的称呼,“隐沦客”相当于隐士,含蓄地说明了他的身世。
丹丘生原名元丹丘,是李白最重要的朋友之一。
20多岁时,李白和元丹丘就曾在河南嵩山隐居。
在20多年的交游中,李白写了至少14首诗给他,而提到他的诗有20多首。
元丹丘与一位名为玄玄道人的女道士交好,她的另一个身份就是唐玄宗的亲妹妹玉真公主。玉真公主与元丹丘相交多年,对他颇为看重,还举荐他担任了皇家宫观大昭成观的管理者。
元丹丘曾两次将李白引荐给公主,第二次时,公主将李白推荐给了唐玄宗,帮助他成为翰林供奉。
不过,元丹丘并不沉迷于红尘,李白也不融于官场,两人最终还是都离开了长安,遍游天下。
元丹丘最终山东西门山,多年后,李白也上山再次拜会老友,两人见了人生中的最后一面。
这一面,也是元丹丘留在人间的最后一抹痕迹。
“从此萧郎是路人”是唐朝崔郊的诗句,萧郎是谁?
唐朝的崔郊写了一首诗:
《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其中最后两句: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那么这个萧郎究竟是谁?
萧郎这个词语在古代,一般泛指情郎。为什么情郎姓萧呢?不是百家姓的张王李赵呢?
在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的儿子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叫做弄玉。
当时有一个男子叫做萧史,他喜欢并且擅长吹箫,其吹箫的功力,能够让白孔雀展翅飞到面前,连动物都为他的箫声所拜服。
弄玉也被萧史的箫声所折服,所以秦穆公将女儿嫁给了萧史。
萧史娶了弄玉后,亲自教导弄玉吹箫,两人合奏的箫声能引来凤凰。
此后,夫妻和鸣,所以人们选了萧史的姓氏,将佳偶称作萧郎。
真正让萧郎在唐朝以及后世流传的人,并不是萧史,而是南北朝时期的萧统。
南朝梁武帝萧衍的昭明太子萧统,再一次外出的时候,遇见了一个法名慧如的出家小师傅。
为什么一个皇太子会遇见一个尼姑呢?因为萧统的亲爹萧衍十分信仰佛教,经常建造寺庙供奉,所以萧统的人生中,能够遇见尼姑,实属正常。
萧统爱上了慧如,慧如也动了凡心。可是身份的差距,注定两个人没有结局。
萧统不可能娶一个尼姑,而慧如也不能破戒还俗。
萧统相思成疾,所以在慧如居住过的地方种下了一颗红豆,而红豆长成了大树,萧统也抑郁而终,所以人们用红豆写相思。
萧统对于感情的坚持,身为千金之子,为了平凡的情爱俯首,才知道,原来无论什么身份,在感情面前都是一样。
萧统的痴情,变成了萧郎,形容注定会错过的爱人。
直到崔郊的一句“从此萧郎是路人”,让萧郎流传后世。
崔郊因为科考的原因,所以到姑母家做客短住。在姑母家,崔郊遇到了一位婢女。
这个婢女年轻漂亮,且聪慧伶俐,让崔郊在苦闷的学习中,心生爱慕之情。
婢女也倾心于崔郊的才华,两个人开始双向奔赴。
可是眼前最重要的是崔郊的科考,只有考取功名,崔郊才能够成家立业。
可是时间能够改变很多命运。
崔郊上京科考,还在为未来奋斗。
可是此时一位将军去到崔郊姑母家做客,见到了婢女,见她漂亮伶俐,所以花钱买断了婢女的卖身契,将婢女带回了自己家。
崔郊姑母不知道这个婢女和侄子的情意,只是庆幸一个婢女让自己搭上了将军的人脉,是合算的买卖。
崔郊考中回到姑母家,才知道婢女已经成了他人的妻妾。
痛失挚爱的崔郊,写下了从此萧郎是路人,来纪念擦肩而过的爱人。
将军听闻崔郊的诗词,才知道自己做了木棒,打了鸳鸯。
思索之下,将婢女还给崔郊,选择成人之美。
这段年少的情丝,总算走到了好结局。
所谓萧郎,指情郎。只是有的是举案齐眉的情郎,有的是相思相望不相亲的情郎。情郎千万种,爱过的就算。
来源:唐诗宋词古诗词,写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