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看到一条新闻,说北京大学2024年硕士生招生复试,有个名叫“蔡元培”的考生,考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第一名。
这条新闻爆火,倒不是他的成绩有多好,而是考生蔡元培和百年前的北大校长蔡元培,竟然是同名,所以新闻出来以后,网友们都开玩笑——入学以后,北大师生不一定敢直呼其名,见面得尊称一声“蔡公”......
有一说一,现在大部分知道北大校长蔡元培是教育家,但可能不知道蔡元培的另一层身份——革命家,甚至可以说,蔡元培做北大校长,真正目的不是教书育人,而是在北大闹革命。
1
1868年,蔡元培生于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属于19世纪的60后,正好处于旧时代和新时代的过渡时期。
16岁的时候,蔡元培便考中秀才,25岁参加殿试,考中二甲进士,清朝先后授予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等职。
按照明清惯例,中进士、入翰林是读书人荣登高位的必经之路,不出意外的话,蔡元培极有可能成为巡抚、总督、侍郎、大学士之类的高官,然后致仕回乡,荣归故里。
然而,蔡元培进入翰林院不久,清朝便爆发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等大事件,蔡元培大受触动,开始关心时事,并站在维新派一边,崇拜谭嗣同。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清朝杀害谭嗣同,蔡元培的维新理想破灭,便和那时的很多读书人一样,产生了一个从未有过的想法——
“清朝不可能改革政治,清朝毫无希望,救中国要脱离清朝另起炉灶。”
想明白这一点,蔡元培就辞去翰林院的职务,到江浙一带传播爱国思想,创办新式学堂,逐渐走上“教育救国”之路。
这次转变,彻底改变了蔡元培的人生轨迹。
如果他留恋翰林院的前程,以后只能成为默默无闻的清朝遗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他放弃旧时代的所有荣耀,转身走向革命,便成为拥抱未来的新青年。
事实证明,“教育救国”只是蔡元培的掩护,他在晚清革命的路上走的非常远。
1904年,留日学生杨笃生、苏凤初、周来苏、何海樵、胡晴崖、汤仲祚等人成立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整天研究化学知识,准备回国以后制造炸弹,刺杀清朝政要。
因为他们选中的第一个目标是慈禧太后,故而得到梁启超的认同,梁启超给他们资助了一笔巨款,做为暗杀团的活动经费。
同年,何海樵回国活动,经过上海的时候见到蔡元培,便邀请蔡元培加入暗杀团。蔡元培一听,这事可太刺激了,立即同意入伙。
这,哪是一个单纯办教育的人?
蔡元培加入暗杀团以后,又把章士钊、刘师培等人拉进来,几个学贯东西的读书人,开始没日没夜的学习制造炸弹,准备时机成熟就去搞事情。
就这样不断地发展下线,蔡元培又有清朝进士、翰林院编修的身份背书,不到半年时间,虽然没有成功暗杀清朝政要,但蔡元培竟然成了暗杀团的核心人物。
于是在同年底,蔡元培把暗杀团改组为光复会,章士钊、刘师培、章太炎、徐锡麟、陶成章、黄炎培、秋瑾、柳亚子等近代知名人物都曾是光复会成员。
次年,孙中山的兴中会、黄兴的华兴会、蔡元培的光复会以及其他一些革命团体,合并为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委任蔡元培为同盟会上海分会负责人。
正因为这样的资历和地位,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蔡元培立即成为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部长,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以后,蔡元培又出任北洋政府唐绍仪内阁的教育总长。
《觉醒年代》里的蔡元培,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教书先生形象,显得人畜无害,其实蔡元培是仅次于孙中山、黄兴的革命阵营大佬。
2
按道理说,蔡元培有这么高的起点,民国初年应该大展宏图啊,怎么革命成功了,蔡元培反而沉寂了呢?
其实不是蔡元培想沉寂,而是因为光复会分裂了,蔡元培没有基本盘了。
光复会成立以后,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政治纲领,所以光复会成员的思想成分很复杂。
徐锡麟认为,光复会的政治使命是“排满”,即满洲人要排除、满洲政府要排除、满洲贵族要排除,凡是满洲的一切都不允许留在汉地十八省。
但章太炎对“排满”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可以反对满洲皇帝和官僚,不能排斥所有的满人,要区别对待高层满人和底层满人。
有人主张,光复会可以尝试社会主义,但也有人说,中国搞社会主义一定大乱,光复会的经济使命是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总之是各说各话,一盘散沙。
做为光复会的会长,蔡元培应该提出一套政治理论,团结光复会成员,直到光复会成为有共同目标的政治团体,但问题是,蔡元培不是思想家,没有一套完整的政治理论。
没有理论,便只能行动,所以蔡元培说:“革命只有两途,一是暴动,一是暗杀。”
更要命的是,蔡元培领导革命的能力略微欠缺,他非常擅长和知识分子交往,却不能深入底层,结交三教九流,和全世界筹款的孙中山相比,可谓是天上地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复会始终不能团结起来,骨干成员甚至有些看不起蔡元培,认为他没资格领导光复会。
1907年5月,蔡元培离开上海,到德国留学。
1908年秋,章太炎到新加坡拜访孙中山,要求孙中山拨款三千元,做为《民报》的印刷费用,但章太炎经常在《民报》发表关于佛教的内容,孙中山认为章太炎把革命报纸办成佛报,非常不满,便拒绝拨款。
光复会成员陶成章是支持章太炎的,追着孙中山要拨款,并把额度提高到五万元,孙中山实在推脱不过,便答应给陶成章写介绍信,让他带着介绍信到各地筹款,筹到的款项都归陶成章支配。
陶成章带着孙中山的介绍信到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向华侨筹款,结果华侨都是几十、几百的捐,完全没有达到陶成章的预期。
这样的结果,陶成章自然不满意。
他认为筹款不成功是孙中山在暗中捣鬼,随后便和章太炎等人写了《孙文罪状》,污蔑孙中山私吞革命筹款,在香港汇丰银行存了二十多万。
1910年2月,光复会和同盟会正式分道扬镳,新的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章太炎任会长,陶成章任副会长。
再过两年,孙中山的亲密战友陈其美,指示蒋介石刺杀陶成章,新的光复会也解体了。
如果你是蔡元培,会怎么做?
武力革命的路线尝试过了,没成功。暗杀革命的路线尝试过了,效果不尽如人意。革命领袖的身份尝试过了,大部分人不认可。光复会两次失败,再也没有往日辉煌。
蔡元培又能怎么做呢?没有基本盘,做什么都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在民国初年,蔡元培做了一段时间教育总长,然后就出国留学去了,直到1916年回国出任北大校长,才再次回到舞台的中心。
我们都知道,蔡元培做北大校长的时候,聘用了很多精英人才到北大任教,但如果研究一下这些人的履历,我们就能知道,蔡元培到底要做什么——
陈独秀,安徽芜湖的反清组织“岳王会”会长,光复会成员徐锡麟曾到安徽举行起义,两人关系匪浅。
李大钊,光复会成员白毓昆的学生。
刘师培,蔡元培亲自介绍的光复会成员。
鲁迅,光复会的第一批成员。
钱玄同和黄侃,光复会元老章太炎的学生。
可以说,蔡元培聘用到北大任教的精英,几乎都和光复会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蔡元培把这些人召到北大,目的可能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重建光复会的班底,借北大的宝地,造革命的时势。
例如蔡元培鼓动陈独秀,把《新青年》编辑部搬到北京,归根到底是希望《新青年》改变北大的风气,进而让北大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例如蔡元培和林纾论战,表面上是蔡元培支持新文化、林纾支持桐城古文,实际上是因为林纾背后是皖系军阀徐树铮,徐树铮又是北洋元老段祺瑞的亲信,而蔡元培是老资格革命党。
蔡元培和林纾的论战,很大程度是辛亥革命时期,革命党和北洋之争的延续。
如果不是搞革命的话,以上的人事、行事、争论都是说不通的。
不过,蔡元培是成功的。
蔡元培出任北大校长之前,北大可以说是乌烟瘴气。那时北京有个名词叫“两院一堂”,指的是国会众议院、参议院、北大师生都是“八大胡同”最重要的客户,北大学生也没有求真求知的觉悟,认为“北大只是混文凭和预备做官的场所。”
但经过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改革,到了1919年,北大便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学生政治运动的策源地,教员、周先生等知识青年都深受影响。
蔡元培执掌北大,其实是有计划的下了一盘大棋。
3
执掌北大是蔡元培的人生高光时刻,世人对蔡元培的印象也停留在这几年,但北大只是蔡元培实现目的的途径,离开北大的蔡元培,才是历史上真实的蔡元培。
“五四运动”爆发不久,蔡元培便离开北大到法国留学,委任蒋梦麟代理校务,随后又远程同意北大设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顺应时势,推动北大成为国际共运的重要基地。
然而,蔡元培并不认同马克思主义。
1927年3月,国共北伐势如破竹,孙中山留下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即将成功,但就在这个关键时刻,蔡元培回到上海,主持召开“中国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提议发动“护党救国”运动。
护党,护的是国民党。
救国,救的是中华民国。
4月1日,汪精卫自欧洲回到上海,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向汪精卫提议,必须解决中国共产党的问题。
他们所说的解决问题,便是在政权内排除中国共产党,组织内排除中国共产党员,国民党独吞北伐的胜利果实,把国共联合革命转型为国民党一家坐天下。
4月2日,蔡元培、吴稚晖、张静江、陈果夫、李宗仁等人再次召开会议,吴稚晖提议“以非常之处置,护救非常之巨祸”,蔡元培则主持会议,审定通过了一份179人的共产党员名单,要求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央监察委员会尽快逮捕。
教员、周先生、陈独秀、李大钊等革命领袖,都在蔡元培的名单里。
4月9日,蔡元培等人又发出《中央监察委员联名护党救国之通电》,提出清党的十一条理由,最后写道:
“长此以往,不独北伐困难,而本党百万党员与朝夕以求中国的自由平等之民众,亦将何所寄托?险象如此,讵能再安缄默?望我全体同志念党国之危机,凛丧亡之无日,披发缨冠,共图匡济,扶危定倾,端视此举。”
这份通电共八人签名,蔡元培排名第五,陈果夫排名第八。
三天后,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开始大肆屠戮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员。
可以说,蔡元培主动投靠蒋介石,做了反革命政变的马前卒。
即便发动政变不久,蒋介石便辞职下野,但蔡元培也一同辞职,陪蒋介石前往上海,并担任蒋介石和宋美龄婚礼的主婚人,同年底蒋介石复出,蔡元培更是积极支持——
“功在党国,此次再任艰难,自极赞同。余意蒋先生复职以后,必能将所有军队凡立于铲除共党、打倒军阀之旗帜者,结合为一。”
他心心念念的,还是维护国民党、蒋介石的独尊地位。
蔡元培为什么要这样做?
我觉得,可能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蔡元培出自浙江绍兴的地主阶级大家族。他是爱国救国的革命家,但阶级属性决定了,他和维护工农利益的社会主义革命,格格不入。
要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蔡元培必须和我党为敌。
另一方面,蔡元培以光复会为立身根本,光复会成员大部分又是江浙人,这就意味着,蔡元培是江浙既得利益集团的成员。
而蒋介石另立南京国府,归根到底是因为,蒋介石是江浙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汪精卫是广东既得利益集团的代表,两人被身后的利益集团推动着,争夺国民党的最高领导权。
在这样的背景下,蔡元培追随蒋介石,便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4
最后说说蔡元培的结局吧。
蔡元培给蒋介石冲锋陷阵,以为进入蒋介石的核心圈子了,便在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的时候,和吴稚晖、张静江、李石曾等人一起劝李济深,到南京与蒋介石和谈。
蔡元培是准备调停战争,国民党人和气生财。
李济深接受了蔡元培等人的意见,很快到了南京,结果被蒋介石扣押,直到“九一八事变”以后才放出来。
经过这件事,蔡元培看明白了,蒋介石没有认他做亲信,他的面子在蒋介石那里一文不值,他在南京国府只是花瓶,根本没有说话的余地。
蔡元培革命大半辈子,甚至不惜赌上清誉追随蒋介石,却落得这样的结局,不禁心灰意冷。此后八年,蔡元培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基本不过问政事,更不再提革命二字。
1937年11月,蔡元培移居香港,三年后去世。
听闻蔡元培去世的消息,教员亲自给蔡元培家属发去唁电,称蔡元培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随后中央派廖承志到香港吊唁,并在延安举行追悼会,周先生送上挽联:
“从排满到抗日战争,先生之志在民族革命。从五四到人权同盟,先生之行在民主自由。”
而蒋介石在日记里,写下自己对蔡元培的评价:“惟其在教育上与本党主义之功罪而言,以吾所见者,但有罪过而已。”
蔡元培一心追随的人,没有给他留下半句良言。
蔡元培誓死反对的人,给了他举世罕见的死后哀荣。
蔡元培在北大提倡“兼容并包”,但他没有包容工农群众和社会主义革命,百年以后,社会主义革命缔造的新中国却包容了蔡元培,工农群众也愿意尊称一声“蔡公。”
世事之讽刺,莫过于此。
说到底,社会主义革命和新中国的起点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的起点是蔡元培,法统承继,不能不认。
《西游记》里,菩提祖师告诫孙悟空——“日后惹出祸来,不要把为师说出来”,现实世界却截然相反,老师惹出祸来,学生要为尊者讳,维护老师的尊严。
九泉之下,蔡元培又做何想?
来源:温伯陵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杜鹃花落》引起很多人的愤怒,这种愤怒是朴素的,有道理的。这篇小小说完全以一名侵华日军指挥官为视角,对八路军的评价是日本式的,而且让人觉得那名日军大佐心疼儿子,要...
-
“非洲王”,五常之一的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力曾经有多强大?
来源:《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非洲摆脱法国后殖民时代的抗争2021年才经由尼日尔人民选举,坐上总统宝座的巴祖姆大概也没想到,居然被自己的“御前侍卫”谋反了。原本应该... - 对于黄河,毛泽东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沁园春·雪》中曾写下“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描写的就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在长征结束到达陕北后,他曾两次东渡黄河,一次是在1936...
- 作者:何新导读:中国人打死都没想到,原来鸦片战争真是犹太人一手操弄的,犹太人用鸦片战争敲开了满清闭关锁国的大门……人们知道,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是英国东印度公司,...
- 深拓西史辨伪工程的六大意义(提纲)王岳川20年前,我出版了著作《发现东方》(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几年后又出版了《文化输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文化战略...
-
金兀术后人今何在?岳飞后人吐槽:完颜氏到今天都不和岳家人通婚
今天笔者给大家聊一聊电影《满江红》里给奸臣秦桧写信的金国宗王完颜宗弼以及他的后人情况。完颜宗弼,他的女真名字叫兀术(乌珠),所以在评书《说岳》里他又被称为金兀术。... - 秋季有三个月,分别称为孟秋七月、仲秋八月,季秋九月,合称三秋。“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其中七月又称为初秋、早秋、新秋、上秋、兰秋、肇秋...
- 一起故意伤害案日前在陕西咸阳秦都区开庭,被告人张恒系西咸新区沣西新城钓台街道办资村村民,被害人石某是一名参与非法强拆的社会人员。2023年4月1日6时许,石某等人持械强行...
-
1991年中美知识产权问题谈判,美国人称中国人是小偷,吴仪:我们在和强盗谈判
1991年,中美两国进行了第七轮关于中美知识产权问题的谈判。谈判前因为中方团长突然患病,刚刚出任外经贸副部长4个月的吴仪,临危受命,替补上场。可是,面对这位初次相识的人... - "事实上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大唐使者“一人灭一国”,又或吐蕃对印度的入侵,倒不如说是一场印度内战。是一直希望打回恒河平原的梨车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