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我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诞生过许多辉煌的文明,然而随着朝代的更替,许多小众的文明逐渐消失在了历史的洪流中。
楼兰是古代研究中最神秘的一个国家,它并不是什么大国,但是却留下了许多值得考究的遗址。
因为想要揭开楼兰的神秘面纱,历史研究人员针对楼兰留下的遗迹展开了系统的调查。
这个过程中人们却惊讶地发现我们的祖先曾好几次对楼兰刀兵相向。
许多武将更是以攻破楼兰作为自己的终身目标,所以久而久之就出现了许多攻破楼兰的励志诗词。
例如大诗人李白的“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
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从军行七首·其四
[ 唐 ]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些慷慨激昂的诗词,无一不暗含着古人对楼兰的憎恨。
为了弄清楚缘由,历史研究者针对楼兰国的背景以及当时的朝代现状展开了调查和分析,最终发现楼兰获得最后的结局完全就是咎由自取,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历史的发展
根据历史记载,中国在没有进入现代社会之前采用的一直是封建统治。
那时人们的思想意识并不开放,加上各地域之间的交流较少,所以一些比较偏远的民族和地区并不愿意归顺到统一的王朝统治中。
秦朝灭亡之后,汉朝成为了全新的大一统王朝,具体分为了东汉和西汉两个时期。
那时人们将中原作为主要的都城,也就是后来的中原王朝。
虽然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但当时的中原王朝并不完整,许多偏远地区的民族并不愿意服从中原的统治,他们大多数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匈奴,突厥等等。
他们生活在草原,个性十分豪爽,性格也十分开放,所以面对并不愿意遵守中原的繁文缛节。
更不愿意向中原的皇帝俯首称臣,以至于许多具有血性的匈奴人想要反抗,最终取而代之。
因为中原地区环境优渥,几乎天下的珍宝全都汇聚在此,反观偏远地区环境恶劣,当地的人民连生存都十分困难。
所以他们常常会南下侵犯中原,恶意抢夺他人的土地和财富以求生存。
任何一个皇帝都无法忍受自己的权威受到挑衅,加上这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的确彪悍,行为上又劣迹斑斑。
给当时许多中原地区的人民留下了非常差的印象,所以汉朝大多数皇帝都不会想着去劝服,而是竭尽全力把他们从边境赶出去。
从那时起,地处南方的中原与地处北方的匈奴、突厥等常常爆发战争。
双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没有分出明显的胜负,而是处在僵持状态,有意思的是在两方的中间偏偏夹杂着一个不起眼的小国,也就是后人所说的楼兰。
二、楼兰人的选择
据记载,楼兰是古代西域地区的一个国家,存在时间约有600余年。最初的楼兰在西域三十六国中并不起眼。
一直到汉武帝时期,张骞在皇帝的授意下前往西域各国通商贸易,最终打通了丝绸之路,才让它迎来了空前的发展机遇。
因为当时的楼兰正好处在了丝绸之路的关键位置。
占据了这个地形之后,楼兰在后面经济贸易的往来上占了很大的优势,最终发展为了西域地区最为富庶的国家。
对于当时的楼兰人来说,这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可他们还没有在这样幸福的氛围中享受多久,北方的草原上就出现了一个新的霸主“冒顿单于”。
他是匈奴人中少见的一代天骄,数次率领部下抢占土地,是当时汉朝所面临的最强大的一个敌人。
为了能够挫灭匈奴人的锐气,当时的皇帝甚至选择了御驾亲征,可最后依旧以失败告终,无奈之下只能选择用和亲的方式换来短暂的和平。
不过汉朝并没有因此而选择放弃,而是在接下来的几年间不断增强兵力,只为一举攻破匈奴。
在兵强马壮的前提下,汉朝有了足够的实力和匈奴一战,但当时的皇帝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便开始联合西域诸国共同对抗匈奴。
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西域国家是看中汉朝的强大,还有一些则是遭受过匈奴人的欺压,所以纷纷选择投靠汉朝。
面对其他国家的选择,楼兰却陷入到了的纠结之中,因为它处在丝绸之路的核心地段,无论是匈奴还是汉朝都需要从他这里通行。
因此无论哪一边得胜对楼兰人来说都是一样的。
可若是选择错误,那么后面战胜的一方必然不会给他好果子吃,所以他们便开始了两头讨好。
三、发兵楼兰
一开始楼兰见汉王朝非常强大,所以便和其他西域国家一样选择臣服,当时的皇帝也认为楼兰是真心归属汉朝的。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楼兰表面服从,可背地里却经常协助匈奴人抢劫丝绸之路上的商队。
这让当时的汉朝皇帝十分恼火,于是就问罪于当时的楼兰国国王。
当时的楼兰王面对汉朝皇帝的威压,则是卖惨表示自己只是生活在夹缝中的小国,即便归顺汉朝,可匈奴人对他们的袭击也不会因此而停止。
他们只是想要生存,所以才被迫做出了这样的行为,后来为了表示衷心,甚至把楼兰皇室里的王子送过来当质子。
汉朝皇帝见此也理解了楼兰王的不易,所以便把他送回了楼兰国,并帮他打击匈奴,使楼兰不受匈奴人的侵扰。
可这个国王在回去之后转身又送了另一个王子给匈奴人当质子,在之后的日子里更是贯彻了墙头草两边倒的风格。
见哪一方强势便扶持哪一方,一旦对方略逊一等便果断选择另一个,后来楼兰国王因病去世,新的王位继承人因为在汉朝和匈奴当质子,所以楼兰人一度陷入到了无主的混乱中。
巧合的是当时送到汉朝的质子因为犯了错被当时的法律惩罚导致身体残缺,无法继续称王。
而匈奴人在听说了这件事情之后果断将质子送回楼兰称王,并尽力扶持他,因此从那个时候开始楼兰人对匈奴的态度更加尊敬。
开始尽心尽力的帮助匈奴人打击汉朝往来的商队,这在丝绸之路上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让当时的贸易彻底失去了稳定性。
于是汉朝派兵抓了楼兰王想要给个教训。
当时的楼兰王面对汉朝的精兵强将果断认错,并表示绝不会再犯。
可安分了没多久又开始了两边倒的行为,最终汉朝忍无可忍,派遣了大将军霍光出兵楼兰。
斩杀了楼兰王之后,又将生活在中原地区的质子送了回去,将楼兰改名为鄯善。
从那之后楼兰才慢慢安分下来,一直到北魏时期,这个国家被当时的霸主所灭掉,最终彻底消失。
四、诗词由来
到了唐朝时期,西域的各个国家都已经不再服从唐王的统治开始蠢蠢欲动,面对这些外患,许多将士都被迫开始上了战场。
而这一时期诞生了许多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们用诗词发内心的情感,用文字去鼓舞将士奋勇杀敌。
所以在书写有关西域的战争时,这些诗人会习惯性的使用楼兰。
一是因为楼兰的反复无常,两边倒的行为让后人为之鄙夷,所以才会用诗词去暗讽。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楼兰在过去是西域强盛的一个代表。
他们之所以写“破楼兰”、“斩楼兰”也是希望将士们能够像当初汉朝时期的大将军霍光直取楼兰王性命那样,一举攻破怀有不臣之心的西域诸国。
有了这个先例之后,后世的诗人每当想要抒发报国之情便会习惯性的把楼兰作为一个反面例子拿出来彰显自己的爱国之心。
后来随着朝代的不断轮替,楼兰这个国度也渐渐被世人所遗忘。
昔日的文明与辉煌也都埋没在了漫漫黄沙之中,时至今日只剩下了几处断壁残垣供后人参考。
由于当时有关楼兰的记录并不多,所以后人在探寻楼兰历史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阻碍,楼兰的文明也几乎成为了一个未知。
不过越是未知的东西就越是神秘,楼兰也慢慢成为了许多人心中一个十分特别的存在。
有人认为楼兰是一个充满异域风情的浪漫城邦,也有人认为楼兰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国,但无论是哪一种,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
结语
综上来看,楼兰的灭亡很大程度上是在咎由自取。面对两个强国的战争,生活在夹缝中的楼兰的确难以选择。
可若是从一而终坚定的选择了其中一个,也不会出现后面两面为难的境地,更不会成为后世诗人心目中不齿的存在。
而楼兰的选择以及老祖宗留下的这些诗词,也都侧面告诉了世人一个道理,那就是做人应该从一而终,摇摆不定并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来源:定兴卧龙书院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冀东有名曲 乐亭大鼓书韩伟:上一回说到评剧里面的老故事,讲到流传在冀东的老调。在...
-
"事实上这场战争与其说是大唐使者“一人灭一国”,又或吐蕃对印度的入侵,倒不如说是一场印度内战。是一直希望打回恒河平原的梨车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战略机遇。"1990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是二十世纪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全球冲突之一,从1939年到1945年的六年里,先后有61个国家、超过20亿人卷入战争,作战区域面积达到2200万平...
-
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作者:洞见CC公元1097年,苏轼因一些不合时宜的言论,被贬到千里之外的海南。弟弟苏辙也遭受牵连,被贬雷州。双方被贬的地点都是南边,两人日夜兼程,终...
- 1958成立人民公社后,农村的每个村叫作大队,大队下面又分为若干个生产队。比如现在的××县××乡××村,当时的称呼是:××县××人民公社××大队第×生产队。对农村以前...
- 前言1953年1月29日,毛主席亲自批准成立了中央编译局,负责系统地翻译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中央编译局第一任局长是著名的俄文翻译家师哲,他曾担任过毛主席、...
-
说到大学校长,我们往往肃然起敬,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往虚了说,他们是知识分子的典范,往实在了说,他们可是扎扎实实的国家干部,以清华、北大校长为例,他们都享受国家副...
- 12月13日长春高空抛物致死案在长春中院开庭宣判判决被告人周某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庭审上,周某未当庭提出上诉也未向被害人家属道歉“首先我还是要感谢司法的公正,感谢法律...
-
2024年8月29日,中国驻菲律宾使馆发言人就日本驻菲大使有关南海的错误言论做出严正回应:“难道忘了日本侵略菲律宾,将马尼拉夷为平地并造成超过10万名平民死亡的马尼拉大惨案...
- 功夫不大,来到一处典型清末民初的楚风式建筑,砖混马头墙提拉成型,穿斗式土木结构,单檐硬山顶,灰墙玄瓦,高垛翘脊,韵味古朴,精巧融合于自然,独显鹤舞飞檐之格风,沉浸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