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和现代人对传统以色列有不同的称呼,比如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犹太人等等,这些称谓常让人困惑。有不少会众问他们的区别在哪里。这里收编一些资料,简述如下:
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大人和犹太人大体上指的是同一个民族,都是指亚伯拉罕的后裔,特别是亚伯拉罕孙子雅各的后裔。只是在该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叫法,其中也包含些微的差异。
VOL.1
希伯来人
希伯来(译自英语Hebrew),在犹太语中意为“渡过”,“大河那边的人”。根据《圣经》记载,犹太人的族长亚伯拉罕率领其族人从两河流域的乌尔城渡过幼发拉底河和约旦河来到当时被称为“迦南”(Canaan)的巴勒斯坦,此后,这些古犹太人便被称为“希伯来人”(见《圣经•创世纪》第14章13节)。
这个名词是最初迦南人对从两河流域那边迁移过来的亚伯拉罕后裔的称谓。因为他们的肤色不同于原土著的迦南人,他们又信奉独一的S,坚持婚姻的圣洁,这对于敬拜多神偶像及习惯放纵情欲的迦南人完全不同。
故希伯来也有特指信仰正统而虔诚的以色列人的意思。
例如:保罗自称希伯来人,并且强调自己是“希伯来人所生的希伯来人”(腓三5)。又说自己是以色列人,意即他是一个非常纯粹的以色列人,是希伯来民族之嗣。
希伯来(Hebrew)一名,首见于创世记十四章十三节。当时亚伯拉罕被迦南人称为希伯来人。约瑟为埃及宰相时,埃及人称以色列十二支派子孙为希伯来人(创四三32)。列王时代,非利士人称以色列的军队为希伯来人(撒上四6)。所以,这个称呼有强调人种和信仰的意思。
广义言之,凡由亚伯拉罕而生的子孙都是希伯来人;狭义言之,只有以色列十二支派子孙才被称为希伯来民族的人。
也有认为,“希伯来”源出希伯,即闪的第四代孙(玄孙),当时希伯的人口繁多,人称之为希伯民族,以后亚伯拉罕渡河到迦南时,人们即称之为希伯来人,即属希伯之人。
一般说来,“希伯来人”主要是用来称呼从亚伯拉罕到摩西时期的古犹太人(大约从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50年间的七百多年间)。
VOL.2
以色列人
"以色列"是天使给雅各所起的新名,首次记载于创世记三十二章二十八节。其原意为S的王子,在圣经用过二千五百次左右,可见人们对此名甚为重视;而犹太一名,不过用了七百次左右而已。以色列乃指雅各十二支派子孙而言。以后他们成立一个国家,以色列便成了国家的名字。
所罗门王逝世后,他的国分为南北,北国称以色列,南国称犹大。以色列国先被毁灭,以色列人被掳至亚述,以后犹大国人亦被掳至巴比伦。犹大人被掳七十年后得以回国,称犹大省,以后他们一直被称为犹太人。
1948年犹太人复国,改用以色列之名,至今被称为以色列国(旧约称犹大,新约称犹太,意同)。
简单而言,在旧约中,以色列人有许多意涵:
(1)指始祖雅各的后裔
(2)指整体神的子民
(3)指主前933年以色列分裂后北方以色列国的人民
公元前722年,北方以色列国为亚述所灭,十个支派或流散异邦,或为外族同化,史称失踪的十个支派。以后的以色列人作广义解释,指整体神的子民,包括犹大国的人民和以色列国的余民(结四13;赛五7;耶二1-4)。
VOL.3
犹大人
到了公元前1025年,以色列人建立了统一的王国。公元前933年,统一王国分裂,北方10支派组成北国以色列,南方的犹大支派与便雅悯支派组成南国犹大。这个时候,北国叫做以色列,南国叫做犹大。犹大人就特指南国以犹大支派为主,包括便雅悯支派的南国人。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沦陷,南国犹大国灭亡。以色列人沦为“巴比伦之囚”。
但在流放的过程中,他们的生活习惯、民族意识和宗教感情与当地人迥然有别。波斯帝国消灭巴比伦后,犹大人被允许回国重建耶路撒冷圣殿,以后犹大国相继沦为希腊和罗马帝国的属国。
VOL.4
犹太人
犹太人(希伯来语:יהודי)。失去主权的犹大人在主后68年开始大肆反抗统治者罗马人。公元70年耶路撒冷被罗马大军攻破,圣殿被拆毁,犹大人被迫流落到世界各地,开始自称为犹太人。
这个名词“犹太人”(Jew)来自希伯来文“犹大”(Judah)一词的希腊文与拉丁文译名,最初只是希腊、罗马人对犹太人的蔑称,后逐渐为世界通用,失去贬义,凡以色列民族留存下来的后代均称为“犹太人”。
于是“犹太人”与“希伯来人”、“以色列人”成为对这个民族的统称。
公元70年,犹太人被逐出迦南地后,罗马皇帝仍然担心那里的“犹太性”会有所发展,故而采取了一项看来是表面的但却具有实质意义的措施:
皇帝哈德良把这个行省的名字由犹太地改为巴勒斯坦,很显然,其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忘记这块土地与犹大国民之间的联系。
来源:种子心灵驿站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我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不结盟、不称霸、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长久以来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外交方针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称赞。然而,新中国刚刚诞...
-
梁漱溟是20世纪中国文化思想界的一位名人,著名的社会活动家。1950年1月,他接受毛泽东和周恩来的邀请来到北京,成为全国政协的一名委员。1953年9月,在全国政协常委扩大会议...
-
编者按:之前发了古籍的版本形式和装帧样式,有书友后台私信希望能详细介绍古籍的版式结构等基本内容,故本文以雕版印刷古籍为例,整理下古籍的基本知识,老鸟请略过,不足之...
-
转自知乎作者包奇石作者:包奇石作者:包奇石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
2024年4月11日,前国民党领导马英九一行结束第二次访问大陆行程,返回岛内。大陆方面极尽地主之谊,给马英九这一次“访陆之行”安排顶格待遇。在这次访问大陆期间,马英九特别...
- 古今中央机关名称的对照,可以从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与现代中国的中央政府部门之间找到相应的映射关系。下面是一些主要的对照思维导图:古代“三省六部制”与现代对照中...
-
我们现代人对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都已经习以为常,在阅读各类以“中国”为背景的历史、思想、经济、文化等之类书籍的时候,也已经不会对...
-
外蒙古独立至今,为何对中国有这么深的“偏见”?背后真相很沉重
外蒙古,坐落于亚洲腹地,北界俄罗斯,南邻中国。按理说,作为毗邻之国,在中国提供的保护与贸易支持的助力下,外蒙古应对中国抱有感激之情。然而,事实却非如此。在B站上,有... -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实录》很可能被美国动了手脚。如今看到的明实录是民国时期根据红格本明实录重修的,红格本明实录据说是清朝明史馆的手抄本,最具权威。民国史馆决定以红格...
-
1945年,二战结束之后,法国做了一次民调,主题是“谁在战胜纳粹德国中贡献最大”,得到的是苏联57%、美国20%、英国12%。1994年,法国再做相关民调时,得到却是苏联25%、美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