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其实有两套文字系统。一种是传承系统,即“藏”的系统,功能是文以载道;一种是日用系统,即“用”的系统,功能是社会日用。数千年来,日用系统的基本走向是实用化、通俗化、世俗化。其中,有些日用文字淡化了原来的深意,甚至降维了内涵,黑化了智慧。即使是相同的字词,也如同“两套”文字——意义截然不同,褒贬完全反转。比如:“一无所有”本义是“至有至无”,却被降维为“穷得啥都没了”;“无中生有”本来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而根本不是什么“凭空捏造”;“得意忘形”是说得其真意而坐忘,而不是描绘小人得志,忘乎所以……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无所不用其极”就被大大黑化了。即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大大黑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现代汉语中,“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是个贬义词,被解释为:为达目的,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极其败坏恶劣。然而,从初始意义看,“无所不用其极”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褒义词。可以说,跟“毫无原则、肆意妄为”毫不相干。“无所不用其极”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郑玄的注释侧重德的方面:“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简单来说,“无所不用其极”的本意是——追求极致,无处不尽心尽力。整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全力以赴,推进“惟新”的使命。
打个比方,君子使命必达,“无所不用其极”,就如同韶乐的尽善尽美。为什么如此一个褒义词被极端黑化为一个贬义词呢?这是因为:在汉字日用系统借用、转用、化用等过程中,因为戏谑、讥刺、批评等因素,因为现实中“形似”的内容太多,一部分褒义词向贬义色彩转化,从而丢失了原来的意义,最终降维、黑化成一个贬义词。所以,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深入本源本真,明白其“藏的系统”的深刻意义。特别对于21世纪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而言,汉字文以载道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仍以这个“无所不用其极”为例:
无论是暗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周文王时代处于3000年前,其命惟新。对于当时而言,周文王时代是一个“新千年”,是一个“创世纪”!而21世纪恰恰又是一个新千年,又是一个新的“创世纪”。在这个新千年,中华文明的使命同样是“其命惟新”,而且世界性的使命。中华文明如何使命必达,开创这个新世纪呢?就是极尽创新;就是极尽开拓;就是开创无极限;就是无所不在的极致;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来源:听光中文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大猪蹄子”乾隆皇帝,不仅是盖章狂魔、知名Coser,还是北京皇城冬奥会的狂热爱好者。咋回事儿?来看看。乾隆皇帝朝服像轴在清朝北京城里...
-
一张“京都贵妇”照的流出,终究还是撕下了“名媛”最后的遮羞布
俗话说,先敬罗衣后敬人。当今社会,借助互联网的发达,已经让这句话体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名媛”这个词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里,现如今,打开手机,更是随... - 本文转自地理公社和地球46亿的年纪相比,存在32~35亿年的病毒和细菌称得上这颗蓝色星球上最古老的原住民。自人类出现的300万年,病毒和细菌一直相伴而行。历史上给人类带来灭...
- 饭点一过,蹲守在3号线通化门地铁站B口,不用多时,就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无数双被擦得锃亮的小皮鞋先人一步地从站口迈出,只是对比穿着的“楞增”和发型的庄严,那些不羁的...
- 历史上的很多朝代,都已被称为“盛世”或“中兴”的时期,宋朝在历史上则没有这样的说法。是宋朝比较贫困吗?恰恰相反,宋朝算得上是历史上...
-
大货车湖北襄阳宜城市南营下高速时被收过路费900元,官方:紫薯不是红薯要收费
10月16日,河南南阳大货车司机李先生投诉称,其驾驶大货车从江西南昌和湖北鄂州下高速时,收费员认定车上装的紫薯属鲜活农产品,不收过路费;但从湖北襄阳宜城市南营下高速时... - 孟子曰:“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文化在不断更迭的过程中,留下了不少规矩。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有些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是中华文明的精华,千万不能丢...
- 互联网上一直有这样一种声音:中国这么大方,平时舍得给第三世界国家捐钱捐物搞基建,为什么却坚决不肯接收来自这些地方的难民?其实历史给了我们教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 前东德国家安全部(斯塔西)外国情报局局长马库斯·沃尔夫,在他的回忆录《隐面人》中揭示,东德的情报部门在苏东阵营首屈一指,渗透西方各国政府和议会窃取机密颇有成效,唯...
-
杜车别——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
许倬云大师的朱元璋一文中谬误有多少?——兼评鹦鹉式史学(一)有朋友让我看一篇许倬云写的公号文:《朱元璋对中国民族性的伤害,至深至巨》。点进去一看,劈头是一个秃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