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竟然有两种文字系统: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黑化了

繁体

中华文明其实有两套文字系统。一种是传承系统,即“藏”的系统,功能是文以载道;一种是日用系统,即“用”的系统,功能是社会日用。数千年来,日用系统的基本走向是实用化、通俗化、世俗化。其中,有些日用文字淡化了原来的深意,甚至降维了内涵,黑化了智慧。即使是相同的字词,也如同“两套”文字——意义截然不同,褒贬完全反转。比如:“一无所有”本义是“至有至无”,却被降维为“穷得啥都没了”;“无中生有”本来是讲宇宙万物的生成,而根本不是什么“凭空捏造”;“得意忘形”是说得其真意而坐忘,而不是描绘小人得志,忘乎所以……这类例子还有很多,我们可以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比如“无所不用其极”就被大大黑化了。即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大大黑化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中华文明竟然有两种文字系统: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黑化了

在现代汉语中,“无所不用其极”完全是个贬义词,被解释为:为达目的,费尽心机,不择手段,极其败坏恶劣。然而,从初始意义看,“无所不用其极”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褒义词。可以说,跟“毫无原则、肆意妄为”毫不相干。“无所不用其极”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诗》曰:‘周虽旧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郑玄的注释侧重德的方面:“君子日新其德,常尽心力,不有余也”。简单来说,“无所不用其极”的本意是——追求极致,无处不尽心尽力。整句话的大意是——君子全力以赴,推进“惟新”的使命。

中华文明竟然有两种文字系统: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黑化了

打个比方,君子使命必达,“无所不用其极”,就如同韶乐的尽善尽美。为什么如此一个褒义词被极端黑化为一个贬义词呢?这是因为:在汉字日用系统借用、转用、化用等过程中,因为戏谑、讥刺、批评等因素,因为现实中“形似”的内容太多,一部分褒义词向贬义色彩转化,从而丢失了原来的意义,最终降维、黑化成一个贬义词。所以,我们学习汉字一定要深入本源本真,明白其“藏的系统”的深刻意义。特别对于21世纪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而言,汉字文以载道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们仍以这个“无所不用其极”为例:

中华文明竟然有两种文字系统:无所不用其极被无所不用其极黑化了

无论是暗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周文王时代处于3000年前,其命惟新。对于当时而言,周文王时代是一个“新千年”,是一个“创世纪”!而21世纪恰恰又是一个新千年,又是一个新的“创世纪”。在这个新千年,中华文明的使命同样是“其命惟新”,而且世界性的使命。中华文明如何使命必达,开创这个新世纪呢?就是极尽创新;就是极尽开拓;就是开创无极限;就是无所不在的极致;就是“无所不用其极”!

来源:听光中文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