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张海超“开胸验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繁體

2024年12月,尘肺病晚期患者高春现,通过“尘肺病患者救助群”,联系到了曾“开胸验肺”的张海超。

昏暗房间里充斥着制氧机运转的呼呼声。

“我…我不治了…没意义…你…好好的吧…”

拉开氧气面罩,高春现几乎一字一顿,往外蹦出了这几个字。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同为尘肺病患者的张海超,特别理解老高的所思所想。

二人将手紧紧握在一起,一切尽在不言中。

离开登封,张海超回到新密,在车上,他的思绪慢慢飘向了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

谋生

1981年,张海超生于河南新密老寨村,2004年,他在父母的介绍下,娶了一位同村女子,还有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儿。

有了女儿,张海超突然感觉自己不能再像原先那样到处打零工,得踏踏实实挣几年钱,给家里盖上一幢两层小楼房。

想法虽好,没有高学历,如何能挣上高工资?

正当张海超一筹莫展时,一位老乡找上门,推荐他去一家耐磨材料厂工作。在老乡的口中,这家材料厂的工作很简单,就是把几十斤重的大硅石先投入破碎机,全部被打碎后,粉末会掉落到输送带上,再被送进粉磨机,张海超的工作就是负责运输研磨好的硅粉,每个月工资在1000元左右。

送走了老乡,张海超算了一笔账,最多只要干五年,起码五万块到手,再借一点,就能给家里盖房了。

说干就干,张海超在第三天来到离自己家不远的振东耐磨材料厂上班。厂里主要生产的是耐火材料,供给一些钢厂,规模挺大,共有1000多号工人。

年轻的张海超每日都干劲十足,在厂里短短两年时间,他先后从事过杂工、破碎工、压力机工。而每次发工资时,他总是第一时间拿回家交给父亲、妻子,并叮嘱这些钱是留下来盖房的,轻易不要乱花。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在忙忙碌碌中,时间到了2007年的9月,张海超感到胸闷咳嗽,身体经常不适。起初他没有太在意,觉得是劳累过度感冒了,就去小诊所开一些感冒退烧药。

药吃了不少,病情却越来越重。

一天傍晚,刚下班的张海超骑着摩托车回到家中。还没从车上下来,他就感觉两腿如灌铅,胸口阵阵发闷,一下倒在地上。

妻子赶忙从屋里跑出来,将张海超匆匆忙忙抬向诊所。老医生语重心长地告诫张海超:“你可不能仗着年轻就不把自己身体当回事,还是抽空去城里大医院检查一下,有病赶紧治,没病也放心。”

听着医生的劝解,张海超猛然想起在2007年初,工厂曾在新密卫生防疫站为职工做过体检,他当时拍了胸部透视片子。不久,防疫站的人向张海超的家里打来电话,说他的肺部有问题,还说要通知工厂复查,不过张海超没有去复查,因为生产任务重,他很快就忘掉此事。

现在经人提醒,张海超发现这件事情不对劲,于次日上午他就与妻子一同来到郑州一家医院检查。

接待他的门诊医生怀疑张海超患上肺结核,张海超起初也认为自己就是肺结核,便住了院,按照结核病的方法治疗。此后一段时间,虽然张海超按时服药,身体却越来越差,已经基本丧失劳动能力。

“要死也死个明白”!这是张海超当年对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尘肺病

2007年底,张海超先是从工厂离职,然后自费去了郑州市二院、省人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首都医科大学朝阳医院等数家医院做了检查。

直至2008年5月,张海超终于弄清楚自己得了什么病——尘肺。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尘肺病是一种典型的职业病。这是一种长期在充满粉尘等恶劣环境下工作的人才会得上的职业病,肺里面已经吸入了许多微细的粉尘,通常无法治愈,只能通过辅助手段进行缓解。

如张海超这样因为长期在恶劣环境下工作,导致染上尘肺病的患者可以向工厂进行索赔。

在北京,张海超得知了的详细原委,他马上就想到自己早在2007年初已经患上尘肺病,当时工厂却将这件事情压了下来,更没有通知自己,这里面一定有很大的猫腻。

随后,张海超拖着病体到原单位询问,才知道当初是领导私自扣下他的复查通知。内向的张海超觉得他被欺骗了,无情的病痛折磨自己两年时间,还耽误了及时治疗的宝贵时间。

他气愤地找到公司领导理论,却碰了一鼻子灰,领导根本不想为此事负责,更谈不上什么赔偿。

交涉无果后,张海超垂头丧气地离开办公室。

这时,一位年长的工友悄悄拉住张海超,对他说:“这个厂一直不注重环保,拿工人的命当儿戏。因为工作中接触大量粉尘,有好几名工友都被诊断出尘肺病,通常活不到两年就死了,厂里总是推来推去不给解决。小老弟,你还是想开些,尽早安排后事。”

听到工友说的这话,张海超气不打一处来——他绝不认命,一定要找他们讨要说法!

不可否认的是,十几年前,各地对职业病的防范与理赔标准的执行程度是有所不同,导致想讨要说法的张海超连连碰壁。

到了2009年初,他的病已经很严重,经常说话时突然断一大口气,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正常。

无休止的病痛折磨,让张海超的体重锐减到只有100斤出头。这个当时还不满30岁的年轻人已经认命了,他不想再讨要说法,只想着让那家工厂能按照国家相应的法规给自己赔偿。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按照规定,张海超想要成功索赔的流程是先由公司提供资料,然后由职业病法定机构出示诊断证明;这两项都具备,才能够成功索赔。

可第一步张海超就走不通,那家黑心工厂怎么可能会为其提供相关资料,这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在企业拒绝开具证明的情况下,张海超只能上访。经过多次上访,原先的工厂终于配合开具资料,又在职业病法定机构遇上了新的问题。

郑州当地的职业病法定不承认他得了尘肺病,而是认定为肺结核。

面对这一情况,张海超已无语凝噎。他想到过死,也想到过找某些领导去拼命。可在病床上,望着已经生出白发的妻子,还有嗷嗷待哺的女儿,张海超打消了这些念头。

开胸验肺

随着病情突然加重,他下定了决心——我要去郑州开胸验肺,拿出铁证,向黑心公司讨要说法!

何为“开胸验肺”?从字面意思来看,张海超决定通过手术将自己的肺从体内拿出来,切开,看看里面究竟是有结核还是粉尘。

2009年6月,张海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做完开胸验肺手术。一名参与手术的大夫在他醒来后明确告知:“我们已经看了,你的肺里全部都是粉尘,这是铁证如山,放心吧。”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一周后,行动稍有方便的张海超立马拨打郑州市职业病机构电话,告诉对方自己明确患上尘肺病。电话那头的工作人员还是冰冷地拒绝,理由竟然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没有做职业病诊断的资质。

一个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病理学证据,就这样被轻易地否定了,张海超已经走投无路,他最后的一根救命稻草就是求助媒体。

2009年7月,《东方今报》的一名记者对张海超进行独家专访,“开胸验肺”的重磅事件被发布出去后,成为全国的热议话题之一,河南省卫生厅、郑州市委分别对此次事件的有关单位负责人进行追责。

刚上任的新密市委书记王铁良,居然在半夜两点,领着政府工作人员与企业股东等二十多个人来到张海超的家中探望。

一见面,王铁良就对张海超抱拳道:“老弟,让你受罪了,哥今后给你做主。”说完,他还抱起了张海超的女儿,和蔼可亲地说道:“以后你要是上学会有什么其他事情,只要有困难就来找王伯伯。”

2009年9月,张海超拿到了各项赔偿共计120余万。

在新闻上,他看到了对涉事企业的处理结果:企业党总支书记留党察看一年,依法追究企业后勤负责人的责任,并对该公司罚款二十万元。

此事看上去就到此结束,对于张海超而言,他的人生包括尘肺病,还远远没有终止。

后续

2012年左右,张海超的身体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思考再三下,他决定进行肺移植手术。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2013年,他做完肺移植手术后,开始了每日要吃13粒药丸来抗排异的过程,通过医保报销后,13粒药得200多元钱。

2014年,经过一年的休整,张海超包了一辆车,成为公交车司机,每天早晨六点准时起床,到晚上八点来钟下班,一个月的收入大概在5000元。

到了2018年,张海超仍然在努力地活着,不过他已经花光所有的赔偿金,且负债60多万。女儿又上了初中,也需要钱,家里所有的开支都指望这一辆公交车。

就在此时,有律师找到张海超,让他通过自己在尘肺病人中的影响力,为前者介绍案子,官司打赢了,向企业成功赔偿后,律师和张海超一起分钱。

张海超想都没想就拒绝了,他的理由很简单:患上尘肺病就家破人亡,我怎么忍心能挣他们的钱?

后来从2018年至2024年底,这几年来张海超就接到过2000多人的电话咨询;其中胜诉100多人,他自己亲自探访了500多名尘肺病人,也见证了400多场的死亡和告别。

如今张海超管理着一个共有500人“尘肺患者”在一起的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给那些已经失去希望的尘肺病患者微不足道的帮助。

2009年,张海超切开自己的胸膛,看到了尘肺,如今他过得怎样?

值得一提,和张海超称兄道弟的原新密市委书记王铁良于2021年落马。在中国检察网发布的起诉书中,可以明确看到:当年“开胸验肺”事件经媒体曝光前后,那家涉事的企业给王铁良送去40万元。

消息传到张海超那里,他表示很惊讶。相比起王铁良受贿,他曾经想过当时维权困难会有“人为因素”,但没想到居然会是那么热心的王书记。

张海超更纳闷:为什么企业宁愿送给市委书记40万,也不愿将这些钱主动赔偿给受伤的工人?

来源:百晓生谈历史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