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南京发现楚汉争霸战场遗址,虞姬去向之谜解开,项羽可能没有自刎
历史上有一段非常有名的故事,就是史记中记载的霸王别姬。现如今,霸王别姬已经被改编成为了电视剧、电影等影视作品,这些影视作品都是根据史记中的内容进行改编的。这段凄美的爱情故事曾感动了无数的人,这段故事把虞姬的柔情,霸王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
虞姬和项羽的爱情故事,让人们产生了敬佩之情。但是在史记中,没有交代虞姬的下落。人们对虞姬的下落一直是怀有好奇之心的。正史中虽然没有虞姬的下落,但是在野史中,关于项羽和虞姬的传闻不少。书中没有交代虞姬的去向,也没有说出虞姬到底是死去还是逃跑。
关于虞姬和项羽的结局,有很多种说法,比如说项羽在垓下逃亡时把虞姬留在了垓下。还有流传比较广泛的,就是带着虞姬突围至阴陵地区后,虞姬选择了自刎。这就是人们熟悉的项羽乌江自刎。项羽在乌江自刎,这种说法是在唐朝时期才出现的。也就是说,这并非是历史的真实情况,而是后人为了烘托霸王悲凉而加入的戏码。
根据历史的记载和考古学家的研究,虞姬一共有四处墓葬,但四处墓葬的附近都有一个名叫“阴陵”的地方,此处正是项羽从垓下战败之后,逃亡路线上的一处极为重要地方,不过这四处阴陵有的是县名,有的是山名。想要弄清楚项羽和虞姬的下落,就必须知道当时项羽和虞姬所处的位置。
根据这个线索,专家对四处阴陵分别作出了详细的考察,并最终确定南京浦江口驷马山地区的阴陵是楚汉争霸的古战场,而此地附近的虞姬墓,就是虞姬最后的归宿。换句话说,虞姬肯定死在了此处,并没有被项羽留在垓下,不过到底是突围时被敌军杀死,还是自刎而死就有待商榷。
项羽在乌江自刎,这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说法,但是现如今看来,根据不断地考古来看,项羽很可能没有自刎。看看当时的战况就可以知道一个大概。项羽率领几百人在阴陵和汉军大战,并且获得了仅损失2人却斩杀汉军百余人的战果,项羽甚至还自豪地询问部下“何如?”
简单的两个字,不仅把汉军蔑视得体无完肤,也从侧面表现出了他当时沉着冷静的指挥。能有这番见解的人,几乎是不可能自杀的。项羽被困的阴陵四隤山,是一个高80多米的小山,那时候马镫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临危不乱的从容指挥才能突出重围获得这样的战果,所以在此基础上,项羽自刎的可能性很低。
退一步,如果虞姬是自杀而亡,那么项羽在失去了爱人之后万念俱灰,最有可能的是当场自杀,和虞姬做一对亡命鸳鸯,又怎么可能跑到乌江?无论是按照史料的记载还是考古的研究,都证明霸王最后确实是死在了乌江口,如果他没有自杀,唯一的解释就是战死,也就如同《汉书》等历史典籍中所说的那样“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皆赐爵列侯”。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股神”李鸿章支持英国“福”公司掠夺400000平方英里矿产资源。俯首甘为共济会犬马之劳!遭到袁世凯反制!
英国《罗斯柴尔德家族存档》中记载,1899 年4月6日,李鸿章给福公司大股东罗斯柴尔德写了一封书信(英文)。从李鸿章的书信中看到:一 北京辛迪加(福公司)想得到中国山西、河... - 绵竹剑南春酒,产于四川省绵竹市,因绵竹在唐代属剑南道,故称“剑南春”。四川的绵竹市素有“酒乡”之称,绵竹市因产竹产酒而得名。早在唐代就产闻名遐迩的名酒——“剑南烧春”,...
- 清初,满清屠戮有多残忍,清末,被屠戮就有多残忍,野蛮终会被野蛮所吞噬。01嘉定三屠清顺治二年(1645年),豫亲王多铎,努尔哈赤第十五子,率清军出征江南,五月破南京,随...
-
从1994到2016,我们终于不需要再以命相搏。我们之所以看不到黑暗,是因为有人拼尽全力,把黑暗挡在了我们看不见的地方。世界冷战后最大的一场海战稍微带点深度的政治、军事、...
- 地主的烦恼“阿利亚”(Aliyah),或犹太人迁往巴勒斯坦的移民潮,早在十九世纪末西奥多·赫茨尔发表《犹太国》并召开第一次锡安主义大会之前便已经开始。自1881年起,面对当...
-
2000年,在土库曼斯坦安诺遗址,美国学者希伯尔特考古发现一枚黑玉印章。印面呈正方形,上面刻有五个红字(或三个或四个),背上有横置瓦形钮,碳十四检测伴生物的结论是公元...
-
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希望融入西方,甚至有加入北约的倾向(但从未正式申请),然而俄罗斯的努力失败了,西方一直没有真正接纳俄罗斯。问题在于:北约成员之一土耳其(奥斯曼...
- 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年表一、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年表自天地开设人皇以来到曹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共计经历了272代、积年276万745年,分为10纪,一纪叫做九头纪,十纪叫做疏讫...
- 目录第一部分 林彪集团形成第二部分 巩固集团利益第三部分 关于天才的论述第四部分 第三次庐山会议第五部分 批陈整风第六部分 毛主席南巡第七部分 回顾第八部分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