肆街的“渡绣”铺子

繁体

杨洪霞(郧西)

“渡绣”铺子在古香古色的肆街中央地段,是郧西县上津古镇保留最为完整的明清老街。街长约191米,街道东侧现存古民居20个,西侧现存古民居20个,共计40个院落,96个单体文物建筑,因建筑多为明清时代风格而得名。

每次行走在这条处处散发着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肆街上,我都要经过这家“渡绣”铺子,布料的那种青草和泥土味迎过来,感觉像置身在青草盈盈的田野,吸入的每一口气都那么干净纯粹。

肆街的“渡绣”铺子

那天一时兴起,我又来到肆街,专门走进铺子。一位打扮精致的中年妇女,戴着银框老花镜,静静坐在一角埋着头绣鞋垫,笑容在她脸上安静地绽放。这位绣娘是上津古镇津城村村民张楚香。

她手上的鞋垫已经绣出一朵花的雏形,是桃花绽放的样子。她头也不抬,低声地招呼我一句:“随便看哈。”那声音温柔地传入我的耳朵,像极了母亲的一句问候。铺子只有几平方米,却很整洁,一排木架子上一字摆好手工布鞋、鞋垫、绣花枕头、小花肚兜,还有叠好的布围裙等等。屋子里两幅“天子渡口·古塞上津”“中国梦,我的梦”的刺绣吸引了我,我静静欣赏着。大姐依然头也不抬,低声地说了一句:“每个人都有一个梦呢。”我连连称是,随手又拿过一双绣好的鞋垫看,一朵朵花绽放在鞋垫上。

拿过一双千层底的布鞋,沉甸甸的,手摸上去,那种厚实感一下笼罩过来。我见过母亲做千层底布鞋,一张张白色的土布用面糊粘起来,剪成各式鞋样,然后用细麻绳一针一线地钉。一双千层布鞋底,需要密密麻麻钉上两千多针,母亲要费上十多个夜晚才能做好。母亲右手中指上戴着一枚铜顶针,针头吃进布底后,用铜顶针去顶针尾,针头露出来,再用牙齿把针头扯起来。两千多个针眼,就是这样反复两千多次。母亲扯线有时用力过猛,线头“嘣”一声断了。断了,接上,母亲有的是耐心。“生活需要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干不成。”母亲常这样告诉我。

端详着这一双双千层底布鞋,我心里盘算着,做一双鞋需要十几个夜晚,这些布鞋,需要多少个夜晚?我眼前的这位大姐,她把日子过得这么安静,这么平和。做好一双千层底布鞋,摆一双在木架子上,她为自己的劳动由衷地欢喜。我恭敬地把手上的一双千层底布鞋放回木架子上,深深地回望了一眼。

从木架子上抖开一张布围裙,摊开一看,心里一惊:好精致的围裙。一张橘黄色的布围裙,做成了双手拥抱的样子,优雅极了。这样的围裙系在身上,做一顿心爱的午餐或者晚餐,用双手拥抱那些蔬菜的气息,用双手感受生活的味道,想起来就满满的幸福。我问:“这围裙多少钱?”大姐抬头看我,笑嘻嘻地说:“五十元。”我递钱给大姐,大姐老人满脸笑容地夸我:“一个懂生活的女娃子。”我摇摇头说:“我母亲常年绣花,所以我也喜欢。”我确实觉得系着这围裙,做出来的饭菜一定很可口。

“渡绣”铺子在这条热闹的明清古街上,人声嘈杂,大姐却视而不见。她要么专心绣着鞋垫,要么精心纳着千层鞋底,要么专注地转动着缝纫机,给顾客缝做一双鞋垫,为顾客绣一对枕头。

一天,肆街被整修了一番,增加一些其他铺子,我特意在街上溜了一圈,整条街上,清一色的小店,古色古香的青旅、环境优雅的酒吧、香远益清的油坊、简洁大方的画室依次排开,街上更有粮食画、捏糖人、编竹器、雕塑夹杂着唱山二黄,演高台故事表演等。我走进“渡绣”铺子,大姐一眼认出我,不停地给我说,这条肆街上人气旺,整条街都是小商小店,有40多家时尚与复古融为一体的商业门店开门运营着。大姐开心地跟我说:“上津政府好的很呢,专门给我们腾出一条街来,让我们小店都经营得很体面。”

行走在肆街上,看着那些在捏泥人,吹糖人的,编灯笼的,刺绣的,剪纸的,雕刻的……我很激动,为上津古镇拥有这些小店激动,为这些小店的人们激动。上津古镇有这么多小店,保留着历史文化遗产,重现着天子古渡的盛景,让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也为我们的日子积聚着点点滴滴生活的便利与温暖。

回到家里,我有了新的愿望,退休了我也去上津古镇子开家小店,叫“渡绣分号”,传承母亲的手艺,绣花肚兜,做老布鞋垫,做千层底布鞋,天天享受那种布料带来的幸福味道。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