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国号的由来,都有何讲究?

繁体

中国历史朝代歌:

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

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的封建王朝开国,其创立者都是极其重视国号命名的。每朝的开国皇帝都希望拟定一个好的国号,能使王朝国运昌隆 ,千秋万代。国号的确定基本上汇集众多能人异士,反复讨论后才会确定下来。

国号命名都有什么讲究呢?

盘点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国号的命名有以下几方面的讲究:

第一,国号命名要有乾坤之气,要带有昌盛向上的寓意;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都讲落叶归根,不能忘本,国号的命名也是同理,要体现出不能忘本的情怀;

第三,国号命名要强调传承,是中华正宗,不是凭空产生的;

第四,国号的命名要能顺应民意,收买人心。

了解了国号命名的一些讲究之后,接下来对于各朝各代的国号的由来,就比较好理解了。

从第一个封建王朝秦朝说起,秦朝的先祖给周朝王室养马有功,后来被分封到一个叫秦的地方,秦国以地名命名,直到700多年后秦国灭六国一统天下,建立大秦帝国,都还在一直保留着秦的国号。

秦灭亡以后,刘邦建立了汉朝,之所以定国号为汉,主要是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把汉中和蜀地封给了刘邦,为体现汉是有传承和不忘本的,因此以汉来命名。

西东两汉灭亡后,进入三国乱世。曹操被汉献帝封魏王,曹丕代汉后,以爵位名定国号,称魏国。

吴、蜀两国分别以占据的地名为国号,分别是东吴和蜀汉。

三国最后被晋朝所取代,司马氏代魏后,同样以爵位名命名国号,司马昭曾被曹氏封为晋王,因此定国号为晋。

晋朝因八王之乱陷入南北朝乱世之中,南北朝最混乱的时候16国并立,国号命名大多以地名命名,国数太多就不一 一列举了。

经过近300年的南北朝大分裂,杨坚创立隋朝,一统天下。杨坚在做皇帝之前,继承随国公的爵位,因为“随”不吉利,因此建国后改为“隋”,以隋命名。

唐朝差不多一样,李渊在起兵之前做了隋朝的唐国公,建国后以唐为国号。

唐亡后陷入五代十国的混乱之中,赵匡胤因之前做过宋州节度使,陈桥兵变当皇帝后,以之前做过官的地名名称为国号。

蒙古国灭南宋,统一天下后,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元来源于《易经》:“大哉乾元”,“元”象征广大,万物的开始,寓意长久且欣欣向荣。同时改国号为“大元”也强调他是中华正宗,有意讨好中原汉人。

朱元璋做过吴王,但建国后定国号为“明”,主要的原因,一方面他的传承来自小明王;另一方面“明”属火德,象征光明,顺应民心,因此以大明为国号。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清朝,清朝最初叫后金,他是由建州女真人建立的政权。

后金之所以改名为“大清”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南方汉人非常反感金国,宋朝建康耻导致汉人仇视金人,所以改国号为清,是有意识地在讨好汉人;另一方面清属水徳,水能克火,明朝属火,清朝有意识地想压明朝一头,寓意清朝强于明朝。

国号的命名虽然很有讲究,但王朝能否兴盛全取决于统治者能否励精图治,执政为民。

中国历史朝代时间及顺序

夏朝:约公元前2029年-约公元前1559年,共计:471年

商朝:约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共计:438年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共计:867年

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首称皇帝,共计:16年

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项羽,共计:5年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汉高祖刘邦,共计:210年

新朝:公元8年腊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兴帝王莽,共计:16年

玄汉:公元23-25年,汉更始帝刘玄,共计:3年

东汉:公元25-220年,汉光武帝刘秀,共计:196年

三国:公元220-280年,魏、蜀、吴三足鼎立,共计:61年

晋朝:公元265-420年,分为西晋(265-316年)、东晋(317-420年) ,共计:156年

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计:170年

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杨坚,共计:38年

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渊,共计:290年

五代:公元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计:54年

十国:公元891-979年,共计:89年

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1279年),共计:320年

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儿只斤·铁木真,共计:98年

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计:277年

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共计:268年

历朝历代国号的由来,都有何讲究?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