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守仁这个名字,可能你会觉得陌生,但一提到王阳明,你肯定会如雷贯耳,立马肃然起敬起来,满脸的膜拜状:啊,大师久仰,给签个名吧。
是的,王守仁就是大名鼎鼎的王阳明,王阳明就是土得掉渣的王守仁。
那么,王阳明究竟凭什么“大名鼎鼎”?先看看中内外著名人士是怎么说的。中国历史上,能做到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只有两个半:孔子、王阳明,还有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半个圣人曾国藩是这样膜拜王阳明的:“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
儒学大家、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民:“在理论和实践这两个方面都闪耀着灿烂光芒的儒学宗师,中国历史上唯有王阳明一人。21世纪将是王阳明的世纪。”
日本儒学家冈田武彦:“阳明学最有东方文化特点,它简易朴实,不仅便于学习掌握,而且易于实践执行。在人类这个大家庭里,不分种族,不分老幼,都能理解和实践阳明的良知之学。”
-----
在民间,王阳明更被称作500年来第一牛人。那么,问题来了,王阳明究竟牛在哪里?今天21世纪的我们,又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②
和历史上的很多伟人一样,王阳明的出生也颇具传奇色彩。常言道:“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可人家王阳明偏不,他在娘胎里足足呆了十四个月还不肯出来,弄得王家上下忧心忡忡,飞机晚点也不过半天时间,哪有迟到四个月的,你想学哪吒吗?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一天夜里,王阳明的奶奶做了一个梦:一身披红袍、佩戴宝玉的天神,脚踏一片紫云,怀抱一赤子,从天而降,落到王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即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王阳明出生了。既然孩子来自云端,于是家人给他取名王云,他所出生的楼被叫作“瑞云楼”,如今瑞云楼已成了浙江余姚一景。
王阳明出生浙江余姚一个显赫家庭,祖上为琅琊王氏,是书圣王羲之的后人。王阳明家族“世代以读书显贵”,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任翰林院修撰之职,还曾借调东宫,给太子朱厚照讲课,后贬至南京任吏部尚书。
有个词叫贵人语迟。王阳明哪哪都好,眉目清秀、活泼好动,很讨人喜欢,可就有一样不好,5岁了还不会说话,这又让王家上下担心不已,难道是个哑巴?
一次,一个和尚路过王阳明家门口,当他看见王阳明时,先是一惊,继而摇头面露憾色,摸着王阳明的大脑袋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此事正好被王阳明的爷爷看到。王阳明的爷爷王伦也是个文化人,一听就懂了,一个“云”字泄露了上天托梦的天机,于是给孙子改名王守仁,来自《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王阳明自从把名字王云改成王守仁后,果然语出惊人。爷爷在读《大学》时,在一旁玩耍的王阳明就摇头晃脑背起来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真是不语则已,一语则如江河决堤,滔滔不休。
我嘞了个去,这下可把爷爷吓坏了,他抱起王阳明问道:孙儿,你是从哪里学到的?
王阳明:爷爷天天读,孙儿早就记下来了。
众人听说这事后,都惊㤞不已,人家是过目不忘,王守仁是过耳成诵,这小家伙可真是个天才。
12岁时,在金山寺,王阳明陪爷爷参加Party,酒至酣处,大家决定来个赋诗PK。待至王阳明爷爷赋诗时,可能是喝多了,爷爷搜肠刮肚抓耳挠腮,也吟不出一个字来。
“爷爷,我替你吟一首吧。”说毕,王阳明便朗声吟道: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
醉倚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金山岛就像一只拳头,打破了维扬水面的宁静。醉后,倚着月光,在妙高台上吹箫,洞中龙王听了也酣然入梦。
此诗动静结合,气势颇大,声色兼备,意境唯美。
有人怀疑是宿构,于是现场出题《蔽月山房》,让王阳明再作一首。王阳明又是脱口而出: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有人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此诗充满浪漫夸张的想象力,意境深邃 ,颇富哲理。眼大如天,吐词又是如此的豪迈,有太白风。
面对满堂喝彩,王阳明则不紧不慢地说道:文章小事,何足成名?众人听后又是一阵眩晕:我去,这个孩子还真是来自云端。
③
说王阳明来自云端当然是不可能的,但王阳明从小就与众不同的气质,还真像天边的一块云,飘乎不定难以捉摸。
王阳明十岁的时候,父亲王华喜中状元,随即被授予翰林院修撰之职,王阳明于是跟着父亲来到了京师求学。
王阳明悟性高,思考问题常常能举一反三,又活泼好动,喜欢舞枪弄棒和射箭,十分顽皮。他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和老师一起谈论兵法,有些问题连老师都回答不上来。
他常常组织小朋友进行军事演习。他把小朋友们分成两队,一队主攻,一队主守,他自己则充当主帅,站在高处,煞有介事地挥着令旗,进攻防守玩得有模有样。
王阳明的“不务正业”遭到父亲王华的严厉批评:我家世代以读书显贵,你弄这些有用吗?王阳明脖子一梗:儒者患不知兵,光读书有什么用?
一句话把父亲气得够呛,王华且恼且思:这儿子是亲生的吗?怎么一点都不像我?
一次王阳明在课堂上,一本正经问老师:人生头等大事是什么?
老师:读书才能有功名,人生的头等大事当然是登第做状元啦,就像你父亲那样。
王阳明:登第恐怕不算是人生头等大事,人生的头等大事是学习做圣贤那样的人。
老师:圣贤?你?这?–––––
王阳明出生前后,正值大明王朝多事之秋。君昏臣怠、朝政荒废、边备松弛,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异族入侵,军队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1449年发生“土木堡之变”,明军20万精锐损失殆尽,包括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在内的66名大臣战死,明英宗被俘。
王阳明每每听闻师长们讲述此事时,都义愤填膺拍案而起。此后他更加看重军事,苦研兵法,只盼望有朝一日能征战沙场,护国安民。
力挽狂澜、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的于谦更成为了王明阳的偶像。他认为,于谦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他还在京城的于谦祠前,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带着对偶像的向往,也想体验一下当年的战争氛围。1485年,14岁的王阳明一身侠客装束,单枪匹马前往长城一带实地察看,“纵观山川形胜。”他在居庸关、山海关等地考察了一个多月,访乡贤、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之策,慨然有经略四方挥斥方遒之志。
回来后,他把自己关在房间,洋洋洒洒地写了个奏折,想要上报皇帝,阐述他的御敌构想和克敌制胜的用兵谋略。还说,愿领精兵一万,直捣贼穴,报效国家。
这下子可把父亲王华吓坏了:小子,兵者,凶之器。你懂什么,竟敢轻易言兵。
十多岁王阳明一刻也不消停,一会儿玩射箭,一会儿学骑马,一会儿搞军事演习。兵书刚放下,又对道教典籍看得入迷,还煞有介事地静坐修道,说是练习吐纳。
最后竟然发展到离家出走,还要给皇帝上书。把父亲王华弄得头大:真得去做个DNA,我们老王家就没生过这样的娃。
为收敛一下王阳明那颗骚动不安的心,父亲王华决定给王阳明娶个媳妇管一管他。1488年,17岁的王阳明被“嫁”到南昌,妻子诸氏为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
“终于把这个臭小子给打发走了”父亲王华长舒了一口气。谁知,新婚之夜,新郎王阳明竟然失踪了。新娘家人大惊:新郎连夜跑路了?于是发动所有力量,全城搜捕,第二天早晨才在一个道观里找到了王阳明。
原来,在这春宵一刻值千金的新婚之夜,王阳明居然昏头昏脑走出了诸家,鬼使神差般地走进一道观,和一道人促膝长谈了一夜,全然忘记了今天是自己的新婚大喜。
④
结了婚的王阳明果然清静了许多,立志当圣贤的他,以大儒朱熹为偶像,天天研读朱熹的著作。他在朱熹的《近思录》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众物必有表里精粗,连一草一木都蕴含着至理。”
此前理学大师娄谅也告诉过他:“格物致知。”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豁然贯通,终知天理。
好吧,既然大师们都说了,那我就先格格竹子吧。于是王阳明和一个钱姓朋友一起,坐在自家后院竹林里,目不转睛地盯着竹子,想通过格竹子,看到整个世界,进而参透宇宙之理。
一天,二天过去了,他们忘记吃饭,忘记喝水,忘记了周遭一切,眼里只有竹子。
第三天,钱姓朋友坚持不住退出,王阳明还在坚持,第四天,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竹子还是竹子,并没发现有什么变化。第七天,竹子终于发生了变化——竹子“消失”了,王阳明眼前全是小金星,然后他就砰地一声晕倒了。
此后,王阳明就像祥林嫂一样,逢人便说:我给朱熹骗了,真的,我给朱熹骗了,真的-----
以前王阳明是朱熹的粉丝,格过竹子后就开始质疑朱熹的学说了。
作为状元的儿子、以多才闻名乡里,不去参加科考好像说不过去。王阳明在父亲的督促下,认真读了很多经义、八股,专心备考。可能是由于思想过于先进,与程朱理学格格不入,王阳明两次科考均铩羽而归。
对此,父亲王华虽有不悦,但也不敢太过批评,生怕儿子一生气再也不考了,只得好生安慰:没关系的,儿子,你是有实力的,只是没发挥好而已,相信自己,下次一定能考上。
你看,父亲王华对王阳明又哄又捧的,这跟现在的家长是一样一样滴。
谁知王阳明“不知好歹”地回道:什么叫没发挥好,我没考中就是没考中。世以不得第为耻,我以不得第动心为耻。
边说边向父亲打了一飞吻,然而就和一帮朋友游山玩水去了,“未妨适意山水间,浮名于我亦何有!”
弄得王华悻悻然:你伤害了我,还一笑而过。
好在王阳明也不是一根筋,在父亲王华的循循善诱下,王阳明终于认识到“浮名”的重要性:没有“浮名”上哪儿建功立业去,像柳永说的“才子佳人,自是白衣卿相”完全是自嗨。
1499年,28岁的王阳明以二甲第七名高中进士。二甲第七名相当于全国第十名。
巧的是,参加这次考试的,还有“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唐伯虎,不幸的是,唐伯虎卷入扑朔迷离的“会试泄题案”,被终身禁考,体制的大门从此对他关闭。
唐伯虎后来被宁王朱宸濠聘到宁王府当幕僚,后来他发现宁王有不臣之心,靠装疯卖傻才得以脱身,否则他会和宁王一样成为王阳明的俘虏。
跟王阳明的璀璨人生相比,才情崩溢的唐伯虎,余生只能靠卖画为生,这也许就叫命吧。
⑤
王阳明考中进士后,正式步入官场,任职工部、刑部。只是官场并不是王阳明想象的那般美好,官场中尔虞我诈纷扰杂沓,根本就不是自己想做事就能做成的。初入官场的王阳明身心俱疲,渐渐有了退隐之心。
一言不合就想辞官修道。从小就着迷道教的王阳明,在九华山好不容易寻到两个仙人,要死要活地要向人家拜师求道,结果一个以他“官相未尽”拒绝,一个则说了句“周濂溪、程明道是儒家两个好秀才。”之玄语,然后就没然后了。
官场失意、求道不成的王阳明悻悻而归。因才学显盛,不久王阳明加入了以李梦阳为首的文学复古派,掀起声势浩大的文学改良运动。王阳明的文学造诣非同一般,清代的《古文观止》中,明代文学家入选文章最多的正是王阳明,共有三篇。
只是此时的王阳明脑洞奇异思想活泛。有一天,王阳明正在斟酌字句时,突然似有所悟,他猛地扔下了笔,口中念念道:我怎么可以把时间都浪费到这无用的虚文上?
他觉得,圣贤之道并不在于雕琢辞章、做表面文章,而在于悟透世间大道,在于经世致用。探索成圣的道路、参悟人世间的哲理才是他奋斗一生的事业。
因肺病发作,王阳明告假在会稽山阳明洞养病修道,自号阳明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修炼,不但身体恢复了,他那颗跳脱不羁的灵魂好像也安定了,王阳明心有惴惴焉,难道自己就要升仙成佛了?
只是王阳明尘缘未绝,有一天他忽然想念起祖母和父亲来,难受得不得了。放弃亲情,独自一人终老山林,王阳明做不到,他有着强烈的家国情怀,软红十丈的俗世,那里才有他的未来。
佛家和道家思想只是王阳明心学的重要来源,并不是心学的归宿,王阳明也将开辟一个全新的儒学思想境界。
杭州虎跑寺有一和尚,已闭关修炼三年,终日不发一语,不视一物,在众人眼时是得道高僧。王阳明不以为然,决定会一会他。
王阳明:这和尚终日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家中有老母吗?想不想她?
那和尚不语,沉默----
良久,和尚愧疚地回答:怎么不想呀。
王阳明: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何人?信何佛?
和尚想到亲娘生死未卜,听王阳明这一说,当场崩溃大哭,连夜打包跑回家找娘去了。
和尚闭关苦苦修炼三年,结果让王阳明三分钟就说回家了。一方面说明王阳明善攻心,另一方面从中也看到人性本善和心力的强大力量。“灭人欲”根本就是违反人性的,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⑥
弘治十八年(1505年)五月,年仅36岁的明孝宗朱祐樘驾崩,15岁的朱厚照继位登基,是为明武宗。
明武宗朱厚照堪称明代三百年来最奇葩最荒诞的皇帝。他模仿宫外的花花世界,在紫禁城中设了许多店铺和妓院,让太监和宫女扮演店主和妓女,开张营业,顾客当然只有他一个。他还纵容手下宦官在京城打砸抢杀,然后向他上税纳贡。
他不住皇宫,专设豹房,在里面豢养老虎、豹子等珍禽猛兽,当然还有许多异族艳女。美女与野兽成了朱厚照的玩具。
明武宗朱厚照还是一个超级军事迷,他经常在宫中举行“军事演习”,自己充当大将军,指挥士兵攻城,铳炮齐鸣,射箭击打,一时间紫禁城内杀声震天,场面极其壮观。他做梦都想能像老祖宗朱元璋、朱棣那样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1517年,蒙古小王子南侵。朱厚照以“威武大将军朱寿”名义御驾亲征,其实也就是带着卫队出关游玩,结果偶遇蒙古军队。
他马上以自己为诱饵引诱蒙古军队进攻,然后以皇帝的命令调动各路边防部队设伏,和蒙古军队打了一仗,真刀真枪的感觉真爽呀,让朱厚照感觉很刺激。
各地的边防部队听说皇帝亲自来了,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有的边防部队没接到命令也跑来救驾,谁都想在皇帝面前表现一番。
结果这场十倍于敌的战役,最后还是让蒙古兵团主力空围了。但朱厚照不这样认为,他觉得自己指挥有方立了大功。
其后,他郑重其事地下了一道谕旨给吏部:“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统帅六师,扫除边患,累建奇功,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五千石。”
这朱寿大将军当然就是朱厚照本人了,知道皇帝会玩,不知道皇帝这么会玩。
因过于贪玩,朱厚照无心打理朝政,就将权力下放给了自己最信任的太监刘瑾。于是,渐渐地以刘瑾为首的八个太监结成了一个号称“八虎”的团伙,他们在朝中一手遮天,飞扬跋扈。首虎刘瑾私底下更被人称作“立皇帝”。
眼看大明江山就要毁在“八虎”手中,一帮老臣愤愤不平,密谋除掉这群祸国殃民的太监,但不幸遭到失败。
刘瑾反攻倒算,杖毙刺杀了一些反对他的人。南京带头上书要求惩制“八虎”的给事中戴铣,被押到北京,捆在奉天殿外,居然被活活打死。
官员遭此打击,大多数人噤若寒蝉。值此险恶关头,我们的主人公,兵部六品小官王阳明站出来了,他连夜上书,为死去的戴铣、蒋钦鸣冤,要求惩治凶手。
这自然得罪了大权在握的刘瑾,于是王阳明被杖四十,投进诏狱。父亲王华得知消息,不忧反喜:“吾子为忠臣,将名垂青史,得此吾心愿已足。”嗯,儿子像我,绝对是亲生的!
刘瑾未发迹前,曾和王华一起在太子府共事,刘瑾也一直仰慕王华的才华。刘瑾发达后,对王华数次笼络,希望王华能为己所用,但都遭到王华拒绝。
这次王阳明入狱,刘瑾又几次暗示王华到其宅谈谈,认个错表个态,不仅王阳明可以平安无事,他父子俩还可以升官,但正直的王华根本就不予理睬,这下惹恼了刘瑾,于是将王华贬官至南京,王阳明贬贵州龙场驿丞。
⑦
王阳明被贬贵州龙场驿,奸诈的刘瑾并没有打算放过他。刘瑾派出的锦衣卫杀手一路尾随,务必要将王阳明置于死地。
这在王阳明的人生经历中,又增添了几分传奇色彩。也给了影视编导们在编写有关王阳明的剧本时,提供了极大的创作想象空间。
好在王阳明机智果敢,几次摆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钱塘江边伪装自杀现场,让锦衣卫“完成任务”回去复命。世人也在疯传王阳明已投江自尽。
“万里沧江生白发,几人灯火坐黄昏。”逃亡路上,王阳明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终于在南京城见到了父亲王华。王华见到“死而复生”的儿子,自是又惊又喜,而王阳明见到支离憔悴的父亲,也是百感交集。父子二人抱头大哭,一夜无眠。
王阳明养好病后,决定前往贵州龙场。父亲王华亲自挑选了三个仆人,让他们陪同儿子前往贵州。
在龙场,面对穷山恶水、人烟稀少、猛兽丛生的险恶环境,王阳明淡然风云:“天下之大,虽离家万里,何处不可往,何事不可为!”
没地方住,王阳明就亲手打造“阳明小洞天”,里面石床石灶石桌石凳一应俱全,在山洞旁边还给自己搭了一间茅屋,名曰何陋轩。他还教当地人盖房,并生生地将一个小院落提档升级成远近闻名的“龙岗书院”。
没吃的,王阳明就带领仆人向当地人学习,刀耕火种,种植粮食和蔬菜。
当地毒瘴弥漫,原本疾病缠身的王阳明还没倒下,他带来的三个仆人却都病倒了。这下好了,主人王阳明还得伺候仆人,劈柴、担水、煮饭、煎药忙得不亦乐乎。
解决了生存问题后,王阳明在闲瑕时,跟当地人和流亡到此的汉人谈天说地、论古道今。渐渐地,附近的学子听说王阳明贬谪至此,纷纷来龙岗书院求学。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探索成圣的道路、参悟人世间哲理是王阳明奋斗一生的事业。在龙岗,他一刻也没停止“悟道”,面对艰难困苦的生存环境,王阳明对心的力量又有了新的体悟,先是超脱了荣辱得失,但对生死一念尚未觉化。
公元1509年,一个风雨交加的午夜,一道蛇形闪电咔嚓一声,划破了龙场的漆黑夜空。
正坐在石棺中静思冥想的王阳明忽然被惊醒,他从石棺中一跃而起,一声长啸:“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意思是,圣人的道理,天下事物的对与错,是先天就存在我的心中,根本不用去外界寻找,心外无物,即“心即理”。如他后来在诗中所写的那样,“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电光石火间,仿佛有仙人指路,王阳明一下子参透生死,参透了宇宙大道,人心才是天地万物的主宰、世界的本原。
这一石破天惊的发现,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龙场悟道让王阳明夺胎换骨,让他成为中国思想史上宗师级的思想巨匠。
王阳明得“道”,看似很轻松,不过就是让雷给劈了一下,打通了任督二脉,然后就成了绝世高人。呵呵,你是武侠小说看多了。
鸡汤曰:所有的成功不过都是一场厚积薄发。王阳明的成功绝非偶然,之前他沉溺于“任侠、骑射、辞章、神仙、佛事。”等等。其中除了辞章,其他的在他状元父亲眼里,都叫不务正业。
其实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走一步都算数,包括你所受的苦难、经历的挫折。王阳明13岁丧母、二度落第、杖刑入狱、锦衣卫的终极追杀、龙场磨难,还有他后来抱病出征,遭受的谣言、诽谤和陷害等等,这些都成了王阳明心学的加持因素。
正所谓:那些打不败你的,终将使你变得更强大!扛得住涅槃之痛,才配得上重生之美。
龙场也被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阳明心学,无论是国内诸派,还是日本、朝鲜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无不以贵州龙场为起始源头。
尤其是在日本,从民间到官方,阳明心学都得到广泛传播,出现了一大批阳明学者和海量粉丝。阳明心学甚至改变了日本历史进程。
此后,王阳明又提出了“知行合一”、“致良知”,它们和“心即理”一起,构成了王阳明心学体系。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朱熹、陆九渊学说不同,朱熹是通过经书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陆九渊是通过静坐得到天理,然后去实行,他们都认为知行是有顺序的。
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强调二者是合一的没有先后顺序,知是行的开始,行是知的成果,二者是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提出的“心即理”和“事上磨”的诞伸。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行而不知,等于蛮干。
我们经常听到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等都是知行合一的具体运用。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才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最高境界。
“致良知”被学者喻为“暗室一炬”,它的核心内容是让每个人的良知得到充分发挥,强调个人的感知和能量很大,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能致“良知”,人人都可成为圣贤。
王阳明心学的横空出世,犹如一道强烈的闪电,简直要亮瞎当时的思想界。以前独尊孔子,后来迷信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压得人们喘不过气来。
王阳明登高一呼:“夫道,天下之公道也;学,天下之公学也。非朱子可得而私也,非孔子可得而私也。”
王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它吸取儒、释、道三家学说之精华,是一种升级版的儒家学说,它给传统的儒家思想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又自成一体,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如今,阳明心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忙碌焦虑的人们,探索自我价值和生命命运的关键思想之一。读懂自己,请从读懂王阳明开始。
⑧
1510年三月,王阳明被任命为江西卢陵县县令,从而结束了三年的龙场贬谪。
江西卢陵人杰地灵,出过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士奇等众多名人。
江西卢陵民风既纯朴又彪悍,民众尤其喜欢告状,不论大事小事一言不合就告状,夫妻伴嘴互不服气要告状,小猫小狗丢了要告状,邻居家的猪拱了他家的白菜要告状----很多县令不胜其扰,纷纷辞职,有的辞职县令甚至说,我宁愿选择地狱也不要选择卢陵。
王阳明上任第一天,卢陵老百姓听说来了新县令,呼拉拉一下子涌入大堂,齐刷刷地跪下,要求减免赋税。
看着下面黑压压的人群,王阳明没有吹胡子瞪眼,没有拍惊堂木,而是温言软语、和颜悦色地和大家拉起了家常。
待王阳明了解大致情况后,又经过几天的走访调研,果断宣布:免去不合理的葛布税,以往积欠的赋税也一律免除。王阳明这一举措迅速赢得民众支持。王阳明在卢陵县令任上仅七个月,就把卢陵县治理得井然有序。
大太监刘瑾伏法后,很多遭受刘瑾迫害的官员都得到了平反,王阳明也从六品官升到四品官,任南京鸿胪寺卿。
南京鸿胪寺卿只是个闲差,之所以没得到重用,是因为王阳明到处宣讲自己的心学理论,引起朝中奉程朱理学为正宗的官员们不满和猜忌。
明珠不会蒙尘,金子总会发光。
1516年,由兵部尚书王琼推荐,王阳明从南京鸿胪寺卿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其实主要任务就是让王阳明平定南赣、漳南地区的匪患。
前文说过,王阳明从小就是个军事发烧友,他遍读兵书通晓古今,但从未有过实战经历。一贯倡导知行合一的他,在剿匪战场上又将交出怎样的答卷?
⑨
甫一上任,王阳明就以敏锐的洞察力迅速摸清形势,揪出山匪安插在官府中的眼线,使之成为为我所用的双面间谍;采取安抚和打击相结合的策略,对拒不接受安抚的顽匪,坚决消灭。
在战场上,他活用《孙子兵法》,创立奇特战法,舍近求远,调虎离山,声东击西。对上申请军事控制指挥权,向下实行十牌家法和训练精兵。经过一年零三个月的围剿,南赣匪患被彻底平定。
王阳明仅仅依靠文职官吏和偏裨军校,就取得了许多名臣武将都无法取得的成绩,这让他名声大噪。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王阳明望着战场上漫山遍野的尸体,心中惨然,不以为功。山中盗贼蜂起,自然是人心思乱。人心乱者,自是良知不彰。王阳明着手治理南赣,兴办书院、讲学,教化百姓,纠正民风,破心中之贼。
⑩
南赣剿匪的辉煌战绩,彰显了王阳明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让他威名远播。而成就王阳明军事生涯巅峰之作的,则是智平宁王朱宸濠发动的军事叛乱。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宁王朱宸濠在南昌起兵,发动蓄谋已久的武装叛乱。他自率水师号称十万,沿长江东下,攻打安庆,剑指南京,欲攻取南京后即位。
宁王朱宸濠的想法很好,时机也很好——当时的国内环境是君昏臣怠、宦官乱政、民乱兵变。如果运作得好,还真有可能做朱棣第二。只是非常不幸的是,他遇到了王阳明——心学大师兼军事奇才。
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过程中,王阳明再一次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什么虚张声势、瞒天过海、围魏救赵、空城计、反间计、攻心计一股脑都出来了,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可怜的宁王朱宸濠,被心学大师王阳明轻拢慢捻抹复挑一通蹂躏,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能乖乖地做了王阳明的俘虏,自己精心策化十年的反叛,让王阳明43天就给搅黄了。
父亲王华听到儿子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的消息,正在院中散步的他,激动地扔掉手中拐杖,跌跌撞撞回到书斋,拿起毛笔,颤颤巍巍写下了:任老子婆娑风月,看儿曹整顿乾坤。
好,再说说北京那边。明武宗朱厚照接到王阳明的《飞报宁王谋反疏》,先是惊疑愤怒进而窃喜。宁王造反当皇帝的反而窃喜,这又是为什么呢?
上文讲过,明武宗朱厚照是个超级军事迷,还曾御驾亲征,跟蒙古小王子干了一仗,取得了所谓“应州之战”胜利,这让朱厚照念念不忘,如今宁王叛乱,他又可以找个机会练练手了。
群臣一听说皇帝要御驾亲征,坚决不同意。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大臣们怕皇帝重蹈覆辙,再也没让皇帝走出紫禁城半步。
但朱厚照铁了心要御驾出征,让司礼监传旨给内阁:
宸濠悖逆天道,谋为不法,即令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统各镇边兵征剿。
一大帮大臣听说皇帝要亲自出征,赶紧跑到皇帝面前哭谏阻止,直哭得屋瓦震动、黄叶飘零,天空为之色变。
朱厚照只好说,这次他不以皇帝的身份出征,出征的是威武大将军朱寿。
威武大将军朱寿?群臣一听面面相觑:我们给老朱家打了一辈子工了,从没听说过朱寿,朱寿是谁?他有何奇功?如何能带兵出征?
朱厚照微笑着努力提醒他们:你们忘了?就是二年前在应州大胜蒙古军的那位威武大将军啊。
经朱厚照这么一提醒,群臣这才明白过来。我去,原来皇帝出征之心不死啊。于是,一百多位大臣继续跪地哭谏,坚决不让朱厚照出征。
这下子可把朱厚照给惹恼了,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胆敢阻挠朕干事创业,来人,给我打!
锦衣卫接到命令,个个下死手,把哭得最响亮的几个大臣摁倒在地,噼里啪啦直打得他们哭爹喊娘,结果当场杖毙十多个文官。
在绝对的权力面前,钢铁般的意志也抵不过物理消灭。
朱厚照如愿以偿,终于可以御驾亲征了。朱厚照的征剿大军一路游山玩水浩浩荡荡,半路上却收到王阳明发来的捷报:叛乱已平,生擒逆首朱宸濠!
朱厚照接到捷报,非但不高兴,还心里mmp:王阳明呀,你特么的也太不讲政治了,也太不讲武德了,谁让你抓的,快给我放了,朕要亲自抓!
那些跟在皇帝身边的马屁精精得跟猴一样,一见皇帝生气,秒懂,马上@王阳明:阳明呀,朝廷一直强调要提高政治站位,皇帝御驾亲征,你的任务是配合皇帝,你怎么可以抓宁王呢?你还拿皇帝当干部吗?你抓了宁王,叫皇帝抓空气吗?赶紧给我放人。
王阳明:放人?!放了以后万一抓不回来谁负责?
马屁精:这样吧,你把朱宸濠交给我,后面就没你事了。连皇帝的心都搞不懂,你还研究个锤子心学嘛。
于是,历史上最搞笑的一幕出现了。
南京城郊演兵场,击鼓腾腾,彩旗飘飘,北京方面军和南京驻军两军对垒一字排开。
一指令官手持令旗,站在阅兵台上,一本正经,只见他令旗一挥,顿时鼓角齐鸣,南京驻军西南角闪开一条通道,一将跨马持枪冲了出来,众人一看,这不是前宁王朱宸濠嘛。
那指令官又是令旗一挥,北京军东北角也呼拉闪开一条通道,只见一将口中念念有词拍马杀出,他头戴冲天冠,身着黄金甲,手舞大砍刀,在阵前亮了个相。众人哑然失笑,这不是我朝正德皇帝嘛,哦,不,是威武大将军朱寿。
这朱寿大将军武功好生了得,但见那柄大砍刀上下翻飞虎虎生风,一个泰山压顶就朝朱宸濠劈将下来,朱宸濠只能勉强持枪抵挡,接着,朱大将军纵马上前,一个老鹰捉小鸡将朱宸濠抓下马来,随手一扔,朱宸濠很夸张地在地上连连翻滚。
“皂雕追紫燕,猛虎啖羊羔。”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朱大将军以降维碾压之势“生擒”宁王朱宸濠。
“好,好,好----”群情激昂、欢声雷动。朱大将军骄傲的眼神掠过四周,指了指地上的朱宸濠叫道:“绑了!”
现场随行史官马上提笔记道:某年月日某地,吾大明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镇国公朱寿,指挥有方威震南赣,一举平定前宁王朱宸濠叛乱,亲手生擒逆首朱宸濠,此记。
朱宸濠再次被“生擒”,被带走时很不服气地瞟了一眼朱厚照:我们老朱家就没有这种玩法。
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本该是大功一件,是要封官加爵委以重用的。没想到的是,皇帝朱厚照出来抢功,皇帝身边一些奸邪佞臣也想借着朱宸濠叛乱事件立功,他们颠倒黑白,污蔑王阳明勾结朱宸濠。
“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面对谣言和诽谤,心学大师王阳明风清云淡,不争不辩,他将平叛功劳全都归于朱大将军名下,自己则称病回乡讲学去了。心有圣贤的人,怎会因世俗的得失而乱了本心?
⑪
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享年31岁,因没有留下子嗣,由其13岁的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帝。
嘉靖帝即位后,对王阳明剿匪、平逆的功绩赞不绝口,下诏让王阳明进京,拟以重用。
只是此时首辅杨廷和地位如日中天,他深知嘉靖帝急召王阳明用意,是想让王阳明牵制自己,于是以国丧期间不宜封赏为由阻挠王阳明进京。
但王阳明的名气和功绩天下皆知,为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老谋深算的杨廷和,对追随王阳明平叛的将领进行封赏,将王阳明调任南京兵部尚书,实际上是将王阳明排除在权力中枢外。
同时封王阳明为新建伯。王阳明也成为明朝凭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作了闲人的王阳明,心外无物,早已视功名如粪土。为此,他还特地作诗二首:
《归兴二首》(其一)
百战归来白发新,青山从此作闲人。
峰攒尚忆冲蛮阵,云起犹疑见虏尘。
岛屿微茫沧海暮,桃花烂漫武陵春。
而今始信还丹诀,却笑当年识未真。
1522年,王阳明父亲王华去世,王阳明在家乡守孝三年。守孝期满,按照惯例,朝廷应当召他回京,官复原职,但朝廷对他一直不理不睬。
原来这时候的嘉靖帝朱厚熜,对王阳明的态度已发生了微妙变化。“大礼议”之争中,号称“心学大师”、功绩卓著的人物,竟然没有为他发声。更令朱厚熜忌惮的是,王阳明独创心学,到处讲学,广收门徒,声势浩大。
王阳明心学更多地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人都有良知,人人都可圣贤,不要盲从,这与当朝提倡的主流学术格格不入。王阳明心学,对强调统一、服从的明朝思想界无疑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王阳明到处开坛讲学,广收弟子,“号召门徒,互相倡和。”声势越来越大,朱厚熜认为王阳明心学对自己的专制皇权不利。
朝中那些信奉程朱理学的顽固派保守派官员,也视王阳明心学为“异端”,污蔑王阳明心学是伪学,应当予以取缔。张居正为首辅时,甚至捕杀了心学信徒何心隐。
就这样,王阳明一直被闲置。闲居期间,王阳明一直在家乡绍兴、余姚讲学。这时候,王阳明提出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进一步完善了他的心学理论。
王阳明语录、讲学书信等也被其门人弟子收录在《传习录》,《传习录》也随着阳明心学传播到海内外。
王阳明传奇般的事功业绩、伟大的人格魅力和启人心智的心学理论,让王阳明成为大明第一网红。
听说王阳明在家乡讲学,天下士子从天南海北涌向绍兴。一时间,绍兴城内的茶肆旅馆、酒店寺庙人满为患,大家只能轮流睡觉,“夜无卧处,更相就席。”
圣贤不寂寞。教学之余,王阳明和弟子们一起饮酒赋诗,载歌载舞,忘记了世间的一切烦恼,这也是王阳明一生中最惬意的时刻。
生活如果一直是这样,那该多好呀,但是-----
⑫
嘉靖六年(1527年),两广的思恩州、田州发生少数民族叛乱。两广总督束手无策,嘉靖帝朱厚熜数次向广西调兵遣将,都遭到失败。
闻鼙鼓而思良将。一筹莫展的朱厚熜突然想起了王阳明。王阳明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就像一把锋利的宝剑被雪藏了六年,该利剑出鞘了!
只是此时的王阳明已经57岁了,三十岁就患有肺结核的他,这么多年来历尽磨难,身体是每况愈下。说真心话,王阳明这次是不想复出了。
只是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和担当,早已融入到王阳明的血液中,接到圣旨的王阳明,再一次强撑病体挂帅前往广西。
临行前,人们沿江相送,依依不舍。
途中,人们听说王阳明又要为民除害,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当大军行至南昌时,人们蜂涌而至,大街小巷被挤得水泄不通。人人都想一睹王阳明的风采,以至大军受阻不能行进。
王阳明只好端坐于衙门,让百姓东进西出,排队瞻仰。
到了广西后,不到一年王阳明就平定叛乱,还顺带消灭了盘踞在断藤峡数十年的土匪。
当王阳明平定叛乱的捷报传到北京后,朱厚熜满腹狐疑:王阳明几乎不废力气,就把别人根本完成不了的事给办了,这里面会不会有什么猫腻?
朝中忌妒王阳明的小人趁机进谗言,让朱厚熜认为捷报:“有失信义,近于夸诈,恩威倒置,恐伤大体。”
功劳没有,甚至还有人中伤王阳明攻打断藤峡土匪,是擅自行动,要追究王阳明的擅权之责。英雄流血又流泪!
1528年,王阳明病情加重,向皇帝申请回乡养病。只是左等右等,只等到了朱厚熜的嘉奖诏书:“因广西剿匪有功,赏赐白银50两。”对于其他的事,一概不提。
50两白银?抓个小偷还奖励49两呢。这不是奖赏,是嘲讽。
久久收不到皇帝批准自己回家养病的诏书,此时王阳明已病重不医,或许是预感时日不多,王阳明决定马上回家,叶落归根。
当船行至江西南安时,王阳明已是气若游丝进入了弥留之际,弟子贴近王阳明的耳朵问道:“老师,您还有什么话要说吗?”
王阳明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嘉靖七年(1529年),一代哲人王阳明病逝,终年58岁。
⑬
令人痛心的是,王阳明去世后,朝廷非但不表彰他的赫赫战功,反而进行了一系列的惩罚打压。
嘉靖帝朱厚熜认为王阳明不等批复就擅自离任,这是藐视朝廷,下令革去王阳明职务,剥夺王阳明的新建伯爵位、宣布王阳明心学为伪学,禁止流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王阳明去世近四十年后,隆庆元年(1567年),王阳明被追赠为新建侯,谥号“文成”,次年明穆宗诏予世袭伯爵,称王阳明“两肩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从祀孔庙。
《明史》:“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
-----
正义与真理会姗姗来迟,但绝不会缺席。
王阳明是驰名中外的名人,无可争议的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心学集大成者。
他立德、立功、立言,是真三不朽者,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半圣人之一。
他的“知行合一”思想像一盏长河明灯,至今还闪耀着真理的光辉,照亮着我们前行。
因为向阳,所以光明。
他就像一株太阳花,无论经受着怎样的雨打风吹,总是追逐阳光,不屈不挠;对生活、对梦想充满热爱,初心不改,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英名传天下。
他的身上有着中国人最大的励志故事,他感动了我们,征服了我们,最终也帮助了我们。
正所谓:
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
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参考资料:《王阳明传》孟斜阳 著
来源:百晓生谈历史,作者探花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