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凶魔——希特勒

繁体
上页 | 1/5页 | 下页

希特勒(上)

希特勒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奥地利裔德国人

1908年的春天,在奥地利一个小镇上,当地邮政局长询问一位少年,是否愿意从事邮政行业,在局长眼中,这个孩子的境遇实在令人同情,他才18岁便父母双亡,只能靠着一点遗产和抚恤金生活。

但出乎局长意料的是,这位少年拒绝了他的好意。

“那你要靠什么谋生呢?”

局长问道。

这个名为阿道夫·希特勒的少年回答说:

“我今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了不起的画家。”

01

希特勒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边陲的一个小城市,这位未来的德国元首一开始甚至不是德国人。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奥地利和德国的关系。

这是同文同种的两个国家,它们都是以德语为官方语言,以德意志人为主体民族。

历史上,德意志人建立了很多国家,其中最强大的两个国家是普鲁士和奥地利。

19世纪普鲁士天降猛男俾斯麦,他统一了德意志各国,建立起德意志帝国,也就是我们今天熟悉的德国的前身。

希特勒

▲奥托·爱德华·利奥波德·冯·俾斯麦(1815年4月1日-1898年7月30日) 图源:网络

但在这个过程中,俾斯麦没能把奥地利纳入德国的版图,此后两国各自独立,但文化和血统上的相近让两国关系很紧密,也一直有人呼吁两国合并、组成“大德意志”。

而当希特勒在中学课堂上了解到我们刚刚所说的这一切时,他很快就将德国视为自己的精神祖国,正如他自己所说:

“德国是他儿时梦想和暗恋的地方。”

这种想法在奥地利并不罕见、也不难理解。

希特勒毕竟是一个德意志人,对于一个强大的、统一了德意志民族的国家,他心怀向往也很正常。

希特勒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他的父亲阿洛伊斯是家族中第一个外出闯荡的人,经过一番拼搏,阿洛伊斯当上了奥地利海关的一个中级公务员,这在当时是很了不起的,白手起家、出人头地的经历让阿洛伊斯对自己的孩子抱有厚望,而在希特勒出生前,他的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夭折了,希特勒是他母亲生下的第一个活着的孩子。

可以想象,对于这样难得的一个儿子,阿洛伊斯的期待会有多高、控制欲会有多强。他希望希特勒沿着自己的道路,也当一个公务员,但他很快就失望了。

希特勒志不在此。

年少时,希特勒最喜欢的是历史与绘画。他喜欢德意志历史上的英雄故事,这让他为自己的民族感到深深的自豪,而他对于绘画的热爱是与生俱来的,他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美术教育,但他就是如此的沉迷于这件事。

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阿洛伊斯对此怒不可遏:

“画家?不!只要我还活着就不行!”

他们为此爆发了无数争吵,但谁也没能说服谁。

转机发生在希特勒14岁那一年,他的父亲死了,再也没有人可以阻挡希特勒追求自己的梦想了,他连高中都没有读就辍学回家,他白天画画、晚上就去剧院看戏,整天过着游手好闲的生活。

直到17岁那年,他决定去维也纳报考艺术学院,当他告别故乡、奔向首都时,他不会想到,维也纳将会改变一切。

02

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音乐之都,也是奢靡生活的中心,城中宅邸是罗棋布,一掷千金的宴会每日举行,那时希特勒还很阔绰,他眼里便只看得到维也纳的锦绣繁华。

他喜欢在晚上身着华服去剧院看(瓦格纳的)戏。

“当我听到瓦格纳的音乐,我就好像听到了那个已经逝去的世界的旋律。”

希特勒后来回忆道。

这个世界里有神明和英雄,斗争与牺牲,胜利和死亡,瓦格纳笔下的英雄人物,大多是敢于挑战旧秩序的世外之人,或是纯洁的拯救者,这对希特勒有着强烈的吸引力。

他崇拜英雄,同时又渴望成为英雄。

瓦格纳的反犹主义和国家主义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

然而这种轻松看戏的生活很快就一去不返了。希特勒没能通过维也纳艺术学院的考试。

这里我们聊一聊希特勒的绘画水平。

在没有接受过专业的美术教育、没有任何大师指点的情况下,他能够画出这些画,说明他还是有一定天赋的,但他的天赋也没有高到能够自学成才的地步,和其他教育良好、又有天赋的学生比起来,希特勒就相形见绌了。

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而且维也纳艺术学院倾向于招收善画人像的学生,但希特勒擅长的是建筑。

这一系列原因导致了他的落榜。

“我原以为通过考试就像玩游戏一样简单。”

希特勒后来回忆说:

“我被拒之门外,这对我无疑是一道晴天霹雳,因为在此之前,我一直坚信自己会成功。”

落榜迫使希特勒不得不直面冰冷的现实,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

他的母亲患上了癌症,病情垂危。为了给母亲治病,家里花光了大部分积蓄,希特勒也从维也纳返回家中,日夜陪伴在母亲身边,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他的母亲还是在1907年的冬天去世了。

希特勒悲痛欲绝。

当事医生回忆说:

“我目睹过很多病床前的景象,但我从未见过像希特勒这样悲伤的人。”

从此,希特勒孑然一身,他失去了理想、亲人和经济来源,但这时他还没有完全失去希望,他振作起来、带着最后一点积蓄重返维也纳,准备再一次报考艺术学院。

“那些障碍绝不会使我投降,只能由我去打破。”

他这样写道。

但他的最后一点理想和热情也注定在维也纳消散,因为这座纸醉金迷的大都市,对于富人和穷人,完全是两个概念。

希特勒曾经只看到它光鲜亮丽的一面,但它阴暗丑陋的那一面才真正改变了希特勒。

这一次来到维也纳,希特勒卑微且内向,他几乎没有交际,而是把时间放在了挣钱上,为了养活自己,他经常不眠不休,从事最辛苦的工作,他当过搬运工,清理过街道上的积雪,他还在市中心出售风景画,希望能有买主发现他的天赋。

但这些努力全然没有回报,甚至无法让他免于饥饿。他第二次报考也失败了,得到的只是一封冰冷的拒绝信,理想的大门彻底关闭。

在走投无路时,希特勒也看到了维也纳的另一面,在豪宅一墙相隔的地方,穷人风餐露宿,灰暗的脸上看不到一点希望,这种反差在希特勒脑海里徘徊了20年。

当他1938年以国家元首的身份重访旧地时,怨恨依然挥之不去:

“每当权贵们经过时,我们都要脱下帽子,但他们根本不看我们一眼,有时还留下几句讽刺。”

也正是这样的经历,让希特勒对底层人民抱有同情,因为他曾经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经历过他们所经历的一切。

在一段时间的挣扎之后,希特勒终于过上了勉强温饱的生活,他的画在俱乐部和室内装修市场卖得不错,他因此搬进了一个名为“男人之家”的廉价公寓,这个公寓里住着许多收入微薄、但又有一定文化的底层男性,他们经常聚在“男人之家”的阅览室中谈天说地,政治是最常见的话题。

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每到此时,气氛都会异常热烈,人们的情绪也高涨起来,而希特勒则是每场必到,他热衷于演讲和辩论,很喜欢发表自己的观点,可以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键盘政治家”。

在这一时期,希特勒的政治观念基本形成,他成为了一个极端民族主义者,他一方面相信自己的民族是最优秀的,另一方面又对奥地利多民族共存的现状深感不满:

“各民族混合体腐蚀了德意志文化,这是对种族纯洁性的亵渎。”

作为一个生活不如意的人,他也开始思考社会弊端的根源所在,但他从没有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政治学习,他的政治思想就来源于街头巷尾的议论、形形色色的报纸和小册子,因此他的思考就很容易流于表面,肤浅而不深刻。

在希特勒看来,国富民强的奥秘就在于对外侵略,抢夺生存空间;对内清除劣等种族,保持优秀而纯洁的基因。

受反犹主义的影响,希特勒将犹太人视为一切阴谋的核心,在他眼中,狡猾的犹太人利用资本主义经商放贷,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又搞出了共产主义,通过呼吁民族平等来掩盖自己卑劣的血统。

希特勒是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著作的,但他并不欣赏其中鞭辟入里的关于资本和阶级的分析,反而最关心共产主义和犹太人的联系。

希特勒发现马克思是犹太人,德国工人运动领袖罗莎·卢森堡是犹太人,再加上俄国的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等人也是犹太人,他就将犹太人和共产主义画上了等号,将二者一同仇视。

希特勒只会用狭隘的、民族的眼光看待世界,最终难免步入歧途。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