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凶魔——希特勒

繁体
上页 | 5/5页 | 下页

希特勒(下)

希特勒

50岁的时候,男人们往往回想起他们曾经的梦想,感慨能用来实现这些梦想的岁月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时不我待的感觉,在希特勒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

1939年8月的最后几天,他向随从感叹道:

“我已经五十岁了,我再也不能多等了。”

飞逝的时光推动着他和他的帝国走向了那场大战,战争爆发前的最后关头,戈林却萌生了退意,他说现在还没到全力以赴的时候。

希特勒看着他这位最亲密的副手,决然地说道:

“在我的一生中,我总是全力以赴!”

12

1939年8月25日,荷尔斯泰因号驶进了但泽港,这艘德国战列舰已经垂垂老矣,它诞生于30年前,曾参与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日德兰海战,那是战列舰最后的辉煌、也是德国海军最后的突围。

两年后,德国战败。

《凡尔赛和约》只允许德国保留8艘战列舰,荷尔斯泰因号名列其中,与它同时代的战舰大多被击沉、被拆解,只有它还奇迹般地在大西洋上继续航行了20年,这艘战舰饱经风霜、见证了德意志帝国的荣辱。

希特勒

当它在1939年驶入但泽港时,人们热烈欢迎了它,因为德国官方宣称这是一次友好访问,当地人希望这艘战舰能带来和平、缓解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

但军舰上的士兵们都知道,他们此行另有目的,他们静静等待着来自柏林的命令。

9月1日,“白色方案”正式启动。

荷尔斯泰因号的主炮塔缓缓转向拂晓日光下的但泽市,那里的居民都还没有起床,对于即将到来的灾难一无所知。

一瞬间,荷尔斯泰因号的4门舰炮一起开火,打响了二战爆发的第一炮,巨响震碎了平静的黎明,这艘从一战穿越而来的古老战舰,用它的怒吼让世人再次回想起了战争的恐怖。

不仅是但泽,在漫长的德波边境上,德军都发起了潮水般地猛攻,希特勒在战前推行的军事改革迎来了实战的检验。

一战的惨痛经历,让希特勒对堑壕战有强烈的抵触,他更青睐速战速决,而对将军们的保守颇为不屑。

当他在1933年看到古德里安指导的摩托化部队时,他欣喜地说道:

“这就是我所需要的东西。”

希特勒

他让古德里安统管装甲部队的一切组织和训练,大力推进军队机械化建设,把大量资源投入到能颠覆游戏规则的领域,比如坦克、伞兵、潜艇和俯冲轰炸机,这一切最终演变成了一场军事革命,让德军走在了时代的前列。

他们比其他国家的军队更早意识到,未来的战争将不再是缓慢争夺阵地的堑壕战,而是利用坦克、战机快速撕裂敌方战线的运动战,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成为了德军装甲部队大展身手的绝佳场地,在空军的掩护之下,德军装甲部队集中于一点,以压倒性的火力优势轻易刺穿了波兰军队的防线,随后快速挺进深入后方,在波兰人反应过来之前,大量的集结点、指挥部、通讯中心、铁路枢纽就已被彻底摧毁,留下前线的波兰军队在一片混乱中被分割包围。

德军的战果是惊人的,短短36天他们就取得了胜利,俘虏了70万波军,而德军只有一万人阵亡。

与炮火连天的东线不同,西线的法德边境,局面却异常平静。

当时德国在西线只部署了32个师,而法国有91个师,如果法国能按自己承诺的那样全力从西面进攻,与波兰一起夹击德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局很可能不同,但这只是一种假象,虽然1940年法国才投降,但早在1936年的莱茵兰、1938年的慕尼黑,法国人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希特勒

他们在战争爆发前害怕战争,在战争爆发后又幻想以尽可能少的代价赢得战争,他们抱着这样一种侥幸心理,与其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进攻、徒增伤亡,不如静待德国人上门,等他们在马奇诺防线前流干鲜血。

在这样的想法下,法国人背弃了诺言,坐看波兰亡国。

法国的软弱和波兰的战败,让希特勒在德国国内再一次声望大涨。

“我找不到哪怕一个德国人,认为德国毁灭波兰是不对的。”

当时居住在柏林的美国记者威廉·夏伊勒写道。

得胜后希特勒来到了华沙,志得意满地视察这座由他毁灭的城市,目前为止,一切都看上去非常顺利,只有一件事让他略有担心,那就是温斯顿·丘吉尔,这个长期被德国政府视为西方头号战争贩子的人,已经重返了英国内阁。

希特勒

▲丘吉尔 图源:网络

13

波兰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波兰人苦难的开始。

纳粹使用异常残暴的方式统治这片土地,为了所谓的“新秩序”,党卫队展开了一系列“种族清洗”,在入侵的第一周,他们每天都要处死200人,但希特勒觉得这个速度还是太慢了,他下令不经审判就可以枪杀任何犯人。

“不论是男人、妇女还是小孩,所有波兰裔和说波兰语的人都应该被杀死。”

希特勒这样说道。

希特勒

在元首的指示下,国防军、党卫队、盖世太保们争先恐后地对波兰人施以暴行,将他们屠杀的波兰人数上报以邀功,当国防军的一名下级军官向他的长官汇报他们那周没有杀一个波兰人时,他的长官还感到万分惊讶:

“难道你们那里的波兰人已经死光了吗?”

二战凶魔——希特勒

最终有500万波兰人死在了二战中,但纳粹的屠戮才刚刚开始,在波兰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悲剧,将不断在其他国家身上重演。

二战的下一个战场,在欧洲北部。

1939年11月30日,苏联入侵芬兰,苏芬战争爆发,这场战争对后来的苏德战争影响深远,要想理解这场战争,我们需要先翻开芬兰的历史。

希特勒

芬兰曾是沙俄帝国内的自治公国,一战后沙俄解体、芬兰独立。新生的苏联明面上承认了芬兰的主权,但背地里一直支持芬兰国内的无产阶级革命,希望将芬兰也变成共产主义国家,再重新纳入自己的版图,这引爆了1918年的芬兰内战,为了战胜有苏联支持的芬兰红军,芬兰白军接受了德国的援助,最终白军战胜了红军,芬兰就此亲近德国、敌视苏联。

虽然双方后来签订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但两国关系始终没有真正缓和。

对芬兰来说,苏联太近、威胁太大;而苏联也担心芬兰可能借道给德国,便于德国进攻自己。

在后来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中,芬兰就成为了一个筹码,德国默许苏联吞并芬兰,换来苏联与德国的合作。

希特勒本以为苏联能够轻松取胜,因为芬兰实在是太弱小了,它全国人口只有370万,还没有苏联一个城市的人口多,但苏芬战争的结果,却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战争一开始,苏联就投入了45万士兵、2000多辆坦克、1000余架飞机,对于只有15万士兵、几十辆坦克、100多架飞机的芬兰来说完全是碾压之势,面对如此困境,芬兰没有绝望,反倒爆发出了惊人的抵抗意志,全国上下万众一心,连许多芬共党员都站出来反抗苏联入侵,芬兰军队依托复杂的地形、严寒的气候、紧密的组织顽强抵抗。

而另一边的苏联红军刚刚经历了大清洗,指挥能力低下、准备严重不足,还犯上了自大轻敌的毛病,最终红军付出了30多万人的伤亡,却只换来芬兰1/10的领土和7万人伤亡。

二战凶魔——希特勒

希特勒和他的情妇爱娃

苏芬战争让苏联丢尽了颜面,也令德国严重低估了苏联的实力。

希特勒是这样评价这场战争的:

“我们只需要几个小时就能解决芬兰,而苏联对付它时却如此吃力,如果用我们装备精良、训练完善的军队进攻苏联,苏联还能剩下什么呢?”

然而,希特勒只看到了红军在战场上的糟糕表现,却忽视了这场战争对苏联的积极影响。

苏联充分吸取了这场战争的教训,重新对军队进行整编、训练和装备,最终完成了一系列改革。

正如斯大林所说:

“我们的现代化红军是在芬兰战场上习惯打仗的,这是它的第一次洗礼。”

苏芬战争也引起了英法的格外关注,这给了他们一个干预北欧局势的机会。

长期以来,北欧国家都奉行中立原则,其中瑞典的铁矿石供应对于德国尤为关键。

希特勒

二战爆发后,英法一直希望切断这条供应线,破坏德国的工业生产,如果他们直接出兵瑞典,难免留下侵略他国的恶名,但现在苏联入侵了芬兰,他们就能以支援芬兰为借口,要求挪威和瑞典允许他们的军队通过。

这引起了希特勒的警觉,他决定入侵挪威和丹麦,一旦占领这两个国家,瑞典就会落入德国的怀抱之中,再无可能被英法控制。

眼见英国在挪威海域布下了水雷,希特勒便以英国破坏挪威中立为由,发出了进攻的命令。

“威瑟堡行动”开始了。

德军对丹麦的进攻很顺利,当德军轰炸机飞抵哥本哈根时,丹麦国王立刻就投了降,创造了4小时投降的记录。

但挪威方向的进攻就要波折一些。

德国斥巨资打造的最新巡洋舰布吕歇尔号,竟然被挪威上世纪的古董岸防炮击中,随后又被两发同样古老的白头鱼雷击中,这艘刚刚下水6个月的德国王牌战舰就这样被击沉了,这一致命的失误延缓了德军的进攻,导致挪威王室成功流亡英国,挪威军队则继续作战,再加上英法联军的支援,最终德军花了2个月才完全攻陷挪威,这让挪威成为了二战中抵御德军第三久的国家。

“威瑟堡行动”成功后,希特勒终于可以把精力放在他期待已久的西线进攻上。

希特勒

这么多年来,希特勒无数次梦回一战,他曾在那场战争中倒下,眼睁睁看着他的国家被凌辱、被宰割,这份屈辱推动着他一路走到今天,现在这一刻终于来了,轮到他和一战的宿敌法国一决高下了。

14

进攻波兰时,希特勒没有介入军事计划的制定,但对手一变成法国,他就直接干预了。

希特勒

陆军司令部的计划让他感到不安,他们打算经比利时进攻法国,这条路线地势平坦而且避开了马奇诺防线,看上去非常完美,但问题是它太常规了,英法都能想到德军会从此进攻,必定在沿线布下大量军队,德军就算击败了他们也会损失惨重。

希特勒不喜欢这个计划,将它称为“军校生的点子”,他想要一个更大胆、更突然的计划,而有一个人引起了他的注意——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希特勒

▲埃里希·冯·曼施坦因 图源:网络

这位A集团军参谋长一直在探索另一种可能,那就是翻越阿登山区进攻色当,再直奔英吉利海峡,如镰刀一般从盟军背后收割掉他们。

二战凶魔——希特勒

这个计划非常大胆,因为阿登山区树林茂密、地形崎岖、沼泽密布,是最不适合装甲部队穿越的地带,法军想破脑袋也想不到德军会从这里主攻,因此没有严密布防,其实不仅是法军,德军的很多高级将领也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曼施坦因四处碰壁,甚至因此被调职,直到原定计划意外泄漏,他的想法才被重新重视。

1940年2月17日,曼施坦因终于见到了希特勒,在这场历史性会见中,希特勒高度赞赏了他的计划,并给予了他最大支持,几天之后,德军就开始按照曼施坦因计划进行部署。

本国的计划安排好了,希特勒还力图获得外国的协助。

3月18日,他的列车驶入了海拔4000英尺的布伦纳山口,大雪落满了站台,墨索里尼正在那里等他,这是慕尼黑协定后两人首次会面,希特勒再次展现了他的口才,他谈到德国的盟友时说道:

“德国和苏联的合作不过是做做表面文章,德国只考虑一个伙伴,那就是意大利。战争在即,德国希望与一个伟大的国家共享胜利果实,但如果意大利只愿做一个地中海的二流国家,那它什么也不用做,因为英国和法国将永远阻挠它成为一流大国。”

这番话说得墨索里尼既震撼又激动,他表达了强烈的参战欲望,希特勒对此很满意。

“墨索里尼会和我们走到最后的。”

他在回去的路上说道。

现在一切都准备好了,希特勒不愿待在柏林迎接这一刻的到来,他坐着装甲列车来到了艾菲尔高原,在这里可以听到前线的隆隆炮声,希特勒指着西方宣布道:

“先生们,对西方国家的进攻开始了。”

二战凶魔——希特勒

德军的速度震惊了世界。

在北边,荷兰五天投降,比利时也岌岌可危,英法联军急忙派出主力增援,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自己面对的其实是担任佯攻的B集团军,而德军真正的主力A集团军,正在南面阿登地区茂密的森林中前进,当德军坦克突然从森林中杀出时,法军被这宛如神兵天降的一幕吓呆了,他们根本就没组织好任何像样的防御,色当被迅速攻陷,德军紧接着强渡马斯河,英法这才感到大事不妙,连忙派出战机增援。

5月14日下午,马斯河上方爆发了开战以来最为激烈的空战,双方一共投入了超过1000架战机,在德军密集的地空火力网面前,前来支援的英法战机宛如飞蛾扑火,只能被不断吞噬,马斯河防线失守了,再也没有任何东西能阻止德军装甲部队了,他们对着英吉利海峡一路猛冲。

5月15日清晨,法国总理雷诺给丘吉尔打了一个电话,他沮丧地通知丘吉尔:

“我们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丘吉尔被惊得目瞪口呆,现在的情况已经不是如何保住法国了,而是怎么才能把英军撤回来,在敦刻尔克,数十万英法联军马上就要被正面的B集团军和绕后的A集团军围歼了。

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希特勒突然下达了停止进军的命令,在他看来,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已是瓮中之鳖,戈林向他保证仅靠空军就能消灭他们,而希特勒又急于南下彻底攻占法国,不想让装甲部队在敦刻尔克多浪费时间,但两天之后,他就意识到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德国空军根本没有能力消灭敦刻尔克的英法联军,当他再次下令朝敦刻尔克进军时,一切都已经晚了。

二战凶魔——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48小时的延误让30多万联军士兵得以成功撤退,在当时士气低落的英国,敦刻尔克大撤退被看作是振奋人心的胜利,帮助丘吉尔顶住了来自投降派的巨大压力,眼下英国尚能自保,但法国已经无力抵抗了。

6月18日,法国投降。

二战凶魔——希特勒

狼谷1(Wolfsschlucht I)修建于1940年5月,位于比利时库万,希特勒在这里听到了法国投降的消息,他用6周时间完成了德皇4年都没有完成的壮举,兴奋的跳起了舞。

随后希特勒踏上了这片已经被他征服的土地,他在凯旋门阅兵,在埃菲尔铁塔下合影,还去荣军院参观了拿破仑的陵墓,但真正的重头戏,是6月21日的签字仪式。

希特勒下令从博物馆里取出了一节列车车厢,22年前正是在这节车厢里,德国代表向法国签字投降,这一幕被拍了下来并刊登在世界各地的报纸上,德国人一直将其视为奇耻大辱,而现在希特勒决心一雪前耻,他也要在这节车厢里接受法国的投降。

签字当天,当希特勒真正坐在那节车厢里时,他罕见地沉默了起来,他一言不发地接见法国代表团,后来他回忆说,当时他的心被强烈的复仇感紧紧揪住了。

仪式结束后,希特勒如释重负地走出了那节车厢,他在电话里告诉戈培尔:

“我现在宛如新生。”

希特勒乘坐火车回到了柏林,从车站到帝国总理府的街道上撒满了鲜花,道路两旁是成千上万的人在声嘶力竭地欢呼,希特勒成为了他们心目中的英雄,他为德国兴兵雪恨,一举扫除了二十年来所有的屈辱。

二战凶魔——希特勒

15

从法国凯旋之后,希特勒想收手了。

他打算与英国议和,他认为:

“英国是世界均势的重要因素,如果英国毁灭了,将由其他列强(美国、日本)继承它的利益,而不是德国。”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正如意大利外长齐亚诺所说:

“希特勒是个已经发了财的赌徒,他再也不想冒险而只想抽身离开。”

但大国博弈就如同一场牌局,每当你赢够了想走时,总会有个不服输的人把你死死拉住。

对于希特勒而言,这个人就是丘吉尔。

当希特勒以战胜者的姿态向英国发出所谓的“理性的呼吁”后,丘吉尔只花了几个小时就拒绝了这份和平提议,希特勒感到愕然和失望,他渐渐明白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对手。

在敦刻尔克行动中,为了掩护敦刻尔克的大部队撤退,丘吉尔下令驻扎在加莱的三千英军不得撤退、原地坚守,最后这些加莱守军几乎全部牺牲了。

在7月3日,考虑到法国政府已经投降,法国舰队很可能被用来进攻英国,丘吉尔果断下令击沉了几艘停泊在墨赛科比尔海军基地的法国军舰,1250名法国水兵就这样死在了昔日盟友的手中。

这些事情所勾勒出来的是一个为了帝国利益不惜牺牲一切的人,他可能没有什么人性,但战争来临时,他就是帝国最可靠的执剑人。

二战凶魔——希特勒

丘吉尔

希特勒很快就在英伦空战中见识到了这一点。

不论他的轰炸机把伦敦炸了多少遍,丘吉尔就是不投降,他站在废墟上的演讲不断鼓舞着英国民众,更让希特勒失望的是戈林,这位空军元帅保证不会让一架英国轰炸机抵达鲁尔,否则他就把自己的姓改成迈耶,很快,赫尔曼·戈林就变成了赫尔曼·迈耶。

英国皇家空军不仅轰炸了鲁尔,连柏林都轰炸了。

希特勒明白,议和失败了,空战也失败了。

德国坦克不可能漂在水面上穿越英吉利海峡,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抢滩登陆也成为了一种奢望,希特勒放弃了英国,转而把目标放在了一个他以为更容易击败的国家上。

16

后世往往将入侵苏联看作是希特勒犯下的最致命的错误,但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其实是比较合理的。

今天我们所有关于“苏联很强大”的认知,都是在苏德战争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苏德战争之前,苏联的战绩算不上出彩,苏联刚建立的时候就被德国打得割地求和,在苏波战争中又输给了波兰,在苏芬战争中花了很大代价才勉强战胜了芬兰,所以不仅是希特勒,很多德国高层都认为战胜苏联不是一件难事,而苏德战争的前景也非常诱人,正如希特勒所说:

“与苏联的战争将决定欧洲的霸权,如果苏联被击溃,英国也会放弃作战,德国一旦掌握苏联广袤的领土和其中数之不尽的资源,就再也不会被任何人击败。”

抱着这样的想法,希特勒又坐回了牌桌,打算再玩最后一局。

1940年11月12日,苏联外长莫洛托夫来到了柏林,他试图和希特勒就势力范围的划分达成共识,但双方都不愿让步,苏德的分歧已经难以弥合。

在莫洛托夫即将离开时,希特勒突然对他说:

“我相信历史会永远记住斯大林。”

莫洛托夫以为他只是想客套,便回答说:

“对此我毫不怀疑。”

紧接着希特勒又说:

“但我还希望,历史也能记住我。”

莫洛托夫没有察觉出这句话背后深深的杀意,他不知道在这次会谈前,希特勒就已经下令,不论这次会谈结果如何,为东线作战的准备都要继续进行。

二战凶魔——希特勒

斯大林

箭已经搭在了弦上。

半年之后,苏德战争爆发。

希特勒扬言:

“苏联就是一栋破房子,只要我踹上一脚,就会轰然倒塌。”

开战之初的情况似乎印证了他的话,战线飞速推进,战利品堆积如山,苏联红军被几十万、几十万的消灭。

在希特勒眼中,胜利的感觉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他忽略了潜藏在暗处的危机。

首先是苏联的辽阔,它太大了,就是德军最精锐的装甲部队也无法一口气将它吞下,德军攻占的苏联国土面积最大时达到了15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三个法国,但这又有多少用呢?苏联还有2000多万平方公里啊,德国一旦不能速胜,就只能和苏联打消耗战,拼资源,拼兵力,德国在这方面没有优势,我们就拿兵源来说,兵源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战争资源,短短几年内它不会随着你征服的土地而增加,德国的确占领了很多国家,比如法国,但希特勒敢从法国大量征兵吗?这些法国人都不愿意为自己的国家而死,更不可能为了德国去和苏联人血战了,所以希特勒真正能够依仗的只有8千万德意志人,

而苏联人呢?

有两个亿!

更何况苏联的动员能力还比德国强,面对亡国灭种的威胁,苏联早在1941年就宣布了总动员,连女人都去当兵了,但德国直到1943年才开始总动员。

宏观条件如此不利的情况下,希特勒还染上了一个坏习惯,他喜欢上了微操。

他经常大笔一挥,让部队徒劳奔波,还频繁发出各种不切实际的命令,让部队不止一次坐失战机。

这种种因素反映到前线,就是德军的攻势越来越慢,在耗尽了石油和兵力之后,不可逆转地滑向了失败的深渊。

斯大林格勒战役奏响了纳粹帝国灭亡的序曲。

这一战,苏德战场主动权易手,德军元帅保卢斯被俘,大厦将倾之际,希特勒还想用斯大林的儿子雅科夫交换保卢斯,被斯大林断然拒绝:

“我不可能用一个将军去交换一个士兵。”

雅科夫最终死在了德国集中营里,悲伤和愤怒填满了斯大林的内心,而像他这样的苏联人还有千千万万。

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每一个苏联人都失去过亲人,刻骨的仇恨推动着他们一步步走向柏林。

17

在希特勒56岁生日那一天,苏军的炮弹落在了他藏身的地堡上空,一切都已经完了。

战场的失利引发了纳粹的崩溃,叛逃和投降层出不穷,希特勒感到了深深的无助和孤独:

“无论哪一方都在欺骗我,每个人都在背叛。”

当希特勒被全世界抛弃的时候,只有一个人给他带来了一点慰藉,他的女友爱娃·布劳恩,这个女人冒着战火从慕尼黑一路赶到了柏林,她要和希特勒一起死。

二战凶魔——希特勒

▲爱娃·布劳恩 图源:网络

看着眼前的爱人,希特勒突然从自己几十年来关于国家、民族和战争的大梦中清醒了过来,他曾许诺为了国家将一辈子不结婚,但他的国家已经不复存在了。

临死之前,希特勒和爱娃举行了婚礼,他们只做了一天夫妻,这个一生都在努力统治、支配和掌控的人只剩下一件事情可做,那就是为自己选择一个结局。

1945年4月30日,在废墟之下的柏林地堡,希特勒用手枪对准了自己的头颅。

18

希特勒究竟做错了什么?

从战略上来讲,希特勒轻率冒进、急于求成,他总想在自己这一辈子就把所有事情都干成,这其实是源于他内心对功名、对历史地位的渴望,他熟读史书,很喜欢把自己和俾斯麦首相、腓特烈大帝相比,他一定要在德国伟人祠里占据最显眼的位置,他的野心推动着他一次次铤而走险,直到最后摔个粉碎。

从自我认知上来讲,希特勒非常享受人们对他的个人崇拜,这种崇拜伴随着他的不断胜利而日渐膨胀,最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以至于希特勒本人也屈服于这种崇拜,他不再怀疑自己、总相信自己是最正确的,这为后来所有的独断专行打开了大门。

以上都是技术角度的错误,希特勒真正的最严重的错误,是他所信奉的纳粹主义和由此造成的反人类暴行,爱国是好的,民族主义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好的,希特勒的问题就在于他太极端了,他把民族与民族之间,看作是一场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他围绕所有德意志人画了一个圈,然后说:

“圈外面的人是敌人,是世界上一切苦难的源头,我们把他们杀光了,我们就幸福了。”

他杀了很多很多人,给世界造成了深重的灾难,但最后也没能给德国一个美好的未来。

二战后德国所受的屈辱,一点都不比一战少,二战后德国领土相比一战后减少了32%,只剩下35万平方公里,就这么点领土,还被东西方撕成了两半,充当冷战的最前线。

拜希特勒所赐,很长一段时间德国人都生活在“纳粹”、“大屠杀”、“种族主义”的原罪之下,战败国的身份也限制着德国的发展。

与纳粹帝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天的德国,没有再屠杀一个犹太人,却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欧盟支柱,战后一代代德国人民和德国政治家证明了——

不搞侵略、不搞屠杀,一样能过上好日子。

(全文完)

参考资料:

《希特勒传》伊恩·科肖

《同莫洛托夫的140次谈话》费·丘耶夫

《西方主义:敌人眼中的西方》伊恩·布鲁玛

《从乞丐到元首》约翰·托兰

《最后一役》科尼利厄斯·瑞恩

《权力的中心》《铁拳》《帝国的扩张》《噩梦沉沦》美国时代生活杂志社

————————————————————

亚丘说:

第一次接触二战史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在想一个问题:

“为什么一个看上去邪恶透顶的人,当初会得到那么多人的支持?”

今天我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从人民史观来说,不论有没有希特勒,第二次世界大战都会爆发,而希特勒正是那个时代的缩影,他是维也纳食不果腹的贫民之一,他是被帝国主义洗脑、盲目走向战争的士兵之一,他是一战后只反战败不反战的德国人之一,他是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民族主义几十年畸形发展的产物,而这样的产物还有千千万万,在受尽屈辱和剥削的德国人面前,希特勒高超地扮演了救世主的形象,他许诺会给他们一个强大的国家,一个体面的生活,而代价则是有一些人会消失,他们是犹太人、同性恋、共产主义者、精神病患者,不过说到底他们都是少数者,还有一些人也会消失,是你从没有见过的另一个国家的人,那你会为希特勒投下支持的一票吗?

答案我们已经知道了。

85年前大部分德国人都选择了支持,这正是可悲之处——

希特勒是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人性中最黑暗的部分。

来源:亚丘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