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凶魔——希特勒

繁体
上页 | 3/5页 | 下页

希特勒(中)

希特勒

▲1937年,纳粹统治下的柏林  图源:网络

1938年2月12日,希特勒站在别墅台阶上等待一位客人,他的别墅壮观气派,矗立在雄伟的高山之中,从宽敞的大厅可以直接看到连绵起伏的山脉。

希特勒身后簇拥着一群将军,这更显得他如同帝王般威严。

他居高临下地注视着拾级而上的客人,真是世殊时异,25年前,他还是在维也纳流浪的落魄画家,25年后,他却能低头俯视维也纳最具权势的人物——

奥地利总理许士尼格。

面对这位来自祖国的客人,希特勒作出了预言:

“将来有一天我会像春雷一样,一夜之间重新出现在维也纳。”

06

在1933年退出国联之后,德国的处境依旧是如履薄冰,一战战败国的身份令其国防脆弱、外交孤立,这都迫使希特勒谨慎小心地处理对外事务,他彬彬有礼地接待外国领导人,在温和的表面下,暗地推进德国再武装,正如德国外交国务秘书冯·布罗所写:

“德国将长期避免外交冲突,直到重新强大起来。”

但德国再武装最重要的一步却注定会引发外交冲突,那就是恢复征兵制(也称义务兵役制)。

征兵制要求全国适龄男性都要在军队中服役一段时间,这项制度保证了军队兵员的补充,能为战争机器注入耗之不尽的动力燃料,如此关键的一个制度,德国却在《凡尔赛和约》中永远失去了。

希特勒

▲《凡尔赛和约》 图源:网络

而更麻烦的是,德国不可能偷偷恢复征兵制,征兵制一旦实行,连路边的小孩都知道自己长大要当兵,就更不可能瞒过外国大使了。

不恢复征兵制,德国再武装就无法完成,但恢复征兵制就意味着希特勒要当着全世界的面撕毁《凡尔赛和约》。等待他的是外交冲突、经济制裁甚至武装干涉,其后果很可能是德国难以承受的。

面对如此困难的局面,希特勒抱定决心,他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局势中耐心等待,又在机会出现的一瞬间毅然出手。

契机发生在1935年1月,《凡尔赛和约》中德国割让的萨尔地区迎来全民公投,投票结果将决定萨尔是回归德国还是成为法国的一部分。

为了赢得这次公投,希特勒命令戈培尔和他的宣传部门开足马力,在国内外展开了强大的宣传攻势,萨尔地区大部分人说德语,在经济上长期遭受法国剥削,失业率居高不下,民众对于回归德国有着强烈的愿望,最终结果是完全一边倒,超过90%的人选择了纳粹政权,连左翼政党中都有超过2/3的人做出了同样的选择,这对于希特勒无疑是巨大的胜利,他表示:

“德国从来没有、也不会破坏和平,德法关系将彻底改善,在萨尔回归后,我们对法国没有其他领土要求。”

萨尔回归加强了希特勒的地位,他充分利用了这种优势,准备制造一次更大的胜利,那便是恢复征兵制。

在扩军之前,希特勒先假装自己要裁军,他派使者参与了在日内瓦举行的裁军会议,做出一副很关心欧洲和平的样子,但他给出的方案却令人大跌眼镜,他要求其他所有国家把军队裁减到德国水平,用军事平等来促进世界和平。

这种要求当然不可能被满足,被拒绝后希特勒深表遗憾,随即将破坏裁军、威胁和平的罪名推给了其他国家,并表示既然其他国家不愿意裁,那为了维护和平,德国没有办法,只有扩,德国不得不将军队水平提升至与其他国家相当。

1935年3月16日,希特勒照会英国和法国大使,宣布德国将恢复征兵制,并把陆军规模扩大至55万人,两国大使的反应很值得玩味。

法国大使立即提出了抗议,而英国大使只关心英德海军保持一定规模的商讨是否还有效,为什么两国反应截然不同?

因为英法在对待德国时利益不同。

法国直接和德国接壤,从普法战争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法国和德国之间的历史就是两国争夺欧洲霸权的历史,法国希望遏制德国、削弱德国、最好永远战胜德国,但这并不符合英国的利益,英国孤悬于欧洲大陆之外,如果欧洲大陆出现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国家,势必会威胁到英国本土和英国的海外殖民地,所以英国长期扮演“离岸平衡手”的角色,通过扶弱抑强,制造一个分裂的、均势的欧洲。

而这一切都被希特勒看在眼里。他意识到英法之间存在致命的分歧;他意识到一战法国损失过大、失去了单边制裁德国的能力,他找到了破局的关键——英国。

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而当他宣布恢复征兵制时,英国大使温和的回应证实了他的想法,随后英国政府只发出了一封措辞平淡的抗议信,无视了法国关于召回驻德大使、签署对德共同防御条约的提议,这一切都表明,德国的孤立正在被打破。

德国成功恢复了征兵制,而没有受到任何实质性惩罚,这在德国国内引发了庆祝的狂潮,人们聚集在帝国总理府外为希特勒欢呼,当时的一份报道写道:

“3月17日的狂热是空前的,整个城市欢声雀跃,希特勒再次赢得了人民,他深受民众爱戴。”

8天后,希特勒会见了英国外交大臣西蒙、掌玺大臣艾登,打算进一步巩固英德关系,他的外交风范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艾登后来回忆道:

“希特勒处理会谈毫不犹豫、不需要草稿,完全是一个明白前进方向的人。”

希特勒完全主导了会议进程,前四个小时都是他在大谈特谈共产主义的威胁,当西蒙批评德国单方面放弃军备限制时,希特勒巧妙地回击道:

“当布吕歇尔前往滑铁卢增援时,威灵顿难道会向外交部门咨询,普鲁士军队是否与条约相符吗?”

这里希特勒是将斯大林比作拿破仑,暗示苏联是欧洲最大的威胁、将会颠覆国际秩序;他自比普鲁士名将布吕歇尔,恭维西蒙是英国名将威灵顿,借英德关系最亲密的这段历史,表明当务之急是英德合作抗苏,而不是内讧、纠结德国军力该不该被限制。

希特勒又一次取得了成功。

他没有在任何实质性问题上妥协,而英国政府立场软弱、愿意让步。

3个月后,《英德海军协定》签署,合法地解除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海军军备的限制,英国想的是用德国来反对苏联、平衡法国,殊不知这把火最终会烧到自己身上。

绥靖的种子已经埋下,束缚德国的锁链已经解开,伴随着日益扩张的军事实力,希特勒信心倍增,他将目光瞄准了莱茵兰。

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07

《凡尔赛和约》和《洛迦诺公约》规定,德国不得在莱茵河西岸以及东岸50公里的领土上派驻军队、修筑工事,这就是莱茵兰非军事区。

莱茵兰是法国与德国交壤之处,法国人坚持把这块区域划为非军事区,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法德之间如果再生战事,法军能够轻易攻入德国,直取德国的工业中心,可以说莱茵兰一日不设防,悬在德国头上的利剑就一日不消失。

然而到了1936年,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法国与苏联打算签订《法苏互助条约》,约定一旦遭受德国进攻,两国就要互相支援,这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因为此前的《洛迦诺公约》和《凡尔赛和约》都把苏联排除在外,法德之间的和平是靠英国和意大利来保证的,但如今法国却拉苏联为自己作保,有违约之嫌,这在视苏联为洪水猛兽的英国人眼中更是难以接受。《法苏互助条约》让英法之间再生嫌隙,也给了希特勒一个借口,既然法国不遵守《洛迦诺公约》,那德国也没必要遵守了。

1936年3月7日,希特勒在国会上宣布:

“从今天起,德意志帝国政府将在莱茵兰地区恢复完整而不受限制的主权。”

就在他讲话的同时,德军也跨过了莱茵河,踏上了他们16年来未曾涉足的领土,这是一场豪赌,进入莱茵兰的德军只有3万人,而当时法国能快速动员的有几十个师。

“如果法国派军队进入莱茵兰,我们就不得不夹着尾巴逃走,那会是我最大的政治失败。”

希特勒后来不止一次回忆道。

德军参谋部也被吓破了胆,当他们听说法军有13个师正在前往马奇诺防线时,他们强烈要求把军队全部撤回来,但希特勒坚持进军,他度过了他“人生中最漫长的48小时”,而当一切尘埃落定时,他收到的只有抗议和谴责。

法国内政混乱,又失去了英国的支持,没有出兵的勇气,反倒寄希望于国联进行干预。

消息传开后,德国万众欢腾,成千上万的人拥挤在莱茵河两岸,狂热地欢迎进军的士兵;国会议员们高举着手拼命向希特勒敬礼,他们欢呼、哭泣、甚至跪倒在地,希特勒做到了他们根本不敢想象的事,他智胜列强、不开一枪就让军队成功进驻了莱茵兰。

在随后的选举中,希特勒获得了98.9%的支持率,他声名显赫、地位不可动摇,他的野心也逐渐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德国固有的领土,而是将贪婪的目光抛向了他的故乡——

奥地利。

希特勒

▲希特勒的美术作品  图源:网络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