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俗姓淳于,唐代佛学大师,生于唐垂拱四年(688年),卒于广德二年(764年)。
鉴真原籍广陵江阳(今江苏扬州),幼时家境清贫,长安元年(701年)14岁时,随父在扬州大云寺(后改名去兴寺)出家,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他从道岸禅师受菩萨戒。景龙初年(708年)随师到洛阳、长安,屡从名师受教。开元元年(713年)回到扬州时,他已成为对佛学具有较深造诣的高僧,任扬州大明寺主持。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日本遣僧人荣睿、普照随遣唐使来我国留学,并邀请高僧赴日弘法授戒。天宝元年(742年)鉴真接受日本接连人邀请。天宝二年(743年)鉴真和他的弟子祥彦、道兴等开始东渡。十年之内五次泛海,历尽艰险,均未成功。第五次东渡失败后,62岁的鉴真大师双目失明,他的大弟子祥彦圆寂,邀请他的日本僧人也病故了,但他东渡宏愿始终不移。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第六次启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萨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儿岛大字秋月浦)登岸,经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今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
鉴真是我国第一位到日本开创佛教律宗的大师。当时日本天皇、皇后、皇太子和其它高级官员都接受了鉴真的三师七证授戒法,皈依佛门弟子,唐乾元二年(759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三年,鉴真在奈良效区创建招提寺,并著有《戒律三部经》刻印流传,是日本印板之开端。
鉴真通晓医学,精通本草,他把我国中药鉴别、炮制、配方、收藏、应用等技术带到了日本,并传授医学,热忱为患者治病,至德元年(756年,日本天平胜宝八年),鉴真及弟子法荣治愈圣武天皇病,当时鉴真虽已双目失明,但他以口尝、鼻嗅、手摸来鉴别药物真伪,辨之无误,因此他在日本医药界享有崇高的地威望,人称为汉方医药始祖,日本之神农。日本医史学家富士川游在《日本医学史》中指出:“日本古代名医虽多,得祀像者,仅鉴真与田代三喜二人而已”(富士川游,《日本医学史》)。
鉴真于唐广德二年(764年,即日本天平宝字七年)五月六日圆寂。葬于日本下野药师寺,立塔立方形,正面题鉴真大和尚五字。《日本国见在书目》中,著录有“鉴上人秘方一卷”,又作《鉴真秘方》,其书久佚,佚文可以《医心方》中考见。
东渡日本
据史料记载,鉴真和尚14岁在扬州出家为僧,原姓淳于,自幼聪慧好学,佛学造诣深厚,还对药学、建筑艺术、雕刻绘画等颇有研究,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得道高僧。公元742年正值天宝元年,应日本僧人的恳请,鉴真和尚开启了第一次东渡之旅,路途的艰辛都能预估到,只是未曾想到需要经过六次启航,而最终到达日本已是12年后的事情。
彼时的唐王朝还沉浸在开元盛世余晖之下,国力强盛,文化繁荣,多元开放,唐朝都城不仅云集了贸易往来的商贾,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交流中心,有极强的文化辐射力,周边各国纷纷派遣使者来大唐学习先进的文化制度和工艺技术,东瀛日本就是一个积极的学习分子,大批的遣唐使将唐朝的优质文化带回日本,也造就了日本佛学的盛行,鉴真东渡的目的便是为了在日本传播和完善佛学思想,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鉴真和尚历经六次东渡日本才得以成行,来自官方阻挠和海上航行的凶险占据了主因,同时也掺杂了一些人祸,公元742年的第一次东渡之行,由于足下弟子诬告鉴真造船东渡日本是为与海盗勾结未能成行,此后三次筹备出行均受到官府不同程度的劝阻,而最为惊险的就是公元748年的第五次出行,在日本僧人荣睿、普照的再次恳求之下,鉴真即率35人东渡航行,无奈海上航行过于无常,一行人反而漂流到了海南岛,而由于庸医的误诊,鉴真不幸双目失明,最终只能返航。
由于日本僧人对于佛法的渴求,再加上鉴真和尚的内心始终向往去日本传授佛学,公元753年66岁高龄的鉴真再次踏上了东渡日本的行程,海上的颠簸和险恶并不能阻挡一颗传播中华文化的真心,这第六次东渡最终成行,历时12年鉴真和尚最终踏上了日本的土地,在萨摩登陆上岸。
鉴真抵达日本后受到了至高无上的礼遇,得到了孝谦天皇和圣武太上皇的隆重接待,鉴真在日本不仅讲授佛学理论,传播中华文化,同时带来的大量书籍,促进了日本药学、建筑和雕塑技术工艺的发展,公元756年,鉴真被封为"大僧都",统领日本所有僧尼,担负起规范日本僧众的责任,建立了日本正规的戒律制度。公元758年在鉴真和尚的主持下建造极具盛唐风格的唐招提寺,并在此传授佛法。
公元763年,76岁的鉴真和尚在异国他乡旅居10年后圆寂,他将盛唐文化在日本各阶层中传播和传承,影响了日本往后千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构造完善了日本的佛学戒律体系,也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鉴真和尚是传播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他的事迹对于加强中日两国人民的友好交流具有重要意义,值得被广泛歌颂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