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机长刘传健:34分钟躲过36次致命错误,把128条人命安全带回

繁体

来源:知乎APP世界名人榜

这绝对是中国航空史的奇迹,也是世界航空史的奇迹。在9800米高空,飞机前挡风玻璃破裂,与站台失联,在低压、低温,强风,缺氧的恶劣情况下,飞机以800公里的时速俯冲而下,机长凭借惊人的意志和熟练的技术,在34分钟内紧急迫降,躲过36次致命错误,把128条人命安全带回地面,连科学模拟都不可能实现的事儿,他却做到了。他不是神,他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中国机长,他叫刘传健。

虽然飞机安全着陆,但我们不禁要问,飞机玻璃为何会突然爆裂?在紧急迫降的34分钟里,机长刘传健都经历过什么?为何说有36个致命错误,他都一一躲过了?机长刘长健如此专业的素质与技术是怎样练成的?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中国机长刘传健的故事。

看古今中外名人往事,寻沧海桑田历史遗珠,大家好,这里是世界名人榜!

1972年11月,刘传健出生在重庆市陶家镇的一个普通家庭,他有两个姐姐,从小对飞行感兴趣的他,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当上飞行员。

19岁那年,经过连续两年考试,刘传健正式进入空军第二飞行学院学习。这个空军第二飞院颇负盛名,其前身是1946年成立的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被誉为“人民空军的摇篮”,曾经培养出战斗英雄张积慧、韩德彩,培养出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等。

众所周知,空军飞行学员的招收条件十分严格,学员们无不是千里挑一。考进航校成为飞行学员十分艰难,要经过政治审核、体检、心理品质和文化课四道关瞳。而且,从学员到真正的飞行员,还将面临末位淘汰机制,淘汰率高达70%。从学员成为空军飞行员也需经过严格的学习训练,要经过两年的航理学习、体能训练、军事训练和思想政治考核,再有一年的初教机飞行训练,一年的高教机飞行训练,通过飞行考核的才可以正式出师。

为了实现翱翔蓝天的梦想,刘传健对自己极其严苛,训练从不偷懒,对学习更是一丝不苟,这让他养成了一刻都不放松的习惯。

当时,刘传健在部队开的都是老式轰炸机,没有升温空调,更没有自动驾驶,低温训练是家常便饭。

为了更好地适应训练环境,刘传健经常顶着北方早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严寒,身着短裤背心,每天跑上万米。

在这种挑战生理极限的训练中,刘传健经常暗示自己“再坚持一下”,他说:“我的意志力就是这样锻炼出来的。”正是在空军的训练经历,以及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才让刘传健拥有了过人的身体素质以及一流的操作能力;才让他在面临史无前例的危险境地时果断处置,创造了奇迹。

1993年5月,入伍不到两年,因为表现优秀,他在同期学员中第一批入党。1995年毕业时,他因政治素质高、军事技能过硬被留校任教。那一年留校任教的飞行员只有两名,刘传健是其中之一,另外一名是时任飞行大队长李庆堂。在此后七八年的时间里,他先后教出二三十个优秀的学员,成才率接近95%。如安全飞行7000余小时、荣立了二等功的学员许宁浩等。

从一名高中生走进空军航校成为学员,从一名飞行学员成长为战斗机飞行员,再到毕业留校任教,刘传健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向着一名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更高境界登攀。

2006年,刘传健结束军旅生涯,正式到川航报到。没多久,空客飞机改装和各类训练考核紧张展开。这名军转飞行员面临着“重新起飞”的考验。

因为空客飞机是电脑控制,他在部队飞的教练机是全手动操控,操作理念差距巨大。刚学习客机操控时,教员讲授操作程序,他和一同分到川航的战友如听“天书”。但军人出身的刘传健,内心的战斗精神熊熊燃烧,他说:“别人都行,咱哪能不行?”,第二天,他和战友两人分工记录,晚上硬背下来,第三天就能操作了。

民航基础英语和陆空通话英语“双证”考核,是许多军转飞行员的“拦路虎”。这对刘传健来说也是一次重大的挑战,于是他除了训练和吃饭睡觉,时刻都在背诵英语,最后也顺利通关。

到川航后,他始终以军人作风迎难而上、攻克困难,安全飞行13600余小时,能担负国内所有航线的飞行任务,转业两年便成为机长,2009年获得优秀党员称号,2011年成为民航教员。就算当了机长,就算开飞机近30年,刘传健依然不让自己有丝毫的懈怠,每次降落之后,他都会习惯性地自我检查,查漏补缺。

他每天保持对自己100%的严格要求,把每一次飞行都当作最后一次来认真对待。他的床头一直摆着本厚厚的《飞行机组操作手册》,每天睡前都要翻看。

2011年6月,经过理论和模拟机的严格考核,刘传健开始执行高高原机场飞行任务。所谓的高高原机场是指机场标高在2438米以上的机场。平时,他格外关注特殊飞行事故,用心剖析原因,思考如果自己遇上了,会如何处置,每一次飞行前,他都要进行特情处置准备。

所以他一直保持良好的安全飞行记录,至今连续10年荣获公司安全星级奖。与此同时,他带出了一支技术精湛、作风过硬的飞行团队。刘传健曾说:“作为一名党员飞行干部,一个强不算强,带出一支优秀的飞行团队才算真的强。”

飞好每一个航班,带好每一个学员,这是刘传健不变的信念。他曾经100多次驾驶客机飞越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寒地区——青藏高原,每一次也是其传道授业的最佳时机。副驾驶徐瑞辰就是他带飞的学员,第二机长梁鹏也与他搭档多年。

2018年5月14日,刘传健迎来了他一生都不能忘记的飞行。早晨,他坐在四川航空重庆飞拉萨的3U8633航班的驾驶座上,做好起飞前的一切准备。机上坐着119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乘客和九名机组人员,一切都没有任何异常。

06时27分,3U8633航班起飞。

天色渐亮,能见度良好。从机内往外眺望,山川、河流和田野渐渐苏醒,让人期待这趟飞行中,除了能够看见冰雪覆盖的青藏高原,还有云层中的晨光,像极了传说中的佛光。06时42分。飞机进入成都区域,管制员雷达识别并建立双向通信,确认飞机的飞行高度为9800米。飞机在这个高度进入了青藏高原的山区。07时08分。突然,“嘣!”,密闭的驾驶舱内发出一声闷响,“像爆米花一样”。

坐在左驾驶座的刘传健惊愕地发现,右座前风挡玻璃出现裂纹。他的心“咯噔”一下,赶紧伸手去检查。划手!内层玻璃裂了!指尖的触感告诉刘传健,飞机的承受能力下降了。刘传健马上呼叫地面:“成都,成都,四川(航空)的8633。”“请讲。”“风挡裂了,准备下降高度,备降成都。”他在向ATC报告后不到一秒钟,便又听到‘砰’的一声巨响,玻璃碎片立即向机外散开,转头看到副驾驶徐瑞辰半个身子已经飞出窗外,随之飞机开始坠落、速度增加。”

命悬一线刘传健试图伸手抓住徐瑞辰,但他够不着。好在安全带紧紧拉住徐瑞辰,机舱外巨大的拉力已经把他的衣服撕破。一瞬间,飞机以超过8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急速向下俯冲。此时飞机暴力地抖动着,驾驶舱门爆开,氧气罩掉落。灾难片中的特效镜头现场重现。

绝望立即进入机上所有人。刘传健发现自己听力消失了。他知道,这是因为玻璃的爆裂声所致,就像炸弹爆炸后,离得太近的士兵耳朵会有短暂的失聪。与士兵们不同的是,刘传健在9800米高空,飞机正以超过800公里每小时的速度坠落,前挡风玻璃爆裂后,驾驶舱内的仪表盘已经被掀起、翻开,早已不再工作。驾驶舱内严重缺氧,零下40度的极寒飓风像一把钢鞭呼啸而来,迎面抽打刘传健的每一块肌肉,此时他的穿着短袖的上衣已经被飓风撕破,仿佛还要把他的身体撕裂开。刘传健感觉到自己的脸部变形,身体绷紧,手已经结冰、呼吸困难、差点就晕了过去,但军人的意志告诉他,他不能晕,他必须像士兵一样投入战斗,控制好飞机。但在这样的条件下,别说控制飞机了,就连呼吸都极其困难。眼瞅着飞机就要撞向高山,刘传健迅速用那只冻僵的左手紧握着的金属操纵杆,而那操纵杆也仿佛如同机上所有人一样,充满着对生的渴望与挣扎。是的,这支金属操纵杆在激烈抖动着,它是用抖动告诉刘传健它还顽强地活着。“我还能操控飞机!”刘传健紧握抖动的操纵杆,稳住。稳住。奇迹发生了。飞机被迅速拉平,哪怕再晚一秒,飞机都撞山了。

俯冲的飞机有了变化,机头开始上仰。飞机停止了下坠,重新从深渊里探出头来寻找天空。

飞机只是稍微恢复了稳定。但在零下40摄氏度的气温,800km/h的气流,裹杂着巨大的噪音,而那个需要右手穿过左手去拿的氧气罩一直没有拿到,刘传健知道这个极端恶劣的环境,他随时都有可能在下一秒失能。意志力支撑着他超越了极限。刘传健明白,现在需要做的是尽快降低飞行高度,否则,机上所有人会被冻僵或者窒息,128个生命将再度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时刘传健必须做出正确的判断,下降太慢,可能所有人都无法挺过严寒。下降过快,飞机又无法承受太大的冲击力。此时此刻,他选择了一个适中的速度,忍受着寒冷、缺氧、座舱释压、飓风等折磨,艰难地下降、再下降。

刘传健双目注视着前方,他让自己时刻保持着清醒,他的眼里充满了神圣感。27年飞行生涯,所练就的技术水平和心理素质,所培养的担当和自信,在这场战斗中集结在一起。飞机终于冲出了山区,零下40度的低温,负压、缺氧的状态,正常人最多忍受40秒,他却穿着一件被飓风撕破的短袖衬衣,坚持了整整20多分钟。

慢慢地,跑道出现在了眼前,刘传健丝毫没有放松,他要确保每一个动作都不会激怒这头“危险”的野兽。

紧急降落,在和地面完全失联的情况下,没有信号,没有指令,他为什么敢降落?事实上,刘传健心里只想一件事,即使我把飞机砸在跑道里,肯定有一部分乘客能够存活,有一线生的希望,就不至于全军覆没。意外来临之际,生死就在一念之间,可他把压力留给自己,把希望带给了所有人。

07:42,飞机停稳。

从玻璃爆裂到飞机停稳在02R跑道上,死神站在128人面前,整整34分钟。客舱内,瞬间停顿后,掌声、呼喊声爆发出来,经久不息。这掌声夹着泪水,是庆祝,还是庆幸,大家很难分辨。但驾驶舱内则一片沉默,没有人开口说话。3分钟后,刘传健打破了沉默,他说:“我们成功了,我们还活着。”这是劫后余生的驾驶舱里第一次能够听到的话音。

事后,总有人问刘传健,着陆后他怎么那么平静。其实,不语的三分钟,就是一生。 “在我起飞的时候,我没有想到我可能会死;当飞机安全落地的时候,我真没想到我会活”

这次刻骨铭心的备降,创造了中国民航史上的奇迹,网友更是形容这是中国民航史上一次“史诗级壮举”。

大众和媒体更是对他赞不绝口。

再后,四川航空3U8633机组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组称号,机长刘传健也被授予中国民航英雄机长,“2018年度感动中国人物”,“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等称号。

对于大众和媒体的赞誉,刘传健始终认为“没有那么多史诗级的故事,所有的好运,只是在平凡岗位上点点滴滴形成的”。

是呀,因为平时的刘传健总是一遍又一遍重复一个简单动作,不放过飞机在不同状态下表现的每个细节,做到了人机合一。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成了刘传健的一种信仰。他曾说过,平凡不是指不作为,而是认真做好自己岗位上的每一个细节。试问,我们还好意思说自己是平凡人吗?为英雄机长刘传健点赞。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