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桃芳(1931年—2007年10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市,中国军人,狙击手、飞行员,中国狙击之王,1951年3月加入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中,据报道在537高地创下击毙或击伤214名美军敌人的击杀纪录。
1953年志愿军总部为其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二级狙击英雄”荣誉称号,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他“一级国旗勋章”。1954年加入中国空军,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7年10月29日,张桃芳去世,享年76岁。
令对手胆寒的步枪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珍藏着一支M1944莫辛-纳甘步骑枪。枪的主人叫张桃芳,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第72师第214团第8连的一名战士。张桃芳曾用这支枪以436发子弹狙杀了214名敌人,创造了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狙击杀敌的最高纪录。
而且他的这支步枪上没有瞄准镜。
M1944莫辛-纳甘步骑枪全长1020毫米,刺刀打开时长1325毫米,枪管长520毫米,口径7.62毫米,初速820米/秒,由苏联于1944年定型生产。在党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定后,我国政府向苏联订购武器装备,其中就包括大量莫辛-纳甘步骑枪。由于该枪枪身较短且射击精度较高,深受战士们欢迎,成为志愿军官兵的杀敌利器。
张桃芳由于家庭贫苦,从小练就一手鱼叉捕鱼的绝活儿。1951年,刚满20岁的他报名参军,凭着叉鱼练出的准头儿和昼夜勤学苦练,张桃芳很快成为优秀射手。当时正逢志愿军采用冷枪冷炮新战术,他很快大显身手。
1952年9月,张桃芳就是带着这样一支枪走上抗美援朝战场,加入狙击战斗行列。
在刚入朝的一次实弹射击训练中,基础不错的张桃芳竟然3发子弹全部脱靶。沮丧之下,他反复钻研,发现与之前用的“三八大盖”相比,莫辛-纳甘步骑枪枪管短,击发时后坐力大,子弹出膛时如有丝毫偏差,射出200米以外就会偏出很大距离。找到了问题所在,张桃芳日夜苦练反应速度和射击精度,同时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1953年1月,张桃芳所在的第24军214团奉命坚守上甘岭597.9高地7号阵地。最初22天里,张桃芳就用247发子弹歼敌71人,一时震惊敌营。
狙杀敌寇
1953年1月11日,张桃芳随部开赴上甘岭,接替第15军防守。当时,连队要选射击技术过硬的战士成立射击组,继续开展狙击战斗,配合正在进行的停战谈判。张桃芳通过考核,迎来一展身手的机会。进入上甘岭阵地后的第18天,乘着黎明前的夜色,张桃芳第一次来到射击位置上。天色渐渐放亮,只见从对面地堡钻出两名敌人,张桃芳不待观察员发令,砰砰就是两枪。敌人毫发无损,连忙退回地堡。第一次打移动活靶,张桃芳竟忘记计算射击提前量,不仅未打中敌人,反而招来一顿炮火回击。
第二天,张桃芳吸取教训,趴在射击位上耐心等待。很快,他发现一小队美军从地堡悄悄出来,其中有3人落在后面。做好射击准备后,张桃芳瞄准第一人果断开枪,然而倒下的却是第二名敌人,张桃芳心里直犯嘀咕。原来,战场上射击提前量的估算极为复杂,既要考虑山地的坡度、对手的高度,又要结合目标的运动方向、速度和风速等诸多因素。
张桃芳悟性极强,在此后的两周内,他逐步参悟射击要领,战绩遥遥领先。他的事迹随后通过第24军《火线报》在阵地上广为流传。为了对付张桃芳,敌人调来一批炮兵观察员,准备以炮火覆盖进行报复。张桃芳意识到危险到来,下决心要打掉敌炮兵观察员。一天,张桃芳在狙击点位上看到,一名敌人从对面地堡跑出,快速躲在一块青石后面,举着望远镜四下观察。张桃芳目不转睛地盯着青石后面探出的人影,快速举枪将其击毙。接着,他不动声色地继续观察。果然,从地堡里又钻出一个人影,继续搜索我军阵地上的目标。这次,敌人故意时不时快速暴露一下自己,来吸引张桃芳开枪以暴露位置。张桃芳耐住性子,快速移动到另一个射击点位,悄悄端起枪瞄着敌人快速晃动的头部。这一天,张桃芳连续击毙3名敌炮兵观察员,打瞎了敌炮兵的“眼睛”。
不甘失败的敌人很快调来狙击高手。对于张桃芳而言,真正的较量开始了。一天,张桃芳刚进入阵地,突然,一串子弹与他擦肩而过。狙击手的直觉告诉他,真正的高手出现了。可对面的敌人似乎有意吊人胃口,一连几天不再出现。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历史系副教授 黄建江:敌人龟缩于工事当中,连解手都不敢出来,韩国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编写的《韩国战争史》就将537.7高地北山称为“狙击棱线”。这足以说明了志愿军在上甘岭的狙击作战给美军和韩军以极大的杀伤和心理的震撼。
几天后,张桃芳再次来到射击点位,刚要探头,一颗子弹径直朝他飞来。张桃芳就地一滚,趴在坑道里,佯装中弹。他十分清楚,此时对手一定在观察“战果”。过了一会儿,张桃芳悄悄爬到射击点位的另一侧,顺着子弹来袭的方向,仔细搜索对手位置。眨眼间,又一串子弹飞来。透过一处岩石的缝隙,张桃芳看到一挺带瞄准镜的重机枪藏在岩石后面,枪口正对着自己。张桃芳准备主动出击。他在堑壕里匍匐前进,向另一个射击点位移动。快到达位置时,他纵身一跃,故意暴露自己并快速进到点位上。这时,一串子弹再次打来。张桃芳深知对手的厉害,不仅打得准,而且反应极快。耐心等待了几分钟后,张桃芳抓住敌人停顿的一刹那,突然举枪并扣动扳机,子弹不偏不倚击碎了敌人的头颅。几乎与此同时,对面射来的子弹贴着他的头皮飞了过去,张桃芳终于赢得了这场生死较量。
志愿军老战士 张桃芳(生前采访):当时我打出去的这一枪,打中了,敌人的狙击枪也响了。他在我后面,稍后一点,打来的子弹爆起来,打在我脸上,我实际上好好的,没事,敌人倒下了。
志愿军老战士张桃芳儿子 张军:狭路相逢勇者胜。考验的是坚强的毅力,不可战胜的决心,我们武器不如人家,但是我们有一种精神,宁可战死,也要把敌人打死。
张桃芳凭着高超的本领和果敢的勇气,不但越战越勇,创下436颗子弹狙杀214名敌人的志愿军单兵纪录,还带动了100多名神枪手锻炼成长。而在当时,志愿军不但武器简陋,各种条件也极为困难,长时间摸爬滚打,张桃芳的军衣军鞋都已千疮百孔,军长皮定均特意把自己的一双新军鞋送给他,对张桃芳来说,这已是莫大的奖励。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狙击枪的瞄准镜经过更新迭代,美国狙击枪上装备的最少都是能放大4倍的瞄准镜,最高甚至能放大9倍。除此以外,一个狙击手最不可或缺的就是射表,想要成功狙杀目标,并不是只要你瞄准目标扣下扳机就能成功的。
子弹在飞行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重力、风向风速、湿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子弹的轨迹。
尽管这些因素影响很小,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如果不加以改正,就很难成功狙杀目标。而射表就是专门记录这些影响子弹因素的,可以说一个狙击手如果没有射表,想要远距离击杀敌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但对于张桃芳根本无足轻重,整个朝鲜战争期间,他身上携带的除了一只裸装狙击枪,就只有狙击枪子弹。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张桃芳用这支不带瞄准镜的莫辛-纳甘步骑枪所展现的作战能力让对手胆寒,其战绩亦足以载入史册。战后,张桃芳荣立特等功,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来源:搜狐网、作者:缪炳法、CC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