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渠之父、林县老书记杨贵
红旗渠之父——杨贵
杨贵,1928年5月28日生,26岁时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
2018年4月10日零时48分,林州人民最最亲爱的人,红旗渠缔造者,林县人民的好书记杨贵同志因病在京去世。
周恩来总理曾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人们都如此评价杨贵说:“古有都江堰,今有红旗渠;古有李冰,今有杨贵。”
杨贵老书记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人工天河红旗渠的主要决策者、组织者、修建者。他为原林县,现林州人民做出的贡献是座永远巍峨不朽的丰碑!
昔日开山攻克战,干群洒血赴阴曹。
清明白雪京城落,书记追思哭杰豪。
这是今年4月5日,以清明时节的京城为背景,描写杨贵老书记在北京医院里,怀着悲痛的心情,追忆为红旗渠建设献身烈士的诗句。
清明节前夜,京城里飘降的一场白雪,勾起了杨贵老书记对当年的回忆和沉思,一幕幕往事犹如电影镜头从眼前闪过。为红旗渠事业献身的英雄们,永远定格在了太行山上,每当杨老想起为红旗渠献身的英雄时,都是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去之前,我就知道林县缺水,百姓生活极其苦难,但初到林县,整个县里的状况还是让我很心酸。一次,我去一个老乡家,当时他们正在吃午饭,你知道吃的是什么吗?就是现在喂猪用的糠,混着一些红薯叶。吃完后,孩子还喊饿,可不能再给他吃了,就连糠也不能吃饱,否则可能这剩下的多少天内,全家都要挨饿了。
——杨贵
杨贵被毛主席亲切接见
杨贵,1954年4月,26岁那年被任命为林县县委书记。当时就下了决心,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非得把林县贫穷落后的面貌给它改变了不可!他为此在林县整整工作了21年。
林县位于河南正北靠近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地方,是个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水源奇缺、十年九旱的贫瘠山区。面积2046平方公里,其中一半是荒山。他率领林县人民,历经数载,修成了人工天河——红旗渠,创造了伟大的红旗渠精神。
红旗渠工程动工于1960年2月,参加修渠的干部民工每天每人只有0.5公斤原粮,1.5公斤蔬菜,在艰难的施工条件下,奋战于太行山悬崖绝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没有款项、物料自己筹,不会技术干中学,知难而进,坚持苦干10个春秋,逢山凿洞,遇沟架桥,硬是削平了1250个山头,架设151座渡槽,凿通了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共挖砌土石垒筑成宽2米、高3米的墙,可以纵贯祖国南北,把广州和哈尔滨连起来。红旗渠的建成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水利建设上的一面旗帜。
国内外参观过红旗渠的人很多,但见过或了解杨贵同志的人却不多。实际上,从红旗渠的决策指挥到建成后几十年的风风雨雨,杨贵与红旗渠就一直分不开。杨贵同志15岁入党,在太行抗日根据地经历了战略相持到战略反攻的艰难岁月。他17岁当区长,带领武工队保护群众,打击敌人,在解放战争中身经百战,至今臂膀上还留有敌人的枪伤。
新中国成立初期,杨贵担任林县县委书记。他不忍心林县人民在政治上翻身后还受干旱缺水的煎熬,组织县委一班人深入群众,调查研究,“摸大自然的脾气”,决心带领全县人民“重新安排林县河山”。1955年起相继修建了抗日渠、天桥渠、英雄渠和3个中型水库,1960年动工兴建红旗渠。当时正值国内三年困难时期,国际反华势力又卡我们的脖子,面对重重困难和来自上下两个方面的反对、指责,杨贵和县委坚信,修建红旗渠符合林县人民的根本利益,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就一定能够建成。经过5年艰苦奋斗,1965年建成了最艰险的总干渠,1966年又建成了3条干渠。
老书记的一生是为民请问请命的一生,是为奔波劳苦的一生,是为实现人民幸福生活实干的一生。老书记是红旗渠的决策者和指挥者,为了红旗渠,为了林州人民,他付出了很多很多。回顾老书记的一生,让我们再次亲近这位老人。
杨 贵,男,1928年5月28日出生,汉族,河南省卫辉市(原汲县)罗圈村人。曾用名杨绍青、杨苏甡。
1936年八岁时,在罗圈村读私塾,直到1941年因国民党政府把老师抓走,关进监狱,从此罗圈村学校就停办了。在家里帮助母亲做些家务事和农活。
1942年秋冬,参加组织山区人民抗粮斗争。后因坏人告密,敌人抓四次,都未得逞。
1943年春,共产党解放汲县山区,被选为罗圈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同年四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6月,被选为汲县一区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
1945年春,县委掉任汲淇县五区抗日救国联合会主席。10月,任五区区长。
1947年4月任淇县五区区长。7月6日,在淇县三里屯村反击国民党匪军包围战斗中负伤,回后方治疗。9月伤未痊愈,又调淇县前方指挥部工作。
1948年2月,因二区闫惠民区长牺牲,被调二区任区长。
1948年10月,任中共淇县六区区委书记兼区长。
1949年7月,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仍兼六区区委书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兼任淇县五区区委书记。
1950年8月,任中共汤阴县县委宣传部长。
1952年12月,任中共安阳地委办公室副主任。
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
1958年,安阳、新乡两地委合并后,任中共新乡地委委员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
1962年安阳地委恢复后,1965年任中共安阳地委副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林县人民武装部政委、红旗渠建设总指挥部政委。
1966年12月“文革”开始,被罢官批斗。
1968年4月,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担任林县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林县武装部政委,继续领导红旗渠建设配套工程。
1969年7月,调洛阳地区,任地委常委、革委会副主任。
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
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常委,省委分工任省生产指挥部党的核心领导小组副组长、副指挥长,仍兼安阳地委书记、林县县委第一书记。六月,协助省委书记刘建勋抓全面工作,到省委办公。
1973年8月,中国共产党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共中央候补委员。
1973年11月16日,周恩来总理在政治局会议上提议调到公安部工作。任公安部负责人,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
1979年调兵部工业部,到山东渤海农场任副场长。
1982年12月,调农业部工作,任国务院三西办公室副主任。
1986年,国务院成立扶贫办公室,任扶贫办公室顾问。
1992年,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
1995年6月,离休。
1996年山西省委、省政府聘为山西省引黄入晋顾问,参加工程考察和研究工作。
2000年,中国医科院肿瘤防治研究会聘任顾问。
2002年9月,被选为北京丰台方庄地区侨联主席。
2006年3月,中央批准职级为副部长级。八月,中央批准享受中央、国家机关部长级医疗待遇。
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老书记多次回林州老家看望林州的父老乡亲
2016年10月,在红旗渠干部学院7号楼前,杨贵植下一棵国槐,寓意他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并希望红旗渠精神继续发扬光大。
在市领导的陪同下,杨贵来到位于城区东南的龙湖。老书记不由感叹:“很好!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发展很快!”
来到人民广场,老书记端详着偌大的群众活动场以及广场南侧繁华的商铺,喜悦之情爬上眉梢。
老书记来到林州市人民医院考察,不时夸赞医院建的很气派,病人住院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走进林州一中,老书记带着笑容走到师生们中间,与师生们不停地握手,还时不时亲切地向学生询问情况。
然而,就在今晨,林县人民最亲爱的人,我们的好书记却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问渠哪得清如许?渠水不言却胜过千言万语,它不停涵养着太行东侧这片福地,愿它千年万载永不停息。
杨贵老书记为原林县,现林州人民做出的贡献是座永远巍峨不朽的丰碑!红旗渠之父——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沉痛哀思!
红旗渠的缔造者,
林县人民的好书记杨贵同志永垂不朽!
来源:林州网
吴祖太:青春生命献给红旗渠
图为红旗渠纪念馆中悬挂的吴祖太遗像(申清燕 摄)
红旗渠的“山碑”上镌刻着81位英雄的名字,他们为红旗渠这一人间奇迹、人民工程的修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第一位就是吴祖太,一位生命定格在27岁的工程设计者。
吴祖太是第一位为红旗渠献身的人,也是为红旗渠献身的81位烈士中唯一的外乡人。他是红旗渠的设计者之一,他把红旗渠当做自己的事业,他的生命像太行山上的石头一样,砌在了红旗渠上。60多年来,吴祖太的灵魂与红旗渠一起栉风沐雨、长相厮守,他的名字铭刻在了林州人民心中。
引漳入林洒青春热血
“每每讲起吴祖太的故事,我心中的敬意便油然而生。吴祖太把青春热血镌刻在了历史丰碑上,他在我们年轻一代讲解员的心目中永远年轻帅气,永远意气风发!”12月12日,红旗渠纪念馆的讲解员郭芳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深情地说。
吴祖太1933年生于原阳县葛埠口乡白庙村,因家乡闹灾荒,7岁的他便随父母到郑州讨饭,靠卖水维持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他考入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毕业后分配到新乡专署水利局工作(按照当时的行政区划,安阳和林县都属于新乡专署管辖),1958年主动要求到林县工作。
大雪时节,77岁的林州市文化馆原副馆长梁生廷回忆起了吴祖太的往事。他说:“吴祖太事业心很强。红旗渠是他和多名技术人员的设计杰作,他为此倾注了全部心血。他曾经对芦恭亮说过:‘恭亮,你不要走,我将来也会到林县,咱们一起搞红旗渠工程(后改名为红旗渠)。”
芦恭亮是新郑人,也毕业于河南省黄河水利学校,但他早于吴祖太到林县,成为水利局的技术员,20世纪80年代调到安阳公路局工作。在吴祖太到林县之前,由于勘测引漳入林,芦恭亮就和吴祖太有过接触,并成为好朋友。
“芦恭亮曾经有过离开林县的想法,是吴祖太留住了他,这是芦恭亮后来告诉我的。”梁生廷说。红旗渠建成后,按照中央的指示,水电部于20世纪70年代在北京农展馆等地举行过红旗渠展览。梁生廷和芦恭亮都曾经参与展览,梁生廷还记录了很多关于红旗渠的资料。
芦恭亮起初以为,吴祖太说话只是安慰人的,他本人是不会来林县的,谁想到他后来真来了,他认定他的理想就是引漳入林,也就是后来的红旗渠工程。芦恭亮被深深感动了。
在引漳入林工程动工前,吴祖太和其他技术人员一起,不畏艰险,爬山越岭,实地勘测,并翻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终于绘制出了引漳入林设计蓝图。红旗渠要通过山崖河涧,地形地貌十分复杂。他和同事们在工作中解决了许多难题,设计出一些切合实际的建筑物。青年洞一段原拟绕山挖明渠,那样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经过反复考虑比较,吴祖太改进设计方案,采用凿隧洞的方式,让渠道通过天险绝壁。在总干渠跨越浊河的地方,他拜访附近山村的老人,掌握河道地质基础和水文资料后,和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研究,科学地设计出“空心坝”,让渠水从坝心通过,河水从坝顶溢流,解决了渠水与河水交叉的矛盾。
1960年2月,红旗渠工程动工后,吴祖太担任总指挥部工程股副股长,负责工程设计,既要依据勘测实况,绘制每项工程设计图纸,还要考虑每个工段施工的安全措施,工作十分忙碌,但他不叫一声苦。
芦恭亮曾告诉梁生廷,吴祖太有个习惯性的动作,就是揪头发。每当遇到困难和深夜困倦的时候,吴祖太就会用力揪自己的头发,好让自己保持头脑清醒。
英年早逝太行起悲歌
“吴祖太是个苦命人,英年早逝。他为了让林县人吃上水,呕心沥血设计了红旗渠,却没有看到红旗渠建成。”早在2014年4月,记者在林州市城区南关村的一个胡同里采访红旗渠的故事时,时年81岁的田永昌回忆起他和吴祖太的交往,心情十分沉痛。
修渠十年,田永昌在渠上工作了十年,在总指挥部担任宣传教育股股长。渠修成后,他在红旗渠灌区管理处工作了一年,后来又到接待办、外事办工作。吴祖太遇难时,他就在现场附近。
吴祖太初到林县时,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工作,是工地上最忙的一个人。他是家里的独子,母亲几次催促他举行婚礼。他一推再推,直到1959年农历正月初一,才和小他5岁的淇县小学教师薄慧贞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当年农历正月初五,吴祖太就出现在南谷洞水库建设工地。
吴祖太怎么也没想到,1959年5月20日,爱人慧贞为了救过铁道的小学生不幸牺牲,年仅21岁。吴祖太赶到淇县就地安葬了爱人,又赶回南谷洞水库工地,忍痛坚持工作。他原打算,等到引漳入林工程竣工后,再把妻子的灵柩移回原阳县。然而,厄运却再次降临。
田永昌每次回忆起吴祖太遇难的经历,都有撕心裂肺的感觉。1960年3月28日18时许,田永昌同吴祖太及宣传教育股的王文全三人一同在设于山西省平顺县王家庄村的红旗渠总指挥部吃饭。吴祖太说王家庄隧洞不断塌方,为了保证施工安全、便于以后通水管理,他计划把原来的单孔洞改成双孔洞。三人约定晚饭后共同行动,到现场具体研究如何钻洞。走到王家庄村村东时,他们碰到了负责该段施工的姚村公社西张连连长。这个连思想工作做得好,施工进度快,有好多典型经验值得总结。田永昌和王文全就暂时留下,让连长谈谈经验。这时,姚村分指挥部负责安全的姚村公社卫生院院长李茂德经过,吴祖太就同李茂德一起进洞查看。他们进洞后10多分钟突然遭遇塌方,两人同时遇难。
当时,在工地,技术人员本来就是凤毛麟角,可谁料想天妒英才。吴祖太遇难让县委书记杨贵非常痛心。总指挥部为他开了追悼大会,会场上一片哭泣声。
田永昌在日记中写道:“三月二十八,铭记在心窝。饭后去工地,研讨钻洞法。去时三人行,说笑多欢乐。回来剩两人,低头极悲伤。吴哥哪里去?洞塌身先亡。继承先烈志,引水回故乡。”
吴祖太投身太行大山,三次推迟婚期,勘测绘出第一张引漳入林渠线图。他“一天等于二十年”,爬过550座高山,跑遍百公里长浊漳河,勘测设计大大小小362座建筑物,培训培养出无数建筑工匠。是他把学到的知识技术发挥到极致,敢于牵着“龙王”鼻子穿山过涧,一图引领十万军,创造出新中国建设的奇迹;是他敢于牺牲的壮举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红旗渠建设世纪工程的一面旗帜。1966年,吴祖太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母校黄河水利学校,是吴祖太梦想起步的地方,学校幽静的鲲鹏山苑竖立着一尊洁白的雕像,雕像底座正面刻着吴祖太生平。现在的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原黄河水利学校)把吴祖太编入院志,展示在校史馆,把学习吴祖太作为每年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勉励大家向优秀校友吴祖太学习,献身祖国的水利事业。
渠比天高兄弟情似海
“每当讲起吴祖太的故事,我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曾经在《百家讲坛》栏目讲述红旗渠故事的林州市副市长李蕾这样说。
面对吴祖太的离去,人们都说,一个外乡人,为我们付出这么多,如果不把渠修成,他们无颜面对吴祖太的在天之灵啊!
吴祖太牺牲后,林县人民十分悲痛。林县县委成立治丧委员会,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为红旗渠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追悼大会后,林县县委要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吴祖太生前有一个好友是林县水利局的干部刘合锁,他和姚村分指挥部指挥长郭百锁负责把吴祖太的遗体送回原阳老家。原阳县也为吴祖太烈士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后来,原阳县还在他的家乡建设了吴祖太英模展示厅,让代代新人瞻仰、学习。
为了安慰失去至亲的吴祖太的父母,刘合锁主动要求当他们的干儿子,照顾老人。在以后的日子里,刘合锁就把吴祖太的父母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每年,他都要往吴祖太的老家跑几趟,不仅送去政府的抚恤金,带上林县的特产,更像亲生儿子一样,在老人生病住院时无微不至地照顾他们,直至两位老人去世。
来源:安阳日报(记者:刘剑昆)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二十一日辰正时分,东哥发布《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见文后附件),引起全网关注。在信中,东哥提出了关爱员工的四点福利安排,即照顾边缘群体、扩大骑手规模、提...
-
李汉俊,党的创始人之一,解救了被捕的300多名党员,自己却慷慨赴死
1927年的武汉,硝烟弥漫。国共合作破裂后,一场针对共产党员的大搜捕正在进行。时任湖北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的李汉俊,与革命志士詹大悲以省政府名义下令,将300多名被捕的共... -
百年未遇之大变局,适逢多事之秋,跟大家分享一些信息吧。第一条信息,德国之声(DW)于2024年9月12日报道称,前CIA华裔特工马玉清因向某国出售大量国家机密,被判10年监禁。...
-
011941年12月8日,日军发动太平洋战争后入侵南洋群岛,在马来亚(今马来西亚)登陆,并出动了飞机轰炸新加坡。此时,陈嘉庚担任“南侨总会”主席,是八百万南洋华侨抗日救亡运...
-
一路求学 远渡重洋探求物理学的真谛1902年6月27日,赵忠尧出生于诸暨这座有2500年人文积淀的古老城镇。父亲是一位医术高超、济世救民的好医生,因老年得子,对赵忠尧宠爱有加...
-
怀念我的父亲刘志丹刘力贞1936年4月,我父亲刘志丹在东征前线牺牲。我对他的怀念并没有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有所减弱,相反随着我自己斗争经历的增长,我对他的认识就越来越深刻了。...
- 寸心的表白——缅怀叔父栗政通烈士“这是我寸心的表白,当我为人民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时候,让这张被战争锻炼成的肖像,随着你们漂泊吧!”这是叔父最后一次寄给家人相片时的附...
-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20多万解放军入越作战。其中有很多高干子弟到了前线作战,很多甚至直接就是一线部队高级指挥官自己的子女。爸爸是高级军官,儿子在自己手...
-
“跪着的巨人”胡雷,拾荒资助500多名留守儿童,累计捐款100多万
“想不到你是这样的……”当宁夏的小女孩见到资助她上学的好心人胡雷时,完全没料到,眼前的他竟是一位残疾的拾荒者!心疼、感激、震惊等情绪在她心中交织,小女孩再也忍不住... -
抗战期间,1700位风华正茂的飞行员无畏赴死,平均年龄23岁!
丘吉尔曾说:在人类争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1937年7月7日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悍然向卢沟桥和宛平城发起猛烈进攻卢沟桥。 新华社记者...
-
“非洲王”,五常之一的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力曾经有多强大?
来源:《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非洲摆脱法国后殖民时代的抗争2021年才经由尼日尔人民选举,坐上总统宝座的巴祖姆大概也没想到,居然被自己的“御前侍卫”谋反了。原本应该... -
都知道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可是“中华”二字到底是何人所造,又是何时诞生的呢?这就要提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都说“自古英雄出少年”,秦始...
-
据环球时报报道,在11月6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提问称,有迹象表明以色列计划永久占领加沙地带,作为安理会成员,中方对此持何立场?对此,中方发言人汪文斌表示,中...
-
蔡英文家族历史令人咂舌,她为何冒死搞“台独”?原来是汉奸家族
长期以来,蔡英文的后台——蔡家,这个大家族的发迹史始终是一个谜,蔡家人自称“白手起家”的清白商人,但岛内对此却不屑一顾,知情者只唾一句“汉奸窝”。进军政坛下的豪门... - 改革开放以来,某种程度上,中国经济的发展是不同经济学流派或思想和政策结合的结果,不管是货币主义、新制度经济学、凯恩斯主义还是新自由主义,都曾一度风光,但随着这些...
-
古代没有无线电报,更没有可供军事秘密传输的信息化途径,所以上下之间的消息传递基本上还是靠人力。当然,口耳相传是非常容易出差错的,随着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
-
倚天立:地中海的海市蜃楼 ——对胡夫金字塔、亚历山大港和罗塞塔石碑的质疑
【何新先生的推荐按语】倚天立先生的这一组论文,理性、科学、透彻,从实证的角度,深刻地剖析了所谓辉煌的地中海史前文明的不可信与荒诞无稽,非常值得一读,特予以鼎力推荐。此文原发于天涯论坛,鄙人读后深以为赞,可圈可点。特予略作整理,以连载形式陆续介绍,请朋友们给予关注。 -
来源:牧之野核污染水这件事其实炸出很多背后的关联,没你想的那么简单。舆论场再次出现撕裂,有大量的为核污染水洗地的文章和论调出现,很多人没法分辨真伪。我之所以没有去...
-
领导“潜规则”女下属,聊天记录曝出,女下属:他睡了两个女同事
引言“潜规则”是一个汉语词汇。这种“规则”是摆不上桌面的“规则”,但又被广泛认同,能够在实际工作中起作用,还是人们必须“遵循”的一种规则。“潜规则”具有许多不合理... -
慈不掌兵、义不养财、善不为官、情不立事、仁不从政,有何原因?
中国有相当多的文化,都是在一次次失败后,对经验成败的总结。比如“谷怕连夜雨,麦怕晌午风”,还有“栽秧要抢先,割麦要抢天”,这些都是古人在农业上经过一次次观察、摸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