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14日上午,国家文物局通报了三个汉唐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确认西安白鹿原江村大墓就是西汉孝文皇帝刘恒的霸陵。而在霸陵不远处的汉文帝母亲薄太后南陵的发掘工作中,考古人员发掘了封土西侧的三座外藏坑,出土了上百件带有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这个结果让薄太后受到了舆论的关注。
“当生天子”的骗局
薄太后,是汉文帝刘恒称帝之后,为母亲上的尊称,在此之前,薄太后一直被人称为薄姬。
据《史记·外戚世家》记载,薄姬是个私生女。她的父亲姓薄,是吴人。在秦朝的时候,与故魏王宗室女魏媪私通,生下了薄姬。薄姬长大后,先是嫁给了魏王豹。就在这个时间,爆出了“当生天子”的传言。魏王豹,就是魏豹,他是秦末群雄之一,早期投奔陈胜,后来自立为魏王。薄姬入他宫中之后,很受他的喜爱。
据说,薄姬的母亲魏媪,曾带着薄姬到当时有“第一女相师”之称的许负的住所,请她看相。看了薄姬的面相后,许负告诉魏媪,你的女儿“当生天子”。魏豹听说这件事,高兴坏了,以为自己有皇帝命,因此加倍疼爱薄姬。
不过,后来事情的发展,狠狠地扇了魏豹一巴掌。自以为能当皇帝的魏豹,背弃了和刘邦的盟约,转而与楚王项羽联合,自立一方。刘邦对此十分愤怒,派曹参等人袭击俘虏了魏豹,把他的魏国改作郡地。薄姬则被罚作刘邦汉王织造府的织工。
刘邦一次来到织造府,看见薄姬有姿色,便将她召入后宫。刘邦后宫美女如云,刘邦很快就把薄姬忘记了,她一年多也没有得到刘邦的宠幸。薄姬想到了同在后宫中的闺蜜管夫人、赵子儿,请她们牵线搭桥,刘邦这才召见了薄姬,临幸了她。
后来,刘恒面南称尊,许负所说的薄姬“当生天子”就此应验。这个故事虽说出自《史记》,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局。
这从刘邦对薄姬的态度便可知晓。如果那时候真有许负给薄姬看相,说过薄姬“当生天子”的话,刘邦怎么会那样对待薄姬呢?要知道,刘邦那时多么想当皇帝啊。知道薄姬有那样的异相,还会不重视薄姬吗?有人说,刘邦可能没听说许负的预言。但是,就算当时没听过,难道一直都没听说吗?那可是一句非常重要的话,肯定是早就传开了,刘邦怎么可能没听说?
此外,刘邦一直对吕后的儿子刘盈不满,觉得“不类我”,想换掉他,另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如果真有薄姬“当生天子”的说法,刘邦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薄姬的儿子刘恒。但实际上,刘恒根本就不在刘邦立太子的考虑范围之内,这也说明,这句话实际上并不存在。
因为“当生天子”是个骗局,也能解释为何吕后在刘邦死后,能够放薄姬母子一马。这两个人对刘盈和诸吕根本构不成威胁。
那么,这个骗局是如何产生的呢?估计是史官后来编撰的。天子诞生,必有异象,特别是对刘恒来说,神话自己的出生经过更有必要。他能被陈平、周勃选中,无非他性格仁慈,好控制。如果不给自己来点故事,他的大哥刘肥的儿子们,肯定会不服,这些人可是在剿灭诸吕的战斗中立有大功的。
“文景之治”隐形功臣
在刘邦的后宫中,薄姬不受待见。所谓“祸兮,福之所伏”,不受宠的薄姬有许多时间教育儿子。从刘恒的为人处世来看,薄姬还是很会教育孩子的。
首先,薄姬非常重视“孝”。
“二十四孝”排名第二位的故事是“亲尝汤药”,说的就是刘恒孝顺薄姬的故事。据说薄姬曾经生病三年,刘恒晚上不合眼,也就是“目不交睫”,不解衣带,尽心服侍母亲。母亲喝的汤药,不是自己亲口尝过,就不进献给她。
作为一个皇帝,按说刘恒只要发一道圣旨,不知有多少太监、宫女前来伺候,但他非要身体力行,唯有如此,才显示出他孝的真心。难为可贵的是,刘恒并不是“作秀”,他在位的23年的时间里,一直为薄姬尽为子之道。
公元前157年,刘恒先于薄太后离开人世。临终时,他对于让母亲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不孝”深为抱憾,反复嘱咐妻子窦皇后和儿女们一定要对薄太后尽孝。为了弥补这个缺憾,刘恒要求将自己的陵墓照“顶妻背母”的方式安置方位。两年后,薄太皇太后去世,窦太后谨遵丈夫的心愿,将她落葬在汉文帝刘恒霸陵的南方,仿佛刘恒背着母亲的样子。
其次,薄姬非常重视“善”。
据传,刘邦纳薄姬于宫中,为薄姬在北蟒山以北50里徐章村(今陕西省礼泉县烽火镇),建一座行宫,曰“红觉院”,相传刘恒就出生在这里。在徐章村,薄姬将自己的出生地东南沿海的种棉、麻等技术带来传播,她白天在田间教村民务棉,夜晚教村妇、姑娘纺织、刺绣等。冬天,北风凛冽,薄姬又教村民在行宫前的池塘里染布。薄姬将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将这里的村民们都视为自己的亲人,和村民的关系非常融洽。
薄姬在“红觉院”的这段时间,正是刘恒生理发育、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这个阶段薄姬的言传身教,对刘恒日后的帝王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且刘恒从小能看到民间的疾苦,所以在即位以后立即推行“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使西汉王朝很快进入一个社会安定、百姓富裕的时代,也为帝国日后的强盛打下坚实的基础。
此外,薄姬还重视“义”。
刘恒能称帝,离不开周勃的支持。因此,薄姬对周勃一直怀有感激之情。到了周勃晚年,有人诬告其要谋反,说得有鼻子有眼的。刘恒听信了谗言,将周勃下狱。薄太后了解周勃的为人,知道儿子冤枉了他。为了救周勃,刘恒临朝时,薄太后抓起头巾向他掷去,说:“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数十万大军,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看到母亲动怒,刘恒连忙向薄太后谢罪说:“狱吏刚才查清楚了,马上放他出狱。”于是派使臣手持符节释放绛侯,恢复了周勃的爵位和封邑。
从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来看,薄太后此举不仅救了周勃,还救了她的孙子汉景帝刘启。“七国之乱”暴发后,正是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带兵平定了叛乱,使得“文景之治”得以延续。从这个角度而言,薄姬不愧是“文景之治”的隐形功臣。
南陵为何与霸陵相邻
薄姬死后,葬在了南陵,与儿子汉文帝刘恒的霸陵相邻,这让很多人感到不解。按理说,薄姬贵为太后,应该与丈夫刘邦一起葬在位于咸阳原的长陵。出现这种局面,与刘恒有关。
从刘恒的内心讲,他有排斥“入住”咸阳原的情绪。因为他同父亲刘邦始终有一种说不出的隔阂感,更何况按照“昭穆制度”,惠帝刘盈的安陵已经占据“穆”位,吕后的后陵同父亲刘邦的陵寝只相距240米远,如此格局显然无意中形成了排斥母亲薄姬这位“不速之客”的现实。所以,刘恒最终另辟洞天,将陵寝选建于长安东南的白鹿原上,称为霸陵,而母亲的南陵也修建于此。
想想也是,薄姬一辈子没有得到过刘邦的宠爱,强行与刘邦的长陵“做伴”,与吕后“做邻居”,肯定也觉得不舒心。相对于在刘邦身边的日子,薄姬其实更喜欢的是在代国的岁月。虽然代国时不时地受到匈奴的侵扰,但是毕竟远离了后宫的刀光剑影,她和儿子生活得很轻松。
此次南陵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有明显异域装饰风格的金、银饰品,经考古人员鉴定,就是来自代国。估计汉景帝也知道奶奶的心思,汉朝人讲究“事死如事生”,让这些带有代国气息的饰品随着薄太后入土,老人家在地下也能舒心惬意。
薄太后一生与世无争,凡事包容,为人忠厚,这些性格,让薄太后受到了民众的推崇,而随着薄太后故事越传越广,她开始被神化。
从职能来说,薄太后“管”的事情还挺多。
比如说,蝗虫来了,可以祈求薄太后“帮忙”。偃师县现存乾隆年间重修碑文所载:“大清国河南府偃师县西北乡东蔡庄南山之巅有古娘娘庙一座,不知创自何时,但见庙宇倾颓,神像残缺,行人过客,莫不感慨而叹息。盖尝思之夫。娘娘乃薄氏之女,高皇之妻,文帝之母也。忆昔汉时,蝗蝻满野,食民田禾,隔蔽天日,拥之午门而皇后乃赤心为民,奋不顾身,吞噎而死,蝗蝻乃退。文帝怜之,饮封虫母娘娘,威灵震于当时,功德及于后世。凡蒙神恩者,谁能坐视毁坏而不重修之举也哉。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六月朔。主持道人,王智海。原碑现存河南省偃师市博物馆收藏。”
此外,因为薄太后生下了汉文帝刘恒,而且很会教育孩子。因此不少人把薄太后看成天下母亲的榜样,生养能力兼备的模范。神灵信仰与民众对慈母的依恋、求子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让薄太后成了“生育之神”。康熙《叶县志》所收录刘宗泗《重修薄太后庙记》一文,明确记载薄太后神灵在叶县担当角色。“庙号为薄太后圣母,主一方子嗣,凡有祈者,祷之辄应”。
云韶(摘自《齐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