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物质全面充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
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已实现飞跃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中国,物质充裕的成果随处可见。
在农业领域,我国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粮食总产量更是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均粮食产量约500公斤,远超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不仅如此,“肉盘子”“菜篮子”“果盘子”同样丰盛,走进各类大超市,都能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国的新鲜肉类、蔬菜和水果。
工业方面,中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在全球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中国有40%以上的品种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大到汽车、轮船,小到螺丝钉,中国制造的身影无处不在,不仅满足国内需求,还大量出口海外,在全球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
以下是工业方面的一些具体数据:
2023年中国发电量达到94564亿千瓦时,居世界首位;人均发电量达到6700千瓦时,虽然低于美国等西方国家,但远高于世界人均发电量(为3735千瓦时)。
2024年中国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585.9万辆,同比增长19.3%。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同比增长6.7%。
2023年中国智能手机产量达到11.4亿台,已经巩固了作为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国的地位。此外,中国也是许多关键电子组件和移动通信技术的主要生产国,拥有全球领先的光纤宽带和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
消费领域同样呈现出繁荣景象。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达到48.79万亿元。电商的兴起更是让消费变得触手可及,2023年中国网上购物用户已经超过9亿人,每天快递揽收的包裹就有约4亿件。
在住宅建设方面,2023年底,中国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超过40平方米。据央行2019年的调查,我国城镇居民家庭的住房拥有率为96%,有一套住房的家庭占比为58.4%,有两套住房的占比为31%,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为10.5%,户均拥有住房1.5套。
在教育领域,中国人的受教育程度显著提高。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91年,比2010年的9.08年提高了0.83年。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升至2020年的10.75年。根据教育部数据,近几年中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人。
中国不但已经进入物质全面充裕的时期,部分行业(包括传统行业和新兴行业)还出现了产能过剩的现象:
传统产业:钢铁、家电等行业多年来一直面临产能过剩的压力。钢铁需求进入低速增长阶段,而产能仍在高位。家电行业则进入存量置换需求增长阶段,产能过剩问题相对稳定但依然存在。水泥行业与房地产和基建行业紧密相关,在房地产市场需求放缓以及基建投资增速下降的背景下,水泥的市场需求大幅减少,而水泥行业前期建设的产能相对过剩,导致水泥价格持续低迷,水泥企业亏损现象较为普遍。
新兴产业: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升级和政策推动,一些新兴产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迹象。例如,汽车行业面临“产能与技术双过剩”,传统车企和新势力汽车品牌商的全新工厂在2024年投入生产,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新能源汽车领域,动力电池产能超高速增长,供大于求压力趋于增加,产能利用率走低。风电设备行业也面临产能过剩,从供给端来看,风电产业快速发展,众多企业涌入市场,使得风电设备产能迅速扩张。但在需求端,尽管随着碳中和目标推进,风电需求持续增长,但市场增长未达预期,导致产能远超实际需求。
宏观数据层面:从产能利用率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24年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5.1%,比上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
总结:中国已经基本走出了曾经的物资短缺的困境,凭借全球第一的制造业总体规模,进入到物质全面充裕的新时代。但与此同时,强大的生产能力也带来了产能过剩的新问题,影响到了相关行业的健康发展。
二、中国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孩子数量严重不足
在物质全面充裕的同时,中国却面临着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儿数量已经连续多年持续走低。曾经热闹的幼儿园,如今招生规模逐年缩小,一些小型幼儿园甚至面临关停的困境。中国孩子数量的严重不足,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生育率持续下降。自1991年以来,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低于更替水平,并且近年来进一步下降。2020年生育率降至1.3,2023年生育率进一步降至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出生人口数量急剧减少。中国出生人口在2016年还有1883万人,到2023年就减半到902万人,前后相隔仅7年时间。而在陷入严重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从1982年的150万,减半到2023年的75万则花了41年时间。两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出生人口数量的下跌速率已达到十分惊人的程度。
2024年中国出生人口虽然有所回升,但由于育龄妇女数量下降、结婚人数减少、生育意愿低迷等原因,预计2025年出生人口又会重回下降趋势。根据七普数据推算,2025年中国15-49岁育龄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600多万人,其中,2025年20-39岁女性数量比2020年减少1400多万人。因此在可以预期的未来几年里,出生人口长期处于低位会成为一种无法避免的必然结果。
2024年,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达22%,而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减少683万人。这种人口结构的变化对社会养老负担、劳动力供给等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生育率下降,老年人口占比不断增加,而劳动年龄人口减少,导致养老保障的负担加重。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少子化会对创新力和技术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影响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规模是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变量,人口数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发人员也就更多。这种人口越多、创新力越强的关系并非线性,而是具有递增效应。也就是说,人口越多,不仅总体创新力会越强,而且人均创新力也会越强,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而在一个快速老化和萎缩的社会中,技术发展会更慢,并且最终陷入停滞和倒退。
人口年龄结构对创新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30岁左右是最适合创业的年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大量30岁左右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那么就会对其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很有帮助。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正在迅速老龄化,那么潜在的年轻发明家和企业家就会变少。而且老龄化社会还存在一种普遍的阻挡效应,即由于老人在企业和社会中占据了太多重要的岗位和资源,势必影响年轻人晋升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削弱年轻人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总结:中国正面临极为严峻的人口形势,新生人口不断下降而且还将长期处于低位。伴随着生育率的持续走低,中国的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会带来更为沉重的负担,并且影响到整个国家的创新潜力。
三、中国现在需要大幅增加对人口的投资
之所以会出现目前这种物质全面充裕唯缺孩子的局面,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多年来过于注重对物质生产的投资,却在“人口投资”方面长期存在着严重短缺。
近年来,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等物质领域的投资成果显著。高铁里程不断延伸,桥梁横跨江河湖海,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这些物质投资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大动力,提升了国家的整体形象和竞争力。然而,过度的物质投资也带来了一些问题。部分城市出现了大量的“鬼城”,新建的楼盘无人居住,商业综合体冷冷清清。大量资金被投入到这些物质项目中,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产能的过剩。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人口投资方面却显得相对滞后。近年来,虽然有不少地方政府出台了生育补贴政策,但补贴金额普遍太低,与养育孩子的成本相比只是杯水车薪。当前中国的托育服务市场发展相对滞后,存在机构匮乏、师资不足等问题。很多家庭尤其是双职工家庭,难以找到安全、可靠的托育机构,这增加了养育孩子的难度和成本。在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对多子女家庭的支持不够,缺乏对有儿童家庭的便利设计和资源分配倾斜。此外,女性在生育期间可能会面临职业发展的中断或收入的减少,导致一些女性为了职业发展而推迟生育甚至放弃生育。
解决低生育率问题的关键,是让养育也成为一项有收入的“工作”,并确保养育家庭获得的收入是稳定和可预期的。要提高生育率,需要大幅度增加对人口的投资。我们建议按照孩子的数量针对家庭发钱,具体的政策建议如下:给每个一孩每月补贴1000元,给每个二孩每月补贴2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减半,给每个三孩及以上的孩子每月补贴3000元,加上社保和所得税全免(为避免贫富差距加剧,可以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未来的投入力度,可以随着生育状态的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考虑到目前中国经济急需扩大内需,还可给每个孩子一次性10万元的现金补贴,这既能提升生育率,也有助于提振内需和带动投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
对于政府而言,发钱是支持养育家庭的福利支出,可看成社会针对父母养育未来纳税者的付出所做的经济补偿。由于育儿家庭的消费倾向高,给他们发的钱会有很高比例转化为消费支出,可以带来相关市场的繁荣,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增长。发钱给养育家庭也具有公平性,因为养育家庭付出了时间、精力和财力来养育小孩,小孩长大后则通过消费、工作来支撑整个经济,并通过纳税等方式直接贡献社会。长远来看,政府的这些经济补贴就是深谋远虑的长期投资,并且最终会从中获得丰厚回报。
在将更多资源由物质生产转向人口投资的过程中,整个社会都有必要重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伴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具有革命性的创新成果。就以今年春节期间为例,机器人已经开始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进行表演,DeepSeek等人工智能产品更是成为很多人在智能手机上的标配。那么,当越来越多原本由人类完成的工作现在被转交给这些工具之后,人类自身的价值又需要在哪里得到体现?我想,“创新者+传承者”才是人类最重要的自我定位。这里所说的创新和传承,不仅包括在科技领域内的各种发明和突破,更是需要进一步延展到文化领域乃至整个文明层面的延续。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类自身长期且旺盛的不断繁衍。唯有更多的人,才能实现更好的创新与传承。
总结:中国的各项产能十分充裕,唯一缺少的就是孩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投入回报之间的错配。因为养育孩子需要家庭投入,但孩子成长之后带来的回报则由整个社会享有。所以现在必须要在国家层面来解决这个问题,应该通过中央财政把更多的福利给予养育孩子的家庭,既有利于提高生育率,也有利于扩大消费。
来源:搜狐,作者:梁建章
本文初摘录于:2025-02-06,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2-06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扁鹊见蔡桓公先秦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2024-10-19
- 没有高尚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 2024-09-16
-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和故事所包围。然而,有些故事,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华... 2024-08-04 - 布林肯访华期间,有一些奇怪的事一直想谈谈,还是本着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来捋,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布林肯访华期间发生了什么怪事?当时网络出现顶级流量的骑墙公知抛出的“... 2024-05-13
- 最近在视频号直播,谈到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外七条和内七条,总结起来就是十四条理由。外七条:1. 美国处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三战是冷战,冷战是混合战争模式。... 2024-01-27
- 一、中国物质全面充裕,部分行业产能过剩改革开放以来的几十年间,中国经济已实现飞跃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今的中国,物质充裕的成果随处可见。在农业领域,我国... 2025-02-06
- 在关税生效的紧要关头,川普暂停并延迟了对墨西哥的关税。川普的白宫美女发言人解释说,因为墨西哥投降了,承诺立即派遣1万人规模的国民卫队控制非法移民和毒品,所以暂时延迟... 2025-02-05
- 一个国家是不是发达,是不是强大,不能只看高楼大厦、飞机高铁这些表象。那看什么呢?关键得看底层老百姓收入有没有提高,是不是生活得很幸福。前几年因为工作原因,我在美国... 2025-02-02
- 许小年(1953年-),博士研究生学位,毕业于加州大学,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中国人对手机的迷恋几乎是无以复加的。无论是在公交、高铁、机场,还是街头巷尾,... 2025-02-02
- 上图是昨天河南矿山,发年终奖的场景,一张十几米的长桌,上面放着整整4000万现金,员工分列两侧,等着老板崔培军发出“开抢”的指令。“抢钱”的规则很简单,员工在15分钟内... 2025-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