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1页 | 下页

61、物质享受要知足    德业追求无止境

 【原文】

常思某人境界不及我,某人命运不及我,则可以知足矣;

常思某人德业胜于我,某人学问胜于我,则可以自惭矣。

【注释]

境界:环境,状况。

【译文】

常想到有些人的环境不如自己,有些人的命运也不如自己,就应该知足。常想到某人的品德比自己高尚,某人的学问也比自己渊博,就应该惭愧。

【赏析】

人生有许多事情应当知足,又有许多事情不该知足。追求物质的环境,十分累人,欲望的深渊,也永远无法填满,如果一定要满足欲望才能快乐,那么可能要劳苦一生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想想那些环境比自己差的人,一样在努力地生活着,而且比自己还认真、愉快。自己拥有的比他还多,应当更知足才是,何苦置身于物欲的洪流中呢?命运更不是人力所能控制,在感慨自己命运多舛之时,不妨看看那些生而失怙、长而失学或肢体残废的人,就会觉得自己实在很幸运了。我们经常劝人“知足常乐”,而自己就不能这么想吗?珍惜自己所拥有的,才是快乐的泉源。

倒是道德学问,应该要抱着“不知足”的态度。品德学问,完全操之在我,不同于命运;也不像财富只能满足一时的欲望。它能满足我们的心灵喜悦,能拓展我们生命的境界,同时也代表着我们的人格、知识。对学问道德“不知足”,才能鞭策自己追求更高的领域,如此一来,我们的生活会更丰富,更有意义。

62、富贵效法公子荆    忠臣义士舍财命

 【原文】

读《论语》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为法;读《论语》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自兴。舍不得钱,不能为义士;舍不得命,不能为忠臣。

【注释]

公子荆:《论语·子路篇》:“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敬美矣!’。”孔赞美卫公子荆,不但知足,而且善于治理家产。齐景公:《论语·季氏篇》:“齐景公有马千匹,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自兴:自我奋勉。

【译文】

读《论语·子路篇》公子荆那章,可以让富有的人效法;读《论语·季氏篇》有关齐景公那一章,贫穷的人可以为之而奋起。如果舍不得金钱,不可能成为义士;舍不得性命,就不可能成为忠臣。

【赏析】

公子荆善于治理家产,最初并没有什么财富,但他却说:“尚称够用!”稍有财富时就说:“可称完备了!”到了富有时,他说:“可称完美无缺了!”在这段由贫至富的过程中,他不断地致力生产,并抱着知足的态度,所以贫能安贫,富能安富,始终保持心境上的裕如。齐景公养马千匹,死了以后并没有值得百姓称赞的美德;伯夷叔齐不肯食用周粟,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而人民却争相称道。可见得一个人“富有”或“贫穷”,不在财富,而在道德。其实,读公子荆一章,富者可以取法,贫者也可以取法。阅齐景公一章,贫者可以奋勉,富者也可以自惕。假使伯夷叔齐爱财,接受周赐予的厚禄,终究不能成为义士。如果伯夷叔齐惜命,也一定不肯饿死在首阳山上了。古时的忠臣义士,正是孟子口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63、富贵必要谦恭   衣禄务需俭致

 【原文】

富贵易生祸端,必忠厚谦恭,才无大患;

衣禄原有定数,必节俭简省,乃可久延。

【注释]

大患:大祸害。衣禄:指一个人的福禄。久延:长久之意。

【译文】

富贵容易招来祸患,一定要诚恳宽厚地待人,谦虚恭敬地自处,才不会发生灾难。人一生福禄都有定数,一定要节用俭省,才能长久延续。

【赏析】

所谓“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即是指富易遭人嫉妒,财富易使人起贪心,若为富不仁,或是仗势欺人,便是将他人的嫉妒和贪心,助长为忌恨心及谋夺心。地位显贵又喜欢到处示威的人,对上司无形中也造成了威胁,而使上司想除去他。只有能富而仁厚,贵而谦虚,才能获得大家的敬重,长保富贵而无大患。

一个人一生的衣禄,往往有一定的定数,就算没有定数,再富有的人也经不起长久的奢华浪费。正因为家财万贯,更该想到世上有许多一贫如洗的人,等待别人的救援,而能解衣衣人;同时,提醒自己富贵一长久,尤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训示后代子孙以俭约持家,才能永享福禄。

64、善有善报      恶有恶报

【原文】

作善降祥,不善降殃,可见尘世之间,已分天堂地狱;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可知庸愚之辈,不隔圣域贤关。

【注释]

降祥:降下吉祥。降殃:降下灾祸。

【译文】

做好事得到好报,做恶事得到恶报,由此可见,人间已有天堂与地狱之分了。人心是相同的,心理也是相通的,由此可知,愚笨平庸的人并未被拒之于圣贤境界之外。

【赏析】

善恶的报应,往往不待来世。善有善报,本乎人情,恶有恶报,因其不能见容于社会国法。我们称天堂为美境,地狱为苦境;为善的人心神怡悦,受人爱戴,内心一片祥和,何异于天堂境界?作恶的人心神不宁,身在人间,心在饿鬼修罗,众人避之惟恐不及,不必等法理人情诛伐他,早已自入地狱了。因此,天堂和地狱,实际上完全系于人心的善恶之念,正如佛家所说“一念善即天堂,一念恶即地狱。”

人都有向善的心,圣愚原无分别,只要有心为圣贤,便可以成圣人贤者。而平庸的人若自认愚笨,不求突破,终其一生也是庸愚之辈。例如近代的武训,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以行乞为生,却能努力兴学,成为人人尊崇的圣贤之人。如果能明白这一点,我们就更不能自暴自弃了,因为,只要奋发有为,一样能做到像尧、舜那样的圣贤人物。因此,孟子说:“舜何人也?禹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正是勉励我们抛除自弃的心理,向圣人看齐。

65、和平处世      正直居心

【原文】

和平处事,勿矫俗以为高;

正直居心,勿设机以为智。

【注释]

矫俗:故意违背习俗。

【译文】

为人处世要心平气和,不要违背习俗,自命清高;平日存心要公正刚直,要不设置机巧,自作聪明。

【赏析】

我们要懂得随顺人情,所谓“入境随俗”,就是告诉我们要随和处世。做任何事总要合乎常理,才不会令人侧目。违背风俗以求取名声的人,无非是一些肤浅之徒,不但不清高,反而愚蠢得很,他们只是想引人注目而已,更不可能移风易俗了。因为,风俗虽因时因地而有不同,但是,可以为多数人遵从的风俗,必定是当地人所认可的,不会因一二人的怪异行为而改变。因此,本章才告诫我们,不要矫俗于名。

真正的聪明人不以机巧为上,因为,他明白诚实及正直才是最可贵的品格,脚踏实地才是最稳当的处事方法。机巧只是显示一个人的小聪明罢了,并非大智。何况,无论怎么算计,怎么富于心机,又能算计别人多少?毕竟,“人算不如天算”。不如正直居心,不管走到哪里,都是一条平坦大道!

66、君子以名教为乐 圣人以悲悯为心

【原文】

君子以名教为乐,岂如嵇阮之逾闲;

圣人以悲悯为心,不取沮溺之忘世。

【注释]

名教:指人伦之教、圣人之教;亦为儒教之别名。《世说新语》德行篇:“王平子、胡母彦国诸人,皆以任放为达,或有***者,乐广笑曰:‘名教中自有乐地,何为乃尔也!’”乐广认为,圣人之教中即是一片乐园,不假外求,不必如此放浪形骸。嵇阮:嵇指嵇康,阮指阮籍,皆为竹林七贤之一。逾闲:指逾越轨范,失于检点。沮溺:沮指长沮,溺指桀溺,为春秋时避世的隐士。

【译文】

读书人应该以研习圣人之教为乐事,怎能像嵇康、阮籍那样,逾越规范,放浪形骸?圣人应有悲天悯人之胸怀,关心民生的疾苦,怎能像长沮、桀溺那样,消极避世,不问世事?

【赏析】

嵇康、阮籍皆为竹林七贤之一。嵇康放浪形骸,常有抨议儒家的言论;而阮籍不拘礼俗,饮酒纵车,途穷而哭。两人皆不循世俗轨范,除了关乎性情,与时代背景也极有关系。但是后代读书人,多仿东晋名士,故作风流,一则没有当时的时代背景;二则没有他们的性情才气,在太平盛世仿效竹林七贤的放任行为,无非是自乱礼法,东施效颦而已。

孔子叫子路问路,遇到长沮、桀溺两个隐士。他们在乱世里独善其身,而且认为孔子之道不可行,不如避世自求多福。事实上,圣人与隐士不同之处便在于此,圣人有悯世之心,不忍生灵涂炭,人心陷溺。并非他不能隐世,而是他不忍隐世,所以劳心疾忧,奔走于世。

67、勤俭安家久  孝悌家和谐

【原文】

纵容子孙偷安,其后必至耽酒色而败门庭;

专教子孙谋利,其后必至争赀财而伤骨肉。

【注释]

偷安:不管将来,只求目前的安逸。败门庭:败坏家风。赀财:财产。骨肉:比喻至亲。

【译文】

放纵子孙只图眼前逸乐,其子孙日后一定会沉迷于酒色,败坏门风。专门教子孙急功近利,其子孙日后定会因争夺财产而彼此伤害。

【赏析】

做长辈的,应培养子孙勤奋的习性,而不应纵容他们好逸恶劳,否则,子孙必定流连于声色犬马的场所。而酒能乱性,色能伤身,一旦陷溺,如何能不因酒色而做出败坏门风的事情?要子孙好,就要教导他们吃苦耐劳,可见得长辈的教育态度,十分重要。

如果专教子孙谋利,而不教他们孝悌忠信之道,子孙势必沦为“喻于利”的小人。在他们眼里,个人的利益比人伦亲情还重要,因此,逢到分财产、争利害的场面,必定骨肉相伤,败坏人伦。倘若能教子孙孝悌之道,家中必是充满着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和谐气氛,兄弟更能相互合作扶持,拓展家业。这与“兄弟阋墙”的情形相比,真有天渊之别。

68、忠厚足以兴业  勤俭足以兴家

【原文】

谨守父兄教条,沉实谦恭,便是醇潜子弟;

不改祖宗成法,忠厚勤俭,定为悠久人家。

【注释]

沉实:稳重笃实。醇潜:性情敦厚不浅薄。祖宗成法:祖宗所遗留下来的教训及做事的方法。

【译文】

谨慎遵守父兄教诲,待人笃实谦虚,就是敦厚子弟。不擅改祖宗遗训及处世方法,做到厚道俭朴,家道历久不衰。

【赏析】

自古以来,有心的父兄多教导子弟诚实稳重,待人谦恭。为人子弟的,若能谨遵父兄的教诲,一来能孝悌忠信,二来能醇厚稳重,这便是父兄的好子弟。长辈的阅历经验总是比自己丰富,不听他们的劝告,盲目乱闯,经常会失之莽撞,怎能成为醇潜受教的好子弟?

祖宗的家法,多半是前人经验的累积,不可轻易毁弃。忠厚勤俭,是我们祖先用来教训后代的美德,以目前来看,仍然是教导子弟的好德目。忠厚足以兴业,勤俭足以兴家。能忠厚勤俭的人,一定能兴业积富,家道自然可历久而不衰了。

69、知莲朝开而暮合    悟草春荣而冬枯

【原文】                                            

莲朝开而暮合,至不能合,则将落矣;富贵而无收敛意者,尚其鉴之。

草春荣而冬枯,至于极枯,则又生矣;困穷而有振兴志者,亦如是也。

【注释]

尚其鉴之:最好能够看到这一点。

【译文】

莲花早晨开放,夜晚合起,到了不能再合起时,就是要凋落的时候了,富贵而不知收敛的人,最好能以此为鉴。春天草木茂盛,冬天干枯,等枯萎到极处时,又到了再度发芽的春天了,身处穷困而有志奋起的人,也当以此自勉。

【赏析】

天地之间的至理,经常是蕴涵在万物的生机里面。看到莲花的朝开暮合,最后到不能合起而凋落时,就要明白,富贵而挥霍无度,不知谨守,最后只有衰败一途。富贵而能守成,才是真正的富贵之道。

草木春天发芽,冬天枯萎,这种枯尽而复生,正是易经中“否极泰来”、“剥极而复”的道理。我们常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一株小草,只要它的“根”仍在,便是源源不绝的生机。人何尝不是如此?即使处于极度穷困的境遇,只要心存振兴的志向,不自暴自弃,总有重见天日的时候。只是,我们都太容易丧志了,稍不如意,便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妄自菲薄。想活得生意盎然,就让我们的心充满“生机”吧!

    70、自伐自矜必自伤     求仁求义求自身

【原文】                                                                  

伐字从戈,矜字从矛,自伐自矜者,可为大戒;

仁字从人,义字从我,讲人讲义者,不必远求。

【注释]

自伐自矜:伐与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義:义

【译文】

伐字的右边是“戈”,矜字的左边是“矛”,戈、矛都是兵器,有杀伤之意;从这两个字,自我夸耀的人可以得到极大的戒惕。仁字在旁边的“人”,义字的下面是“我”,由此可见,要讲仁义,并不在遥远,有人有我的地方即可实行。

【赏析】

伐和矜都是自我夸耀的意思,由字的本身看来,便知道伐和矜有自我杀伤的涵义。而由事实看来,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自夸自大的人,必定惹得人人厌恶。不要说没有长处,就算有一些长处,也未必能令人心服。因为,人在自夸自大的时候,难免会贬抑他人,有谁愿意受他毁谤?不是远离他,就是内心鄙视他,或是还以颜色,这岂不是一种伤害?岂不是以戈自伐,以矛自刺吗?喜欢自我夸耀的人实在应该三思啊!

仁字的旁边是一个“人”字,义字的下面是一个“我”字,可知仁义不必远求。因为“仁”者施于人,“义”者在于我。想要行“仁”,不如先从自己的亲友邻里做起。想要行“义”,只要从自身做起。独处时,能心中存着义,不做非法勾当;与他人相处时,重然诺、守公义、讲义气,都是行义。仁义并不在口头,而在日常生活上能身体力行。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