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 瘫
一、定 义
面瘫俗称“吊线风”,西医称“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症的病症,称为口眼歪斜,多因头面部受凉风吹或继发外感风热中耳炎、牙龈肿痛后发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无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
二、病 因
本病主要是风寒等病邪阻滞面部经络,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失调,导致面瘫的发生。西医则认为是气候变化导致面神经血管痉挛,局部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发病。另外,亦有因疱疹病毒等引起的非化脓性炎症所致。中枢性面瘫不属于本病的讨论范围。
三、表 现
面瘫病变时多表现为表情肌瘫痪,口角下垂且向健侧偏斜,流泪或流涎,患侧鼻唇沟变浅、消失,或眼裂增大,额纹消失,或不能皱眉、闭目、露齿、鼓腮、吹口哨等。
四、辨证分型
根据面瘫病因分为以下五型:
1.风寒型:一般急性起病,系风寒之邪侵犯经络,经气不伸所致。症见面瘫流泪,口角歪斜,形寒畏冷,小便清长,苔薄白。
2.病毒型:见头痛目赤,面肌抽动及面瘫患侧红肿疼痛,在耳廓后有疼痛,或有头痛头昏,小便色黄,舌苔黄腻,或伴有发热。
3.中风型:素有高血压史,头胀痛,眩晕,面部皮肤麻木,肢体酸痛,苔薄黄质红,脉弦,大便多秘结。
4.风热型:在耳廓后或耳前耳中常有水痘样疱疹发出,疼痛难忍,更有时出现于面部,而隐于三叉神经的疱疹情况为最甚。
5.外伤型:由外伤,如头颅骨折、牵扯、扭伤等造成面神经损伤所致。症见疼痛显著,难以忍受。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取患侧太阳穴、牵正穴、阳白穴、风池穴、迎香穴、翳风穴、地仓穴,健侧的合谷穴、养老穴、内庭穴、昆仑穴。(图14-1)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板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图14-1(a)
操作:以拇指按揉患侧太阳穴、牵正穴、阳白穴、风池穴、迎香穴、翳风穴、地仓穴,再刮健侧的合谷穴、养老穴、内庭穴、昆仑穴。再在穴位处涂以刮痧介质,使用刮痧板进行刮痧治疗,力量由轻到重,直至出现痧痕为止。

图14-1(b)
拔罐疗法
取穴:阳白、鱼腰、迎香、颊车、地仓、丝竹空、承浆、牵正、颧髎穴、攒竹、大椎、风池穴。(图14-2)

图14-2
方法:取上述穴位,采用出针闪罐法。用毫针透穴刺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其间10分钟行针1次,并取其中2穴同时用艾条温和灸,起针后分别在额部、面颊中部、面颊下部施行闪罐或涂姜汁、驱风药酒闪罐,至局部发红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也可取患侧风池、地仓、颊车穴和大椎穴,施以单纯罐法,吸拔穴位,留罐10分钟,隔日1次,5次为1疗程。
体穴松筋与按摩
取穴: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颊车、阳白、承浆、颧髎等穴。(图14-3)
操作:
1.患者仰卧在床上,医生坐在患者身侧部。先用一指禅推法推印堂、攒竹、鱼腰、丝竹空、迎香、地仓、下关、颊车等穴,往返3~5分钟。(图14-4)
2.再用鱼际揉法,施于以上部位,以患侧作重点治疗。接着按睛明、四白、阳白、上关,3~5分钟。(图14-5)

图14-3

图14-4

图14-5
3.患部擦法:由眉上向下外方至耳前,再由地仓向外上方至耳前3~5分钟。(图14-6)
4.患者改坐位,医生站立其身后,以一指禅推法或揉法,取穴风池、天柱及项部,3~5分钟。(图14-7)

图14-6
5.拿法施治于风池穴操作3~5分钟。(图14-8)

图14-7

图14-8
足部按摩
反射区:大脑、三叉神经、眼、鼻、耳、肝、肾。(图14-9)
操作:

图14-9
取大脑、三叉神经、眼、鼻、耳、肝肾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三叉神经、眼、鼻、耳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肝、肾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大脑用拇指按揉法由外向内,持续3~5分钟。
手部按摩
反射区:眼、鼻、口腔、后合谷。(图14-10)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在施术部位上均匀涂抹少量按摩介质。术者一手托住患者手部,一手施以手法。首先按摩整个手部,使其完全放松并产生热感。

图14-10
2.在眼、鼻、口腔、后合谷反射区施以按揉法,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按揉3~5分钟,然后再用点按法,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点按2~3分钟,手法柔和渗透,用力由轻到重。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耳部按摩
反射区:面颊、皮质下、口、眼、内分泌、额。(图14-11)
操作:
先在面颊、皮质下部施重提轻放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口、眼、额部施向上重提向外轻拉的按法,手不离开皮肤,持续5~6分钟。反复3~4次。在内分泌部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芎芷鱼头汤:取川芎3克,白芷5克,苡仁15克,土茯苓15克,陈皮半瓣、生姜2片、大鱼头半个煲汤,临末投葱白3根即可供食。能祛风利湿消肿,适宜于面瘫面肿偏于风寒或久用激素显现困湿征象者,但不适合风热或肝火盛者。
处方二:
生地蝎子汤:以生地黄20克,枸杞子10克,全蝎3至5只,天麻10克,猪肉100克及陈皮、生姜适量煲汤。其中全蝎为治风要药和著名的昆虫食品,与各药食料相配,能滋养阴血、祛风通络,适合中期和恢复期病人尤其是素来肝肾阴虚,伴头晕耳鸣肢麻,外风、内风兼见者饮用。而孕妇慎用。

图14-11
处方三:
参芪乌鸡汤: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除去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本汤可以补虚扶正、祛痰纠偏,适宜恢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使用。
六、预防与调养
1.在寒冷风天要注意面部保暖,防止外邪袭入。
2.患病初期不宜看电视,以使面部神经得到充分休息。
3.加强营养,多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4.患病期间应戒烟酒,少食或不食辛辣、寒凉食物。
5.面部手法不宜过重,以免产生淤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