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后背痛

一、定 义

后背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以颈背部肌肉痉挛、强直、酸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病症。一般是由受凉、劳累、姿势不良和脊椎退行性病变引起的。

二、病 因

1.由于风寒湿邪侵袭,外邪影响颈背部气血运行,经络不畅,从而引起疼痛。

2.由于背部肌肉疲劳过度,如长时间伏案写作、画图,长时间敲打键盘,或由于习惯性姿势不良,或由于长时间处于某一固定体位,或由于睡觉时姿势不当,致使颈背部肌肉疲劳、劳损而生疼痛。

三、表 现

背部疼痛,以酸痛、钝痛、锐痛、胀痛为主,轻重不等。少数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伴有重物压迫感,可牵涉颈项部。如气血亏虚者,背部隐痛,酸困无力,日轻夜重,时痛时止。伴有四肢乏力,心慌气短,易出汗、口渴、五心烦热;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若气滞血淤者,背部胀痛、刺痛,痛无休止,胸闷不适,性情急躁,易怒,上腹胀满,日轻夜重,晨起稍活动症状缓解;舌紫暗或有淤斑淤点,或舌下静脉曲张,脉弦。

四、辨证分型

1.风寒湿邪外袭:腰背部拘急疼痛;或痛无定处,时轻时重;或痛处固定,遇寒冷阴湿则重,得温则减,腰背部难以俯仰转动,形寒肢冷;或腰背部感酸楚疼痛,重着不移,遇阴雨冷湿加重。舌苔薄白,脉浮紧。

2.湿热阻滞:腰背部感灼热疼痛,热天或雨天加重,得冷稍减或活动后减轻;或见发热,身重,口渴不喜饮。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淤血闭塞经脉:腰背部疼痛剧烈,如锥刺,痛处固定,拒按,难以俯仰转侧,动则痛甚,日轻夜重。舌紫暗或有淤斑,脉涩。

4.肾气亏虚:腰背部疼痛绵绵,休息后稍减,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无力;或见头晕、短气、耳鸣、脱发、牙齿松动、遗精阳痿、妇女月经不调;或畏寒、肢冷、喜暖。舌淡或胖嫩、脉沉细。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志室、肾俞、大肠俞、委中、委阳、承山、昆仑、腰阳关。(图25-1)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1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在腰背部志室穴、肾俞穴、腰阳关,下肢部委中、委阳、阳陵泉、昆仑等穴处均匀涂抹红花油后,用水牛角刮痧板进行刮拭,志室、腰阳关、阳陵泉、昆仑等穴采用角刮法,肾俞、大肠俞、承山采用平刮法,委中和委阳采用斜刮法,以局部刮出出血点为止。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嘱患者多进行体育锻炼以及理疗。

拔罐疗法

取穴:华佗夹脊、大肠俞、腰阳关、委中、阳陵泉。采用针罐或刺罐。针刺20分钟后起针,立即拔罐10~20分钟,委中穴可刺血拔罐,出血1~3毫升为宜。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图25-2)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2

体穴松筋与按摩

患者坐位,颈背部放松。

①㨰法:用㨰法在患者颈背部治疗,可以同时配合颈部各方位的活动,反复操作8分钟。(图25-3)

②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按揉颈椎棘突两侧的肌肉、按揉颈后正中线,反复操作5分钟。(图25-4)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3㨰法

③拿法:用五指拿法拿颈椎棘突两侧的肌肉,自上而下操作,从风池穴的高度到大椎穴水平,反复操作5分钟。(图25-5)

图25-4 拇指按揉法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5 拿法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④拇指弹拨法:用拇指弹拨法弹拨颈椎棘突两侧的肌肉,自上而下操作,反复操作3分钟。(图25-6)

⑤拍法:用拍法拍颈背部1分钟。(图25-7)

图25-6 拇指弹拨法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7 拍法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⑥掌擦法:用掌擦法擦颈背部,均以透热为度。(图25-8)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8 掌擦法

足部按摩

反射区:肾、肝反射区。(图25-9)

操作:

取肾、肝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肝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肾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

耳部按摩

反射区:胸椎、神门、皮质下、肾、膀胱。(图25-10)

操作:

先在胸椎、神门、皮质下部施中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再在肾、膀胱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九香虫炒丝瓜:九香虫60克,鲜嫩丝瓜250克,花椒粉、米酒少许。将九香虫洗净,丝瓜刮去青皮、切块;起油锅,下九香虫炒熟,先后放入花椒,米酒、丝瓜,至丝瓜炒熟为度,调味即可随量食用。用于湿热痹阻者。

处方二:

葛根炖公鸡:葛根50克,小公鸡1只,味精、黄酒、细盐、姜丝、猪油各少许。葛根加水700毫升,煎至500毫升,滤过取汁。将小公鸡宰杀,去除毛和内脏,洗净切块,放锅内用适量油稍炒。兑入葛根药汁、姜丝、黄酒,用文火焖煮至烂,调入味精、细盐即成。用于落枕、背部疼痛。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9

背腰部疾病-后背痛

图25-10

六、预防与调养

1.宜睡硬板床、低枕。

2.工作中要有间歇休息,不可持久劳累。

3.注意工作姿势,适当变换体位。

4.加强颈背部肌肉锻炼,局部保暖,避免潮湿。

5.常用热水袋温热颈背部。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