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慢性腹泻

一、定 义

慢性腹泻在中医学中属“泄泻”范畴,是指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两季多见。常见于急慢性肠炎、肠结核、肠功能紊乱、结肠过敏等病。按摩治疗腹泻有许多优势,特别是对慢性腹泻可以达到治愈的目的。

二、病 因

1.外因

①感受外邪:以寒、湿、暑、热之邪伤及脾胃为常见,脾喜燥恶湿,外来湿邪,最易困阻脾的功能,使脾胃上升精微物质和下降糟粕功能失调,而发腹泻。

②饮食所伤:饥饱无度或过食酒肉之品,使食物长久滞留胃肠,影响脾胃消化;或多食生冷,误食不洁之物,损伤脾胃,水湿停聚胃肠而发生腹泻。

2.内因

①情志失调:素体脾胃功能较差,又因忧伤恼怒而伤及肝脾。肝气不舒,横逆犯脾,脾伤则运化水谷功能失常而发腹泻。

②脾肾阳虚:年老体弱或久病之后,损伤肾阳,肾阳不足则脾阳亦不足而发生腹泻;或脾阳不振,腹泻缠绵不愈而损伤肾阳,如此相互影响,致使脾肾阳虚。

三、表 现

慢性腹泻是临床上常见症状。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便稀,甚至带粘冻、脓血,持续两个月以上。小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多位于脐周,并于餐后或便前加剧,无里急后重,大便量多,色浅,次数可多可少;结肠病变引起腹泻的特点是腹部不适,位于腹部两侧或下腹,常于便后缓解或减轻,排便次数多且急,粪便量少,常含有血及黏液;直肠病变引起者常伴有里急后重。

四、辨证分型

1.脾胃虚弱证:大便时溏时稀,经常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反复发作,稍食油腻则大便次数增多,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脉缓弱。

2.脾肾阳虚证:腹泻多发作于黎明之前,先为脐周作痛,然后肠鸣即泻,腹泻后腹痛缓解,腹部怕冷,腰部酸软,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沉细。

3.肝气乘脾证:腹泻每因情志波动而发作。平时有腹痛肠鸣,胸胁胀闷不舒,胃中有气向上逆,食欲不振等症状。舌苔薄,脉弦细。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脾俞、肾俞、大肠俞、中脘、天枢、足三里、二间、上巨虚。(图30-1)

图30-1(a)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

慢性腹泻

图30-1(b)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操作:各穴采用轻柔刮法,以少出痧为度,二间、上巨虚采取轻刺激为宜,中脘、天枢缓慢按揉以局部酸胀为宜。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术前要禁食,术后要平卧20分钟。要嘱患者平时少食用油性食品,注意锻炼身体。

体穴松筋与按摩

1.基本治法

①指摩法:用指摩法摩中脘、气海、关元各穴2分钟。(图30-2)

②掌摩法:用掌摩法逆时针方向摩腹,时间5分钟。(图30-3)

慢性腹泻

图30-2 指摩法

慢性腹泻

图30-3 掌摩法

③拇指按揉法:用拇指按揉法按揉脾俞、胃俞、大肠俞穴各2分钟。(图30-4)

④中指按法:用中指按法按长强穴1分钟。(图30-5)

慢性腹泻

图30-4 拇指按揉法

慢性腹泻

图30-5 中指按法

足部按摩

反射区:胃、十二指肠、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小肠。(图30-6)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胃、十二指肠反射区、横结肠、降结肠、直肠反射区、小肠反射区,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小肠、大肠、肝、胃、肾、胃肠点。(图30-7)

操作:

1.在小肠、大肠反射区分别施以点按手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按揉2~3分钟。

慢性腹泻

图30-6

2.分别在肝、胃、肾反射区上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反复操作2~3分钟,再施以点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但注意手法要渗透柔和,逐渐加力。

3.最后以拇指指端点按胃肠点,手法可稍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热、痛感。

慢性腹泻

图30-7

慢性腹泻

图30-8

耳部按摩

反射区:直肠、大肠、脾、胃、耳尖、神门。(图30-8)

操作:

先在大肠、直肠部施中重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在脾、胃腹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在神门部施提捏法,力度适中,在患者耐受范围内逐渐加力,持续1分钟,反复5~6次。在耳尖部施以中重度点按法数次,至耳部有热感即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山药薏米粥:山药500克,薏米500克。将二味煮粥食用。1日3次,不拘量。

处方二:

板栗茯苓粥:栗子肉1两,大枣10枚,茯苓12克,大米100克。四味共煮粥,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服食。

六、预防与调养

1.加强体育锻炼,提高抗病能力。

2.注意个人卫生,不吃不洁、腐坏变质的食物,不喝自来水,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3.生气时暂停饮食,待缓解后再进食。

4.定时定量饮食,不可饥饱无度,少食肥甘厚腻之品。

5.腹泻期间要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忌食辛热肥甘厚味。

6.腹泻耗伤胃气之人,应予淡盐汤、饭汤、米粥以养胃气。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