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
一、定 义
慢性胆囊炎指胆囊的慢性炎症,引起慢性炎症最常见的原因是胆囊内有结石。慢性胆囊炎可以是急性胆囊炎发作过后的后遗症。
二、病 因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胆囊炎病因主要是细菌感染和胆固醇代谢失常。梗阻性胆囊炎是由于胆囊管阻塞(结石等)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分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代谢性胆囊炎一般是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了慢性炎症。
三、表 现
慢性胆囊炎常表现为中上腹、胁肋部胀痛,并牵及肩背,口苦、咽干,不思饮食,恶心呕吐,大便不调(多数干结,少数溏薄),可伴有黄疸。胆囊炎有胆囊黏膜充血、
水肿、 增厚等变化。
四、辨证分型
1.感染性胆囊炎:是最常见的一种。胆囊病变较轻者,仅有胆囊壁增厚,重者可以显著肥厚,萎缩,囊腔缩小以至功能丧失。
2.梗阻性胆囊炎:当胆囊管阻塞时,胆汁潴留,胆色素被吸收,引起胆汁成分改变,刺激胆囊发生炎症。
3.代谢性胆囊炎:由于胆固醇的代谢发生紊乱,而致胆固醇沉积于胆囊的内壁上,引起慢性炎症。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天宗、胆俞、期门、日月、梁门、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图32-1)
图32-1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图32-2)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用红花油。
发作期:先刮后背部天宗、胆俞及肩胛部;然后刮胸部期门、日月、梁门。
缓解期:先刮后背部胆俞、胸部日月及腹上区;然后刮下肢部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侧。

图32-2
操作:在背部天宗、胆俞,胸部期门、日月、梁门、阳陵泉、胆囊穴等处分别涂抹红花油,天宗、胆俞、腹上区、肩胛部采用平刮法,期门、日月、梁门采用角刮法,阳陵泉、胆囊穴、光明、丘墟及小腿外侧采用斜刮法,以上各穴均以局部出现血痧为度。
手法:采用泻法。
注意事项:急性发作者尽量采用药物疗法。慢性发作者术后一定不能饮酒或食用含油脂高的食品。
足部按摩
反射区:肝、胃、胆、十二指肠、横结肠、升结肠反射区。(图32-3)
操作:
一手固定足部的五趾,另一手用拇指指端在肝、胃反射区、胆反射区、十二指肠反射区、横结肠、升结肠反射区,操作50~100次,以微微酸痛为宜。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肝、胆、十二指肠。(图32-4)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掌心向上,在施术部位均匀涂抹按摩介质,术者一手托患者手,一手施术。
2.首先揉捏整个手掌,操作3~5分钟,使手部放松并产生热感。
3.在十二指肠反射区先采用拇指点按法,反复操作2~3分钟,至局部产生热感。然后再施以拇指按揉法,频率为60~100次每分钟,点按3~5分钟。以患者手部反射区上出现酸、胀、痛的感觉为度。然后再施以点法,可用力稍重,但应逐渐加力,手法做到柔和渗透。

图32-3
4.最后点按肝、胆反射区,频率为100~200次每分钟,反复操作2~3分钟,再施以拇指按揉法,反复操作3~5分钟,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耳部按摩
反射区:胰胆、神门、肝、耳中。(图32-5)
操作:
在胰胆、肝、耳中部施向上重提向外轻拉的按法,手不离开皮肤,持续5~6分钟。反复3~4次。在神门施点按法,持续按2~3分钟,力度适中,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山楂山药饼:山楂、山药、白糖各适量。将山楂去核,同山药共蒸熟,冷后加白糖搅匀,压为薄饼服食,1日1剂。宜用于饮食停滞型的胆囊炎。
处方二:
陈皮槟榔:陈皮20克,槟榔200克,丁香、豆蔻、砂仁各10克。将诸药洗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煮;煮至药液干后,停火候冷。待药液冷后,将槟榔取出,用刀剁为黄豆大小的碎块备用。每次饭后含服少许。适宜用于肝气犯胃型的胆囊炎。

图32-4

图32-5
处方三:
牛蒡炒肉丝:牛蒡子10克,猪瘦肉150克,胡萝卜丝100克,调味品适量。将牛蒡子水煎取汁备用。猪肉洗净切丝,用牛蒡子煎液加淀粉等调味。锅中放素油烧热后,下肉丝爆炒,而后下胡萝丝及调味品等,炒熟即成,每日1剂。适宜用于肝胃郁热型的胆囊炎。
六、预防与调养
1.减低食物中的脂肪含量,不吃肥肉、油炸和含脂肪多的食品,并注意以植物油代替动物油,此外,要少吃含胆固醇多的食品如蛋黄、鱼子及动物的脑、肝、肾等。烹制食品时,应以炖、烩、蒸、煮为主。
2.进食富含优质蛋白质及糖类的食物,以保证热量的需要,有促进肝糖原的形成和保护肝脏的作用。
3.多补充水分,以稀释胆汁;增加进餐次数,刺激胆汁分泌和排泄。
4.多吃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西红柿、胡萝卜、玉米、鱼肝油等,多饮瓜果汁,如橘汁、梨汁、苹果汁、荸荠汁及藕汁,西瓜汁更有清热利湿退黄作用;少用含纤维素多的食物,避免因肠蠕动而增加疼痛,可用少渣食品或半流质饮食。
5.忌用酒类和刺激性食物或浓烈调味品,菜肴味道宜清淡,饮食不宜过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