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vchan.cn
- 网络摘录 繁体
中风后遗症
一、定 义
中风后遗症是指中风发病后导致的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性格异常、痴呆等症状。它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脑血栓、脑栓塞、短暂脑缺血发作等病,是一种死亡率较高的疾病。
二、病 因
中风后遗症的病因主要是因为脑血管意外之后,脑组织缺血或受血肿压迫、推移、脑水肿等而使脑组织功能受损。
三、表 现
中风后遗症的主要表现为肢体瘫痪、失语、口眼歪斜、吞咽困难、思维迟钝、联想困难、记忆减退、烦躁抑郁等。
四、辨证分型
中风可以分成两大类:即缺血性中风与出血性中风。
1.缺血性中风:缺血的原因可以是脑血管内血栓形成,阻滞了血供;也可以是血液内有栓子,在流动过程中把相应管径的血管塞住,造成局部缺血。前者我们称它为脑血栓形成,后者称为脑栓塞,两者都造成缺血性脑梗塞。
2.出血性中风:脑内血管破裂,出血在脑内,称为脑出血。脑浅表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称为蛛网膜下腔出血。
中风后遗症病因复杂,与多种内科疾病都有关联,如经医院诊断无器质性病变的可按照下面方式进行分类治疗。下面方法可任选。
五、治疗方法
刮痧疗法
取穴:督脉(哑门、天柱穴至腰俞)、两侧膀胱经(胸1~骶4)、肩髃、曲池、手三里、阳池、合谷、环跳、阳陵泉、悬钟、髀关、伏兔、足三里、解溪、太冲、十宣、委中。(图33-1)
图33-1(a)
方法:采用直接刮法。
工具:采用水牛角刮痧板,介质采用红花油。
图33-1(b)
操作:在施术部位涂上刮痧介质后,然后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患者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至皮下呈现痧痕为止。解溪穴采用拇指揉法,以局部酸胀为度,十宣穴和委中穴用小号三棱针进行点刺,挤出5~7滴血,足三里亦用中号三棱针点刺,可以不出血。(图33-2)
图33-2
手法:采用补法。
注意事项:痉挛的患者手法要轻,以防造成皮肤破损。有褥疮的位置不能进行刮治。
拔罐疗法
取臂臑、曲池、阳池、秩边、环跳、阳陵泉、丘墟穴。患者取舒适体位,上述穴位每次从上下肢各选1~2穴,选大小适宜之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多种中风后遗症。(图33-3)
图33-3
图33-3
图34-3
足部按摩
反射区:肾上腺、脑垂体、肝、肾、胃。(图33-4)
操作:
取肾上腺、脑垂体、肝、肾、胃反射区进行重点刺激。肾上腺、脑垂体反射区用拇指点按30~40次,按揉1分钟左右,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肝、肾、胃反射区用拇指推法,由外向内,推10~20次,以酸胀或微微疼痛为度。
手部按摩
反射区:肺、胃、肝、肾、颈项、左、右下肢。(图33-5)
操作: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在施术部位
图33-4
图33-5
上均匀涂抹少量按摩介质。术者一手托住患者手部,一手施以手法。首先按摩整个手部,使其完全放松并产生热感。
2.在肺、胃、肝、肾反射区施以按揉法,频率为每分钟100~200次,按揉3~5分钟,然后再用点按法,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点按2~3分钟,手法柔和渗透,用力由轻到重。至局部产生酸痛感为度。
3.在颈项反射区,左、右下肢反射区施以指推法,频率为每分钟60~100次,推2~3分钟,至局部产生热感为度。
耳部按摩
反射区:脾、耳尖、神门、内分泌、皮质下、相应的肌肉反射区。(图33-6)
操作:
先在脾、耳尖、神门部施中度点掐手法,反复10次,以患者耐受为度,双耳交替施术。再在内分泌、皮质下、相应的肌肉反射区部施中度点按法,可持续按5~6分钟,反复3~4次。至红润为止。
小偏方
处方一:
白附子10克,僵蚕10克,防风15克,红花10克,全蝎研末2克。前四味水煎,将全蝎粉冲入,每日服2次。此方适于仅有口眼歪斜者。
处方二:
大蒜2瓣。大蒜去皮,捣烂如泥,涂在牙根上。此方适于中风不语。
处方三:
石韦10克,寄生10克,钩藤15克,葛根20克。水煎服,每日2次。此方适于突发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者。
图33-6
处方四:
鸡蛋皮120克,黄酒适量。将鸡蛋皮炒黄,研为细末,黄酒冲服。每次服6克。此方适于四肢麻木、手足抽搐者。
六、预防与调养
1.安排好作息时间。晚上不要熬夜,白天见缝插针地补充睡眠。特别是高危人群的中老年人,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安排作息,如果体力有问题,千万不要硬撑着熬夜。
2.每天安排半小时或一小时锻炼,增强体质,缓解情绪。
3.减少在酒吧、茶馆等环境拥挤、人多、空气不流通的地方驻留。吸烟、空气混浊会导致人体因缺氧而缺血,引起心脑血管疾病。
4.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工作压力大以及过去有潜在疾病的人,要注意休息,及时就诊。平时适当控制情绪,注意放松。如果出现头晕、视物旋转、突然看不见、手脚麻木、走路不稳、突然头痛等症状,要及时就诊,因为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病的明显先兆。
5.对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或者其他心脑血管疾患的人来说,凉水、冷饮、空调、风扇都可成为诱发中风的隐患,是消夏的大忌。要预防热伤风,避免受凉,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增添衣服,大汗淋漓时,不要立刻用凉水冲洗;还要注意劳逸结合,保证一定的睡眠和饮食营养。
6.使用空调室内外温差不要超过7℃,尽可能减少进出空调房间的次数。避免一冷一热对人体血管,尤其是脑部血管反复舒张而发生意外。老年人应尽量避免在烈日下活动,预防因大量出汗、血液浓缩、血流缓慢而导致中风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