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春莹一篇短文谈特写写作

繁体

从华春莹一篇短文谈特写写作

刘国昌

  华春莹,外交部部长助理、新闻发言人。11月15日她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介绍拜登与习近平见面时的情景。

  从新闻写作角度看,这是一篇典型的特写作品。写得及时,写得精彩。今天我们围绕这篇短文来谈谈特写的写作。

  一、赏析作品

“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

  当地时间11月5日中午,美国旧金山郊外的斐洛里庄园,习近平主席结束同美国总统拜登的晤谈,出席拜登总统举行的宴会。

  宴会厅里,灯光璀璨,装饰典雅。作为东道主,拜登总统在宴会厅门口迎接。只见他掏出一部手机,用手指在屏幕上轻轻滑动,像是在寻找什么。

  当习近平主席走到他跟前时,拜登总统举起手机请习近平看,问道:“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

  “认识啊,这是我38年前。”习近平主席说。

  原来拜登在手机上展示的是1985年习近平在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访问旧金山的一张照片。

  “您一点都没变!”拜登总统说。

  现场顿时响起一阵欢笑声。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两位领导人一起步入宴会厅。

  这篇特写引发了不少人的会心一笑,觉得写得有意思,值得一看。

  二、有益启示

  大家知道,特写是新闻写作中常用的一种体裁。它一般篇幅短小,往往取事物发展的某一场景,择一角度,具体生动地加以描述,给读者以深刻印象。

  华春莹这篇作品,可以说很好地体现了这些特征。

  1.内容新鲜。

  拜登在宴会厅门口迎候习近平主席,并让他看手机上照片,这不过是短暂的瞬间。但华春莹抓住这一瞬间的情景,并将其写成特写。

  这些内容写得实在、生动,让人感到新鲜、有趣。

  2.短小精悍。

  这篇特写篇幅不长,写得层次分明。既交代了背景、描写景物,还将对话的细节和盘托出:拜登问“您认识这位年轻人吗?”“认识啊,这是我38年前。”习近平主席说。

  这些具有画面感的描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文字简洁。

  7个自然段娓娓道来,文字简洁、干净。

  如“宴会厅里,灯光璀璨,装饰典雅”“现场顿时响起一阵欢笑声。在轻松友好的气氛中,两位领导人一起步入宴会厅”。

  用词精当,没有一句可删除的话,也没有可增添的字词,文字功夫了得。

  三、如何把特写写得更精彩?

  以上这些特点,值得媒体人在今后写特写时学习借鉴。

  毋庸讳言,时下有些记者还尚未完全掌握这些。在把握特写这一体裁上还欠火候。

  比如在特征把握上,有人习惯于将之与小通讯混为一谈。殊不知两者之间却有着根本区别。

  特写本是电影艺术中的一种表现手法,谓之为“特写镜头”。这种特写镜头将局部集中进行刻画,使情景逼真、传神。

  后来新闻写作中借用了这种手法,形成了特写这种体裁。它突出的特征是内容集中,不枝不蔓,生动形象。这与通讯(容量大、多侧面)形成了根本的区别。

  由于这个根本区别,就形成了下面的特点和要求--

  一是新闻性。提供新闻事实,新闻要素俱全。

  二是片段性。不写事物全貌,截取典型瞬间和精彩片段,不能有旁枝杂叶。

  三是形象性。具体生动描绘新闻,给人以立体感和画面感。

  以上这“三性”是写好特写的要诀。把握住这些就能把特写写得“像模像样”,引得受众爱看。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