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高僧法显的“一带一路”

繁体
上页 | 共2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比如,在西凉国,西出玉门关之后,它们就要穿越一望无际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法显在《佛国记》中将这一带称为「沙河」:

「沙河中多有恶鬼、热风,遇则皆死,无一全者。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这里恶鬼、热风,其实是沙漠地区的极致气候现象。法显走到这里的时候看到了一幅死寂的景象:飞鸟走兽全无,只能以过去遇难者的枯骨为指路的风向标。

跋涉十七个昼夜之后,法显团队穿越了这片死亡之海,终于来到了一片绿洲,在当时称为鄯善,位于今新疆罗布泊一带。它的另一个名字更为我们熟悉,叫楼兰。这个古国于公元前77年臣服于西汉,并改名鄯善,最后被北魏所灭。

|楼兰出土丝绸碎片,印度国家博物馆藏|

|楼兰故城遗址 作者:罗布泊,图源罗布泊,commons.wikimedia.|

在鄯善国停留一月有余后,法显继续前行,一路经历焉耆、于阗等西域邦国。

|于阗王李圣天,图源:莫高窟第98窟|

经过数个小城邦之后,他们来到了今天我国西部边陲的塔什库尔干县境内,当时称为竭叉。这里是帕米尔高原中的一个宽阔谷地,塔里木河的支流塔什库尔干河从南向北而流。

高原的另一侧,就是梦中的天竺。

穿越「中巴走廊」先驱

古代,从西域去天竺,也就是从今天新疆去南亚,跨越帕米尔高原是最近的途径。这里,今天依然是重要的交通要道——中巴公路所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和巴基斯坦正在联手建设中巴经济走廊。

按照历史记载,法显一行应该是首次穿越中巴走廊的中国人。这条走廊,是一条跨越各种极限地理环境的「天路」。从中国新疆到巴基斯坦印度河流域,一路先后跨越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印度河平原,几乎先后跨越了亚洲腹地最干热、极高寒、特湿热的区域。

|中巴公路地形及起伏剖面图|

为了建设中巴国际公路,中国有数十名筑路战士牺牲并长眠在巴基斯坦。这段不到1000公里的路段,平均每1.5公里就牺牲1人。法显的时代,这里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路,穿越难度可想而知。

中巴公路北段的帕米尔高原平均海拔超过6000米,即使选择河谷地带行走,海拔高度也有5000多米。在山谷中徒步行走,难度并不亚于攀登雪山。因为,泥石流、洪水、雪崩会不期而遇地袭来。《佛国记》这样记述:

「从此西行向北天竺,在道一月,得度葱岭。葱岭冬夏有雪,又有毒龙,若失其意,则吐毒风、雨雪、飞沙、砾石。遇此难者,万无一全。」

这里的「毒龙」描述的是高山中的雪崩现象。

我们难以想象:在1600多年前的乱世,法显和同伴们是如何完成这一极限挑战的。这几位僧人,用了一个月时间,才得以翻越帕米尔高原。从高原下来,是克什米尔地区山谷。对照古籍地图记载,法显深知:这一带已经十分接近佛教发源地——天竺。

填补了张骞甘英的空白

所谓天竺,并非一个国家,而是古代史书对今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一带的泛称,有时写作身毒。身毒、身笃、贤豆、天竺、印度,其实是同一词语的不同音译。

东晋十六国时期,天竺所指范围相当于今阿富汗东南部、巴基斯坦、尼泊尔,以及印度北部。法显到达天竺后的第一站是位于天竺北部的陀历,即今巴控克什米尔的达里尔地区。

公元前6世纪中期,天竺地区的迦毗罗卫国王子,也就是释迦牟尼,创立了佛教。佛祖创立佛教后,足迹遍布天竺各地。法显到达这里的时候,佛教已经创立1000多年。

|3-4世纪佛陀像|

克什米尔地区,是帕米尔高原和印度河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从克什米尔向南继续行走,另一番景象进入法显的视野,那就是开阔平坦的印度河平原。印度河上游发源于我国的青藏高原西部,中下游流贯巴基斯坦全境。

根据法显在《佛国记》中的记述,印度河当时被称为「新头河」。所谓新头,应该也是印度或天竺之意,是法显听到当地人所说之后进行的转译。无论天竺或印度,其命名就来自这条河流的梵语发音。

那时候的水流远比今日迅猛。法显在《佛国记》中回忆说:「于此顺岭西南行十五曰。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唯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傍梯者,凡度七百,度梯已,蹑悬縆过河,河两岸相去减八十步。」

|《法显传》(《佛国记》)中英文本|

意思是,一路都是艰难险阻,河两岸悬崖陡峭,走近它让人头晕目眩,行进时手脚无措。古人在那里造势开路,建造了悬梯,我们蹑手蹑脚地攀着绳索,艰难地渡过宽八十步的河面。法显几乎就是沿着印度河进入天竺腹地的。

在印度河畔经历生死穿越时,他深有感触地说道:查阅历代交通史料,就是开辟丝路的张骞、去过波斯的甘英这样的探险家,也未曾到过天竺。回溯中国对外交流史,张骞、甘英都是做出过巨大开拓性贡献的人。不过,他们的行走方向是通往西亚方向,而法显则是有记载最早到达南亚的中国人。

按照《佛国记》的说法,从「沙河」也就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开始到天竺,13年的漫长旅行中,法显游历了30多国。跟重视修撰历史的中国不同,古印度几乎没有成体系的文献记载。法显的相关记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白的古印度历史。印度学者恩·克·辛哈等人这样称赞:

「中国的旅行家,如法显和玄奘,给我们留下有关古印度的宝贵记载。」

海上生死漂流

大约于公元404年,法显到达佛陀的故里毗罗卫城。不过此时,当地已经十分荒凉。法显实地走访了这个连当地人都很少光顾的遗址,他实地探查城内外每一处有关佛陀遗迹,并将其记载到《佛国记》中。他关于蓝毗尼园在城东五十里(约21公里)的记述,与现今情况高度吻合。

|法显传在阿育王宫殿遗址(后世想象复原图)|

据法显口述而成的《佛国记》共九千五百余字,不仅是一部求法旅行笔记,更是一篇价值极高的历史著作。今天中文将印度东北部的河流称为「恒河」,也是始于法显记载。

从印度河到恒河,从北天竺到中天竺,法显孜孜不倦地瞻仰石窟佛寺、遍访大德高僧、研习经典戒律,每每遇到中原缺少的经律,在当地学习了天竺语的他都要仔细抄写,加以翻译。

至公元409年,法显认为自己完成了求法的任务,久久以来困扰中原僧众的「律藏残缺」问题已经找到答案。

回望法显的过去十年,他穿沙漠、翻雪山、越峡谷,九死一生。一行人或中途居留,或付出性命,最后不改归国决心的,只剩下自己一人。而他年龄已经七十有六。更加衰老的身体,恐怕难以第二次翻越雪山与山谷交织的帕米尔高原。另外,需要同时回国的还有大批佛经。

他选择了另一次重大冒险的决定——等到季风到来,乘坐商船回国。

法显听说有从师子国出发的商船通往中国沿海,便带上经书寄存到客商那里,准备随其同行。师子,即狮子。师子国,说的就是岛国斯里兰卡。从印度东北部渡船来到这个岛国,法显见到了许多中国没有的佛经,于是又在岛上居留两年,他也成为记载中第一个到达斯里兰卡的中国人。

公元411年,一艘承载200多人的海船行驶在印度洋之上,客舱里端坐的法显已经78岁高龄。走了两日,大船就被暴风袭击,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所说的那一幕惨剧。颠簸中的船只最终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一带靠岸,法显在那里转乘另一艘海船,再次遇到风暴。上天再次眷顾了船上的人,船只随风逐流,来到了青州长广郡的牢山,也就是今山东青岛崂山。

至此,法显终于回到故土。不过,他出国时,天下还是东晋十六国,此时已即将进入南北朝。

1600年前的「一带一路」

玄奘之前,张骞、甘英、法显堪称中国西行探险的代表性人物。他们的实地开拓和行走,刷新了人们的地理视野。东汉的甘英使团最远到达波斯湾北岸,而法显则最远抵达斯里兰卡,二者在行程上不相上下。

如果考虑众多因素,我们就会发现:法显的旅行难度更大——

张骞、甘英等人拥有马匹、骆驼,除了其本人,还有后勤人员随行,而法显一行一路主要靠徒步,路上餐饮主要靠化缘解决;

张、甘负有国家使命,背后有王朝的赞助支持为后盾,法显西行求法为个人行为,难度更大;

张骞、甘英西行时为青壮年,而法显已年届六旬,能够安全归来,更属不易,回顾自己经历,他本人也曾说「不觉心动汗流」;

前两者主要在陆地上行走,甘英计划渡海并没成行,而法显陆上出国,海路归来,行程更为曲折,经历更为传奇。

在增补之后流传至今的《佛国记》一书中,法显的弟子这样评价他的事迹:

「于是感叹斯人,以为古今罕有。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显之比。」

此言丝毫不虚。

公元420年,这位高僧在荆州江陵辛寺,也就是今湖北荆州市的一座寺庙里圆寂,享年86岁,距今1600年整。当年的荆州的交通地位,就如今日的武汉。法显圆寂地所在的湖北,1600年后,也遭遇了一场瘟疫劫难。

|《法显》雕塑 作者:田云龙|

1600年多前,少年法显在瘟疫中与佛法结缘,老年法显完成「一带一路」之旅。1600年后,法师于湖北荆州的在天之灵,则见证了当下中国在疫情中创造的奇迹。

同样是取经人:出发时,法显的年龄比玄奘大了39岁;完成求法时,他比玄奘取经归来早了230多年。同样是取经人:法显去时横穿大陆,回来渡过大洋,比玄奘更加凶险。然而,前者的知名度远不如后者。

法显,一个被乱世拉低存在感的大旅行家、探险家。他生活的一生,贯穿了汉代之后、唐代之前最乱的时代。有多乱?

法显在老家时期,他先后是后赵、前燕、前秦、西燕、后燕的公民;长安学习期间,这里先后被前秦、后秦统治;西行途中,他先后经过后秦、西秦、南凉、后凉、北凉、西凉等政权的地盘;回到中土后的晚年时期,北方是北魏、南方是东晋,法显先后在青州、建康、荆州居留,历经东晋、刘宋两个南方王朝。

那么,他到底是“哪国”人?从他的记载看,当时的人们是将十六国、南北朝视为“一个中国”的。秦汉以来,和而不同的大中华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毫无疑问,法显法师跟张骞、班超、甘英、玄奘、张支信、鉴真等一样,都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伟大的探险家。

【END】

来源:大地理馆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