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诗》里的一首唯美思乡诗《塞上听吹笛》,将实景和虚景完美融合,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繁体

曾经年少,为了心中的梦想,辗转于红尘阡陌,流浪在天涯尽头。

世间繁华,人世喧嚣,心却无处安放。

夜凉如水,碧海青天,皎洁的明月,行经汉唐,路过明清,见证了多少游子的惆怅。

也许是因为思念两字太过沉痛,所以古人才将思乡之情写得那样唯美,令人销魂。

《全唐诗》里的一首唯美思乡诗《塞上听吹笛》,将实景和虚景完美融合,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今天要讲的这首诗是一首边塞诗,也是一首思乡诗,是唐朝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所写,沉醉了千年的时光,一读便爱上了。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边塞诗”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种诗歌题材,虽然在汉魏时期便有所发展,但是一直到了唐朝才真正兴盛起来。

《全唐诗》中收录了两千多首边塞诗,而唐朝以前的仅存不到两百。

创作时间跨越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涌现了大量的边塞诗人。

尤其是盛唐,水平之高,数量之多,前代未见,后世难及。

这些边塞诗人的创作灵感,有些是来自乐府旧题,更多的是源自他们亲历的边塞生活。

像王昌龄、岑参、高适这些最负盛名的边塞诗人,都曾到过边关,甚至在那里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

正因亲身经历,所以他们才能写出动人心弦的诗作。

高适这首《塞上听吹笛》便是他的边塞代表作之一,通过描写边塞风光,来抒发将士的思念之情。

《全唐诗》里的一首唯美思乡诗《塞上听吹笛》,将实景和虚景完美融合,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开头一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描绘了一幅和平静谧的边塞图景:冰雪消融,战士们驱赶着牧马回到营地。

很多边塞诗,要么充满了硝烟,要么渲染凄凉的氛围,高适这里却一反常态,营造了一种极其宁静的氛围,甚至有几分田园诗的味道,让人不禁想起了王维的《渭川田家》,“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接着第二句笔锋一转,“月明羌笛戍楼间”,明月和羌笛这两个意象一出,思乡之情便不言而喻了。

明月自是不必多少,古代多少诗人望月思乡,而“羌笛”“玉笛”、“长笛”、“横笛”这些意象也都象征着游子的思念。

前两句写的是实景,最妙的还是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这里的“梅花落”是典型的一笔两用,既是指笛曲《梅花落》,也是指自然中的梅花飘落。

一夜之间,梅花落满关山,照应了开头的“雪净”,点明了时令,更突出了战士们那无可安放思乡之情。

这首诗的主要亮点在于实景和虚景的完美融合,前两句写实,描绘了一幅雪净月明的图景,后两句写虚,营造了一种梅花纷飞的唯美意境,一实一虚中,将边关将士的思乡之情推向了顶峰,创造了一种画笔也难以描绘的境界,令人回味无穷。

《全唐诗》里的一首唯美思乡诗《塞上听吹笛》,将实景和虚景完美融合,沉醉了千年的时光

其实这首诗还有另一个版本“胡人吹笛戍楼间,楼上萧条海月闲。借问落梅凡几曲,从风一夜满关山”。

很难判断到底哪个版本才是高适原作,但似乎很多人更喜欢“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我们都是时光的旅人,在红尘陌上,辗转飘摇。

一程山水,一更风雪,一夜孤笛声,一树落梅。

梦落他乡,空老了一季时光。

愿你踏遍山海,觉得人间值得。

来源:大河报博览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