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不懂《琵琶行》,读懂已是泪千行

繁体

公元816年的某个秋夜,浔阳江边,一位落寞的中年男人正在与好友告别。

两人依依不舍之际,一阵阵幽怨的琵琶声从不远处传来。琵琶声如泣如诉,而男人本就愁绪满怀,乍闻此声,差点掉下泪来。

感伤之余,他又听出琵琶声中颇有京城的风味,便邀琵琶女过来一见。

两人交谈后,他发现琵琶女的命运竟与自己惊人的相似。

想当年,琵琶女曾因一手琵琶名动京城;而自己风光时,也是炙手可热的政界红人。

如今,琵琶女陷入了一地鸡毛的婚姻,他也跌落到了无人问津的困境。

同样凄苦的经历,让男人喟然长叹,

挥泪写下了一首光照千古的长诗。

年少不懂《琵琶行》,读懂已是泪千行

看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猜到了,这位泪湿青衫的中年男子,便是白居易。

而这首令无数人凄然泪下的长诗,正是我们在课本里学过的《琵琶行》。

《琵琶行》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可惜的是,当时年岁小,谁都读不懂《琵琶行》中的深意。

直到青丝渐白,满面风霜,我们才终于明白什么叫做:

年少不懂诗中意,再读已是诗中人。

原来小时候学过的《琵琶行》里,字字句句,都是我们长大后的人生。

年少不懂《琵琶行》,读懂已是泪千行

01

关于无常

孔尚任曾用一句唱词,说透《琵琶行》里琵琶女的命运: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琵琶女出身底层,凭着一手好琵琶,名动京城,数不尽的富家子弟,手捧珠宝只为一睹芳容。

这样风光的日子,一年复一年。琵琶女本以为,靠着自己的美貌才华,可以长久地抓住眼前的风光。

然而世间的一切,一直处在快速的变化之中。

那些曾围绕在她身边的人,一个接一个地离开。她明白了只有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白居易十六岁初至长安城时,也曾凭着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名动一时。

二十九岁时,又一举中第,成了皇帝跟前的红人。

那时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并未想到,他的人生会在中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公元815年,他因越职言事,触怒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这次被贬,也让他深深体会到了人生的无常。

看透这一点的白居易,不再于纠结得失成败,而是开始正视无常,做好了在江州安心度日的准备。

他时常将自己放置在山水间,无聊了,便访山问友,闲暇时,就围炉煮茶。

那一段苦闷的日子,他竟也凭着一颗平常心,过出了另一种洒脱。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有太多这样的无常时刻。但无论你曾经历什么,都请记住这八个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安心地活在当下,哪怕命运予你再多无常,你也能从容地走完这一生。

年少不懂《琵琶行》,读懂已是泪千行

02

关于苦难

苏轼谈到白居易时,曾写诗道:

“出处依稀似乐天,

敢将衰朽较前贤。”

在苏轼看来,自己对生活的乐观,对苦难的容忍,远远不及白居易。

白居易年少时,便有济世救民的宏图大志。为了实现这一梦想,他废寝忘食,昼夜苦读。哪怕口舌生疮、手指成胝,也不曾有过丝毫的懈怠。

在科举这条路上,白居易忍受了太多的艰辛。

进入官场后,落笔民生,频频上书言事。

他的笔触太锋利,揭露的现实太露骨,早已让一些权臣视他为眼中钉,肉中刺。

后来,白居易的母亲意外去世。朝中的权臣便趁机,断了他的言政之路,找个理由便将他贬至了偏远的江州。

官场的黑暗,将他的一腔热血,浇了个透心凉。

到江州后,白居易郁郁成疾,病了很长时间一段。

有次外出送朋友时,遇到经历相似的琵琶女,他更是忍不住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人到中年,事业遭遇滑铁卢,白居易自苦过一段时间,却没有一直在苦难里沉沦,而是选择用一颗乐天的心去接纳。

始终如一地宽慰自己:

只要心安,便是归处。

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一段最艰难的日子。但越是艰难,越要苦撑;越是痛苦,越要豁达。

当你的心境不断强大,此后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你都可以为自己搭建出一个牢不可破的精神世界。

年少不懂《琵琶行》,读懂已是泪千行

03

关于孤独

读懂《琵琶行》的人会发现,白居易在里面写了自己很多孤独到哭的瞬间。

比如浔阳江头送客时,他写道: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这个时候,让他眉头紧锁的,是朋友渐少的苦楚;

初遇琵琶女时,他又写道: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个时候,让他泫然泪下的,是同病相怜的落寞;

不过,最让白居易难以排遣的,还是无人理解的孤独。

白居易为官最大的理想,是关怀民生。然而当朝权贵,却只想粉饰太平。

所以,被贬是他唯一的命运。被贬的孤独,不是贬谪异乡的羁旅之愁,也不是走下神坛的不甘落寞,而是一种不被人理解的绝望。

他意识到,凭他一己之力,改变不了官场的腐朽。

但他也不愿随波逐流,改变自己的初衷。

于是,他开始转变策略,踏踏实实地做地方官,到一方,便造福一方百姓。

在杭州时,他大力疏浚西湖,解决了当地人的饮水问题;

到苏州后,他又帮助当地百姓扩疏河塘,修建道路;

在此期间,他还写下了大量的诗篇,为后世留下了灿烂的文化遗产。

白居易在那段不被人理解的岁月里,守住了自己的初衷,活出了生命的新高度。

年少时,我们瞧不起琵琶女的堕落,看不懂白居易的眼泪。

等到自己也被社会毒打后,才在泪眼婆娑中明白:

成长,就是一个与苦痛交锋的过程。

所以哪怕你有万千苦楚,也只能独自咽下;哪怕遍体鳞伤,你也要学会默默自愈。

然后等到历经千难万险再回首,愿你,愿我,都能抖落一身尘埃,笑对流年。

来源:古典书城

(2)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