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最终改写世界影史的中国电影的诞生,不是凭运气,不是投资巨大,更不是一味迎合商业大势,而是导演和制作团队对中国电影的认知、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对电影精品力作的认知,4000人5年磨一剑!
一座城市的持久魅力和吸引力,不是曾经创业之初的辉煌,不是昙花一现领先,更不是一群短视人的急功近利,而是从经济发展打牢基础,向文化强市转变,所有人主动传承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对标全球先进城市样板,由内向外散发魔力,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找到爱它的理由,一群有理想、有责任、有远见的人,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磨一剑!
一个人一生能有什么作为,活成自己满意的样子,不是靠出生什么家庭,不是靠获取了什么学历,更不是靠悟懂了厚黑学,而是要通过终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在一次次实践中检验认知,在汲取别人经验和教训中丰富认知,不固执、不自大、不无知,解决好了认知问题,人生才会有最好的结果。(以上认知源于内因起决定作用这一真理)
认知是一个哲学问题,同时涉及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多个学科,如今又与人工智能扯上关系,从学术上完全搞懂确实不容易。但是,我们必须搞清楚什么是认知、认知的局限性、认知来自哪里?在同一件事上为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认知。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客观地看待认知问题,避免人生遗憾!
认知的概念是复杂的,我理解就是人脑接受外界获取的信息,经过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支配人的行为。也就是通过感官的认识世界和事物,通过大脑理性的思考,再来引导行动。但是,由于感知的不同、记忆的不同、思维模式的不同等等,将会导致每个人认知的范围和程度不同,这就是认知的差异,也是局限性。出现自我认知的不同状态: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不知道自己知道。关于认知从哪里来?许多人的认识是很片面。认识不仅来源自我感知,还受外部环境和学习能力的影响。学习是认知的重要途径,可以获取更深层的认知,掌握知识和技能;实践是认知的重要来源,不仅能够获取新的认知和信息,还可以通过他人的反馈和观点,进一步检验、丰富和完善自己的认知。感知是认知的基础,感知、学习、实践,相辅相成、循环往复,才可能最大限度的确保认知的无误。
终身学习真的很重要。千万不要认为学习只为生存,也别说我也曾是个学霸,获得过什么什么很多学历。且不说如今新知识的更替之快难以想象,就说信息时代做个不落伍的人都不易。如果你认为地位、财富能够决定是否需要再学习;如果你认为梦想、追求能够决定是否需要再学习;如果你认为工作、退休能够决定是否需要再学习,那么你的认知一定不在线,学习不可能是一劳永逸的事,认知过程任何一个环节停止工作,结果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那些认知不到位的人们,不要给自己找借口了,磨刀不误砍柴工,真正做到终身学习,认知跑偏的概率才会最低。
实践出真知。认知是在实践推动下螺旋式上升的。对事物的认知起初是因为自身原因主观色彩浓厚,通过实践,而且反反复复的实践,客观事实会校正主观的偏差,形成客观的认知指挥人的行为。正所谓,鞋合不合适?试试就知道了。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深刻的认知,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实践是讲方法论的,不少人对实践的认知是肤浅的,所以没有在实践中得到真知。正确的实践是基于科学理论和合理的方法,它必须明确目标,确保实践的方向和重点与预期结果相一致;必须基于科学理论和知识指导,避免盲目尝试和错误决策;必须选择适当的工具、技术和策略,以提高实践的效果和效率;必须不断观察、反思和调整,及时校正偏差。不要总是抱怨自己为什么没做到,多想想哪里没到位。
前车之鉴的意义。无论别人的教训,还是经验,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有意义的,这个意义就是教会我们既不能在“同一个坑跌倒”,又不能“凡事都亲自验证”。对于教训的汲取,大多数人都认可,只是明白这个理,却往往重蹈覆辙,千万别把人家的教训当笑话而已。对于经验的借鉴,大多数人看不透,要么认为可复制性不大,普遍性的概率小于特殊性;要么认为拿来主义很容易,教条的照搬、模仿;要么认为一旦掌握了经验将一劳永逸,守住就无人能敌。经验是个好东西,认知不到位,用不好,适得其反。实事求是的借鉴经验,坚持不懈的创新、超越,不自负、不急躁、不懈怠,终究有好结果!
实现人生价值,没有格局将束缚认知,没有理智将蒙蔽认知,没有磨砺将误判认知,认知这个准星出问题了,结果可想而知,我们没有必要跟别人比,但我们要仰望星空,决不能糊里糊涂过一生呀!
来源:聚军魂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