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父母需要经历3次“失望”

繁体

来源:兴智教育

很多来到兴智教育学习的家长,最开始时都迫切地想要教育方法能够把孩子的“问题”一一搞定。

之后,他们开始意识到:教育孩子一定会经历无数次失望,这些事情看似充满“挫败感”,实则生活是需要经历体验这些的。

一段健康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少不了经历这3次失望,如果父母能够接纳和理解,你们的关系只会越来越顺利:

第1次失望:成长就是分离

父母可以回顾之前的人生:从离开家工作,到结婚组成自己的家庭,再到拥有孩子。

其实我们会发现,成长就是一场指向分离的过程,当我们过度把期望集中在孩子的未来时,就会打破这场旅程的平衡,你的过度干涉会让这场旅程变得不愉快。

所以不管是在物理还是心理层面,父母都要学会“分离”。

虽然我们害怕分离,但其实分离也是为了更好成长,你希望孩子一直在你的保护下成长吗?

那孩子永远无法真正成长,因为少了这些体验和历练的机会。

接触过很多父母,他们往往总说“我为了孩子而活”“要不是为这个家,我就不会这么累”,往往他们的孩子会说“这是我妈让我做的,我不想学习这个”。

发现了吗?当爸妈一味强调我为孩子活着,孩子感受到心理压力,但同样也会表示我为了爸爸妈妈去学习。

我为了你活着,你为了我活着,都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以至于大家没有真正地活着。

不管父母想要如何,首先我们要明白成长即是分离,接纳理解这次失望。

第2次失望:你的话语拥有有效期

从什么时候起你和孩子的话越来越少了呢?

我们可以理清孩子的成长阶段的一些特点:在幼儿时期,孩子需要建立安全感,这个时候他们的需求容易满足,就是吃饱和穿暖。这个阶段你说啥他都听。

但是当孩子从2岁逐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这个时候不是养孩子,是培养孩子。这个阶段他可能只会听一半,只会听自己想听的。

一直到12岁之后,也是父母最头疼的青少年阶段(12-1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迸发,完全不听父母的话,什么事情都想着自己做主。你的话完全没效果。

所以,父母意识到问题在哪里了吗?

往往随着孩子长大,父母的话语权会越来越小,以前或许你和孩子的关系很好,但现在当你越想干涉孩子的事情,他会越想和你分开。

每次和家长聊天,他们总会说一句话:“孩子总说我不爱他,但其实我这么辛苦、为他好,这还不够爱他吗?”

爱和沟通是紧密捆绑在一起的,当你总是试图让孩子顺从你的意思时,你们的沟通不愉快时,这份爱便断开了,他很难感受到你的爱。

所以,父母要认清这点事实:你的话语就是拥有有效期的,当你释然并且理解了,就会从孩子怎么总是和对抗这个怪圈中走出来。

第3次失望:你的孩子是普通人

前两天看了一本书《向上生长》,里面说了这样一段话:人一生有三次妥协:第一次是意识到父母很普通;第二次是意识到自己也很普通;第三次是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原来也很普通。

高估孩子,把太多的期望施加在孩子身上,只会让孩子更加不自信,忽略了那些本来能做好的事,结果一事无成。

深有感触,养娃就是接受你的孩子是普通人,想起之前接触过一位家长:她和丈夫都比较优秀,算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比较聪明好学,博士毕业后,他们还留校任教继续做学术研究,但他们之前差点因为孩子的教育问题感情破裂。

问题矛盾点在于孩子成绩特别普通,尤其是数学成绩很一般,有时候差到他们都怀疑自己孩子是不是亲生的,毕竟两个人都好学聪明。

学习之后,他们才开始调整心态,发现孩子并不是笨,只是普通而已,他们之前那么痛苦是因为“自己很优秀,孩子却很平庸普通”,无法接纳自己是个普通人。

这一点也是父母经常会犯的惯性思维错误,因为自己有了几十年的经验累积,所以会潜意识把孩子的成长看得简单,但殊不知每一点成长累积才能拥有更大的变化。

当父母能够接受这次失望:孩子就是普通人,不过度给予孩子高期望,其实会发现你和孩子相处越来越舒服了。

在你和孩子相处的几十年时间里,肯定不止这些“失望”瞬间,父母要做的就是放平心态,主动沟通。

虽然你会觉得这个过程很难,常常有挫败感,觉得没办法接受这些,但回过头想想,当你决定要这个孩子,你们也度过很多开心的时光,你就会坚持下来。

兴智教育希望父母多从自己和孩子沟通相处中找到你能做的、你能调整的。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