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叔在电视剧中有句名言:“自己没能耐就说没能耐,你到哪哪就大环境不好,咋的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这话不知道扯下了多少动辄拿“大环境”说事的人的遮羞布,放到当下很多企业、团队垮掉的背景下,更显得格外扎心。
据K哥观察,不少企业干黄了,总想着让大环境背锅,确实是有点“冤枉”大环境了。当前环境确实不好,但对某些企业来说,它也只是起到了加速器的作用。压倒骆驼的,貌似是最后一根稻草,但真正让骆驼承受不了的,并不是稻草的分量,而是其本身早就背负的不可承受之重。换句话说,企业、团队本身积重难返的深层问题,才是让他们“玩不下去”的关键所在。今天就和大家聊聊,哪些迹象足以表明,一个团队快要被“压垮”了。
01
第一:鞭打快牛,惩罚做事的人
一位农夫牵着一头水牛和一头黄牛犁田。任凭他怎么吆喝,黄牛就是不肯走,折腾半天才犁了一点点。农夫又换上水牛,水牛很能干,不用吆喝就主动拉着犁往前走,农夫见状不断挥鞭打水牛。水牛很纳闷,问主人:“我已经尽心尽力拉犁了,你怎么还老打我?”农夫回答:“黄牛不拉,只有你拉,所以我要打你让你跑得更快些,这样才能快点犁完田?少废话,快干!”说罢又是一鞭。挨打的水牛想明白了,原来自己越能干,就越挨打,干的就越多,而那头不肯干的黄牛,却能啥也不干,在旁边悠哉游哉地吃草,这还有天理吗?水牛越想越不公平,最终,挣脱犁枷跑走了。
这种“鞭打快牛,能者多挨”的场景,在现实职场中屡见不鲜。做事效率越高的人发现,总会有源源不断的工作派给自己;而那些做事磨磨蹭蹭,效率很低的人,却能只做少量工作。那些本领强、能啃“硬骨头”的人也同样发现,自己一直在啃硬骨头,牙都咬碎了,也没吃上半点好肉,而那些没能力啃硬骨头的人,却能在旁边吃着可口、不费牙的“软乎肉”….而且那些效率高、啃硬骨头的人,还往往因为“多做多错”、“多劳多责”,受到各种批评和惩罚;那些效率低、干轻松活儿的人,却能一边看他们笑话,一边拿着和他们差不多的回报。这些能干的“快牛”们心里能平衡才怪。
经济学领域有一个格雷欣法则,是说如果在市场中有良劣两种货币流通,且这两种货币具备相同的使用功能,那么优质的货币很快会从市场上消失(因其含金量更高、更具价值,而被收藏),而劣币会成为流通市场上的主导,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劣币驱逐良币”原则。如果一个公司、一个团队,全是“劣币”流通,全是“慢牛”横行,又怎么可能经营的好?
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要改变这种现象,至少要在激励机制、用人机制、淘汰机制三个方面下功夫。干得多的水牛,不但不能多挨打,反而要比只知道吃草的黄牛,得到更好的待遇,这样水牛才会被激励,心甘情愿干更多的活;水牛适合犁田就让它犁田,黄牛如果更适合拉车,就让它去拉车,要人尽其用,不能胡乱安排;如果黄牛既犁不了田,也拉不了车,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就要卖掉或处理掉。某种程度来说,淘汰机制是对任劳任怨能干的人的最大公平和尊重。
02
第二:提拔报喜鸟,困在信息茧房里
著名作家王小波,在《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一文中描写了这样一种荒诞:中亚古国花剌子模有一个古怪的风俗,凡是给君王带来好消息的信使,就会得到提升,给君王带来坏消息的人则会被送去喂老虎。这种以为杀掉送来坏消息的人,就可以抹掉坏消息存在的做法,最后只能导致一个结果,就是信使为了保命,胡编乱造各种“好消息”,让自己成为君王喜欢的“报喜鸟”,而不是老虎的盘中餐,而国王自己则会困在自己亲手制造的信息茧房中,无法了解外面的真实世界。
下属报喜不报忧,没人敢说真话,让领导困在信息茧房里的情况,在不少企业中普遍存在。K哥听过一个业内真实故事。某大型企业,在和协议酒店合作时,会有一个特殊要求,就是当该企业的大Boss下榻该酒店时,酒店要能保证在Boss入住的房间,可能会去的餐厅、健身房等地方,自然且恰到好处地摆放刊登该企业利好文章的各种杂志报纸,或播放该企业的正面宣传片。酒店承诺能做到这一点,后面才有合作的可能;否则,其他条件再好,也不会合作。连老板入住的酒店都要如此“煞费苦心”,其他时候更可想而知了,这不就是为领导打造信息茧房的另一个版本吗?
上面两个故事,其实也反映了职场中之所以存在“信息茧房”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就是老板好大喜功,自欺欺人,只喜欢听好消息受不了坏消息(王小波笔下的花剌子模君王),导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局面。下属汇报工作的时候,会一层一层隐瞒、过滤、美化信息,以至于真正的问题被刻意屏蔽,直至出现掩盖不住的系统性问题,老板才恍然大悟,但已经为时已晚,于事无补。
另一个就像第二个故事那样,老板被别有用心的下属,刻意制造了一个巨大的信息真空区,老板在这个真空区,丧失了对外部环境的直觉感受,既不清楚组织内的真实情况,也不知道不清楚外面的市场和世界正在发生什么,当然也就无法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情况,在一些老板因某种原因,长期不能躬身过问视察的企业中,表现得最为明显,比如老板长期旅居海外,以服务出名的某连锁企业,近两年口碑下滑比较严重。这其中是不是存在某些“信息茧房”的因素,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3
第三:枪打出头鸟,容不下不同意见
通用汽车前CEO斯隆,是一位非常开明的决策大师,他有一个习惯,当会议中的所有人,对某个议题均没有任何分歧时,他就不会做任何决策,而是会把这个问题,拿到下次会议重新讨论,这就是斯隆著名的“无分歧不决策”原则。
在现实职场中,像斯隆这样开明大度的管理者却并不多见。不少管理者,容不下不同意见,听不进不同声音,他们喜欢搞一言堂,沉迷于一呼百诺的爽感,对提出异议者习惯祭出“枪打出头鸟”或“杀鸡儆猴”的策略。事实上,这样的做法是非常不明智的。
老话说的好,术业有专攻、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领域和局限性短板。而一个相对开放的团队,却能让大家各自贡献所长,在不断的思维碰撞中,形成决策、完善决策。这也是另一句老话“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真正内涵。
但当领导大搞一言堂,枪打出头鸟时,团队的作用和意义就变了。此时,团队只有一个思路,那就是领导的思路;只有一种正确,那就是领导正确。其他不同的声音和意见完全没有了存在的空间。成员们会认为没有必要、也不敢再提出另外的意见。最后只能出现“上面发言,下面听讲;领导说完,下面鼓掌”的尴尬局面。在这样的氛围下,员工不需要思考,不需要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单纯执行领导决定的工作机器。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下,员工个人和团队驱动力、创造力都会慢慢消耗殆尽,对团队和个人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当然,真正明智的管理者,会想尽办法避免这种局面的出现。任正非就曾反复要求华为各级干部真正领悟妥协的艺术,保持开放的心态,懂得开放,学会宽容,利用一切机会向别人、别的企业学习。华为一直倡导的灰度管理哲学,事实上就是一种开放、包容管理方式的直接体现。尽管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华为,所有的管理者都能优秀如任正非,但在内部沟通时,允许有不同的声音,允许表达相反的意见,也应该成为所有团队一致认可的基本认知和底线,只有这样,团队才能保持应该有的活力和激情,否则,走向僵化和衰落将成为必然。
《道德经》有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微明也就是征兆、迹象的意思。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逻辑可循,只不过有的清晰可见,有的草蛇灰线。企业兴衰也是如此,固然当前大环境不好,但也不妨碍我们在现有条件下,最大程度审视自己、修炼自己,查遗补缺,静待春来。和所有创业者、打工人共勉。
来源于技术领导力 ,作者M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