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在往期文章《诺贝尔的神坛,崩了》中分析指出,诺贝尔的故事存在极大的虚构成分,限于资料收集和篇幅原因,其故事还没有讲完。今天就继续深挖下去。
一、诺贝尔的专利内容
按西史叙事,诺贝尔获得的第一个专利与Dynamite(达纳炸药,含硝酸甘油)有关,专利的批准时间是1867年5月7日,专利批准国是英国。
根据程碧波教授提供的诺贝尔达纳炸药专利,可以确定专利函上所陈述的日期是“1867年5月7日”,专利名为“Explosive Compounds”(爆炸性化合物)。
这里涉及到了一位名为威廉姆·爱德华·牛顿(William Edward Newton)的专利官员,其地址为“66, Chancery Lane, in the county of Middlesex”(米德尔塞克斯县法庭巷66号),是个土木工程师。
米德尔塞克斯县,原是英格兰东南部一郡,位于伦敦西北,是前英格兰议会下议院选区,1707年至1800年是大不列颠议会的选区,1801年至1885年是联合王国议会的选区。1965年划归赫特福德郡,萨里郡和大伦敦区。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马萨诸塞州和康涅狄格州有一个米德尔塞克斯县(Middlesex County)。除此之外,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也有一个地方行政区是米德尔塞克斯县(Middlesex County),北临休伦县和珀斯县,东及牛津县。
虽然威廉姆·爱德华·牛顿后面的地址没有明确其国家,但结合该专利函上下文的表述,应为英国无疑。所以,1867年5月7日,英国批准了诺贝尔的第一个专利“达纳炸药”的西史说法应源于此。
然而,1895年本杰明·文森特(Benjamin Vincent)在纽约出版的《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信息词典:第二十一版》(Haydn's dictionary of dates and Univers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ll Ages and Nations)第322页中对“Dynamite”(达纳炸药)的描述却并非如此,其称“达纳炸药是一个新型的爆炸化合物……适合开矿,1868年7月14日在(英国)梅尔斯哈(Merstham)获得批准和试用”,显然,二者在时间和地点上存在明显矛盾。
如果诺贝尔的达纳炸药(Dynamite)在1867年就获得英国专利的话,不可能过了一年多时间,又于1868年获得第二次批准和试用。
从该字典第736页对硝酸甘油(Nitro-Glycerine,即Nitro-Leum)的描述中,也可以判定诺贝尔不可能于1867年5月7日获得达纳炸药专利,因为直到1868年6月时,硝酸甘油的安全性问题仍未得到解决,稍有不慎便事故频频,酿成巨大的灾难。
1867年12月17日,在泰恩河畔纽卡斯尔的莫尔小镇沼泽地,发生了一起爆炸,7人丧生,其中包括警长摩森(Mawson)先生和小镇测量员布莱森(Bryson)先生。
1868年6月10日,诺贝尔位于斯德哥尔摩附近的工厂发生爆炸,15人丧生,多人受伤。
随后,出台了禁止进口硝酸甘油的相关法案,对其运输进行管制。该法案直到1875年才得以解禁。
根据该字典第132页记载,1870年还因爆炸发生过多次巨大的灾难。一次是在11月17日,位于威顿的金洛克弹药厂发生爆炸,造成多人伤亡。而威顿的另一家弹药厂“梅斯卢得罗”则是事故不断,12月9日,爆炸事故导致17人死亡、53人受伤,随后又有多人不治而亡的惨剧;12月13日,死亡人数33人以上;12月26日,死亡人数51人以上。
在西史叙事中,诺贝尔的“达纳炸药”专利,是极大地降低了危险性,且以稳定性闻名世界、大受欢迎的,如果诺贝尔真的在1867年5月7日获得了英国批准的专利,在英国推广应用,那英国就不可能出现如此频繁的爆炸事故。
上述分析表明,具有稳定特性的“达纳炸药”极有可能出现在1875年之后。因此,欧洲专利局的官网上搜索显示的1867年5月7日的221件专利没有一件与诺贝尔相关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戏没有做全套嘛,有所疏漏也很正常。
其实,将现行西史中诺贝尔的履历,与早期描述放在一起比较还会发现:
现行西史称,1860年,诺贝尔开始从事硝化甘油炸药的研究。
1895年《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信息词典:第二十一版》第736页却称诺贝尔第一次将硝酸甘油用作爆炸剂是在1864年。
现行西史称,1866年,硝化甘油爆炸事件不断在世界各地发生,因此各地争相取缔,硝化甘油公司陷入困境,同时发明了甘油炸药。
1895年《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信息词典:第二十一版》的记载却显示,1867-1870年之间有关硝酸甘油的爆炸事故不断,直到1875年禁令才刚刚解除。
在这种情况下,诺贝尔怎么可能于1867年在欧洲各地开设诺贝尔公司,炸药事业走向鼎盛,并与其父亲同时获得瑞典科学研究院的亚斯特奖呢?
二、欧洲专利局的资料信息
欧专局官网查询结果显示,法国人(不是现行西史的瑞典人)诺贝尔获得的第一个专利是在加拿大,时间是1876年12月12日,名称是“Improvements on explosive compounds”,——巧的是,该专利的名称恰恰与1867年5月7日的英国专利名称“Improvements in explosive compounds” 几乎完全相同。
点开欧专局官网上显示的诺贝尔第一个专利CA6869(A),即1876年12月12日加拿大批准的这份专利,结果却惊异地发现,竟连专利的摘要信息也没有,与之相关的详细资料讳莫如深,几乎完全空白。
实际上,达纳炸药发明之后,尽管稳定性有了显著提高,但仍旧存在一个很大的缺点:其生产制造依然很危险。
1895年《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信息词典:第二十一版》第322页,对此情形有这么一段描述:
“Its manufacture is very dangerous. A preparation called ‘ Safety’ Dynamite,invented by Herr von Dahmen, who by the addition of a simple substance renders dynamite uncongealable,thus avoiding the danger of thawing in cold weather, 1889. Dynamite which cannot be frozen, invented by Herr Edward Liebert,of Berlin (very important, many deaths having been caused by thawing frozen dynamite); reported Aug.1890. See New York, 28Dec 1892, and Cannon 1891.”
大意便是:
“其制造是非常危险的。赫尔·冯·达曼先生发明了一种称为“安全”达纳炸药的制剂,他通过添加一种简单的物质使炸药不凝固,从而避免了在寒冷天气中融化的危险,1889年。不能冷冻的炸药,则由柏林的赫尔·爱德华·利伯特先生发明(非常重要,许多人的死亡是由冷冻炸药解冻引起的);据1890年8月报道。参见1892年12月28日的《纽约》和1891年的《大炮》。
将这段描述与欧专局官网的查询结果进行比对,可以发现在达纳炸药(Dynamite)的制造(Manufacture)方面,有两条记录与之高度匹配:
1)1889年,赫尔·冯·达曼发明“安全炸药”(Safety Dynamite)制剂,诺贝尔正好在1889年2月5日获得加拿大批准的一种有关炸药制造(Manufacture of Explosives)的专利;
2)1890年8月,柏林人赫尔·爱德华·利伯特发明“不能冷冻的炸药”,后于1891年由《大炮》再次报道,诺贝尔恰好在1891年9月18日获得加拿大批准的一种专利“爆炸性化合物的制造与应用”(Manufacure and Applicaion of Explosive Compounds)。
对比可见,不过区区一百余年,发明的主角却在西方历史中发生了改变。
三、诺贝尔的签名
朱明老师提供了以下两份诺贝尔的专利文件。
1865年10月24日,诺贝尔获得的“Substitute for Gunpowder”(火药替代品)专利(专利号为No.50617),签名如右下角所示。
1880年8月17日,诺贝尔获得“Primer for Blasting Charges”(含爆破装药的起爆药包)专利(专利号为231348),签名如右下角所示。
二者放在一起对比,可以发现签名的起笔、书写方式、书写习惯存在较大差异,那时的诺贝尔一般简写成“A.Nobel”。
1895年11月27日,诺贝尔在逝世前一年写成的最后一份遗嘱于巴黎的瑞典挪威俱乐部签订。根据最后遗嘱所述,他的遗产将用于建立一系列奖项,表彰在物理学、化学、和平、生理学或医学以及文学上“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的人士。在这封遗嘱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Alfred Nobel)变成了“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有趣的是,后者全名在早期的文献中几乎是找不到的。
1895年本杰明·文森特(Benjamin Vincent)在纽约出版的《关于所有时代和国家的海顿通用信息词典:第二十一版》(Haydn's dictionary of dates and Univers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All Ages and Nations)第736页和第322页中,对诺贝尔的记载也是“Alfred Nobel”。
按西史叙事,1896年10月25日,诺贝尔在一封信里这样写道:
“我的心脏病至少会让我在巴黎再呆几天,直到我的医生们在我的治疗方案上达成共识。是不是命运的讽刺?我被要求内服硝酸甘油(代号N/G 1)!他们称之为Trinitrin,专门取一个别名以免吓坏化学家和公众。”
这封信之后不到2个月,诺贝尔去世。
将诺贝尔1895年的签名与1896年的签名放在一起,也会发现存在不小的差异。
四、阿尔弗雷德与5月7日的含义
1877年亨利·基德尔(Henry Kiddle)和亚历山大.J.斯基姆(Alexander J. Schem)编撰的《教育百科全书:供教师、学校官员、家长和其他人使用的信息词典》(The cyclopaedia of Education: A Dictionary of Information for the use of Teachers, School officers, Parents, and Others)在纽约和伦敦同时出版。
在该字典第18页,提到了一个“Alfred University”(即阿尔弗雷德大学),该大学于1857年浸礼会第七日成立。
根据耶经《创世纪》第2章第3节,“上帝赐福给第七日,定为圣日;因为在这日,上帝歇了他一切创造的工,就安息了”。
那么,五月又如何解释呢?
诸位想必应该都听过“五月花”(May Flower)的西方故事吧?
凑巧的是,西人称自己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西撒克逊国王”是英格兰的实际控制者,而这位国王被誉为“Alfred the Great”,恰好与诺贝尔同名,都是“Alfred”(阿尔弗雷德)。这其中的某些关联还真是惹人联想。Alfred University 后面有一句话“at Alfred N.Y.”,如果去掉最后那个“Y”,就正好是“Alfred N.”,可以看作是诺贝尔(Alfred Nobel)的缩写。有意思的是,把“Alfred Nobel”缩写成“A. Nobel”,一般就不会被人识破了。
由于诺贝尔实际获得的第一个专利是在加拿大,与美洲有关,有在北美开垦(创世)的特殊意义,通过上述分析,笔者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推测,——西人之所以处心积虑要把诺贝尔第一次获得炸药专利的时间设定在“5月7日”,极有可能与五月花、耶经创世纪的第七日有关。
毕竟,阿尔弗雷德大学的建校时间都可以大手一挥,随心而改,从1877年《教育百科全书:供教师、学校官员、家长和其他人使用的信息词典》记载的1857年改到现行西史宣称的1836年,还有什么不能改的呢?
来源:昆羽继圣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传说的亚历山大神灯塔,考古学家赫尔曼·蒂尔施(Hermann Thiersch)于1909年所绘制。著名的亚历山大灯塔建造于公元前3世纪,是当时世界上最高的建筑——高度接近130米,相当...
- 西方传教士汤若望发明了农历是彻彻底底的谎言明朝末年崇祯皇帝决定修订历法,徐光启是天主教徒,主张用西洋算法修订,遭到朝野反对,各方吵吵闹闹,崇祯皇帝决定各方各自测日...
- 16世纪明朝末年,公元1578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乘帆船离开欧罗巴之葡萄牙里斯本港,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印度果阿。公元1582年,利玛窦从印度果阿出发,辗转...
- 西方已经承认了《坤舆万国全图》是中国人所绘,梵蒂冈藏有两幅《坤舆万国全图》。在2017年,梵蒂冈、耶稣会等西方资料库、网站陆陆续续把《坤舆万国全图》作者利玛窦的名字删...
- 从”时间、角度60进制”说起——兼论郭守敬百刻环360圆周分度的应用百度百科词条:“六十进制是以60为基数的进位制,源于公元前3世纪的古闪族,后传至巴比伦,现仍用作记录时...
-
汤若望都当上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了,欧洲还没有天文台,珠算源自中国
1671年,法国建成天文台,1675年,英国成立天文台。很巧合的是1644年汤若望和1668年南怀仁都当上了中国国家天文台台长。汤若望和南怀仁这两个西方传教士把中国历代天文学、数... - 导读很多人谈到希腊民主的起源,慕之以为理想化的政治文明之楷模,惊叹雅典城邦作为一蕞尔小邦,其思辨及文化,何以如此深刻、卓越、灿烂。但真的是这样吗?当代著名学者何新...
- 关于南亚印度是文明古国的说法是个谎言,需要正本清源。印度自身没有历史这话是马克思说的。这话非常深刻!印度没有古代史,首先是因为这个地方古代根本就没有文字。世界上不...
- 墨家西迁造就西方文明考证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文化大潮中,墨家作为一股独特的学术力量,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学术领域中一颗璀璨的明星。战国末年,学术界涌现出众多流...
-
伪史之镜:高中女生10年编造100万字古俄史,仅次于亚里士多德!
她是一名普通的中国高中肄业生,却在维基百科上创造了一段“史诗”。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超凡的写作能力,她写下了超过百万字的古俄罗斯历史,进行过4800多次修改,覆盖... - 上海博物馆的“古埃及文明大展”于7月19日开展以来,不少西方历史卫道士出来催:你们这帮“西方伪史论”者,赶紧去上海博物馆去打假呀!不敢去啦?其实,急什么?这个展览要展...
-
“非洲王”,五常之一的法国,对非洲的殖民统治力曾经有多强大?
来源:《军武次位面》作者:军武菌非洲摆脱法国后殖民时代的抗争2021年才经由尼日尔人民选举,坐上总统宝座的巴祖姆大概也没想到,居然被自己的“御前侍卫”谋反了。原本应该... - 恩格斯曾说:就世界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起火超过了蒸汽机。发现火使用火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对火的掌握将人们与野兽区分开。现代的厨房由各种家用电器和燃气灶霸占,已经...
-
建国后最大矿难,曾经被列为绝密:1400多人抢救7天7夜,684人丧生
从1958年开始,“大跃进”的狂潮席卷了工农业生产的方方面面。煤炭企业在“以钢为纲,以煤保钢”口号的带领下,盲目追求高指标,产量节节上升。可在这种狂热的浪潮下,相应的... - 心情好,啥事做起来也显顺当!段府第二年又添新人,姑娘段馨呱呱坠地,儿女双全整了个好字,近不惑之年的段爷真是人生得意啊!世道就像没蒸...
-
范进中举后发疯,成了口口相传的“笑柄”,你可知道他后来有多厉害?
转自大河报博览《范进中举》是中学里的一篇课文,他只是中了一个小小的举人,竟然就高兴得发疯了,为此遭到诸多人的嘲笑。可要是你读完范进的后续人生,才知道他有多牛,妥妥... - 我国历来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不结盟、不称霸、主张国家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长久以来这些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外交方针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称赞。然而,新中国刚刚诞...
- 在北宋以来的文人画传统中,“菜”这一题材一直受到别样的重视,尤其是元代以来,画菜成为文人画中主流的形式。北宋苏东坡是少有的一位“知...
-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组建了规模庞大的伪军部队,多达百万的伪军极大的弥补了日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对我抗日根据地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虽然伪军战斗力远不如日军,但当时我军太...
-
南宋有七大“异姓王”,他们都是谁,为何每个人的命运各不相同?
南宋时期,为了纪念南宋初期的7位抗金将领,南宋朝廷便先后追封他们为王,他们也被称作南宋“中兴七王”。这七人分别是:鄜王刘光世、蕲王... - 无尽的贪欲从哪里来?——从魏凤和、李尚福被抓引出的话题当年徐才厚、郭伯雄、周永康等被拿下时,曾经引发整个社会巨大心理震撼。前两天,两任前国防部长魏凤和、李尚福再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