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官,为什么这么多?

繁体
上页 | 2/5页 | 下页

不断有人留言,说我写贪官写得含糊其词,不痛快。

是,你痛快了,我痛苦了,你快意恩仇了,也得让我安适如常吧。

还有更甚者,看热闹不嫌事大,尖酸道——看你这号能保多久!你看,你们得帮着我一起怼他吧,最好的怼,在我看来,就是我用我的方式写,让你们的“快意恩仇”,细水长流,一直写下去。

言归正传。你说,自古就那么几个清官的典型,包公、海瑞……为什么能流传千古?因为贪官多,清官少,稀缺。贪官多,除去人性的贪婪等原因,你会发现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些朝代对官员的一些制度,并不完全合理。

比如,官员的收入。写在纸面上的收入,确实不高,可以说是清汤寡水,有时候甚至连家里人的生活,都解决不了。比方说大清时期,官员的一笔俸禄,他得管他手下雇的所有人(官是官,吏是吏,吏是官雇的,官吃国家俸禄,吏拿官的工资)的开销,什么师爷、轿夫等等,那点俸禄根本就不够,就维持整个地方政府运转都不够,所以,这个官员就得自己另外想办法。一旦起心动念,满足了正常需求之后,接下来贪婪就开始作祟,要么不贪,要么就大贪特贪。

你看,那时候地方上给官员上供,下级给上级送礼,有个专用名词——陋规。说白了,就是丑陋的规则。按我们今天的说法,就是潜规则。但,陋规,在大清是非常正常的,到后来就成了不是潜规则的明面规则。所以,那会儿,如果按部就班走程序的话,官员连自己的衣食住行都难以保障。

举个苏东坡的例子,你就明白了。

苏东坡在杭州担任知州(杭州市市长)那会儿,他没有自己的房子,住在朝廷安排的“官邸”里。这“官邸”是五代十国留下的,残破不堪。他在自己的文章里也提过,自己从这屋子边上经过,都得小心翼翼。那屋子是用几根木棍支撑着的,生怕它倒下来,把自己砸死。尤其是刮风下雨天,他更是不敢在屋里待着,生怕一个大响雷把这房子给劈塌了,把自己埋里头。堂堂一个市长,住在这样的危房里,苏东坡很郁闷……

于是,他就往上申报,提出要修葺自己的住房,找专业人士问了一下,预算大概得银钱40000贯。朝廷不批,意思这费用太高了,按规定最多只能给你5000贯。苏东坡就找上面理论,后来苏东坡的顶头上司被烦的不行了,说,要钱没有,要命也不给,但也不是没有通融的办法(这就是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我给你出个主意……

北宋时期,和尚是一个好职业,可以到各处的寺庙挂单,就是白吃白喝。所以,那会儿许多人活不下去了,第一候补职业就是当和尚。但,和尚,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当的。你得有证,那会儿叫度牒,相当于职业资格证书。

而,这个度牒可以买卖,一个度牒可以卖170贯左右。所以,上面就给苏东坡特批了200多份度牒。苏东坡就拿着这200多份度牒,去卖,由于他的人脉广,没过多久,加上朝廷补贴的5000贯,就凑够了修房的钱。

你看,那时候,如果按正常的制度走程序,官员连自己的住房都解决不了,难免就要制度之外下点黑手,研究一些旁门左道,所以由此为发端,大量的贪官就产生了。

贪官,为什么这么多?

我,非常认同不少朋友对中国历史质量的质疑。

仔细想来,确实如此。自打战国时代结束,进入封建社会,就一直反复地轮回,每个朝代,总是如出一辙,特别相似。新王朝取代上一个王朝,发展→壮大→衰败,然后再被下一个王朝取代。而且,每一个朝代都在重复轮回,就连遇到的问题几乎都是一样的。你看,贪污腐败,每个朝代都有,每个朝代都没有解决。

于是,几千年来,不断地在重复,贪→反贪→再贪→再反贪……直至今天,依然没能彻底解决。你看,反贪就这样成了千古难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整个中国历史,就成了一部彻头彻尾的——反贪史。按理说,前车之鉴,在那明摆着,你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勉强说得过去,可总是在这个地方摔跟头,就有大问题了。

那,为什么反贪总是不成功?(以下为我一家之言,不喜勿喷,切勿上纲上线!)

贪——人的原始欲望。

按现在来说,在我们所有正常人的认知里,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是不道德的。贪,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字眼,西方人甚至把“贪婪”视为人的七大原罪之一,贪是罪恶的。历史上,只要和贪挂钩的事,都不是什么好事。但,人们对贪的厌恶,只是历史的一部分。自打有了封建王朝之后,才逐渐形成了这种观念。你想,我们的历史,在封建王朝之前,还有一大段的奴隶社会时期。

我拿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词来说明——黎民百姓。这个词其实是两个阶级:黎民,就是奴隶,是被剥削和被统治阶层;百姓,是奴隶主,就是当时的权贵阶层。因为只有权贵阶层,才有姓,一般贱民是没有姓的。所以,把别人的劳动成果占为己有,是奴隶社会的本质。

所以,那时候,贪——是合情合理的

你看,战国秦昭襄王时期。在苏秦“合纵连横”的战略设计之下,齐国成了众矢之的。当时,秦、韩、赵、魏、燕,五国联兵伐齐,几乎把齐国给灭了。打完之后,大家坐下来,商量怎么瓜分齐国。按照奴隶社会的制度,谁打下了哪一块地盘,谁就可以从这个地盘里挑一块地方,作为自己的封地。当时,掌控秦国军权的是秦昭襄王(嬴稷)的舅舅——魏冉,他就看重了陶邑这块肥肉(陶邑是齐国最富庶的区域),想着把陶邑作为自己的封地。

可,陶邑当时的地理位置有点尴尬,离魏国很近,接壤魏国的领土,魏国因为这个地理的区位优势,也想“顺理成章”地接管陶邑。正常人都想得出来,即使拿下陶邑,你得处处受限于魏国,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一个国灭一座城跟过家家一样。所以,魏冉的这个想法是非常不合理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会损害秦国的利益。

魏冉呢,没这么想,他直接找了主将白起,说,这样吧,为了将来不必要的麻烦,你去攻打魏国,不光要让魏王让出陶邑,还要把陶邑周边魏国的领土都划为陶邑的封地。如果不行,就拿齐国的其他地方跟他换。放到现在来说,魏冉这是典型的公器私用,以权谋私。这事不光彩,你偷偷摸摸跟白起说就得了。可这俩货,提要求的,没觉得这事有什么不可告人的,魏冉就光明正大地找白起;听的这边呢,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白起直接同意了,随后就带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去了。

事后,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个事情缘由之后,居然没对魏冉的“以权谋私”做任何处罚(真是亲舅舅),而且干脆把陶邑划分给了魏冉作为封地。

其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知道哪个国家的重臣贪财,就直接派人光明正大地送钱,让他帮着说好话。你看,魏国公子昂、吴国的太宰伯嚭(pi,三声)、楚国的费无极……这些权臣都是明目张胆的贪污,当时,根本没有人说他们什么。

可见,那会儿的官员贪污,根本就不是什么大事。贪,反倒成了官员的一种福利。于是,这种思想随着我们老祖宗一辈一辈地慢慢传下来,已经深入到了每个人的骨子里。贪,已经成了人的一种原始欲望,是一种本能。

你看,但凡要跟人的本能作对,没有一件事是容易的。统治者对反贪,不上心。

中国的古代历史,一直都是“人治”,任何事情,都以君王为核心,这就导致社会的发展非常不稳定。国家的好坏,基本上就拴在皇帝一个人身上,所谓“遇明君则强遇常君则弱遇昏君则亡。”所以,如果一件事,身为统治者的皇帝不上心,那这个事基本上不会往好的方向发展。

而偏偏那个时候的大多数皇帝,对臣子是否贪污,为官是否清廉,不太看重,最看重的是,臣子的忠心和为官的能力。你看,羊舌鲋。可别小瞧了他!

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并白纸黑字记录在史书上,被以“贪污”罪名惩处的贪官,可以说是——贪官的鼻祖

他的贪污到被惩处的整个过程,完整的诠释了大多数帝王对于官员贪腐的态度。羊舌鲋,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人。羊舌,这个姓氏,在晋国属于顶级豪门贵族。当然,他自己也有能耐,人长得也仪表堂堂,有勇有谋,还能征善战。当时的晋平公也非常器重他。

公元前552年,晋国为了炫耀,向其他诸侯国显示自己的实力,在濮阳举行了一场大型的会盟。其间,发生了一件事,一个小国趁机发动了战争,这一下把晋国惹恼了,我这在办大事,一个蕞尔小邦居然敢趁火打劫,这么不给我面子,我得收拾你。于是,晋国就安排羊舌鲋出兵讨伐。羊舌鲋带着晋军,倚强凌弱,一路摧枯拉朽,就把那个小国收拾得服服帖帖。

羊舌鲋,本性贪婪,其间,他率领军队,所过之处,都被他洗劫一空,抢来的大多数钱财,都装进了他自己的腰包。晋平公知道这事之后,觉得羊舌鲋为国立了大功,而他贪的那些钱财,可以忽略不计。不仅没跟他计较,还给他升了官,让他当上了主管军权的司马。

从这之后,羊舌鲋就“”了:只要我能立功,贪污的事就不会有人管。从此,更加肆无忌惮。

公元前529年,羊舌鲋奉命带着30万大军,外出军训。军训就好好军训,他没有,他带着大军到处晃悠,每经过一个小国,就带兵驻扎,跟这个国家要钱要财宝,如果不给,就拿军训为借口,烧杀抢掠。

就这样,当时那些小国,魏国、齐国、郑国……大大小小十几个国家都给他勒索了个遍,这些钱财自然也是进了他的口袋。回去之后,他就跟新继位的晋昭公吹嘘,说自己一路上给晋国杨威,把其他国家都给镇住了。晋昭公跟他爹一样,一看羊舌鲋立功了,也就没有过问贪污的事,还把晋国的刑狱诉讼的权力交给了他,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级别最高的大法官。

此后,羊舌鲋权倾朝野。那,既然晋国的两代君主都对羊舌鲋的贪污漠不关心,最后怎么会以贪污罪把他弄死的呢?这事说起来,特别讽刺。羊舌鲋的死,真正原因并不是皇帝认为他贪污有罪,而是他在贪污过程中,惹怒了晋国另一个权贵——刑侯。刑侯一怒之下,就把羊舌鲋给宰了。

这个事,在晋国闹得沸沸扬扬,妇孺皆知。晋昭公为了防止事态扩大,就把这事给压了下来。他安排人对死后的羊舌鲋进行调查,最终就找了贪污这么个理由,给定的罪,以平息风波。所以,自始至终,晋平公和晋昭公这爷俩,就没觉得贪污是什么大事。

而,像这爷俩这样,只要对自己、对国家有好处,对臣子是否贪污,根本不在乎的君主,在中国历史上,比比皆是,甚至占大多数。

最极端的是,皇帝自己带头贪污。

你看,汉灵帝——刘宏我们都知道,皇帝有特权,但,特权在封建社会也受到节制。

比如,皇帝花钱,就得专门从皇帝的专项资金里拨用,就像清朝时期的内务府,专管皇帝的小金库。汉灵帝继位时,东汉的国家财政已经很紧了,供他的花销,自然也就比较少,平时什么娱乐活动,想造个什么度假村之类的都不允许。这时候,汉灵帝就想充盈国库,他想到了卖官。没官的想当官,当了官的,即使你有杰出贡献,想升官?那你得交钱。

久而久之,钱是赚到了,汉灵帝也高兴了,可朝纲已经彻底地烂了。但凡为了上任或者升职,就得交钱,那这笔投资怎么利益最大化呢?弄了这官,得把本捞回来,趁机还不得多捞一点啊?千里为官只是为官,千里为财只是为财。所以,可以想见,整个朝野上下,全是贪污犯,最终,老百姓忍无可忍,只能揭竿起义。

当时的黄巾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汉灵帝带头贪污的行为,可以说,直接把东汉推向了灭亡。你看,诸葛亮在《出师表》里,特意说,“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说的就是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缺德皇帝。贪官集团的势力,非常大。

在上面两个原因的影响之下,这些贪官污吏就像病毒一样,迅速蔓延扩张。就像扁鹊对蔡桓公说的那样,病在皮肤上,你想去控制它,很容易;病在肌肉里,虽有难度,但总能治好;可深入骨髓后,就无力回天了。所以,贪污如果已经形成规模,积重难返,甚至已经超过了统治者的管辖能力,反贪的力度再大,也无济于事。

比如,元英宗。元朝时期,元英宗继位时,元朝已经腐败到根上了,他意识到,这样下去,元朝的统治肯定完蛋。于是,他一上台,很有作为,下决心要反贪。首先要除掉的就是当时的权臣——铁木迭儿

铁木迭儿,当时相当于权臣里的老大,带领着一帮贪官团队。元英宗就想着擒贼先擒王,先把铁木迭儿除掉,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随后,他就大刀阔斧开始改革,以闪电一般的速度,给予了以铁木迭儿为首的贪官集团沉重打击,并把铁木迭儿处死了。同时,元英宗大量启用汉臣,并开始修改法律。

如果要按元英宗的计划发展下去,元朝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中兴,说不定还能创造一个“反贪”的奇迹。但,元英宗没想到,元朝贪污腐败积累已久,贪官集团的势力远远超出了他的想象。面对元英宗大肆的肃清朝政,贪官集团感到了空前的危机和恐惧。

最后,决定出手。以禁卫军统领——铁失、知枢密院事——也先铁木儿等十几位重臣为首的贪官集团,决定发动政变,杀了元英宗,改立能够对他们言听计从的晋王——也孙铁木儿,为王。

最后,就在元英宗回北京的途中,贪污集团买通了元英宗的军队,冲进了元英宗的营帐,将他杀害。你看,元朝少有的一个明君,虽有心反贪,可因为贪腐势力太大,最后“中道崩殂”。写在最后:

我们都痛恨贪污和腐败,但反贪是一场持久战……

贪官,为什么这么多?

有不少人反馈,问为什么不把他们的留言精选?说我胆小。

实话说,不是我胆,是我胆不肥。尤其,上周写了“反贪,是千古难题”之后,有人留言说,这有什么难的,反贪就得铁腕手段,只要是贪官,通通抓起来判刑,哪怕先杀后审,保证没有冤假错案,该坐牢坐牢,该枪毙就枪毙……把那些该死的贪官抓净了,杀绝了,害怕了,就没人再敢贪了……听着就酣畅淋漓,一个字——爽!我想,大多数人都有这种想法。

但,历史证明,如果一味地靠强压政策,靠铁腕手段,靠制造恐怖,治标不治本,其结果,贪污不仅得不到解决,而且越反越贪。在过去千年的历史里,我们的老祖宗用了各种各样的办法,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当然,大多数都以失败告终。

今天,我继续用我的方式,来讲一下——那些年,那些人,那些反贪的战术以及成果。

铁腕治贪

你看,隋文帝——杨坚。虽然他夺取皇权的手段,一直被后人诟病,但,实话说,杨坚是一个有作为的好皇帝。他当政期间,国家安定,百姓富庶,尤其在反贪问题上,他做得非常彻底,是真正意义上的铁面肃贪。杨坚经常派自己的亲信,对朝廷的内外官员进行调查,但凡发现这人在廉洁问题上有一点、哪怕很小的过失,都要严加惩处。

严到什么程度?有一个官员——独孤师

你看“独孤”的姓氏,就知道了,他是皇后——独孤伽罗的族人,是一名外戚,他当时主要负责外交方面的事务。

有一次,独孤师在跟藩邦进行交流时,这个藩邦的使臣觉得独孤师为人厚道,做事地道,作为感谢,就以私人名义送了他一只鹦鹉。就这么一只宠物,也不值什么钱,独孤师就收下了。

这事儿很快就传到了杨坚的耳朵里了,那可不得了,当即下令判处死刑。当时,整个朝廷都震惊了,一些官员还给杨坚上书,说这么一点小事就判死刑,至于吗?你看杨坚怎么回复的,我手下的官员,拿着朝廷的俸禄,还私底下收受财物,这就是国贼,怎么严苛惩戒都不为过,而且,只有加大惩罚力度,才能让所有的官员心存畏惧,不敢再贪!

如此,杨坚甚至还创造了一次性罢免河北52州大小官员200人的记录。导致整个河北省在那段时间内,官场几乎无人可用,大事小事都没人去管、去处理了。你想,那得乱成什么样啊。但,杨坚不管,他就是要把反贪进行到底,把贪官污吏赶尽杀绝,一时间,所有官员都战战兢兢,真没有人再敢顶风作案了。

但,杨坚还不满足,他认为这些人只是不敢,并不代表他们不想。于是,他想了一个招,放在现在来说,就是——钓鱼执法(我们现在明令禁止的“钓鱼执法”,就是隋文帝杨坚发明的)。

他暗地里派人,把一些金银财宝、丝绸布匹等等值钱的财物,送给一些他怀疑的大臣和官员,谁要敢收,当场拿下,判处死刑,情节严重者,还得拉上朝堂,当着所有文武百官的面,斩首示众,杀鸡儆猴。当时的那些封疆大吏,本来工作做得好好的,但,杨坚偏要拿财物去考验人性,好几位都没经得住人性的考验,最后都丢了老命。

历史上,跟隋文帝同样采取铁腕手段的,还有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重八,这位泥腿子皇帝,比起杨坚,有过之而无不及。他当政期间,简直就是贪官的地狱,直接将贪官杀头的标准,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只要贪污60两银子,一律处死,绝不宽待。

60两银子,按当时的购买力换算,相当于我们现在的1200元人民币,意思就是,你只要贪1200块及以上,就得吃枪子。

这样一来,直接导致了全国范围内的政府部门瘫痪,官员不是被杀,就是被关起来了,监狱里的官比罪犯都多。到了这份上,朱重八还觉得不满意,他总结了多年的反贪经验,耗时两年,编撰了一部整肃贪官的法律文件——《大诰》

其中有一条最残酷,官员一旦贪污犯罪,就被拉到当地的土地庙示众,把这个官员的皮剥下来,然后在里面塞满草,立在那示威,非常残忍。你看,要论及反贪态度的强硬和处置办法的严厉,历史上,没有哪一任皇帝比杨坚和朱重八更严格了。

但,他们这种方式治标不治本,一味地强压,没有达到他们反贪的初衷。是,他们在位期间,贪官污吏确实明显减少了。可问题是,这种高压政策,延续不了多长时间,都人人自危了,就没人愿意给朝廷效力了,也就没人愿意干活了,国家还要不要了?而,等他们让位过世之后,新皇帝一上来,就百废待兴。

为了天下稳定,得重新启用一些人,这时候会怎么样?就像疫情放开管控之后,出现报复性消费一样,出现了报复性贪污,而且是大规模贪污。所以,你看,无论是隋文帝杨坚之后的隋炀帝杨广时期,还是大明王朝朱元璋之后的历任皇帝时期,贪污的规模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显然,靠简单粗暴的铁腕强压,根治不了贪。

贪官,为什么这么多?

以贪治贪

最了解敌人的人,是敌人自己,用贪官来治贪官。你看,美国有一部电影——《猫鼠游戏》,里面有许多造假币的高手,政府官员都验不出来,当把这些假币交给造币高手弗兰克(小李子扮演)时,他一眼就能看穿。

按这个思路,用贪官来治贪官,许多统治者觉得可行。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这种看似可行的策略,却蕴藏着巨大的隐患——扼制了一部分贪官,却让另一部分贪官做大做强了。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只拍苍蝇,不打老虎。最后,老虎越来越大,无法控制,必然会出现积重难返的情况。

你看,乾隆年间,甘肃的布政使——王亶望

这个名字,看过清朝相关电视连续剧的人,应该不陌生。这位甘肃省省长,以甘肃遭灾的名义,向朝廷虚报赈灾款项,中饱私囊。这厮胆子挺大,脑袋却有点不大好使,你要完了赈灾款,给朝廷报账的时候,最起码你得做份假账啊,也不知道是得意忘形还是脑袋被驴踢了,这家伙把真账本给报上去了。其中有一条,赤裸裸地写着,收捐19000余人,捐豆麦82万担。乾隆一看,很是疑惑,这不对啊,不是说甘肃遭灾了吗?怎么还能收上来这么多粮食?

于是,就派陈辉祖去查王亶望。陈辉祖比王亶望还要贪。他到甘肃一查,果然查出了王亶望贪污的事实,乾隆就下令陈辉祖抄王亶望的家。陈辉祖“雷厉风行”,把王亶望的家抄得是里三层外三层,然后把值钱的东西都划拉进了自己的腰包,最后伪造了一份假清单,回去糊弄乾隆。

原本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可老天开眼了,陈辉祖的脑袋被门挤了,他和王亶望犯了一样的错误——把真清单交给了乾隆。乾隆那个气啊,直接把陈辉祖法办,然后派和珅去处理王亶望和陈辉祖的贪污案。

和珅,大家都熟悉,清朝最大的贪官。结果可想而知。其实,历史上,乾隆也是一个对反贪很看重的皇帝,可就是因为他试图以贪治贪,在反贪的同时,造就了历史上最大最有名的贪官——和珅。

所以,以贪治贪也行不通。看到这,你可能会说,强硬不行,怀柔也不行,那反贪就注定无解?未必。你看,前两种方式之所以会失败,究其根本,就是两者把目标都放在了贪官本身。

官员贪污,只是一种表象,人最原始的欲望,才是贪污的本质。

如果不能从思想的本质上找到解决办法,即使想出1000个反贪的方式,最后也只是徒劳。

你看,唐太宗——李世民就做得相当不错,值得我们今天借鉴。据史书记载,唐朝是我们中国历史上所有朝代里,贪官出现最少的一个朝代。在李世民当政期间,几乎没有贪官,

难道唐朝人的思想觉悟比其他朝代的人,高吗?那倒不是。这,得归功于李世民对于贪官的处理方法,你慢慢往下看,很有意思。

大唐贞观六年,有两名官员犯了贪污罪,一名是开国功臣——长孙顺德(长孙皇后的叔叔),另一名是右卫将军——陈万福。这两人犯了什么事呢?真不是什么大事。长孙顺德,奉命调查宫中奴仆偷盗财物的事。

然后,那些怕东窗事发的奴仆,就用24匹绢帛贿赂长孙顺德,结果,长孙顺德心一软就放了他们一马。陈万福的事更小,甚至有点不好意思说。他在回长安述职的途中,把一个驿站里的十几袋麦麸子拿走了。你说你一个朝廷命官,拿什么不好,拿人家麦麸子干吗?说出来就不好听了,连几代麦麸子都不放过,影响太恶劣。

事发之后,两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准备接受李世民的判罚。心说,这下死定了,这明显是要杀鸡给猴看啊。结果,没想到,李世民非但没处罚他俩,还赏了他俩。赏了什么呢?堆积如山的绢帛和麦麸子。你们俩,一个喜欢绢帛,一个喜欢麦麸子,那好,我赏你们。但,有一个条件,你们得自己把这些东西,当着我和文武百官的面,自己扛回去,不许找人,不能用车,从朝堂这里开始,一步一步背到自己家里去。

这俩人,看着堆积如山的绢帛和麦麸子,当场就崩溃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羞愧难当,但皇上的话又不敢不听,只好一趟一趟,把这些东西背回家……

你看,这种惩罚看似不重,但,那个时候的士族阶层,把颜面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当众被羞辱,对一名官员来说,是非常沉重的打击。当时,大理寺的人也问李世民,为什么不罚反赏?

李世民说,这些绢帛和麦麸,哪是什么赏赐,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惩罚。如果他们并没有因此感到羞愧的话,那他们就跟禽兽一样,那样的话,杀不杀都无所谓。所以,这事之后,贪污的官员一旦敢把自己贪污的东西,在众目睽睽之下带回家,那就相当于自主地游街示众了。对于他们来说,那是极大的耻辱。而且,贪污的东西,不敢用,时间一长,就没几个人愿意贪污了。

这,就是——正人先正己,养廉先养心。你看,李世民没有像前面两个例子一样,把贪污者作为敌人去看待,而是把贪污看成人性的一部分,从道德、心理层面去引导,来解决贪污问题。

写在最后:

反贪,是一场持久战。对于持久战而言,选择合适的战术非常重要。就像我们现在提倡的反腐一样:首先,要用严刑峻法,让贪官不敢贪

然后,用合理的制度限制,让贪官不能贪

最后,从思想根源上解决,让贪官不想贪。从法律、制度、道德这3个层面,三管齐下,三手都要抓,三手都要硬。或许,这才是解决反贪这一千古难题的真正办法。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1992年,何新与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绝密谈话纪要,提到三个重要问题

    1992年,何新与古巴总统卡斯特罗的绝密谈话纪要,提到三个重要问题

    1992年初,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员何新前往古巴进行访问,受到卡斯特罗等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在如此敏感的关口,何新的此次古巴之行,必将引起各方关注。依据何新本人回忆...
  • 古代的一个县,到底有多少官员,能够管理全县几十万人口?

    在很多影视剧中,经常出现知县大人的身影,似乎知县大人负责全县的所有问题。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中,除了知县大人,全县还有很多官员,但加在一起,有品级的官员不超过10位。分...
  • 在人间:尹吉先口述:我的朝鲜记忆-炮弹、冻伤与“和平日记”

    在人间:尹吉先口述:我的朝鲜记忆-炮弹、冻伤与“和平日记”

    转自凤凰网,在人间 原标题: 原潮水与我| 我的朝鲜记忆:炮弹、冻伤与“和平日记”凤凰新闻客户端 凤凰网在人间工作室出品那时我才18岁,在27军81师炮营担任通讯员...
  • 李白杜甫写了那么多诗,是如何流传开来的?

    唐诗究竟是怎么样流传的?别说,古人还真有一套法门。题壁诗唐诗是当时人表达情感的方式之一,或许就像我们现在发朋友圈一样,“题壁诗”是唐代文人青睐的诗歌传播方式,也是...
  •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传统文化——古老习俗

    中华传统文化——古老习俗【挂五彩线】宋 挂五彩线 榴花照眼艾蒿香,挂符门帘饮雄黄。粽角流苏悬彩穗,平安佑尔度端阳。 《荆楚岁时记》:『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采艾以...
  • 何为十字军,为何要前后发动八次东征?一文彻底搞清十字军东征的来龙去脉

    何为十字军,为何要前后发动八次东征?一文彻底搞清十字军东征的来龙去脉

    无论是否熟悉欧洲历史,你可能或多或少都听说过十字军东征。十字军东征算得上是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一个最具标志性的事件了,甚至是没有之一。欧美的影视剧中也不乏关于这段历...
  • 蒙古太子党内斗

    众所周知,成吉思汗有四子,分别是长子术赤、次子察合台、三子窝阔台以及四子拖雷。成吉思汗的这四个儿子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分作两派,长子术赤与四子拖雷为一派,次子察合...
  • 13年的轮回,这次,谁将收割谁?谁会笑到最后?

    13年的轮回,这次,谁将收割谁?谁会笑到最后?

    来源:知乎作者降央白措 【第一部分】2008年,美国金融资本家教育了全世界2007年,因为华尔街的金融资本疯狂作死,在美国推行房产零元购,让大量不具备还款能力的次级信用...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字三白,号梅逸)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散文。清朝王韬的妻兄杨引传在苏州的冷摊上发现《浮生六记》的残稿,只有四卷,交给当时在上海主持申报闻尊阁的王韬,以活字板刊行于1877年。“浮生”二字典出李白诗《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中“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