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592年到1945年,400年的时间内,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从丰臣秀吉贯穿至今。
究竟是什么,令这样一个面积仅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如此疯狂?这些战争背后又蕴含着日本人怎样的野心?
01
日本对外入侵的动机,总结来说是两条:
一是“八纮一宇”的梦想,即征服世界的四面八方,把全世界合并成一个国家,日本天皇是世界的最高君主;
二就是对丰臣秀吉对外扩张的继承。
“八纮一宇”一词是由昭和(裕仁)天皇提出的,他在1940年的《日德意三国条约诏书》中提到:
“宣扬大义于八纮,以坤舆为一宇,实乃皇祖皇宗之大训。”
明治天皇也曾有过:“宜大力充实军备,光耀国威于海外万国,以应答祖宗先帝之神灵!”的想法。
它的本质,其实是日本一直推行的“大东亚主义”、“大日本主义”,这种观点,一直可以追溯到丰臣秀吉。
▲丰臣秀吉 朝鲜征伐大评定图
02
1592年到1598年,丰臣秀吉发动了对朝鲜的入侵——万历朝鲜战争。
当时他的目标十分远大:
“直以其军进冲朝鲜,席卷明四百余州以为皇国之版图。”
也就是不仅要征服朝鲜,还要把明朝纳入日本的统治。
战争开始前,丰臣秀吉就与部下约定,倘若攻下明朝,会把中国的土地分封给各位主将,当日军攻占汉城后,他又发布了“明征服二十五条计划”,声称要把天皇迎到北京,将自己的养子丰臣秀次封为大唐关白,根据记载,当时连印度都被他纳入到了侵略的对象中。
这种对土地的占有欲,成为了丰臣秀吉发动战争的根本动因,在他的世界观中,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日本、中国和印度(朝鲜是中国的藩属),只要征服了中国、印度,就意味着征服了全世界。
但明朝的出兵援朝很快击碎了他不切实际的梦想,战争以日本的失败告终,摆在丰臣秀吉面前的只有谈判这一条路。
明朝方面提出的要求,是册封丰臣秀吉为日本国王,但不建立贸易关系,日本不再侵犯朝鲜。
▲万历皇帝册封丰臣秀吉的诏书
在当时以中国为核心的“封贡体系”中,只有接受了明朝的册封,贸易才有得谈,但从室町幕府(1336年-1573年)时代开始,日本就已经逐渐脱离了这个体系,形成了一套与“礼乐”相对的“武威”政治体系,因此对于丰臣秀吉来说,接受明朝的册封,就意味着重回中国的君臣秩序,这是万分不能接受的,他只想恢复贸易,不愿称臣,甚至提出了天皇迎娶明朝公主,平分朝鲜的条件。
他这种与中华抗衡的盲目自大决定了其强硬的态度,导致和谈最终破裂。
战争结束后,出征的士兵回到了他们的家乡,九州、四国、“中国”地区,并在家乡开展了野蛮入侵他国的“乡中教育”,其本质就是征韩、征明。
在这种教育下,日本培养出了大批侵略意识狂热的军官和政客,他们也成为了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中坚力量。
03
到了德川幕府时代,日本无力进兵中国,双方进入了260余年的和平时期,这期间,日本多次想要与明朝建立贸易,但明朝的前提,始终是册封。日本则死咬着不放,双方依旧没能达成一致。
日本后来干脆宣称“日本国主源家康,一统阖国”,摆明了我们的统治者是家康,跟你们中国毫无关系。
同时,它又建立了一个“朝鲜入贡,琉球称臣,安南、交趾、占城、暹罗、吕宋、西洋、柬埔寨等蛮夷之君长酋帅,各无不上书输宝”的日式封贡秩序圈,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中日两级结构。
04
时间推移,清朝建立。
清朝统治者迅速将朝鲜划为内属,中华大地发生的这一剧变给日本带来了极大地震动,日本很担心自己会成为清朝的下一个目标,为了强化自身的独立,它在中日之间构筑了两道“隔离墙”。
一道是物理隔离墙。
1633年,德川幕府宣布“锁国令”,禁止日本船出海贸易、日本人与海外往来,对驶抵日本的外国船只实行严密的监视,贸易活动也由幕府进行严格的管制,幕府通过闭关锁国,防止了外来势力的渗透,巩固了自身统治,一定程度上也保证了日本的国家独立。
另一道墙则是文化隔离墙。
在东亚秩序圈中,华夏正统一直是中国成为东亚“封贡体系”统治者的内在核心,但清朝的建立意味着北方的少数民族踏足中原,汉族的传承终结。
对日本来说,他们从唐朝灭亡后就一直宣称自己才是中华的正统延续,满族的出现则更加坚定了“唐土已为夷狄”的想法,他们高举着“日本才是中华”的大旗,在中日之间竖起了一道文化阻绝,凭借着“中华真正继承者”的名号,日本人可以在东亚秩序圈内合法正当地完成扩张。
他们不仅极力拉拢中国的藩属国,更是慢慢开始把征服中国重新提上日程。
在这样的环境下,大量鼓吹对外扩张的名人开始出现。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西乡隆盛,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日本首领森胜元的原型就是他。
▲西乡隆盛
05
作为“八纮一宇”的坚定支持者,西乡隆盛大力推广征韩论,他坚定地认为,如果朝鲜不向日本开放国门,日本就无法联合自己的邻居来抵御西方国家的入侵,当年的“黑船事件”、“对马岛危机”依旧会重演。
1873年,西乡隆盛因坚持征韩论遭人反对,辞职回到鹿儿岛,随后发动武装叛乱,兵败身死。主张进行内部现代化改革、而不是对外扩张的内治派上台,但非常讽刺的是,内治派上台两年后,日本的军舰就敲开了朝鲜的国门。
到了1889年,明治天皇干脆以“大政复古大功臣”的理由,给西乡隆盛恢复了名誉,还追赠了正三位的官阶。
随后,日本出现了大量歌颂西乡隆盛的著作,《代表日本人》一书中,直接把西乡隆盛排到了日本人代表的第一位,这本书出版的时间,刚好是甲午战争爆发的那一年。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日本击败了沙俄,消除了它在朝鲜利益的最后阻碍。
1910年,《日韩合并条约》签订,日本彻底把朝鲜变为了自己的囊中之物。
日本人打着“内治派”的名号完成了“征韩论”的目标,可以说,明治天皇虽然废除了西乡隆盛,但他坚持的“征韩论”却得到了天皇实际行动上的支持。
事实上,明治天皇就曾经对西乡隆盛有过全权负责朝鲜事宜的任命,可见西乡隆盛坚持的“征韩论”背后其实是明治天皇的支持,最后一路发展成为“大东亚主义”。
除此之外,日本文化届、思想界乃至民间,也都存在着大量对外扩张的狂热拥趸,大力渲染日本才是中华正统这一论调,努力给对外扩张行为打上正当化的标签,他们高喊着:
“能唤起举国人心且使全员感动者,莫便于对外征战。神功皇后之三韩征伐,固在千七百年前,丰太阁之出师亦历年三百,人民尚不能忘怀之。今世上有征韩论者,是日本人民千百年思古之情与不忘荣辱之明证也。”
提出了“我当奋起而逐鹿中原”的口号,同时把中国分为本部、满洲、蒙古、新疆、青海、西藏等部分,想要将中国分裂,逐步进行蚕食。
日俄战争后,日本为了独占朝鲜,与俄国签订了“满韩交换”协约,看似放弃了东北,但这只是日本人的权宜之计,完全占领朝鲜,只不过是为接下来出兵中国铺好了路。
06
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1915年,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日本,提出了足以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好在这一阴谋并未得逞。
后来,日本为了实现自己对中国的逐步蚕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1918年出兵7万干涉西伯利亚;
1920年宣称“世界和平”加入当时最大的国际组织——国际联盟;
1921年为了遏制苏联,与英美法组成“四国同盟”。
但它的这些做法,很快就被欧美国家拆穿。
在1921年的华盛顿会议上,美国首次系统地推出了关于中国问题的《九国条约》,明确了对华政策的原则,即“门户开放,领土保全”,这个原则看似制止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侵占,但日本方面对中国领土的解释,却是长城以南才是中国领土,这样,日本就可以在不违背国际公约的前提下,维持自己在“满蒙地区”的权益。
由于日本人的做法并未损害欧美列强的在华利益,所以他们也纵容了日本这种牵强的解释,而中国,则彻底成为了列强分割利益的牺牲品。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日本隐隐感觉自己在东三省的利益将遭受到严重的威胁,为了彻底掌控东北地区,进而实现“八纮一宇”的理想,他们迅速采取行动。
1928年,皇姑屯事件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关东军5个月占领东北全境;
1932年,炮制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再后来的故事,大家都非常熟悉了。
07
可以说从1592年丰臣秀吉对朝鲜出兵,一直到二战时的侵华战争,“八纮一宇”的想法贯穿始终,无论时代如何变化,这种深入骨髓的扩张观念,支撑了日本一次又一次地对外用兵,为了让自己的军事行动更加正当合理,日本还一直用丰臣秀吉说事。
丰臣秀吉死后,后阳成天皇为他建了丰国社,追赠正一品官位,授予其“丰国大明神”的称号,虽然在德川幕府期间,丰国社被拆除,但明治天皇即位后,就迅速重建了丰国社,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祭祀活动。
1868年,明治天皇发起“大阪亲征”,其中多次cue到丰臣秀吉:
“丰臣太阁,起于侧微,攘一臂以定天下之难,继述上古列圣之伟业,宣皇威于海外。官员及士庶,蒙丰太阁之恩义者不少。”
在1868年的招魂社建设布告中,他又夸赞了丰臣秀吉的精忠伟业,到后来,日本官方直接把“丰臣精神”当作了激励国民的工具。
1925年的祭祀仪式,前往丰国社参拜的民众数量足足达到了35000人,日本告诉民众,老祖宗都这么干了,我们现在入侵中国、朝鲜,不过是在继承祖先的遗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弱肉强食的年代抬头挺胸、生存下去。
他们认为当年败给明朝,不是因为武力上不行,而是丰臣秀吉突然死了,只要时机和条件成熟,就一定能够成功。
这也导致后来的日本高层始终沉浸在“征明”的目标中,并且会非常自觉地将对外军事行动视为实现丰臣秀吉遗愿的壮举。
近代天皇制与丰臣秀吉的海外侵略美化行为就这样结合在一起,直到1945年,作为国家神道庇护之根本的狂cue秀吉,一直与美化侵略行为联袂前行,从未中断。
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后,明治天皇曾对臣下讲:
“此次战争使我们了解了当地的地理人情,不久的将来,可以期望在朝鲜或其他地区重新开战,那时再取辽东不迟。”
08
几十年后,当英美通过制裁手段遏制日本的“大东亚战略”时,昭和天皇在宣战诏书中也明确地表达了他的“坚强意志”:
“倘如斯推移,帝国为东亚安定所行之积年努力,将化为泡影,帝国之存立亦将濒临危殆。事既至此,帝国当毅然蹶起,自存自卫,破碎一切障碍,而别无选择!”
看到没有,日本人始终将自己的行为认为是对东亚秩序的稳定,他们把整个东亚都看成是自己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外人无法染指,所有来自外部世界的说三道四和力量制衡,都无法对日本构成真正有效地约束。
日本所采取的一系列政治外交行动,只是虚与委蛇、缓兵之计,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当外敌企图踏足东亚时,日本就应当奋起反击,毕竟在他们看来,东亚是自己家的,我打可以,你们打不行,这正是日本持续发动战争的内在逻辑。
我们前文提到,日本在德川幕府时代构建了两道阻绝墙,在东亚范围内形成了两极格局,从那时起,日本人就十分坚定地想要取代中国成为东亚的中心,尤其在清朝建立后,他们更是自诩中华真正的接班人,开门纳贡,册封朝鲜。
随着甲午战争击败清朝,这一梦想似乎已经得以实现,但打脸的是,日本口口声声打着大东亚共荣的旗号,却不停地烧杀抢掠,号称为了和平加入国际联盟,又因为满蒙问题秒退群,前脚为了遏制苏联硬凑四国同盟,后脚马上跟苏联签订了《日苏中立条约》,它在这期间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表里不一,完完全全被东亚各国看在眼里。
日本这么多年的处心积虑,不过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小丑戏,狂妄地想要成为东亚中心,却在二战后成为美国人的驻兵地。
(全文完)
参考文献:
韩东育《日本对外战争的隐秘逻辑》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小川原正道《西南战争》
山县有朋《外交政略论》
张振鹍《日本侵华与昭和天皇的独白》
张振鹍《抗日战争研究》
井上清《天皇与日本的侵华战争》
大河内秀元《朝鲜物语》
百度百科
维基百科
来源:亚丘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不相及研究所(ID:buuuxiangji),作者:发财金刚,题图来自:视觉中国当有人还在质疑中医的真伪性,黑人中医已开始在四川悬壶济世。尽管患者在撸起袖子...
-
电影《决战上甘岭》成功立项——我们应怎样认识这场68年前的鏖战?电影导演水平行吗?
电影《决战上甘岭》成功立项,我们应怎样认识这场68年前的鏖战?今天咱们来说一说近现代中国的战争史,说一说1952年10月发生在上甘岭地区的那场浴血厮杀。对中美两军的评价提... -
康熙唯一输掉的战争:损失了2000人,却扩大了近600万平方公里的版图
本文转自故事大观康熙皇帝不论从文治还是武功上都堪称“千古一帝”。康熙在位的六十一年中,他只输掉过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损失了2000人,却... -
文/郭歆抗日战争初期,日军攻势凶猛,国军节节败退。1938年春,日军计划南北夹攻,打通津浦铁路,合围徐州时,遇到了中国军队的迎头痛击。4月7日,蒋介石收到了“台儿庄大捷”...
- 中新社北京10月19日电 题:开启中国式现代化,中共为何特别强调“斗争”?中新社记者 黄钰钦“斗争”一词,对于中共这一百年大党意义深远,“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
-
公元前562年,中原诸侯军队在晋国人的带领下进攻郑国,想要让郑国顺服晋国。秦国趁此机会进攻晋国,在栎地打败晋军。三年后,晋国人又带领...
-
>2022年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晋三当天上午在奈良发表演讲时中枪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那今天我们一起来看下,历史上有多少国家领导人被谋杀身亡呢?一.1865年4月14日—美...
- 在西柏坡毛泽东同志旧居办公室和西柏坡陈列馆“难忘岁月”展厅里均陈列着一张照片(图一)。照片上,毛泽东坐在一张简易的帆布躺椅上,身穿一件旧毛衣,里边白色的衬衣领子和...
- 《杜鹃花落》引起很多人的愤怒,这种愤怒是朴素的,有道理的。这篇小小说完全以一名侵华日军指挥官为视角,对八路军的评价是日本式的,而且让人觉得那名日军大佐心疼儿子,要...
-
在纪念华国锋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2021年2月20日) 王沪宁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纪念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