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立平:美国是如何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

繁体

【本文原发于2008年12月18日《南方周末》。对于美国是如何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人们有多角度的解读。本文提供的是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

孙立平:美国是如何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

我们正遭遇跟大萧条一样的坎儿

南方周末:12日,美国参院未能通过拯救汽车业方案,危机或还远未见底。究竟该如何做,目前大多讨论局限于经济层面。从社会学的角度,如何看待?

孙立平:回头看,两件事很有意思:一是美国通过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其间有一个戏剧过程。9月29日多数不同意,10月3日,多数票通过。前后有60多个议员改变立场。这种改变的直接原因可能是政府对方案做了修改,但更重要的是第一次否决之后,经过激烈辩论,人们对危机的认识发生了转变:这已不纯粹是一场金融危机、次贷危机,正在演化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会给美国乃至世界造成严重的经济衰退。

二是奥巴马当选美国总统。人们普遍认为奥巴马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由此揭开了美国政治史的新页。但如果对比1930年代大萧条中的总统大选,还可发现一个更值得注意的现象,即在经济危机发生时,都是共和党总统在执政,甚至大萧条之前几任总统也是共和党人;在危机开始后的大选中,又都是民主党候选人获胜。

这两个政党的社会背景不同,其所代表的利益明显不一样。共和党与社会的上层或大资本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民主党则更多是以中下层为背景。奥巴马竞选的口号就是:变革,我们需要变革,我们能够实现变革!

1932年,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中,就强烈指责胡佛的共和党政府,说政府专门救济大银行、大企业。他嘲笑那些“肤浅的思想家”,说他们不懂得怎样去帮助农民。他说:“在这个不幸的时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经济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们的身上。”

南方周末:无数人研究过1930年代大萧条。对当时的危机,你是否有新的解释?

孙立平:经济危机的发生是由于生产过剩,这样的话人们说了无数遍。消费不足与贫富差距或当时利益失衡的关系,也确凿无疑。但很少有人注意另外一个问题:所谓产品过剩究竟是什么产品过剩?又究竟是什么东西卖不出去?

多少年来,“将牛奶倒在河里”几乎成了大萧条的一个符号。然而,这样一个符号可能会产生误导,就1930年代大萧条而言,卖不出去的牛奶并没什么代表性。

实际上,当时卖不出去的东西并不仅是牛奶这样的生活必需品。也包括也许是更为重要的其他产品,如房子、汽车、摩托车、简易冰箱、收音机、电话等当时的耐用消费品。那时拥有一架收音机的意义,不亚于今天拥有一辆汽车。当初,胡佛竞选总统,曾许下今天看起来有点可笑的诺言,要让“美国人家家锅里有两只鸡,家家有两辆汽车”。这就和我们当年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一样。但“两只鸡”和“两辆汽车”却有象征意义。鸡代表着柴米油盐这类生活必需品,汽车则代表耐用消费品。形象地表明当时的美国正处在从生活必需品向耐用消费品的过渡阶段。吉尔伯在《美国经济史》中写道:“住房营造在1925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此后就江河日下了。1929年动工兴建的住房只有50万幢(1925年约有100万幢)。1927年以后,汽车工业也急剧衰落”。无独有偶,房地产和汽车,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仍然是一对难兄难弟。

还应注意,当时信贷消费已经出现,许多人开始用借贷的方式来消费远高于现实收入的耐用消费品。而信贷消费就是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的特征。这点很重要。正是由于这一点,那次大萧条不同于以往历次经济危机。实际上,自一战结束后,这个过渡过程就开始了。一个社会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转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十分艰难,转不过去就会酿成一场大危机。1930年代大萧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财富过度集中的畸形社会

南方周末:为什么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会这么难?关键因素是什么?

孙立平:关键是消费模式。在生活必需品和耐用消费品这两个时代,需要的消费模式截然不同。生活必需品的消费没什么弹性,且具有数量多单价低的特点,用来消费生活必需品的是即时收入。耐用消费品有很强的选择性,而且往往数量少单价高,只靠即时收入不够,往往既要动用储蓄又要动用将来的收入,即信贷消费。要形成适合耐用消费品时代的消费模式,就需要一些制度条件支撑,如果条件不具备,相应的消费模式就无法形成,过渡就很难完成,结果就发生更严重的过剩危机。

特别要强调,1930年代大萧条是在经济非常繁荣的背景下突然发生的。当人们使用大萧条这样的词汇,脑子里浮现的一定是一幅晦暗的图景。实际上,1930年代大萧条发生之前的美国乃至西方世界,经历了时间相当长的繁荣,20年代甚至是“黄金十年”。以美国为例,从1922年到1929年,平均年GNP增长率高达5.5%,失业率从战前的11%下降至1920年代后期的3.5%。19世纪末发明的发电机、电话和汽车等技术,在大萧条发生之前已得到广泛应用,从而推动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收音机作为当时的一项重要耐用消费品,也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可观的行业,到了1929年,至少1000万个家庭拥有了收音机。

然而,危机毫无征兆地到来了。

南方周末:长期繁荣的背景下,导致危机的因素是如何积累起来的?

孙立平:美国著名的印裔经济学家莱维·巴特拉(RaviBatra)在《1990年大萧条》中说:导致大萧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至今未被经济学家注意到的变数是什么?他的看法是,这种变数就是财富的集中,而不仅仅是收入的集中。这种财富的集中在1929年达到了顶峰并引起了大萧条。他指出,单纯的收入集中不可能导致大萧条,因为财富总水平在任何时点上都远远超过国民收入。

根据他的分析,财富集中的速度变化通常是极其缓慢的,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有一次财富集中的飞跃。1922年,美国1%的家庭拥有国民财富的 31.6%,但到1929年,仅仅7年之后,这些家庭所占份额上升到36.3%。财富集中增加了有不可靠贷款的银行数目,助长了最终连银行也被卷入的投机狂热。财富集中程度越高,易倒闭银行的数目越多,并助长投机,衰退便越严重。

当时布鲁金斯研究所的一位经济学家,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财富的集中以及由此导致的两极分化对大萧条的引爆作用。据这位经济学家估算,当时一个美国家庭如果想取得最低限度的生活必需品,每年要有2000美元的收入才行,但当年美国60%以上家庭的收入是达不到这个数字的。一句话,购买力跟不上商品产量。可见,当时的经济增长之所以不能持续,背后的原因是一个畸形的社会。

新政实质:以社会进步走出经济危机

南方周末:从这样的角度解读1930年代大萧条,也许能更好地理解罗斯福新政。不过,对一些改革措施,也有很多学者批评。乔治梅森大学教授考恩(TylerCowen)最近就撰文警告,新政强化工会,撑高实际工资,导致了失业率长期高企等。你怎么看?

孙立平:罗斯福新政可以分成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经济层面,体现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即实行所谓凯恩斯主义。在金融和整个经济已处于崩溃状态时,出台一系列紧急措施稳定金融,重振经济。

更应关注的是新政的第二阶段,它以社会变革为主要内容。有人将变革概括为四方面。第一,联邦紧急救济署和工程振兴署的成立,使联邦失业救济成为了半永久性的措施。第二,《全国劳工关系法案》为工会的集体议价提供了一个有保障的框架。第三,《社会保险法案》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社会保险体系。第四,通过《税收法案》,恢复了再分配税体系。这其中,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通过工会规范劳资关系也许是两个更重要的方面。可以说,由这些措施构成的社会进步,要比第一阶段那些经济上的应急措施意义更深远。

首先看规范劳资关系。其措施,就是发挥工会的作用。最初提出工会问题的是1933年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案》,著名的第七条第一款规定,联邦政府保证工会有自组织及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换言之,发挥工会的作用是作为经济振兴的措施之一提出来的。1935年通过的《全国劳动关系法案》更明确规定,雇员享有自发组织、建立、参加工会,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进行劳资谈判和参加其他各种旨在进行集体谈判或出于相互保护而进行的协商活动的权利。为了使工会真正发挥作用,该法律对一系列可能妨碍工会作用的行为,如歧视工会会员、收买工会等,明令予以禁止。

另一个重要措施则是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轻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于是有1935年《社会保险法案》。该法案规定,凡年满 65岁退休的工薪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至 85美元的养老金。罗斯福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自此之后,福利开始成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一项基本契约。

南方周末:这与惯常的思路好像不一样。通常会觉得,社会保障要花钱,得是经济很繁荣,政府手里的钱多得花不出去时才能搞。经济危机时,企业本来已经很困难了,再有工会的作用和工人的斗争,企业岂不更为艰难?而且,在经济危机时,社会矛盾也比较激化,再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工会的作用,社会不就乱了吗?

孙立平:事实证明这些想法大错特错。1930年代大萧条从时间上说是1929年到1941年,1935年美国正处在大萧条当中,经济状况很糟,政府财政收入的状况也很不好,而且罗斯福执政才刚进入第三个年头。这时他急急忙忙搞社会保障,为什么?直接的原因是为了让穷人渡过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只有通过社会保障使人们建立起对未来的稳定预期,才能解决生产过剩和产品积压,这恰恰是当时经济危机的主要问题。

通过工会的作用使得工人能为自己的利益而博弈,美国社会不但没有乱,反而使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增加了,最后形成了一个中产阶层为主的社会。中产阶层是什么?中产阶层就是市场,耐用消费品的市场。

这两项变革的意义极为重大。一方面,造就了一个中产阶级,同时给你一个社会保障,不用担心将来的养老、看病,不但可以把现在的钱花了,将来的钱也可以花,这就是按揭或信贷消费。从这里可以看出罗斯福新政第二阶段社会变革的真正含义,就是通过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创造了走出大萧条的条件。

不仅如此,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社会变革是重建了一种社会制度,重建了资本主义。历史学家汤因比回忆1930年代大萧条说,那时“全世界的男男女女都在认真思考与坦率谈论这样一个可能性,即西方社会的制度或许会垮台,再也行不通了”。可以说,此前的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是赤裸裸、血淋淋、人吃人的资本主义。大萧条表明,这种资本主义已经穷途末路。罗斯福新政开启的社会进步,等于重新塑造了一个资本主义,这个新的资本主义一直发展到今天,其潜力似乎还没有耗尽。

大萧条给中国的启示

南方周末:回顾这段历史,可以看到社会变革与走出经济危机的关系。假如用上述认识分析今天的金融危机,会有什么样的启发?

孙立平:眼下这场金融危机以全球化为基本背景发生,危机的发生地与波及地,并不是简单的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都是整个危机链条的组成部分。传统经济危机中,往往是先出现经济危机,东西卖不出去,企业的资金链断裂,再引爆金融危机;眼下则是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危机。

更重要的是,要看到这场金融危机在中国引发的问题,与美国的问题不完全一样。从最表面的层面看,这场危机在美国是消费过度,并以过分膨胀的信用来支撑其过度的消费,在中国则是生产能力过剩,内部需求不足,消费不足。这两者是一种互为条件的关系。结果是,危机在美国主要是表现在金融层面(当然也会影响到实体经济),而对中国来说,则更具有传统危机的特点,主要表现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当然金融风险也不容忽视)。传统经济危机的主要链条是以需求大幅度萎缩,引发企业开工不足,或者是企业破产;然后大量失业,最终导致普遍贫困和社会矛盾。同时,所要解决的问题也不一样,美国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金融监管、金融创新的规范、消费模式的改变。中国要解决的问题则是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社会结构的调整、解决内需等。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遇到的问题,与其说与美国的次贷危机相近,不如说与1930年代大萧条时美国遇到的问题更相近。最重要的是,今天的中国和当时的美国都在过同一个坎儿,即从生活必需品时代进入耐用消费品时代。这不是说中国也要发生1930年代那种大萧条,而是说,两者所面对的问题是一样的。

南方周末:回顾1930年代大萧条,对今天应对金融危机最直接最重要的启示是什么?

孙立平:1930年代大萧条最大的启示就是,走出经济危机的重要出路,就是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同时也要看到,解决内需在今天至关重要。假如东西卖不出去,一切都无从谈起。今天不能只是一般地谈社会变革、社会改造和社会进步,这种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应当围绕内需问题来展开。

问题是,内需问题折磨我们的社会已经有超过至少10年。在这10年的时间里,可以说内需是启而不动、扩而不大。这表明,也许过去启动内需的思路有问题,真正阻碍内需形成的关键性因素没解决。内需不是简单地让老百姓花钱。1930年代大萧条及罗斯福新政的一个直接启示就是,要通过社会利益关系的调整、社会结构的转型,通过社会制度的建设,这个问题才能得到真正的解决。

关键还不是政策本身,而是形成正确政策的机制。变革社会的真正困难,也往往不在方案本身,而是如何突破既有利益格局的制约,使得正确的方案和政策能够得以形成和执行。在这次应对经济危机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即酝酿时间很长,社会呼声很大的减税让利的措施,不但姗姗来迟,而且只有区区 1200亿。相反,以投资刺激经济的计划,一出手就是4万亿的大手笔,而且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地方政府迅速追加,据说现在已经达到18万亿的规模。这当中的一冷一热,很值得人们深思。

当时罗斯福推行新政时有没有阻力?大得很。但新政的成功表明他克服了这种阻力。原因何在,大可玩味。

附:

罗斯福新政和解决经济危机的方法

上世纪三十年代如此深重的美国经济危机,罗斯福是靠什么把美国从破产的深坑里拉出来的呢?

或许原因远不止大机建和二战这些表面上的因素,要知道二战离经济危机还有不少年呢,大机建以前也不是没搞过,美国的大铁路建设就是搞大机建,搞完还不是照样经济危机。罗斯福的办法主要是三点,一是收紧贵金属,当时美国的银根已经极度紧缺了,货币乘数下降得太快,原本泛滥的美元一夜之间消失不见,剩下的银行已经没有信用发行新钞票了,这时罗斯福果断采取措施,宣布黄金不得出境,同时秘密派人搜罗黄金,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从富人手里收剿黄金,而且专挑国际金融家族出手,几乎在一夜之间就干趴了不少欧洲跑来美国的家族,从他们手里抢走了大笔黄金,也就是从罗斯福之后,美国本土财团才大量崛起,取代了欧洲古老家族对美国金融界的掌控,为什么欧洲那边没什么反应?因为美国才是一战事实上的战胜国,欧洲国家打一战都打得精疲力尽了,哪有精神管大洋彼岸美国的事?而且这些金融家族事实上已经从欧洲逃到了美国,欧洲国家也犯不上为一群逃兵去找美国麻烦,事实上这件事的影响还挺大的,后来英国与美国一直都不太对付,尤其是两国的金融界,经常有事没事就互坑,二战要不是邱胖子,跑到美国去跪着喊爸爸,美国也没那么容易站英国这边。

除了黄金之外,罗斯福还搞了臭名昭著的白银法案,从全世界各地收购白银,这也是为货币准备金做准备,美国发现黄金主要捏在英国人手里,自己能搞到的黄金准备金很有限,不得已把白银拉了出来充当暂时的货币准备金,这白银法案一出,可把光头坑苦了,当时的中国还没有金本位化,主要流通的就是白银,这本币大幅升值谁享受谁知道,境内的货币大量外流,产生了严重的通货紧缩,可以说,美国的白银法案对中国的白银掠夺比辫子时期还狠,辫子时期那还是明晃晃的掠夺,大家心里都有很深的不忿,但美国的白银法案可是按市价上浮直接买白银的,打着合理合法的公平交易的幌子直接从中国拉走货币,支付的还是用白银加上货币乘数发行的美元钞票,这一进一出之间,中国那是亏到姥姥家了,当时美国白银法案一搜刮,中国几百年积蓄在民间的海量白银都被套走了,这一穷就穷了近百年,国境内的贵金属财富被连续的浩劫席卷一空,直到现在还没完全缓过劲来。

美国有了足够的黄金和白银储备,这才能发行足够的美元,补充市场上的流动性,有了通货支撑,各种资产的价格才不至于绵绵下跌,经济的运行也有了货币润滑,可以说,是黄金掠夺和白银法案让美国真正的掌握了一点世界货币发行权,有了货币发行权,才能给国内庞大的生产力买单,给生产出来的货物标价。

有了货币之后,罗斯福又想了个办法解决消费市场的问题,当时世界其它国家的市场许多都对美国关上了大门,美国也只好搞起了内循环体系,也就是挖掘国内的消费潜力,但我们都知道,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都是很穷的,剩余价值都被无良的资本家赚走了,加上又是经济危机,老百姓连喝牛奶的钱都没有,又哪里来的钱消费呢?

罗斯福也是个狠人,他直接宣布美元贬值百分之五十,当时美国人民手里根本就没钱,贬值等于直接让美国资本家的家产缩水一半,美国政府这才有初始资金去搞白银法案和没收黄金这些动作,对欧洲来的逃难家族,肯定是连人带黄金一起消失的,本地的美国土著可不能这么干,收兑黄金还是得拿出美元来的,只不过是强行收兑,而且美元贬值后的报价也很低罢了,基本就等于抢一半家产了,拿着这些钱美国政府开始搞一些工程建设,并且基本不用太多机器,能用人干的活儿都让美国人自己干,这样政府才能把美元发出去,据说当时实在想不出什么工程机建的法子,干脆让一堆人去挖坑,挖完以后再让另一批人去填坑,以此做为发钱给美国人的工作,当年的美国人那真是太不幸福了,居然还要工作才有钱发,想想他们的后辈,现在的美国人那真是幸福感满满,连挖坑的工作都省了,直接躺家里就有钱发了。

有了直接发到美国人手里的钱之后,接下来的套路大家肯定都懂啊,那肯定是买买买,直接把美国的物价买高了,很可惜,当时的美国是世界第一生产力大国,只要这世界上能生产的商品,美国基本都能自己生产,所以通胀就别想了,凭你美国人怎么买,商品都是源源不断,怎么买也买不完的,就凭这一招,罗斯福挽救了崩溃的美国制造业,也培养起来了美国的本土消费市场,从那以后,美国政府就对人均消费能力重视起来,规定了许多诸如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时间之类的法案,把美国人工搞得贵贵的,为以后制造业外流埋下了伏笔,要是没有罗斯福时期搞的一系列工资保障法案,按以前美国黑工厂主的德性,恨不得让工人每天上工十八个小时拼命干活,一个成年美国劳动力进了工厂别想活过三十岁,如果按这个标准来的话,估计以后就没有中国制造的什么事了,你无论如何拼人工成本也卷不过美国同行的,我举个例子,当时有个工程师向老板提意见,每个上流水线的工人每天干出来的零件都给计上数,只有最强壮最熟练的一小批工人拼命干完一天的工作量才是上等,可以拿到全额的工资和少量奖金,其余的完不成这个任务指标的都要扣钱,好家伙,这一招无疑是学到了我们董总的真传了,和上你们家工作得交培训费一样卧龙凤雏呀,搞不好我上你们家打工,非但赚不到钱,最好还倒贴钱来交罚款和培训费是不是?

正是罗斯福改良了美国的工资制度,这才慢慢把美国本土的消费市场给培育了起来,配上美国世界第一的生产力,这才让美国人家家都有小汽车,小别墅,能买得起各种各样的新型家电,有了美国本土市场,总算让美国制造业松了一口气,至少有个主场来提供一点基础购买力了,要是还按以前那样,工厂的剩余价值全进了资本家的腰包,那能带动的本土消费是很有限的,资本家有钱了根本不会喝牛奶,至少也得喝个八二年的红酒吧?普通人却是连牛奶也喝不起,资本家宁愿把牛奶倒掉,也不愿降价出售,其实也不是降价出售的问题,是失业以后的美国人根本就没有钱,你把牛奶杀菌以后包装上市去卖,这一路上的成本增加,哪怕牛奶的出厂价是零,到了终端销售的时候美国人民还是买不起,这就类似于某菜地里种的菜如果只卖一分钱一斤,菜农宁愿让菜烂在地里也懒得收割拿去卖是一样的,没有消费市场,你单有生产力有什么用?资本家钱再多他也只是一个人,能吃喝多少?就算他拼着腰子不要,狂包一百个小蜜,那也带动不了多少消费,要有本土消费市场,得让每个美国人都能赚到钱才行。

有了以上两点,其实美国还是个半死不活的状态,这是为啥?因为美国的生产力实在太强了,当时美国的人均生产力是世界平均的十到二十倍,这生产出来的产品美国人也不可能十倍二十倍的消费呀,于是罗斯福又弄出第三个损招,他瞄上了世界市场,可当时的世界帝国还是英国,你想动它的蛋糕根本不可能,而让美国和英国开仗又有点不敢,毕竟隔了个大西洋,两个国家打起来想分胜负不太容易,而且当时英国的架子还是挺唬人的,于是罗斯福搞出了新的骚操作,支持英国的敌人去打破英国的世界帝国,当时美国支持的对象主要是大毛和三德子,大毛那里是从美国买走了许多淘汰机器设备,还基本是用二毛人民的救命粮买的,也不知道当年饿死了多少二毛人民,大毛和二毛的梁子估计就是从当年结下来的,当时的什么红色资本家不过是美国政府推出来的一个白手套罢了,没有美国政府的同意,什么红色资本家有能量把海量机器弄大毛去?你当人家CIA是吃素的?现在某国想搞一点巴统禁运物资还是千难万难呢。另一个支持的就是三德子了,搞了个什么道威斯计划,其实就是武装三德子去干英国佬,反正只要欧洲大陆一出事,英国的世界霸权保准完蛋,随便谁出头都行,美国人是做好了两手准备的,包括当年的小日子,都被美国人暗中支持去搞东南亚,不然你以为菲律宾是怎么丢的?灰太狼打了那样的大败仗还有脸呆在军队里?其实人家是奉旨打败仗,故意让小日子南下的,目的就是为了摧毁英法世界帝国,好搞美国的关税同盟,没有关税同盟,美国的商品就不可能销往全世界,生产力释放不出来,美国迟早还得发生经济危机。

综合以上三点,就是罗斯福让美国摆脱经济危机的方法了,一是抓货币发行权,一定要让货币处于扩张状态,这才能带动信用扩张,让美元乘数涨起来,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说白了就是要有钱,第二是把购买力还给美国人民,把美国从一个生产型的国家转变为一个生产与消费并重的国家,把少数人才能拥有的财富变成比较平均的拥有,这才能激发出本土消费市场,三是想办法争取国际市场,尽量使手段去打破旧秩序,而且还很贼的躲在后面暗中拱火,自己不出头,等把老霸主掀翻之后,自己再以救世主的形象出现,顺理成章的接管世界霸权,美国能摆脱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从一个区域列强一举成为世界霸主,除了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之外,就是紧紧的抓住了货币主权,本土消费市场和世界大战这三根主线,分别从经济,ZZ和军事三方面取得突破,这是很不容易的,也是比较成功的走出中等发达国家收入陷阱的典范,是值得后进者好好学习的

作者:宇宙的小岛等

来源:雪球、百度,新经济学家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阿根廷“狂人总统”改信犹太教,揭开犹太人埋藏千年的秘密

    阿根廷“狂人总统”改信犹太教,揭开犹太人埋藏千年的秘密

    阿根廷当选总统哈维尔-米莱,做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决定,不是在阿根廷的内政外交方面提前开启他的“疯狂实验”,而是身为一个土生土长,在纯正天主教家庭长大的意大利裔阿根廷...
  • 为什么古代的路费称为“盘缠”?

    为什么古代的路费称为“盘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随着时代的变化,诸多事物都在与时俱进,其名字也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现代人还是古代人外出时都得随身带钱,用...
  • 1994年,尼克松临终前表示后悔访华: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1994年,尼克松临终前表示后悔访华:我们可能创造了一个科学怪物

    上世纪70年代的世界格局产生了奇怪的变化,中国和同属社会主义阵营的老大哥苏联由于交恶的原因已经越走越远,苏联更是在我国边境陈兵百万。而我国却出乎世界各国意料的和美国...
  • 中国银行前董事长刘连舸风流韵事:娶了儿子女友!

    中国银行前董事长刘连舸风流韵事:娶了儿子女友!

    金融打虎不断,而且一口气三位大虎被通报。10月7日下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官网消息显示,中国银行原党委书记、董事长刘连舸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刘连舸,男,汉族,1961年...
  • 钟循仁:从红色中国省委书记到落发为僧

    钟循仁:从红色中国省委书记到落发为僧

    红军史上曾经把一次重大失败列为悬案,进行数十年追查。这次失败,不仅丢失一省之地,就连省委书记都生死不明、不知所踪。丢失的这一省之地,现在大家肯定也都没听过:闽赣省...
  • (图文)一文看懂五胡乱华:华夏至暗时刻,究竟是谁拯救了汉族?

    (图文)一文看懂五胡乱华:华夏至暗时刻,究竟是谁拯救了汉族?

    公元304年-439年是汉人最不愿回想的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来到中原开趴体爱种地的汉人差点儿被团灭这就是史书上一笔带过的五胡乱华那么,五胡究竟是哪五胡呢?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上(十二)

    看着自己的同胞倒在自己面前,人们有彷徨,有佩服,有惋惜,有伤心,也有害怕,同时,也在他们心里长出了仇恨,扎下了根!“还有人有话要说...
  • 华为,动摇美国国本

    最令美国人担忧的事情发生了。华为新手机发布后,美国股市里那些竞争对手们的股票应声暴跌,甚至直接拉低了美股大盘指数。这一次,我们可以说华为是真的威胁到了“美国国家安...
  • 世界核试验始末

    1945年7月16日清晨,美国在新墨西哥州阿拉莫戈多的一个沙漠试验场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从此开启了核试验的历史。 自此至1996年《全面禁止核试验条...
  • 日本那么小,为什么总在对外侵略!?

    从1592年到1945年,400年的时间内,日本在东亚地区先后发动了万历朝鲜战争、甲午战争、日俄战争、侵华战争等大规模兵燹,这一系列剑指东亚的侵略行动,从丰臣秀吉贯穿至今。究...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