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袭盈事件谈谈门阀与贵族之区分

繁体
1、引言

最近,董袭盈事件火爆全网。很多人对于董袭盈事件的批判,常常引用一个概念,叫做“门阀”。在中国的特殊意识形态体系中,往往有强烈的平等诉求,那么这种平等诉求对于历史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对于门阀和贵族制度的敌视。
那么,门阀和贵族这两个概念是可以等同的概念吗?
从历史来看,贵族一般用于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模式中(即分封体制)和中国先秦时期的封建制。而门阀则用于秦以后的社会形态之中,尤其指向的是魏晋时期的门阀体系。
由此可见,仅仅从历史时序排列来看,门阀与贵族就不是同一个概念,相反它们的区别,远远大于它们表面上的相似性。
早在韦伯那里,韦伯就发现了一个事实,即西欧现代化进程中,依赖于中世纪时期的封建制。这并不是说封建制本身会缔造着现代社会,而是说封建制的边缘地带,会提供一种现代社会产生之土壤。
西欧中世纪的封建制之所以与现代社会产生密切相关,乃是因为封建制提供了一种无政府的,非中央集权制的模式。理想的封建制构造在于,
1、契约制。即封建制下,各个分封主体都具有一种契约关系,由契约关系缔造着一种权责一体的倾向。在中国的先秦时期,孔子就说要维护一个封建秩序,必先正“名”。这里的“名”指向的就是封建秩序中,不同等级和不同封建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定,这个划定提供了一个最初正义的标准,就是权力(权利)与责任之间的统一。
2、封建制缔造着一种基于荣誉的伦理观。无论是中国的先秦,被称之为春秋大义,还是西欧封建制,封建制缔造的基本伦理取向乃是荣誉。后来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也提及,贵族制最重要的内涵就是荣誉。在西周与春秋时代,战争被视为一种权利,与后来的抓壮丁不同,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战争,并不是平民参与的,而只有贵族集团才有资格参与。
3、封建制模式中,乃是一个权力高度分散化的模式,形成了一种普遍的,非法定的,必须对于其他封臣和贵族意见的商量,形成了基本的民主协商的思潮。所以封建制中,缺少一个中央集权制政府。
上述的特质,都或多或少地被现代社会所继承着。
但是中国在秦朝一统六国以后,就消除了先秦时期的封建制,转向了所谓的中央集权专制模式,也可以被视为所谓秦制模式。
而魏晋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了门阀政治,门阀政治的出现,与专制社会密切相关。门阀是专制的镜像,而不是封建贵族模式。
之所以说门阀是秦以后的专制产物,乃是因为门阀具有如下的特点,
1、门阀之所以形成,不在于地方化,而在于中央化。贵族势力扎根于地方,而门阀之所以逐步形成,是因为门阀在中央有代理人。东晋时期的王、谢家族都是中央级别的高官,他实质上是中央集权模式的变种,而不是对于中央集权的颠覆。
2、门阀是具有寄生性和依附性的关系,门阀依赖于中央集权的专制模式,他并不试图改变这套体制,相反唯有在这套体制中才能获得最大利益。即所谓“朝中有人好做官”,门阀体系中,实际上是希望中央有人,所谓“上头有人”。因此曹操之所以能够成为孝廉,根本原因就是他的父亲和爷爷都是朝中的高位。袁绍四世三公,也是在于其家族可以在朝中有人。
而贵族制度却无需这一点,贵族制度是与地方势力密切相关的。
托克维尔在讨论法国大革命时期就指出,随着法王中央集权的加强,贵族原本本来应该为地方做事,要为地方付出的义务被法王剥夺了,但是还享有所谓的权力,这导致了百姓的怨恨,是引起大革命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在中国也是如此,所谓“封而不建”成为了中国古代皇帝统治帝国的秘方。李斯就建议秦始皇,对于自己的子弟,重赏赐之就可以了,没有必要效法西周的封建制。到了明朝时期,各个藩王在各地占据特权,但是并不尽有义务,以至于后来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被农民军做成了福禄宴。可见这样一套体系,是多么遭到民众的怨恨,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3、中国的门阀之所以与传统的贵族模式有很大的不同,就在于门阀主要是文官形成的产物,而不是军功贵族。说白了就是,门阀不得不寄生于专制模式中,因为门阀的权力本质上是专制的外化形态,他们自身没有独立性。而军功贵族形成的封建制,各个诸侯王是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的。因此中国魏晋时期的世家大族,都是以所谓谈玄论道为主要工作,何谈能够制约皇权?
所以,中国古代有着一条基本的现象,就是存在着一收一放的模式中,无论是皇权集权,形成了一般我们所谓的“盛世”,还是一放,形成了中国的分裂格局。它们本质上只不过是基于秦以后的专制模式下的产物。
无论是统一,还是分裂,都不构成对于固有体制的冲击和瓦解,
而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尤其是宋以后,文官取士,在表面上形成了宋朝,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宋朝表面上显露出一种更为开明的假象。实际上恰恰是中国古代专制模式进一步加强的表征,因为此时表达为,底层上升,基于科举制的士人们,他们对于体制的依附性更强。
所以唐太宗就说道,天下英雄入我彀中也。有人曾经说到,中国的科研活动,何尝不是一种天下英雄入我彀中的安排呢?

来源:林曰论衡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