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可夫是二战时期极富盛名的元帅。然而,他的“成长之路”充满了曲折,在一次和德国的战争当中,他就遇到了一件非常丢面子的事情。
1941年,德国向苏联发动了闪电战,接连攻下了苏联的很多地区。为了保护住苏联的有生力量,避免德国被围歼,苏军参谋长朱可夫在作战会议上提出:暂时放弃基辅地区,将西南方面军撤退到第聂伯河的东岸去。
不过,斯大林却不这么认为,他觉得一定要在基辅地区和德军决一死战,双方的讨论很快上升到了争吵。
关于谁对谁错这一问题,现在已经很难评判,毕竟历史不能重写。可朱可夫所要面对的,是愤怒的斯大林,这其实就已经比较危险了。
斯大林是一个处事多变、灵活敏锐、眼光长远的人,正因如此,他才能在政界游刃有余,并一步步走到最特殊的位置上。可是,高级别的苏军指挥官大多身经百战,且脾气不小,双方因为军事上的事情发生争吵,那基本上就是针尖对麦芒了。
斯大林手段强硬,不过并不是一个不讲理的人。而这一次,朱可夫就撞到了“枪口上”,两人争吵的情景愈发激烈。
虽然周围有很多苏联军队的高级将领,但谁都不敢上前去为朱可夫求情,因为基于到底撤不撤兵的事情,很难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双方都是有理有据,谁也不愿服输。
在这种危急关头,斯大林要表现出自己的权威性也很正常,毕竟战机稍纵即逝。当时所有人都摒住了呼吸,将领们都不希望领袖动怒,他们也不希望失去朱可夫。
结果,就在这个时候,斯大林的侍卫长阿尔卡季耶夫突然走上前来,对准朱可夫的脸上就是两记大耳光。
所有人都看懵了,他们都不敢相信眼前发生的一切。
然后,阿尔卡季耶夫大声喊道:“统帅部的命令必须无条件去执行,抗命者将被撤职,情节严重的还将被送上军事法庭!”
朱可夫也知道“送上军事法庭”意味着什么,他和斯大林的激烈争吵,其实都已经可以算是“情节严重”了。这两记耳光的作用确实很大,在让朱可夫冷静下来的同时,也让斯大林冷静了下来。斯大林只是单方面解除了朱可夫总参谋长的职务,并且将他降职为预备队方面军的司令员。
在短短两个月之后,朱可夫在争吵时提到的“可能情况”变成了现实。
70多万人的西南方面军突然遭遇了灭顶之灾,斯大林感受到了“晴天霹雳”,也开始放下成见,认真思考起朱可夫所提出的问题。毕竟,朱可夫在关键时刻敢于站出来说真话。
于是,斯大林赶紧找来了朱可夫,委他以重任,让他去炮火纷飞的前线救急。
之后,朱可夫在列宁格勒、莫斯科、斯大林格勒以及后来的柏林战场上表现非常突出,一路高歌猛进,最终逼得希特勒举枪自尽。
朱可夫凯旋的时候,整个苏联都记住了他的名字,民众们欢呼雀跃。
当时苏军的将领们纷纷在各种报纸上刊登署名文章,为斯大林歌功颂德。战功卓越的朱可夫自然也不例外,他在苏联《真理报》和《红星报》上都有撰文,将卫国战争所取得的重大胜利全都归结于斯大林。
不过,朱可夫没有忘记那个扇过他耳光的阿尔卡季耶夫,他没办法责怪斯大林,也只能拿阿尔卡季耶夫开涮。
他觉得,战争初期的损兵折将,都是因为斯大林身边的“小人”在作祟,他压根都没有料到,若不是阿尔卡季耶夫那两巴掌,历史估计都要改写。
许多人都看不懂朱可夫此举究竟是基于什么样的居心,大家都觉得,当时阿尔卡季耶夫就是为了救朱可夫才打的,不然一个侍卫长有什么理由敢去打一位总参谋长呢?
很多人为阿尔卡季耶夫打抱不平,认为朱可夫是恩将仇报。
很快,这些消息也传到了阿尔卡季耶夫的耳朵里。对此,他表示:“我在领袖身边呆了这么多年,难免也会有疏忽的时候,朱可夫元帅能够对此直言不讳,也说明他是一个极为耿直的人,让他为我说好话,岂不是让领袖下不来台吗?”
结果,在战后的一段时间里,朱可夫的名望大涨,甚至要盖住了斯大林。
有一个调查组开始暗中调查朱可夫的动态,他们很快就找到了阿尔卡季耶夫,希望他能够提出一些证明。
不过,阿尔卡季耶夫却说:“朱可夫对领袖身边的人有意见,他也是出于对领袖的担心,没有掺杂什么个人的私心和杂念,他的忠诚也是经得起考验的。”
在赫鲁晓夫时期,朱可夫渐渐远离了权力的中心,很多曾经和他关系较好的朋友因为他的耿直也渐渐疏远了他。但是,自始至终,阿尔卡季耶夫都没有说过朱可夫一句坏话。
参考资料:
王伟.朱可夫被扇耳光[J].领导文萃
王伟.让苏军元帅敬佩的“小人”[J].文史博览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历经数个朝代的更迭,皇帝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是“朕”这个自称词却亘古不变。为何古代皇帝会挑选“朕”来自称,且后世的皇帝也没有更换?古...
-
▲张啸林(中)与杜月笙1940年8月14日,上海三大亨之一的张啸林,在自己的公馆被杀,一时间成了上海滩的头条新闻,张啸林,一个上海滩的青帮老大、头面人物,人际关系复杂,恩...
- “此间生活虽较被捕前为苦,但精神反较在津时为佳……所有时间均由自己支配,反觉身心悠然……不知何者为痛苦、为忧虑也。”这是国民党第十一战区长官司令部的原少校参谋朱建...
-
此名将一生只打一仗,换来三百年无人敢犯中原,他说的一句名言流传至今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在中国浩浩荡荡的5000年历史当中,西汉的存在尤为耀眼。统治者励精图治,为官者忠心耿耿,武将于战场之上,抛洒... -
殷墟甲骨文是一种非常成熟的文字,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按照文字发展逻辑,殷墟甲骨文之前,应该已有成熟文字或初熟文字。但问题是:殷墟甲骨文之前...
-
原南通市委书记吴镕回忆:晚9点,敲开副国级领导邹家华的家门,只汇报了两句话……
本文是曾任江苏南通市委书记吴镕的回忆文章,记录了他在江苏南通亲历的二三事。文章有删节——南通在全国是最先达到人均GDP超万元的四城市... - 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些人名显得异常奇怪。比如:夫差、阖闾、斗榖於菟、勾践...这些名字读起来十分的拗口,看起来也怪异,甚至给人一种"外文音译"的错觉。当我们翻开《左传》《...
-
巴黎和会:中国第一次向西方列强们说出了:NO!1919 年 1 月,法国巴黎的大街小巷洋溢着轻松欢快的气氛。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齐聚巴黎,...
-
中国民俗100图
-
疑案之疑:斯人已逝,案未破——朱令“铊”中毒案的证据、责任与嫌疑人
在朱令被投毒的18年中,校方、医方与她的同学们都在尽量避免向公众回顾事件的细节。而警方也不曾披露任何办案进展和信息。朱令案如同一个黑匣子,被层出不穷的谣言所裹挟。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