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传奇·河北民俗文化之平调落子

繁体

来源:根据河北旅游文化广播系列节目《燕赵传奇》音频整理

主持人:韩伟/主讲嘉宾:褚亚玲

太行并蒂莲 梨园姊妹花

韩伟:

上一回我们听了冀南的梨花大鼓,一张桌子,一把三弦,一面小鼓,一对月牙铜板,艺人们优雅的开唱了!告别了跌宕起伏的的长书,咱们到武安听听地道的家乡小戏——武安平调和落子。一个小地方竟然出了两个剧种,这一对双生的梨园姐妹花是怎样长成的?几百年的流传,老艺人又留下了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我们就跟随石家庄学院褚亚玲博士一起走进今天的《燕赵传奇》。

褚亚玲:

河北武安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深厚的古老积淀,有“小北京”之称,当地有著名的文化三宝。哪三宝?“磁山文化”、“固义傩戏”和武安“平调落子”。

今天咱们就说说其中的一宝——武安的平调落子。武安平调和武安落子其实是两个剧种,风格呢也有不小的差异,平调唱腔优美,表演奔放,善演古装大戏;落子戏诙谐幽默,乡土味浓,善演家常里短的小戏。它们经常在一起演出,习惯上合称武安平调落子。翻开中国戏剧史,一个县市能有两个剧种并能同时演出,在全国实属罕见。

武安平调起源于什么时候呢?历史上没有准确的文字记载,却留下了两个传说。一说,明代时武安有两个兄弟,都是落魄文人,分别创立了武安平调和开州平调。还有一种说法,在明清末时,武安和村的白某,西湖村的曹某,在河南演唱怀调很有名气,后来回乡创办了曹白两科班。他们在怀调的基础上,吸收武安方言和民间歌曲,逐步形成了武安平调。这个传说比较可信,因为曹先生和白先生收的徒弟都是按班次排辈儿,解放后还在一些老艺人中流传。另外,艺人中还有“平、越、怀”不分家的说法,也就是说,平调、越调、怀调艺人在一起唱戏,吃喝不分家。从剧种本身看,平调与怀调不仅剧目、表演基本相同,而且唱腔、曲牌也有许多相同之处,黑脸唱腔几乎完全一样。所以,这个说法是比较可信的。

那武安落子又是怎么来的呢?明朝一个叫胡赛的人写了本《武安史话》,说武安在明朝的时候就有戏楼了,落子戏是演出剧种之一。最初叫“硬歌”,没有乐器,坐着硬唱,后来逐渐发展为一人脚踏小鼓,手持竹板,顺口编唱。到了明末清初,有的地方又出现了“打霸王鞭”、“翠月檀香”的舞蹈形式。随着时间的推移,“硬歌”的曲调与“翠月檀香”舞蹈形式相结合,就这样形成了武安落子。

武安的老百姓们爱听戏,甚至有一天演好几台戏的,过去的年月,绅士商人喜欢皮黄梆子,农民们喜欢本地土戏平调落子,可是戏文中有些内容被认为有伤风化,还常常被官府禁演。不过,这也挡不住老百姓对平调落子的喜爱。

韩伟:

说起武安平调落子,不得不提一位传奇人物,谁呢?“朝阳沟之父”杨兰春。他小时候当过和尚、做过补锅匠,最后却跟平调结下了不解之缘,华丽转身,成了一名艺术家。这一路走来,杨兰春经历了哪些曲折坎坷呢?他又怎样披荆斩棘一路向前呢?

褚亚玲:

大家还记得豫剧《朝阳沟》吧,作者是谁呢?就是杨兰春。1920年秋天,杨兰春出生在武安管陶的列江村(现已改名为朝阳沟村)。家里穷的叮当响,没钱供他念书,所以杨兰春只读了三年小学就辍学了。

为了给家里减轻一点负担,也为了自己能混上一顿饱饭,十三岁起,杨兰春就开始外出讨生活。他当过和尚,给寺院捡捡柴火,喂喂牲口,寺院的僧人为人家举行葬礼和祭奠亡灵时,帮着敲敲木鱼。后来,他又去做补锅匠,先是给师父拉风箱烧火,接着替师父挑担子。

可这也不是个长远之计。杨兰春天生一副好嗓子,也能唱上那么几句,就琢磨着加入戏班子讨生活。当时武安有一个杜更会落子班名气很大,杨兰春就拜在了杜更会的门下。拜师要签下一纸契约,十四岁的杨兰春一看上面的字据,小脸都吓白了。契约上面写的什么呢?

“立嘱徒弟杨有根(杨兰春),甘愿在杜更会名下为徒。三年满,四年圆,悬梁服毒,投河奔井,死不见骨头,活不见肉,与师父一概无干。”

这样的契约太苛刻了,这不等于把命卖给人家了吗?后来,父亲去找他,父子俩见了面哭成一团。父亲说:“孩子,咱死死在一块儿,要活一块儿活。咱回去吧,你娘还在家哭呢!”杨兰春一想,家里连吃的都没了,自己总的养活自己、养活家吧!哭过之后,杨兰春反而劝慰父亲放心。最后,父亲揣着师父硬塞给他的两个馍,两步三回头的走了。

不急不徐,杨兰春一段快板如何金榜题名?

不破不立,房志彬一曲悠扬怎样载入春联?

褚亚玲:

尽管契约上规定的苛刻,可实际上,师父杜更会对这个聪明伶俐的徒弟格外照顾。四年时间,杨兰春光是戏词就记下一百多本。到他八十来岁,还能把许多戏词倒背如流。

少年时的戏班经历奠定了杨兰春深厚的武安落子功底。1950年秋天,杨兰春被推荐到中央戏剧学院学习。按当时校方的规定,入学前还要经过考试,学员一个一个地“过堂”。杨兰春不慌不忙,说了个快板书。他找来四块瓦片,丁当丁当敲打起来,哼着武安落子声腔说唱起中原突围的故事,一气说完,全场鼓掌。第二天学院张榜公布,杨兰春榜上有名,正式被中央戏剧学院录取。

在中戏学习的时候,他还改编了歌剧《小二黑结婚》,大量地运用了武安平调的旋律,还有当时武安平调的主要演奏乐器—轧琴。赵树理看了剧本后,高兴的说:“这些唱词很有味儿,农民一定喜欢听。”

“清凌凌的水来蓝圪莹莹的天,小芹我洗衣到河边……”那清脆的歌声唱起来,也让《小二黑结婚》一炮打响,成为继《白毛女》后又一部影响较大的歌剧,还成了中国歌舞剧院郭兰英的保留剧目。

后来,杨兰春又创作出了《朝阳沟》的剧本,里面的唱词大量运用了武安落子的声腔和白话。剧中亲家母的对唱,多处引用了不少武安言,用了不少武安落子的旋律。如“棉花白,白生生,萝卜青啊,青格凌凌凌,麦子个个是饱硬硬,白菜长得磁钉钉”等。

杨兰春老先生八十多岁的时候,说到许多人与事,有的已经记不清了,但说到平调落子,他却异常兴奋!他能大段大段地背诵落子戏里的原词,并且连连称赞说:“落子真是好东西,可千万不能丢呀!”

杨兰春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跟师父杜更会的悉心教导是分不开的。杜更会生于1911年,1980年去世,也是武安落子戏的著名演员。这位老艺人一辈子培养二百多名弟子,杨兰春是一个代表。杜更会的儿子杜艮芳也是优秀的落子演员,现在是国家非物质遗产武安落子的继承人。

褚亚玲:

武安平调的演员中,还有一位倍受欢迎,甚至被老百姓写进了过年的对联中。您听听:

平调落子家乡戏听听过瘾

跑城背靴志彬演一饱眼福

甚至有的村还在墙上写下这样的标语——热烈欢迎房志彬来我村演出。这位被乡亲们追捧的武安平调演员,就是房志彬。1945年,房志彬在邯郸北牛叫村出生,稍大一点,就开始学习唱戏。他的拿手好戏是什么呢?就是《徐策跑城》、《寇准背靴》。房志彬所演过的戏中,《跑城》是他的代表作,几十年来演出场次已经达到两千多场,也是平调这一地方剧种演出场次最多、争光最多的一出戏。

韩伟:

一个平调演员,竟然拥有那么多的粉丝,还被老百姓写进春联里,在那个年月里,实在是稀罕事儿。那么,房志彬为什么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

褚亚玲:

因为他心里有观众。有一次,房志彬在武安市南丛井村演《跑城》,突然下大雨,台下没看棚,观众到处躲雨看戏,不少人爬到舞台口。正在演《跑城》的房志彬喊道:“不要乱跑了,都到舞台上来看吧!”他叫剧团的同志把舞台两边的幕条撩起来,顿时,舞台前后左右都站满了人。前边人围着地毡边坐下看,后边人站着看。紧接着《跑城》又开演了,演出过程中他的情绪倍增,前后左右观众掌声不断,演完后不少观众还舍不得离去。

武安的峭河村、涉县的马布村、上清凉等村都有个看戏风俗,戏唱好了往台上扔香烟糖果,唱不好往舞台上扔石头。房志彬在涉县张二庄演《跑城》时,舞台上空像天女散花一样,扔满了香烟糖果,成条香烟都扔到了台上,台上台下人们的情绪高涨,欢呼一片。

不过,房志彬对已有的成就并不满足,他肯钻研、爱琢磨,想把一切都做到最好。《跑城》演得最好的要数麒派艺术大师周信芳,他就跑到电影院,把周信芳的《跑城》一连看了六遍,找到了自己的差距,从基本功开始练。剧团整年在农村演出,经常是一天两场、三场戏,房志彬场场都有戏。演完戏,别人都去休息,他不休息,卸了装不洗脸就去跑圆场。一跑就是几十圈、几百圈,一直跑得浑身是汗,精疲力尽为止。

为了把舞台上的人物演活,为了演出个性,他一改“为唱而唱”的弊端,用自己的技艺展现人物心灵。当徐策因为薛家军的到来高兴不已时,他用了老生的“髯口上展”技巧,只轻轻的一弹,一缕银须飘上展翅,让人感觉轻松而潇洒。别人多用“帽翅功”来表现角色的忧思,房志彬做了突破,用于表现喜悦,当唱到“只觉得身轻步健如腾空”时,微微一笑,转身提腿,头上的帽翅单展颤动,脚下单腿平衡的蹉步,在台上左右飘动。每次演到这个地方,观众不由自主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唱到“今日上朝快如风”时,他又创作了一系列的舞蹈动作——右手缠袖,左腿踢蟒,左手顺势抓住,然后用左脚踢前蟒角、右脚踢倒蟒角,侧身从舞台右侧走向左侧,动作既漂亮又利索,很符合徐策内心欢喜、急切上朝的心情。在唱“三步并作两步走,两步并作一步行”时,他先是老态龙钟,吹须慢行,而后是双腿交替急跑,两脚套步快行,既别致,又生动。这一连串难度大、变化多的动作,既要体力,更要技巧的优美表演,为《跑城》增添了艺术光彩,“跑”出了自己的特点。

风雨无阻,老戏骨不辞辛苦谱写哪般传奇?

义无反顾,艺术家带病演出留下何等美誉?

褚亚玲:

房志彬不仅演戏演得好,在人品上更是没得挑。人们一提起他,全都会竖起大拇指。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常年在太行山的农村、工矿演出,与群众同甘共苦,丝毫不讲特殊。练帽翅功的时候没有展簧,他就想办法买自行车上的坐簧试着做。试验好了,不光自己用,还送给本团的须生演员一人一对。他戴的髯口,黑三、白三、白满,全是他用旧髯口自己一个一个打的。

尽管他已经有了名气,依然和大家一起装车卸车,不骄傲、不自满、不摆架子。一次剧团往武安南丛井村赶场,天刚下雨,道路泥泞,房志彬和大家一齐跳入泥水中推汽车。还有一次在涉县演出,天寒地冻的,房志彬因为连日劳累牙疼、偏头痛、连嘴都张不开,饭不能吃,嗓子也哑了。可村上的观众点名要看他的戏,他咬咬牙,找医生打了两针,就登台扮戏。

另外,1990年在原东风剧场演出、2000年在邯郸东边农村演出《跑城》,天太热,房志彬曾两次晕倒在舞台上。

1985年,已经成为中国剧协副主席的杨兰春,在家乡邯郸看了房志彬演出的《跑城》,一定要见一见演员。见面后,他连连夸赞说:“想不到咱们平调落子还有这么好的须生演员!这就叫小剧种大演员。不错,不错,很有功夫!”后来,房志彬还被誉为“河北第一跑”。

为了继承和弘扬武安平调落子,当地主管部门也积极采取措施,创办戏曲班,不断地扩大招生和办学规模,使武安平调落子后继有人。可近些年来,传统戏剧曲艺普遍衰落,平调、落子两朵姊妹花也出现了衰退现象,走近低谷。2006年5月20日,武安平调、落子,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也衷心祝愿这两朵姐妹之花,能长久地绽放在燕赵文化的百花园,散发芬芳。

这正是:

太行花开并蒂莲,平调落子唱百年。

武安乡土是养料,文化遗产代代传。

2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一百幅书香门第经典对联,百读不厌,值得珍藏

    1、青山不墨千秋画;流水无弦万古琴。2、身比闲云,月影溪光堪证性;心同流水,松声竹色共忘机。(王剡题天台万年寺联)3、一经飞红雨;千林散绿荫。(龙门联)4、山静水流开...
  • 中华文化和文学常识大全

    一:文学常识 一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2.三国:魏、蜀、吴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4."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
  • 中国古代十大经典家训

    导读: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端蒙养、重家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家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中国传统...
  •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起名字的那点事(很有意思)

    中国人的名字每当看到高渐离、霍去病、辛弃疾、东方朔、王羲之、张九龄、柳如是这些别出心裁、古雅动听的名字,总是忍不住停下来细细品味。若再对比现代人的名字,就会发出“...
  • 中华礼仪用语大全思维导图

    中华文明,作为全球历史最为悠久且连绵不绝的文化体系之一,其深邃的历史积淀与博大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语言表现形式——礼仪用语。这些礼仪用语,如同镶嵌于...
  •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是哪八道,六亲不认是哪六亲?大涨知识~

    胡说八道、六亲不认,这些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听到的词语,再熟悉不过了。但它们具体指的是什么,有什么样的含义,恐怕我们还真不一定知道!今天一起科普一下吧。人有三急。这一...
  •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你应当知道的中国 “祠堂” 文化

    关键词:祠堂文化,渊源流长。中华文明,千古流芳。祖德宗功,传承弘扬。昭示后人,耀祖荣光。民族振兴,重拾信仰。新时代家风建设被提升到治国理政的新高度,使家风建设的重...
  •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中国丧葬礼俗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特征、性质与规律,剖析传统丧葬礼俗的历史意义与现代价值,挖掘并弘扬传统丧葬礼俗中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优秀的殡葬文化精华。通过对传统“丧葬礼俗”产生...
  • 中国老家规,这就是教养!(传承)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中国自古以来都有着规矩的说法,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家的地方必然就有家规。老话常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可是现今,很多父母却丢弃了古训,教育孩子丝...
  • 时代年轮话百年(中)十一

    排着队唱着歌,美华领唱电影《苦菜花》主题曲:苦菜花儿开满地黄,乌云当头遮太阳,鬼子汉奸似虎狼,受苦人何日得解放?……,合唱:苦菜呀花开呀!闪呀么闪金光,朵朵鲜花映太...
  •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二十四节气中为何只有小满,没有大满?

    2024年05月20日明日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小满小满不满,麦粒渐满;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小满小满,生活美满。《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载:“四月中,小满者,物致...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