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巴中市通江县、南江县发布通告称,城区将禁止私自熏制腊制品,熏制腊肉、腊肠等,则需要到指定的熏制点。这些指定的熏制点并非免费,而是要收取一定的费用。通江县一集中熏制点还宣称仅熏制在该公司购买的肉制品,这引发了质疑。
熏腊肉是西南地区悠久的传统,已经有几千年历史。腊肉通常都是在农历腊月(十二月份)加工,所以称为腊肉。加工手段就是将肉加盐腌制再烘烤,并在日光下曝晒。腊肉可以长期存放,防腐能力很强,味道极具特色,已经成为湘菜和川菜不可或缺的食材。
禁止个人熏腊肉的消息在网络传播后引起质疑:
这个举措是否合理,环保效果到底如何?是否收费?是否存在借机牟利?
2023年11月23日,通江县做出回应称规定欠妥表示致歉;南江县到底是停止或者修改具体方案还在探讨。
其实,对老百姓而言,最重要的一个问题是集中熏制是否收费。
如果政府集中熏制点提供免费服务,一方面方便人民群众,一方面保证空气不受污染,这就是两全其美的方案。
问题是,免费服务由谁来长期提供呢?
我们看到,这个通告高举着环境保护空气质量的大旗。通江县、南江县的通告范围是限定在城区,目的是避免城区空气被大量熏烤的烟雾污染。
近年,各地颁布很多地方性政策都喜欢将环境保护当成万金油。
在环境保护和空气质量的目标下,很多地区早已禁止农民烧秸秆。秸秆是否应该烧或者粉碎发酵还田,都需要有关部门拿出权威结论。
除此之外,某些地区农村禁止烧柴做饭,禁止烧煤取暖,禁止春节上坟烧纸,禁止放鞭炮,诸如此类的规定层出不穷。
如今,我们正在全方位拥抱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而自己的传统如何去传承或者对外传播,依然存在方方面面的差距。
一方面需要加大保护各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又要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推动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社会。
这其中对治理能力和决策水平提出很多要求。
一个传统社会在迈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出现很多碰撞。
俄国历史上公认的杰出帝王彼得大帝在位期间,也曾推出过一个非常有趣的改革措施。
彼得一世青年时期亲自前往西方考察学习,回国后进行改革,颁布各种制度。改革涉及政治、经济和军事各个方面,但从剃胡须开始。
俄国男子认为胡须是“造物主赐与的装饰品”,因此几乎所有人都习惯蓄须。
彼得一世颁布了开征胡须税的命令。凡想要保留胡须的人,必须缴税。
从胡须税的纳税金额可以看出,这个税种目的绝非是简单的移风易俗问题,而是财政收入问题。
胡须税分等级征收:
第一级:皇室、贵族和官员,征收600卢布/年;
第二级:客居俄国的第一类身份的外国人,征收100卢布/年;
第三级:中下层商人、工商区居民,征收60卢布/年;
第四级:仆役、车夫、教堂低级服务人员和莫斯科居民,征收30卢布/年;
第五级:农民只需在进城时为自己的胡须支付1戈比/次。
事实上,开征胡须税并不只是为了改变俄国传统习俗,而是获取财政收入的一个手段。
俄国国库迅速充盈,使彼得一世可以发动对瑞典的战争。
十七世纪末,瑞典与俄国、波兰、丹麦、德意志诸国进行了一系列战争,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德意志北部以及奥得河和易北河的通航河口。从此,波罗的海变成了瑞典的内湖。
瑞典称霸海上及其侵略行径引起波罗的海沿岸诸国的不满和恐惧。1699年12月,俄国与丹麦和萨克森缔结了对瑞战争的条约“北方同盟”。
1700年11月30日,彼得一世率领四万俄军在纳尔瓦城附近对战瑞典查理十二世的一万精锐,俄军俄军阵亡约8000人,瑞军阵亡不到3000人。俄军被迫投降。
纳尔瓦战役的失败,使彼得一世意识到新的改革方向,立即加紧俄国正规军建设并装备新式火炮。
1709年7月8日,彼得一世指挥俄军在波尔塔瓦战役击溃了瑞军。查理十二世率少数随从逃往奥斯曼帝国。俄瑞两国的战争,直到波尔塔瓦之战才出现了有利于俄国的转折点。
1721年,彼得一世击败了北欧霸主瑞典王国,在大北方战争中大获全胜。
为了表彰彼得一世的光辉业绩,俄国元老院将彼得一世加冕为“全俄罗斯的皇帝。”
从此,彼得一世从俄国国王升级成了皇帝,俄罗斯帝国就此诞生。
彼得大帝至今依然是俄国人心目中的第一帝王,其实与他采取什么改革措施无关,最重要的是他把俄国变成了一个欧洲强国,开启了俄国大国扩张之路!
至于所谓的胡须税,完全是彼得大帝辉煌伟业上的一个小插曲,世人只会会心一笑而已。
历史已经证明,成王败寇是铁律。
当然,除了这个铁律,我们如果回顾彼得大帝的改革和一生自强不息的进取过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彼得大帝不可能推出一项无关紧要或者莫名其妙的政令。
那么,彼得大帝开征胡须税的深意还应该引起后人思考。
令人遗憾的是,彼得大帝去世后,胡须税随之取消。
人亡政息,是人类历史的典型现象。
几千年了,从始皇帝开始就从未想明白身后事。
来源:汉唐智库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一名模样十一二岁的女孩,上着吊带、下穿短裙,随着音乐跳舞,做出眯眼、嘟嘴、扭屁股等表情、动作……该短视频下方的评论区,一些留言不堪入目。这是《法治日报》记者近日在...
-
“饿了么”一站点两名连襟骑手先后猝死,生前3天每日工作超11小时。
今天早上,一打开手机,就看到一则快讯:“饿了么”一站点两名连襟骑手先后猝死,生前3天每日工作超11小时。说是山东枣庄一位外卖员在小区门口倒下,抢救无效死亡。点进去才知... - 看了这个标题,估计很多人不服:不可能,怎么会,那不是已经启动调查了吗?确实,是启动调查了,等调查结束,董小姐大概率会失去当前的职位、学位、地位……但她绝不会沦落到...
-
众所周知,在这个信息时代,大家已经被铺天盖地的广告覆盖,想要使用浏览器搜索一下问题,前面几页都能是广告推广,极其夸张。但最近某款导航软件,更是将离谱妈妈给小离谱开...
-
曾几何时,疫苗接种点人头攒动,大家纷纷挽起衣袖,在医生准备打针时,得知了疫苗的名称——“科兴”。可谁又能想到,这个在2021年创造1280亿营收、956亿净利润的疫苗巨头,居...
- “新词”泛滥何时休?成都市郫都区苟大权工作室 苟大权伴随时代的脚步,新词新语应时而生,既丰富了语言世界,又生动地反映了我们当下的生活面貌,的确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
“她的副院长父亲”成怀疑对象!本科生发14篇SCI论文事件细节曝光
5月7日,《重庆这8位同学获国家奖学金》的微信公众号推文提到,来自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年级的学生刘某乔已发表十余篇SCI论文,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有网友质疑:... -
01“心惊肉跳”、“道德沦丧”前两天,朋友圈看流传着这样一个截图,看完只能用“心惊肉跳”、“道德沦丧”来形容这个截图里的内容:是的,你们没看错,竟然有人在售卖HIV患者...
- 4月27日,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中央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其中包括北方某省的一些地方在项目集中开工...
-
关于董小姐的事件各方都已经下场,但是结局到底会怎么样呢?很多人持悲观态度,会认为不了了之。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最高层级的医政调查,因为这代表着国家的权威,也满含着无...
-
社会中的"隐形门阀"是阶层固化的核心机制,它通过合法化外衣包裹的垄断性规则,将权力、财富与知识代际传承,形成现代类似"种姓"的制度。这些门阀不像封建时代的贵族制度那样...
- 说起民国,不少人脑海里会浮出影视剧里的桥段:民国时代,风雨飘摇的上海滩,有灯红酒绿,也有名媛大师。多少英雄豪杰前赴后继,演绎了一出出江湖恩怨,故事令人荡气回肠。然...
-
为什么说放任中南半岛统一,终会成为中国的心腹大患?中南半岛上自出现政权以来,从未真正实现过统一,为何?在我国的记载中,从汉朝开始就有了关于中南半岛情况的记载,算到...
-
日前,一张网传的“行政处罚决定书”引发外界关注:唐山男子秦某某因动了嫖娼心思被承德警方罚款500元。据网传截图显示,这张“行政处罚决定书”由承德市公安局鹰手营子分局营...
-
几个世纪以来,世界的数次全球化浪潮皆因海而起。西方海洋国家通过殖民扩张迅速发展起来,但内陆国家却长期被剥削、被掠夺,一直深陷贫穷的恶性循环。For centuries globali...
-
左宗棠收复新疆,赵尔丰收复西藏,虽落赵屠户骂名,却保一方平安,功在千秋
没有左宗棠,我们将失去新疆。但多少人知道,若没有赵尔丰,我们现在去西藏也是需要护照的。提起赵尔丰,了解历史的会想到“赵屠户”、“平叛西藏”、“四川保路运动”、“成... - 1959年7月2日至31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江西庐山召开。中央政治局委员和各省委第一书记、中央和国家机关一些部门的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会议目的是分析形势,以便从“左”...
- 【本文原发于2008年12月18日《南方周末》。对于美国是如何走出30年代大萧条的,人们有多角度的解读。本文提供的是一个社会学视角的解读】我们正遭遇跟大萧条一样的坎儿南方周...
-
1978年11月8日人民日报刊登的麦子灿批评广东省委第二书记习仲勋的信
一直喜欢收集旧报纸,喜欢看这些旧闻。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报纸是最真实的,也是抹不掉的。不像现在网络媒体,想删就删,让删就删。 昨天晚上看到了1978年11月8日的人民... -
前言虽然世界上七十多亿人口同住于一个地球。但在十六世纪以前,各地区的联系并不深入。而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在人类历史发展沿革之中也诞生了不同的文明,如华夏文明、印度...
-
韩信活了35岁,留下了与他相关的34个成语,不可不谓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可以这些成语将他的一生分为4段,来分析研读1:学习成长阶段,胯下之辱、一饭之恩。韩信的兵法是和谁学的,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依据他...